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時,幾家歡喜幾家愁。
歡喜是被理想大學錄取,愁的是高考成績不理想,選擇的機會不多。
歡喜的是被理想大學錄取,愁的是高考成績不理想,選擇院校的機會不多。
古有唐朝黃巢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最終他走向造反的結局。
清末,廣西洪秀全屢次科舉不中,於一場大病後,遂發動太平天國起義。這場起義影響了清王朝的統治,也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格局。
黃巢與洪秀全都是考試失敗後,走向不同人生的典型事例。考後成績不佳,心理建設很重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高考是選拔性考試,肯定會篩選掉很多人。這場考試能決定你的命運,不能決定對你的人生。對此我們要有一個正確認識。
高考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人生的方向就此會分流到不同的方向。
小縣城農家子弟的高考更是與新聞報導中城市學生不一樣。農家子弟學子家庭背景大多數是這樣:父母外出打工,爺爺奶奶在家照顧孫女孫子。學習成績高低全憑自己自覺。如果天賦好再有努力勤奮加持,成績定會好點。否則高考時,成績慘不忍睹,自己看著就不好意思。
現在社會有一種觀念:寒門難出貴子,並且逐漸在人們腦海裡加強。越來越多的農村學子走出校門,流向工廠流水線的工作崗位。即使大多數的學生讀完大學,畢業後的工作比這稍微強點,只是稍微。個別優秀的學生除外,不在討論之列。
作為一名農村出身的學子,我對自己的出身有種無法言說的感情。從小就與城裡的孩子有一種差距,囿於當時的條件,差距不是那麼明顯。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教育發展步伐在邁向更快節奏,農村緊趕慢趕也是落後一大截。
回想幾年前,我參加高考的時候,高三的奮鬥情景記憶猶新。我的第一次高考成績並不理想,看著高考成績單上那幾個數字,只能悔恨自己的不努力。心有不甘,又不想在人生十字路口留下遺憾,父母花了一些錢讓我有了複讀機會。寫到這裡,我真的非常感謝我的父母,不然我現在又在哪裡呢?
當時複習時,按照教育政策規定,公辦學校不能開辦高三復讀班。有人看到這門生意,個人開辦學校,授課教師依舊是公辦學校的。這樣的一種躲避政策下的一種結合,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公辦學校與個人雙方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利益。個人依靠復讀生賺錢,學校提高自己聲譽。復讀生升學率高,一定程度上升學率依靠復讀生。尤其在河南這樣的高考大省,高三復讀班更是多如牛毛。
復讀意味著高三重新再來一遍,那樣的學習節奏對於任何人都是有一定壓力的。復讀也有兩重風險:如果復讀一年成績提高,考入理想院校,這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另一種情況就截然相反,復讀一年成績還不如上一年成績,這樣是令人難堪的,心裡壓力也會更大。想著複習一年能考的好一點,結果不遂人願。
縣城學子成績比較好的讀一個一本院校,一個班裡面這樣的是少數。大多數考上的是二本,普通二本或者二本裡面相對好一點的。這對於復讀生來說也是一個合格的成績。差一點的考取的還是專科學校,這樣的比例佔比也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