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當中,燈籠作為一個不斷重複出現的象徵性符號,完美的將被禁止的欲望、權力的鬥爭以一種美學姿態呈現在了觀眾面前。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燈籠的意向完全是張藝謀自己的創作,原著小說裡並沒有刻意提及。此外,張藝謀在電影中所使用的燈籠造型,也對後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於是在我們的印象裡,傳統的燈籠應該就是電影裡的那個造型,但其實真不是。
正文
年紀稍長的朋友都知道,在進入電氣時代以前,燈籠幾乎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生活用品。由於蠟燭或松油的燃燒的火焰比較微弱,所以出門需要用光時,就需要在外面加一層護罩,以防止被風吹熄滅,這就是燈籠原始的發展過程。當然了,這層防護罩不能太厚,否則光線透不出去,也不能太薄,不然容易破裂。
除了實用價值以外,燈籠最大的用途還在於節日慶典。有資料記載,我國古代用節假日掛彩燈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西漢時期(很可能與發明了紙有關),尤其是每年的元宵燈會,更是一次花燈藝術的展覽盛會。根據文獻記載,元宵燈會成為一項正式的民間活動,大約是在南朝形成的。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東晉士族大舉南遷,造成了整個中國的經濟重心向南傾斜。建康,作為當時東晉的首都,秦淮河畔聚居了大量士族文人,河面酒家歌肆林立,商船畫舫往來,呈現出一派繁華景象。到了南朝時期,燈彩開始從深宮禁苑走向民間大眾,迅速在秦淮河畔鋪展開來,「燈火滿市井」的壯觀景象堪稱全國之冠。這也是我國燈彩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唐宋時期的繁榮將燈會活動推向更大規模,張燈結彩的習俗驟然形成,觀燈的時間由原來的正月十五一天延長至三天再到後來的六天。元宵期間還取消了宵禁,人們在這幾天晚上可以自由外出,於是秦淮兩岸的遊人摩肩接踵,日夜不息,川流的人群與燈火的海洋交織在一起,歌舞狂歡,熱鬧異常。
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燈籠依然是我國建築行領域內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八隻燈籠——
再比如之前說的《大紅燈籠高高掛》——
看起來很傳統,很中國味吧,但是可能要讓大家失望了,中國傳統的燈籠真的不是長這樣。
就拿天安門城樓上的八隻燈籠來說吧,它最早是為了迎接1949年的開國大典而專門設計的,而它的設計者其實是兩個日本學生。
1945年,一群來自日本美術專科學校的畢業生,因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於是從北平逃了出來,並加入了八路軍,之後被分配到「抗敵劇社」作舞臺美術工作。這裡面有兩個學生,一個叫小野,另一個叫森茂。
解放區的革命生活對二人的藝術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於宣傳工作做得出色,所以到了1949年開國大典前夕,周恩來同志便把設計和布置天安門城樓的任務交給了他倆。小野和森茂在提取了日式丸提燈造型、祭典顏色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燈籠豎骨結構,終於趕在10月1日之前完成了這8盞大紅燈籠的製作。
我們看一下日式丸提燈是什麼樣的——
怎麼樣,是不是已經和天安門城樓的巨型燈籠有些相似了?
另外日式丸提燈還有一款比較長的樣式——
是不是和《大紅燈籠高高掛》也有些類似?
再比如丸提燈中的這款——
和《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室內常用的燈比,是不是也很像——
綜上,我們能看出,自從新中國成立之初採用了日本設計師為開國大典設計燈籠以來,這種結合日本丸提燈式樣的燈籠就在中華大地上普遍流傳開來。一般用於公共場合的裝飾性燈籠,比如長安街兩側的燈籠——
或是一些大型節日慶典製作的巨型燈籠——
包括電影,都沒有逃脫開這種設計樣式。
那麼我們為什麼又要說,這種造型的燈籠不是我國傳統燈籠的樣式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古代的燈都是什麼樣式吧。
先看一組元宵節使用的花燈——
放大看一下它的局部——
這才是中國古代傳統花燈的樣式,和我們習以為常見到的燈籠不太像吧?那種小孩子手裡提的動物造型的燈籠,現在也都很少見到了。
我國古代傳統的宮燈以及日常用的木質燈籠,應該是下面這樣子的,像這個立式的燈——
或者這種木質圓燈——
八角宮燈——
如今我們受官方用燈的習慣,以及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燈的形象的誤導,總以為那種圓圓的燈籠就是我國古代燈籠的基本造型,甚至某百科在介紹燈籠的詞條裡,通篇所用的貼圖,也都是這種造型的燈籠,這其實是不對的。
而那些真正能夠代表中國傳統藝術的燈籠製作技藝,其實就藏在民間,藏在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等待著你來發掘。
比如,傳承200多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汴京燈籠張」,就是一家致力於恢復傳統宮燈製作技藝的非遺老字號。
上面這款是「汴京燈籠張」第六代傳人張金漢,根據《東京夢華錄》和《清明上河圖》的記載,復原的多種宋代彩燈。
而下面這兩款,是泉州式燈籠的代表,泉州式燈籠以其獨有的刻紙、針刺工藝和料絲鑲裝技藝聞名全國,自唐宋以來在民間都頗受歡迎。
而在燈面的繪製方面,傳統的燈籠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絕不是今天這種清一色的「紅+黃」西紅柿炒雞蛋模式。
比如上面這種寫有姓氏、祈福語,繪上吉利彩繪或宗教傳說掛在家門口、宗祠、神祠等處的福州式燈籠,就很好看啊!
還有這種散落在臺灣街頭的民間藝術家手繪的燈籠,這才是傳統燈籠該有的樣子呀!
此外,還有各種不同地方、不同款式的燈,彰顯著中華文化的魅力多姿——
如今,在我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單是傳統燈籠的製作技藝,就收錄了包括秀山花燈、全豐花燈、車燈、滾燈、龍巖採茶燈、古藺花燈、井岡山全堂獅燈等十餘種。傳統的燈籠種類雖多,但是在傳承和發展上都面臨著極大的窘境——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及現代社會人生活方式逐漸西化的影響,花燈,這項傳統美術工藝正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線,就連元宵燈會這種傳統節日使用的花燈,也開始越來越多的使用電子材料。
有著30多年燈籠製作技藝的隴州花燈民間藝人苟東如無奈地說,以前每年自己的兒子也幫著製作燈籠,但燈籠製作利潤太低,他的兒子還是選擇出外打工,至於外人就更是不願意學習這項技藝了...
很難想像,一旦有一天這些傳統的東西都消失了,大街上清一色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那該是多麼單調和悽涼的一幅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