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 | 李會軍
記者 | 伍杏玲
一款敏捷研發工具可適配幾萬家、十幾萬家不同企業的使用習慣和流程,保證不用做個性化的開發,這是做研發管理工具最大的難點。但不是說不可以,我們正在往這方向死磕。——李會軍
回顧軟體開發流程發展,開發者孜孜不倦為追求理想、高效的研發流程而努力:好不容易從單一死板的「瀑布模型」脫離出來,看到新型的敏捷開發方式——將大項目拆解成小項目,快速開發與測試,從而降低項目風險,提高研發效率。於是開發者紛紛「敏捷」起來。理想很豐滿,現實就如下方視頻所示,敏捷「車禍」頻出:
來源:http://dwz.date/cgjC
如何落地敏捷開發,幫助研發團隊系統梳理工作流,提高研發效能?這是 Worktile 聯合創始人兼 CTO 李會軍思考和實踐了 7 年的事。
為解決自身團隊痛點,創業 Worktile
2011年,李會軍和 Worktile CEO 王濤首次攜手創業時,研發團隊急需一款 SaaS 協同工具來高效管理團隊,但環顧整個國內市場,並沒有一款適合他們需求的工具。作為開發者,只好自給自足從網上找一些開源產品,自己研發適合的工具使用。
本來僅是想解決自身研發團隊的協作難題,李會軍和王濤觀察到國內市場這塊產品是空白的,李會軍回憶道「當時國內沒有類似的產品,儘管國內開發團隊對協作工具有一定需求,但市面上沒有一款較好的產品供大家選擇。」
因此,李會軍和王濤琢磨道:要不打造一款標準化團隊協作工具解決方案,提供給其他的團隊使用?
兩人一拍即合,2013 年李會軍和王濤第二次創業,即推出 Worktile。Worktile 一開始是做通用團隊協作工具的,但到了 2018 年底,李會軍等人觀察到有 60% 的客戶在用 Worktile 來做研發管理方面的事。
李會軍敏感察覺到開發團隊的協作需求和問題急劇增長,於是迅速調整 Worktile 發展路徑,自 2019 年初,將 Worktile 分成兩條線,第一條線保持原來的團隊協作,第二條線則專注研發管理領域。
如今 Worktile 致力於「智簡研發」,打造起一站式敏捷研發與 DevOps 平臺,提升企業研發效能,助力企業落地敏捷研發。
李會軍
創業遇困難,迎難而上;遇強勁對手,更迎難而上!
創業之路難免是高低起伏,對於創業人來說,每天都走向新徵途。李會軍表示創業猶如爬山,翻過一座大山,前方還有更高的山在等著:
2016 年,Worktile 正式做商業化,李會軍等人思考現實的變現問題,隨後頭疼如何擴大付費團隊的規模,當有了一定付費客戶數量後,又該思考如何提高續約率。而創業考驗人的地方正在此處,明知困難也要迎難而上,並激發將產品打磨越來越好的潛能,讓走過 7 個年頭的 Worktile 在面對 Jira 等國際化工具時,仍迸發獨特的產品優勢。
一如大眾購物時會首先考慮「大品牌」,很多研發團隊在落地敏捷時會考慮誕生較早、名氣較大的 Jira,但是本土團隊在使用 Jira 時,剛上手時通常「用不明白」,且 Jira 經過十幾年的產品迭代,龐大的矩陣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操作起來太複雜了。
李會軍直言,「基本上使用 Jira 產品的公司都得配置一個專職的 Jira 管理員,不是普通人可以搞得明白的。」並且 Jira 在中國沒有本地化的服務團隊,企業遇到售後問題時需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溝通。
面對如此龐大的 Jira 時,李會軍等人想,能否將 Worktile 打造一款輕便、符合國人操作習慣的敏捷研發工具?
經過 7 年的迭代升級,如今 Worktile 在產品上、用戶體驗上做到比 Jira 更簡潔好用,更符合國人使用工具的習慣。且 Worktile 作為本土化公司有完善的售後客戶人工體系,在本地化服務上, Worktile 比 Jira 更有優勢,更了解中國開發者需求。開發者喜歡 Worktile 即開即用、體驗清爽的 Scrum 、Kanban、測試管理產品,且使用門檻低,上手就能用。
最關鍵的是,李會軍等人堅決將 Worktile 打造標品,不做定製化開發。「一款敏捷研發工具可適配幾萬家、十幾萬家不同企業的使用習慣和流程,保證不去做個性化的開發,這是做研發管理工具方面最大的難點。但不是說不可以,我們正在往這個方向死磕。」
看似「痴人說夢話」的背後,正是技術人出身的李會軍樸素的追求。
技術人與技術共成長
作為 CTO 的李會軍卻一直在努力改善一線工程師的研發情況。李會軍說,自己還是一線工程師時,常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雖然人坐在電腦前,但是處於被打斷的狀態,被 IM 軟體奪命艾特、被突然拉著改 Bug、開會等,很多時候不得不晚上加班工作。
後來當他作為一名管理者後,他發現這不是一線程式設計師的問題,而是管理者的問題。「作為一個技術管理者,你要去思考怎樣能給一線工程師提供各種幹擾最小的工作環境。」李會軍說。
例如他對開會有非常嚴格的規定,沒有非必要的會議不要開,還專門組建技術支持部門,其他部門的人如有問題先對接該部門,當問題確認後再反饋到一線修改,以此來減少沒必要的幹擾。
在奔跑成長的道路上,李會軍作為一名技術管理者,不僅在做事時心繫一線,在選型產品更是要心繫一線。
李會軍說,「ToB 產品的決策人和最終用戶不一定是同一撥人,很多廠商可能是因為市場的需要便重點考慮決策人關注點,而忽略最終使用者的體驗。我建議在選擇一個產品時,要關注最終使用者的使用體驗,否則的話底下的人不願意用,最終產品在落地、推行上會存在問題的,不能給公司帶來很大價值。」
李會軍將他對一線開發者、對國內研發團隊的觀察與思考,均融入在打造Worktile 工具鏈產品上,和團隊打造了敏捷開發管理軟體 Agile、測試管理 Testhub、WiKi 知識庫和項目集管理 Plan。
儘管這幾個產品用戶評價較高,李會軍表示「還不夠」。李會軍進一步解釋道「因為整個研發管理的鏈條非常長:從客戶需求到清洗,到最後排期、然後研發、經過最終測試、發布上線……目前這四款子產品僅覆蓋其中幾個環節,並沒有全部覆蓋掉。我們接下來的重點是讓我們的產品覆蓋更多的研發管理過程中的環節,例如連接需求和客戶,基於數據過程的研發效能評估體系,以及向 CI/CD 後端的延伸,這是未來發展規劃的其中一個方向。
另一方向是在覆蓋更多環節的過程中,要持續去提升產品體驗。這是我們有信心做研發管理的一個點,因為目前很多產品體驗很不好,所以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有兩點,一是覆蓋更多的研發管理環節,二是繼續提升我們的產品用戶體驗。
目前我們推出雲端 SaaS 產品和提供給客戶本地化的部署,這兩者都是標品的產品,並不會去做個性化開發。除了這兩者外,Worktile 正在豐富和覆蓋其他端的產品,例如企業微信、小程序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還提供十多種可視化報表可幫助開發團隊分析和掌握項目進程,加強用戶的產品體驗。」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9 月 1 日,Worktile 還會正式發布企業級敏捷開發效能管理工具 PingCode。
從 2013-2020 年 Worktile 快速成長的七年時間裡,我們不僅看到產品迭代升級,同時看到技術人李會軍等人不斷成長的痕跡,技術人始終與技術共成長的故事。
還想了解更多 Worktile 產品技術,聆聽李會軍優秀團隊的故事?
9月1日,Worktile 將舉辦《打破研發效能黑盒》系列公開課之《破解90%CTO的管理難題:構建可視化工具鏈,激活研發生產力》,Worktile CEO 王濤將分享 7年來打造可視化工具的心路歷程,還攜手資深敏捷創新專家、華為雲 MVP、《敏捷無敵之DevOps時代》作者之一王立傑,共話創新落地實踐,並正式發布企業級敏捷開發效能管理工具 PingCode,立即報名吧:https://t.csdnimg.cn/Oj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