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曾經是世界大國,歐洲的霸主。一說到歐洲就想到法蘭西、巴黎、法語,總之法國的一切都令人嚮往。法國歷史悠久,在遠古時期就有人居住,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查理大帝的威名響徹歐洲。法國於17~18世紀路易十四統治時達到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路易十四被稱為「太陽王」,他所處的時代因為沒有更好的詞語可以概括,所以被歷史學家直接稱作「路易十四時代」,由此可以看出法國的曾經的輝煌。
在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之後,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先後經歷兩次帝國和三次共和國,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20倍,成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二戰後,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8年被夏爾·戴高樂建立的第五共和國所取代。
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法語作為法國的官方語言,其變化的歷史可以反映出法國國際地位的變化。法語在封建時代長期是歐洲各國蘇採用的「宮廷語言」,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優美和高貴的語言」,歐洲人都以會講法語為榮,法語就是歐洲貴族的象徵,法國人也因此感到無上的光榮。正是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培養了法蘭西民族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感。馬克龍最近的言論其實就反映出了在法國人心底固有的大國情結,一種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感。
法蘭西民族的驕傲在德國崛起後受到了重大的打擊,在歐洲的地位和影響力逐漸被德國超過,綜合國力也在後退。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都是主要的戰場之一,傷亡慘重,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既然被德國亡國,這對法國人來說是奇恥大辱。所以戰後如何恢復往日的榮光就成了歷代法國人奮鬥的目標。
但戰後美國成為西方盟主,英語的影響力迅速向全世界擴張,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性語言。法語卻沒有如此。但由於法國作為曾經的殖民大國在很多發展中國家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在非洲,目前全世界有8700萬人把法語作為母語,以及其他2.85億人使用它(包括把它作為第二語言的人)。法語是很多地區或組織的官方語言(例如聯合國、歐洲聯盟)。正因為法語雖然影響力不如英語,但由於其輝煌的歷史,所以馬克龍敢這麼說有一定道理。
法國人對曾經的世界大國地位的懷念,大國情結一直留在法國人心底。所以當年戴高樂敢於在西方陣營反對美國,特立獨行,提出「戴高樂主義」,法國人一直認為自己才是歐洲的真正代表。但現實是殘酷的,法國的綜合國力不斷下降,在歐洲甚至幾乎和義大利處於同一等級。法國已經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成為世界大國,只有和德國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才有可能在世界上保持影響力,成為未來多極世界的一極。這對於法國人來說是一種務實的選擇,但有時對於曾經的輝煌魂牽夢縈的法國人和法蘭西民族來說更是一種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