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表示萬物復甦的春季的開始。在民間立春有拔河的習俗,那麼立春為什麼要拔河?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拔河,即拖鉤,一名牽鉤。原本是荊楚地區的風俗。唐朝封泊我封氏聞見錄:「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此教戰。古用蔑纜,今民則用大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分二朋,兩相齊挽。當大繩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囂,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曰拔河。」
晉唐時盛行。唐代兵士、宮女以及宰相、將軍等,多以此為戲。《唐書·卷五·兵志》:「六軍宿衛,皆市人,富者販增彩,食果肉,壯者為角牴、拔河、翹木、扛鐵之戲。及祿山反,皆不能受甲矣。」《唐書,卷四·則天本紀》有:「景龍三年二月己丑,及皇后幸宣武門,觀宮女拔河,為宮市以嬉。」景龍四年「及后妃宮主,觀三品以上拔河」。到中宗、玄宗時,拔河規模更大,挽繩的多至千餘人,呼聲震天,觀者驚駭。當時考為進士的河東薛勝寫有《拔河賦》,用以記錄當時的壯觀景象,人人競相傳閱。
立春要祭祀春神
在江南一些地區,每家每戶都於立春日在門口放一張桌子,桌披上貼著寫有「迎春接福」四個字的紅紙,桌子中間放一個飯甑,飯盛得極滿,以「飯飯年」表示「春神萬萬年」。在飯甑的左右兩邊各放些新鮮青菜和豆腐,豆腐上插有梅花、松柏和竹枝象徵潔淨、長青和富足,也有的在大碗中栽白菜和插小旗。等立春時刻一到,鳴放爆竹,行禮祭拜。然後把青菜移栽到菜地或者大花盆中,以示春到。
3、立春的服飾要求
立春服飾是官方禮俗,也是民間立春習俗的重要內容。官員迎春的服裝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例如在東漢時期要穿青衣,戴青幘,清代要穿吉服或者朝服。民間對於立春服裝沒有特殊的要求,然而立春的裝飾和佩戴卻十分豐富多彩。在漢代就出現了立春的頭飾,《炙轂子錄》載:「漢之迎春髻,立春日戴。」
而後世又出現了彩花、春燕、春蝶、春杖等,多為年青婦女的頭飾。兒童的佩飾主要是春雞和春娃。這些立春飾物不僅精巧可愛,具有美感,而且寓意深長,凝結著良好的願望。
立春是什麼時候確定的
有關立春的確定,要上溯到漢代。我們的祖先為了定季節,創立了二十四節氣,即春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夏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不同的節日反映不同的物候。因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季節也是第一個節氣,所以佔代也把它稱作「節氣之首」或「歲始」。
古語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對於人類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季節。立春標誌寒冷的冬季即將結束,明媚的春天即將來臨。此時冰雪消融,萬物復甦,大地顯露一片生機。
立春養生方法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這是五行學說,以五行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調達,有疏洩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洩,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