大紅燈籠可不是中國風,中國傳統燈籠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2020-12-12 一點非遺

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當中,燈籠作為一個不斷重複出現的象徵性符號,完美的將被禁止的欲望、權力的鬥爭以一種美學姿態呈現在了觀眾面前。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燈籠的意向完全是張藝謀自己的創作,原著小說裡並沒有刻意提及。此外,張藝謀在電影中所使用的燈籠造型,也對後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紅燈籠高高掛》海報

於是在我們的印象裡,傳統的燈籠應該就是電影裡的那個造型,但其實真不是。

正文

年紀稍長的朋友都知道,在進入電氣時代以前,燈籠幾乎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生活用品。由於蠟燭或松油的燃燒的火焰比較微弱,所以出門需要用光時,就需要在外面加一層護罩,以防止被風吹熄滅,這就是燈籠原始的發展過程。當然了,這層防護罩不能太厚,否則光線透不出去,也不能太薄,不然容易破裂。

除了實用價值以外,燈籠最大的用途還在於節日慶典。有資料記載,我國古代用節假日掛彩燈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西漢時期(很可能與發明了紙有關),尤其是每年的元宵燈會,更是一次花燈藝術的展覽盛會。根據文獻記載,元宵燈會成為一項正式的民間活動,大約是在南朝形成的。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東晉士族大舉南遷,造成了整個中國的經濟重心向南傾斜。建康,作為當時東晉的首都,秦淮河畔聚居了大量士族文人,河面酒家歌肆林立,商船畫舫往來,呈現出一派繁華景象。到了南朝時期,燈彩開始從深宮禁苑走向民間大眾,迅速在秦淮河畔鋪展開來,「燈火滿市井」的壯觀景象堪稱全國之冠。這也是我國燈彩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明《南都繁會圖》(局部)

唐宋時期的繁榮將燈會活動推向更大規模,張燈結彩的習俗驟然形成,觀燈的時間由原來的正月十五一天延長至三天再到後來的六天。元宵期間還取消了宵禁,人們在這幾天晚上可以自由外出,於是秦淮兩岸的遊人摩肩接踵,日夜不息,川流的人群與燈火的海洋交織在一起,歌舞狂歡,熱鬧異常。

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燈籠依然是我國建築行領域內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八隻燈籠——

天安門廣場

再比如之前說的《大紅燈籠高高掛》——

《大紅燈籠高高掛》場景

看起來很傳統,很中國味吧,但是可能要讓大家失望了,中國傳統的燈籠真的不是長這樣。

就拿天安門城樓上的八隻燈籠來說吧,它最早是為了迎接1949年的開國大典而專門設計的,而它的設計者其實是兩個日本學生。

1945年,一群來自日本美術專科學校的畢業生,因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於是從北平逃了出來,並加入了八路軍,之後被分配到「抗敵劇社」作舞臺美術工作。這裡面有兩個學生,一個叫小野,另一個叫森茂。

解放區的革命生活對二人的藝術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於宣傳工作做得出色,所以到了1949年開國大典前夕,周恩來同志便把設計和布置天安門城樓的任務交給了他倆。小野和森茂在提取了日式丸提燈造型、祭典顏色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燈籠豎骨結構,終於趕在10月1日之前完成了這8盞大紅燈籠的製作。

我們看一下日式丸提燈是什麼樣的——

日式丸提燈

怎麼樣,是不是已經和天安門城樓的巨型燈籠有些相似了?

天安門城樓

另外日式丸提燈還有一款比較長的樣式——

日式丸提燈

是不是和《大紅燈籠高高掛》也有些類似?

再比如丸提燈中的這款——

和《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室內常用的燈比,是不是也很像——

綜上,我們能看出,自從新中國成立之初採用了日本設計師為開國大典設計燈籠以來,這種結合日本丸提燈式樣的燈籠就在中華大地上普遍流傳開來。一般用於公共場合的裝飾性燈籠,比如長安街兩側的燈籠——

或是一些大型節日慶典製作的巨型燈籠——

包括電影,都沒有逃脫開這種設計樣式。

那麼我們為什麼又要說,這種造型的燈籠不是我國傳統燈籠的樣式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古代的燈都是什麼樣式吧。

先看一組元宵節使用的花燈——

明代《憲宗元宵行樂圖》

放大看一下它的局部——

這才是中國古代傳統花燈的樣式,和我們習以為常見到的燈籠不太像吧?那種小孩子手裡提的動物造型的燈籠,現在也都很少見到了。

我國古代傳統的宮燈以及日常用的木質燈籠,應該是下面這樣子的,像這個立式的燈——

或者這種木質圓燈——

八角宮燈——

如今我們受官方用燈的習慣,以及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燈的形象的誤導,總以為那種圓圓的燈籠就是我國古代燈籠的基本造型,甚至某百科在介紹燈籠的詞條裡,通篇所用的貼圖,也都是這種造型的燈籠,這其實是不對的。

而那些真正能夠代表中國傳統藝術的燈籠製作技藝,其實就藏在民間,藏在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等待著你來發掘。

比如,傳承200多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汴京燈籠張」,就是一家致力於恢復傳統宮燈製作技藝的非遺老字號。

上面這款是「汴京燈籠張」第六代傳人張金漢,根據《東京夢華錄》和《清明上河圖》的記載,復原的多種宋代彩燈。

而下面這兩款,是泉州式燈籠的代表,泉州式燈籠以其獨有的刻紙、針刺工藝和料絲鑲裝技藝聞名全國,自唐宋以來在民間都頗受歡迎。

而在燈面的繪製方面,傳統的燈籠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絕不是今天這種清一色的「紅+黃」西紅柿炒雞蛋模式。

比如上面這種寫有姓氏、祈福語,繪上吉利彩繪或宗教傳說掛在家門口、宗祠、神祠等處的福州式燈籠,就很好看啊!

還有這種散落在臺灣街頭的民間藝術家手繪的燈籠,這才是傳統燈籠該有的樣子呀!

此外,還有各種不同地方、不同款式的燈,彰顯著中華文化的魅力多姿——

如今,在我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單是傳統燈籠的製作技藝,就收錄了包括秀山花燈、全豐花燈、車燈、滾燈、龍巖採茶燈、古藺花燈、井岡山全堂獅燈等十餘種。傳統的燈籠種類雖多,但是在傳承和發展上都面臨著極大的窘境——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及現代社會人生活方式逐漸西化的影響,花燈,這項傳統美術工藝正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線,就連元宵燈會這種傳統節日使用的花燈,也開始越來越多的使用電子材料。

有著30多年燈籠製作技藝的隴州花燈民間藝人苟東如無奈地說,以前每年自己的兒子也幫著製作燈籠,但燈籠製作利潤太低,他的兒子還是選擇出外打工,至於外人就更是不願意學習這項技藝了...

很難想像,一旦有一天這些傳統的東西都消失了,大街上清一色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那該是多麼單調和悽涼的一幅場景。

相關焦點

  • 中國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首演印尼
    新華社雅加達11月3日專電(記者周檬)中國中央芭蕾舞團2日晚在雅加達為當地觀眾帶來經典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這是該劇問世15年來首次在印度尼西亞上演。  《大紅燈籠高高掛》取材自作家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根據張藝謀導演執導的同名電影改編。
  • 評測|中國風鐵藝燈籠,盡享中式風
    中國的燈籠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便攜照明工具,燈火闌珊處,總能想到一盞盞燈籠星羅棋布,營造出萬家燈火的溫暖氛圍。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早已不需要這種古老的工具來照明了,所以燈籠就變成了純粹的象徵,象徵美、象徵吉祥、象徵中國文化。
  • 天安門城樓懸掛大紅燈籠習慣始於何時?燈籠如何製作?
    傳統燈籠 最重「整形」記者來到參與製作天安門城樓大紅燈籠的企業——位於東城區龍潭街道安化南裡的北京市美術紅燈廠,幾名工人正在忙碌著。北京市美術紅燈廠的前身是文盛齋。燈籠製作不僅程序複雜,每個環節都有不少講究。竹子要選用竹齡在3年以上的成年毛竹,先用水浸泡,以增加它的韌性。然後,完全靠人的雙手將竹條圍出需要的形狀。無論大燈籠還是小燈籠,這個「整形」都是關鍵程序。郭師傅介紹,每個燈籠所需材料需要從一開始做好計算,而燈籠圓度取決於燈籠竹條個數,竹條越多,燈籠圓度越接近完美的「蘋果圓」。
  • 許昌版「大紅燈籠高高掛」
    紅燈籠在中國有著不一般的寓意。在中國人眼中,燈籠象徵合家團圓、事業興旺、紅紅火火。12月16日,村民在長葛市古橋鎮本庄村燈籠加工廠製作燈籠。12月16日,村民在長葛市古橋鎮本庄村燈籠加工廠整理製作燈籠的骨架。12月16日,村民在長葛市古橋鎮本庄村燈籠加工廠晾曬大紅燈籠。
  • 天安門城樓上的八個大紅燈籠是怎麼掛上去的?
    歌謠裡所說的紅燈,其實就是我們日常所見的燈籠。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會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中國人的節日中,除了清明節等幾個節日不需要喜慶的氛圍,其他的節日都需要。
  • 燈籠簡筆畫:大紅燈籠簡筆畫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3天都在家裡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3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來紀念這個日子。
  • 媽,別買舊款燈籠了,巨土!今年最流行創意燈籠,喜慶又便宜
    高檔創意燈籠新年福字春節裝飾牆貼,紅燈籠是中國傳統節日必需品,寓意幸福美滿,喜歡的小夥伴,人們盛行於室內貼年畫,營造個性溫馨的居家氛圍。高檔創意燈籠安裝很方便,要想讓家裡時尚,又稱燈彩,增添節日喜氣,在不同時間光照下展現不同風採,不僅僅是玄關櫃。
  • 正月十五前西安傳統燈籠市場遇冷 玩具燈籠暢銷
    正月十五前西安傳統燈籠市場遇冷 玩具燈籠暢銷時間:2016-02-20 17:20:10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作者:編輯:顧檸語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後天就是正月十五了,每年的這個節日都有猜燈謎、賞花燈的習俗,孩子們會提著各式各樣的花燈出門玩耍,而家家戶戶的門前也會掛上大紅燈籠。
  • 揭秘廣場大紅燈籠怎麼升起來?
    10月1日,天安門廣場東西側路上,70個大紅燈籠高高懸浮,營造著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充氣、轉運、施放、看守、收回……這些操作背後,401位北京體育大學的志願者們在揮灑汗水。 「9月30日下午,我們就在學校開始接受安檢,晚上9點左右趕到天安門廣場。
  • 天安門城樓上的大紅燈籠,原來有這麼多故事!
    在中國,紅色象徵著溫暖和喜慶,火紅的燈籠也因此成為各種慶典活動中的必備之物。194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中,大紅燈籠格外引人注目。那麼,天安門第一次掛上大紅燈籠是什麼時候?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1949年7月7日,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紀念「七七」抗日戰爭十二周年大會。
  • 影片作品分析 | 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色彩分析
    張藝謀是一個敢於突破傳統色彩、尋求色彩的視覺衝擊力的創作型導演, 在他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就凸顯出強烈的畫面色彩感, 營造了唯美、濃烈的色彩藝術。影片中運用了紅、白等色彩都分別帶有其獨特的意涵, 再配以相對應的音效使故事的節奏更加激烈, 這一電影創作手法則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中國傳統的現實社會以及反映出深刻的主題內涵。封建勢力無疑具有巨大的殺傷力, 但被張藝謀植入到令人窒息的封閉庭院中, 在難以掙脫的生活空間凸顯出意味深長的寓意。
  • 色彩在電影中的應用《大紅燈籠高高掛》
    《大紅燈籠高高掛》——色彩可以展現電影矛盾衝突,推動情節發展《大紅燈籠高高掛》講的是因為父親的意外去世使本在大學讀書的頌蓮,被財迷的繼母嫁給陳老爺做第四房太太。讀了半年大學的頌蓮梳著兩條黑油油的長辮,一身學生裝束的青年女子,嫁到這個由許多宅院相連的形同古堡式的大院——陳家大宅。
  • 狗年大紅燈籠摺紙,幾張紅包,簡單組合就是好看的燈籠
    而燈籠是過年必備的,那麼小夥伴們你們自己動手做燈籠,還是買的燈籠呢?其實一款簡單的裝飾燈籠,自己動手做就很好看,今天,咱們就早點發文,看一下用紅包做的摺紙燈籠。一般過年的時候,我都會多買幾張紅包,除了送人之外,還可以自己動手做點小飾物。準備五個紅包,一個掛件『福』,一根紅線,還有訂書機。另外再準備兩張小紙片。
  • 大紅燈籠點亮喬玲娥的人生夢想——記洪洞縣紅紅火火燈籠製作有限...
    一個大紅燈籠就掛在了客戶面前。整個過程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看喬玲娥製作燈籠簡直是一種享受」。洪洞縣婦聯主席柳麗娟如此說。洪洞縣紅紅火火燈籠製作有限公司位於該縣甘亭鎮上橋村,在縣婦聯的大力支持下,近年來規模逐漸升級,下設分部3家,共安排婦女就業近百人,年生產各類民間傳統藝術燈籠20餘萬個,深受市場歡迎。
  • 《大紅燈籠高高掛》後感——深宮鎖春
    《大紅燈籠高高掛》是根據作家蘇童《妻妾成群》這部小說改編,由張藝謀導演指導的一部電影。陳府的規矩是哪房太太受寵就在哪房門口掛一盞大紅燈籠,即「點燈」,若犯錯不再受寵就用黑布蓋上燈籠,即「滅燈」,還有一個規矩是哪房太太受寵就享受「錘腳」的待遇。
  • 剪紙教程:快過年了,剪個大紅燈籠,紅紅火火過新年
    今天帶來的的分享是燈籠剪紙和方勝剪紙。燈籠大家一定都熟悉,每年的正月十五花燈節就是燈籠大放異彩的日子,這一天,燈籠是主角,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大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方勝紋是中國傳統裝飾吉祥紋樣,它是以兩個菱形壓角相疊而構成的幾何圖形或幾何紋樣。
  • 燈籠的記憶(原創)
    從小家到國家,燈籠成了中國的象徵。燈籠可小,小到成了孩童結伴笑樂的玩具。燈籠可大,大到2.56米,高2.38米,高掛天安門樓上,向世人展現中國大吉大紅。在中國無論東西南北,各地都會在過年的時候,準備上幾盞紅紅的燈籠懸掛在門庭或屋中,紅紅的燈籠在新年裡,點亮懸掛於門庭或屋中既照亮了黑夜又照亮了全家人的祥和幸福。
  • 《大紅燈籠高高掛》分析ーー色彩
    《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色彩運用也是解讀本片的重要視覺元素。關於電影中的色彩,可分為三個部分,主色調,飽和度,特殊顏色的選擇等,影片的主色調與主題關聯最大,往往暗示人物的命運和交代時代的處境。例如在張藝謀的處女作《紅高粱》中的主色調是紅色,紅色影射了當時的時代環境;著名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中的身穿紅色外套的小女孩,暗示著戰爭環境危險與死亡。
  • 幼兒園新年手工燈籠製作、最炫還是中國風!
    紙條手工燈籠▽ 需要準備紙條、打孔器、鉚釘、毛線等。▽ 我們先做出燈籠的球體部分。▽ 球體部分完成圖。▽ 接著開始準備燈籠穗。大紅燈籠大紅燈籠最喜慶啦,試試做做看?,用剪刀裁剪,不要把紙條全剪開展開紙條,把紙條左右兩邊粘在一起圍成燈籠的形狀最後給燈籠加一個一個提手吧,我們選擇了金色的塑料條。
  • 重慶彩雲湖國家溼地公園大紅燈籠高高掛 紅紅火火迎鼠年
    2020年1月20日,重慶市九龍坡區彩雲湖國家溼地公園景區內,工作人員已經安裝好大紅燈籠。隨著鼠年腳步的臨近,春節的氣息也越來越濃,一盞盞大紅燈籠成了景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