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農家子弟:談談失敗高考

2020-08-28 嫘祖發生


又到一年高考時,幾家歡喜幾家愁。

​歡喜是被理想大學錄取,愁的是高考成績不理想,選擇的機會不多。

歡喜的是被理想大學錄取,愁的是高考成績不理想,選擇院校的機會不多。

古有唐朝黃巢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最終他走向造反的結局。

清末,廣西洪秀全屢次科舉不中,於一場大病後,遂發動太平天國起義。這場起義影響了清王朝的統治,也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格局。

黃巢與洪秀全都是考試失敗後,走向不同人生的典型事例。考後成績不佳,心理建設很重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高考是選拔性考試,肯定會篩選掉很多人。這場考試能決定你的命運,不能決定對你的人生。對此我們要有一個正確認識。

高考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人生的方向就此會分流到不同的方向。

小縣城農家子弟的高考更是與新聞報導中城市學生不一樣。農家子弟學子家庭背景大多數是這樣:父母外出打工,爺爺奶奶在家照顧孫女孫子。學習成績高低全憑自己自覺。如果天賦好再有努力勤奮加持,成績定會好點。否則高考時,成績慘不忍睹,自己看著就不好意思。

現在社會有一種觀念:寒門難出貴子,並且逐漸在人們腦海裡加強。越來越多的農村學子走出校門,流向工廠流水線的工作崗位。即使大多數的學生讀完大學,畢業後的工作比這稍微強點,只是稍微。個別優秀的學生除外,不在討論之列。

作為一名農村出身的學子,我對自己的出身有種無法言說的感情。從小就與城裡的孩子有一種差距,囿於當時的條件,差距不是那麼明顯。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教育發展步伐在邁向更快節奏,農村緊趕慢趕也是落後一大截。

回想幾年前,我參加高考的時候,高三的奮鬥情景記憶猶新。我的第一次高考成績並不理想,看著高考成績單上那幾個數字,只能悔恨自己的不努力。心有不甘,又不想在人生十字路口留下遺憾,父母花了一些錢讓我有了複讀機會。寫到這裡,我真的非常感謝我的父母,不然我現在又在哪裡呢?

當時複習時,按照教育政策規定,公辦學校不能開辦高三復讀班。有人看到這門生意,個人開辦學校,授課教師依舊是公辦學校的。這樣的一種躲避政策下的一種結合,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公辦學校與個人雙方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利益。個人依靠復讀生賺錢,學校提高自己聲譽。復讀生升學率高,一定程度上升學率依靠復讀生。尤其在河南這樣的高考大省,高三復讀班更是多如牛毛。

復讀意味著高三重新再來一遍,那樣的學習節奏對於任何人都是有一定壓力的。復讀也有兩重風險:如果復讀一年成績提高,考入理想院校,這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另一種情況就截然相反,復讀一年成績還不如上一年成績,這樣是令人難堪的,心裡壓力也會更大。想著複習一年能考的好一點,結果不遂人願。

縣城學子成績比較好的讀一個一本院校,一個班裡面這樣的是少數。大多數考上的是二本,普通二本或者二本裡面相對好一點的。這對於復讀生來說也是一個合格的成績。差一點的考取的還是專科學校,這樣的比例佔比也是非常大的。


相關焦點

  • 還有多少人高考被頂替?誰在對農家子弟下手?
    苟晶兩次高考,兩次成績都被頂替,這個曾經被保送到當地知名高中,模擬考試能夠考到全區第四名的人,最後的結果卻是兩次考試,兩次「失敗」。而她失敗的的原因並非是自己的實力不濟,實在是她的原生家庭沒有那麼多能力保護自己,保護自己所付出的努力。
  • 高考延期是好事還是壞事?農家子弟高三學子該如何應對疫情?
    3月31日,國家召開新聞發布會,說高考推遲一個月。作為一個三農領域創作者,我首先想到的是農民子弟家庭的考生。對於高考延期,網上眾說紛紜,那麼,這件事對於農家子弟來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首先,我覺得高考延期,對於所有考生來說都是好事,因為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去複習、去備考,考出理想成績,考到理想大學。
  • 別把農家子弟的上學路給堵了
    原本以為通過高考改變命運,苦讀的結果是改變了別人的命運。拼了命去學習考來546分,卻盼不到大學錄取通知書,老父親想讓女兒復讀 ,可懂事的女孩清楚自己的家境撐不起再讀一年。只有背井離鄉踏上打工之路,低學歷能找的事沒有過多的選擇。除了進廠做工和餐館服務員,沒更好的出路。
  • 高考平民夢不再
    坐擁地域優勢和關係資源的考生,以更低的分數奪得一份高考錄取通知書,這種對弱勢考生的「合法頂替」,仍是今日常態。而且,高考對許多底層孩子來說,或已不再那麼重要。四十多年前不是這樣。我的一個兄長在四十多年前參加高考,提前一天師生結隊趕往十餘裡遠的縣城師範學校,考完後獨自在家做了一個月瓦坯。他說:「瓦坯賣了多少錢不記得了,只記得一邊做瓦坯,一邊等錄取通知書。8月24日收到。
  • 242個高考被頂替的農家子弟
    對於這個山東冠縣的農家女來說,2004年的那場高考,曾是她改變命運的最好機會。 然而,她等啊等,卻始終沒有盼來一張大學通知書。對於一個貧寒的農家女而言,也沒有什麼門路去打聽情況。▲ 去年11月,康輝在新書《平均分》中曝出了這段往事      康輝高考那年,第一志願填報的是北京廣播學院。 業內人士都知道,這是傳媒領域最好的學校,錄取標準很高。
  • 宋石男:曾經的高考平民夢
    我的一個兄長1978年前參加高考,提前一天師生結隊趕往十餘裡遠的縣城師範學校,考完後他獨自在家奮力做了一個月瓦坯。他說:「瓦坯賣了多少錢不記得了,只記得一邊做瓦坯,一邊等錄取通知書。8月24日收到。自此離土離鄉,得見比縣城更遠的世界」。那時的高考,是四十多年中國夢想的開端,不止相對公平,而且具備改變命運的能力。四十多年後的高考,差不多已是夢的尾巴。
  • 「零分考生」重返高考:你捨棄的,是寒門子弟跨越階層的唯一希望
    2008年高考時,他在高考試卷上寫滿了自己的「教育宣言」,並且毫不在意地留言,讓考官打零分。如徐孟南所願,2008年他高考落榜了。媒體的聚光燈很快散去,留下的,農家少年只能自己咬牙面向。但是無論是俞敏洪還是高曉松,面對「高考」這個話題,他們卻異口同聲地說出了一句話:對於絕大多數的寒門子弟來說,高考是他們唯一的上升階梯。
  • 高考過來人|安慶農家姐弟:高考改變了我們一生
    (受訪者供圖)農家姐弟:高考改變了我們一生高考改變了無數個體和家庭的命運,對於大山深處的農村家庭來說,更是如此。在安慶市太湖縣小池鎮一戶普通農家,姐弟倆雙雙通過高考開啟了另一種人生——姐姐殷趙霞2001年考上 安徽大學,現在是安徽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弟弟殷宗軍考上 中國地質大學,如今在中國科學院下屬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回憶起當年的高考,他們心懷感恩, 「個人與時代命運交契,高考使我們想要的未來能靠自己的努力來實現。」
  • 名校的底層子弟:被「懂事」規訓的情感模式與家庭結構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通過課程作業的方式收集了11篇取得高學業成就的農家子弟的自傳,同時,用邀請信的方式邀請身處精英大學的農家子弟用「自傳」的方式進行自我書寫,成功地收集到了9篇農家子弟的自傳。此外,還通過邀請部分訪談對象撰寫自傳的方式收集到3篇自傳。這樣,共收集取得高學業成就的農家子弟所撰寫的自傳23篇。
  • 一個普通人的高中高考歷程
    從小沒有什麼特別的長處,音樂美術表演,對於一個九十年代的鄉村小學,別說見,聽都沒有聽過的高雅,偶爾的幾首流行歌曲,也只能埋葬在心裡,即使長相也都是農家紅撲撲的結實臉龐。正是這樣的孩子,在二十一世紀初才來到縣城的一中,上高中。與縣城中的孩子相比,縣城的孩子衣著靚麗,皮膚不像農家子弟那樣粗糙,李凡更加感到自慚形穢。雖說也有有來自農村的孩子,但又是各不相同。
  • 懷孕後我從深圳回了老家縣城,談談在小縣城的好處
    自從懷孕之後,我選擇了回老家的小縣城。今天就來談談住在老家小縣城有哪些好處!回到小縣城後,這方面的壓力便減輕了許多。小縣城年輕人少,無論是看病還是孕檢,排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總能輪到你。而且,小縣城去醫院的路程也近了許多,你可以早上泰然的出發,用一個上午便可以安然的回到了家。
  • 縣城高中日益衰落,但河南省這所偏遠的縣城中學卻越來越厲害!
    縣城高中日益衰落,但河南這所偏遠的縣城中學卻依舊厲害!1,縣城中學什麼時候開始衰落?我考大學是在上世紀90年代,那個時候,我們縣城中學真的很牛,幾乎每年都有學生考上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每當縣城中學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縣城幾條主要大街上都拉著巨大的橫幅,祝福這些學生考上清華北大,而那巨大的橫幅,對不少寒門學子都有強烈的激勵作用。去年回到縣城中學,看到了縣城中學外面貼的海報,排在第一位的是上海交通大學。當然並不是說上海交通大學不好,它也是學霸的大學,是實力超群,聲譽卓著的大學。
  • 上大學對於寒門子弟的意義
    但是,對於一個寒門子弟,上不上大學則意味著今後你要過怎樣的一種生活。之前看過一篇發表在雜誌上的深度好文:《我奮鬥了18年,不是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文章深刻地記錄了一個出生寒門的農家子弟,在奮鬥了18年後看似獲得了和大都會裡的同齡人一樣的機會,但是那些根植在內心深處的家庭出生、生活方式、財務觀念,並不會因為學位、公司名氣、收入這些外在的符號而發生改變。
  • 高考900分的農村男孩,曾幫父母割草養魚,如今成貧家子弟榜樣
    貧家男孩,在艱苦中成長譚志佳出生在廣東佛山高明的一個農家譚志佳能夠考到900分,成為高明區首個高考總分省狀元,老師和同學並不意外,大家都說,這樣的成績才是對譚同學最好的回報。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他還會抽出時間免費為在港的鄉親子弟補課,所補課程從小學到高中都有。因為自己當年獲得了他人的幫助,所以他一直感激在心,也想做一些事情回報人們。
  • 從農家子弟到農民院士:辭去大學校長,用土豆和三七幫村民致富
    據朱有勇講述,自己出生於個舊農村,小時候由於調皮搗蛋,高考時的考分較低,被錄取到雲南農業大學植保專業。這讓他又喜又悲,喜的是有大學可讀,悲的是從出生就開始和農業打交道的他,一直想跳出「農門」,不想再和農業有所「瓜葛」,但這一次,還是沒能和農業「撇清關係」。那個時候的他,入學時心裡覺得彆扭:農業那麼簡單的事情有什麼可學的?
  • 21年前這項決策,徹底改變高考也改變了中國
    從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專是無數農家子弟夢寐以求的最佳出路。3. 1999年4月,北京決定全國各級高等院校,擴大招生數量50%,讓更多的青年學生上大學。這一年,高考招生人數從1998年的108萬猛增到160萬,到2005年,學生增加到500萬人。大擴招改變了小縣城的熟人社會文化對於公平公正的侵蝕。4.隨著中國完成市場經濟改革,加入WTO,趕上了全球化和網際網路時代。
  • 農家子弟691分考上北大:高分有秘訣,"六字"成就學霸之路
    這位學霸是一位農家子弟,名叫黨萬豪,生於山東聊城陽穀縣,父母都是普通的打工者。黨萬豪今年高考以691分的好成績被北京大學法學院錄取。高考結束後,黨萬豪也一直沒有放鬆,這期間,他參加了2020年北京大學高校專項計劃,並成功入選。
  • 一塊豆腐創造一個奇蹟,農家子弟開豆腐廠賺7億
    浙江上虞農家子弟沈建華,以一塊豆腐在上海創造了一個奇蹟:從6人的小作坊發展為8000人的大工廠,從1塊錢小生意做到7億元的大買賣。從沈建華傳奇式的經歷中,我們看到浙江企業家具有的「四千精神」和「新四千精神」。沈建華在創辦豆腐作坊前,撐過船、刷過漆、開過建材鋪,上海的大街小巷跑個遍。
  • 唐駁虎:錄取比例翻10倍,高考如何成為中國崛起之源?
    從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專是無數農家子弟夢寐以求的最佳出路。3. 1999年4月,北京決定全國各級高等院校,擴大招生數量50%,讓更多的青年學生上大學。這一年,高考招生人數從1998年的108萬猛增到160萬,到2005年,學生增加到500萬人。大擴招改變了小縣城的熟人社會文化對於公平公正的侵蝕。
  • 為什麼美國貧寒子弟不愛讀書?-虎嗅網
    「高考改變命運」是中國社會的一項共識,不少人自信滿滿地認定,中國的應試教育制度比西方公平,美國階級固化,窮孩子上大學越來越困難。深入研究後,卡梅爾了解到小縣城孩子在大城市遇到的文化隔閡,小縣城的口音、鄉土氣息的打扮、保守的宗教態度,都會遭到城裡人的排斥,酷似中國外地人到京滬後的狀態。羅伯特·伍斯諾的《小鎮美國》提到了類似情況,大城市裡的孩子覺得美國中西部貧窮落後,他們甚至認為,中西部的家庭簡陋到沒有裝抽水馬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