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4日,是我國的24節氣之一的「立春」,「立春」也是一年24節氣中為首的節氣,表示從今天起,春天到來了,又到了萬物復甦的季節了。那麼古代的立春和現代的立春有什麼區別呢?現在立春的風俗都有哪些呢?
下面,我先來介紹一下古今「立春」有什麼不同之處?
區別:
無論是古代和現代,人們對立春都非常重視,但是重視的程度卻有所不同。總的來說,古代更為重視!因為古代的立春是國家第一大節日,就如同現在我們過的春節一樣。為什麼呢?因為最早時候的立春就是春節。
儘管在一定程度上,現代也保留了一些立春作為重要節日的成分,但是在人們的心目中,立春在更大的程度上,僅僅是作為一個節氣而被對待。中國古代是農耕國家,春天要種下一年的希望——種子,所以古人說「一年之計在於春」。可見古人對於立春必須重視。立春在古代既然這麼重要,又有這麼悠久的歷史,各種風俗肯定是少不了的。
下面,咱們就言歸正傳,介紹一下立春的習俗都有哪些說一說。
立春的習俗:
迎春3000多年以前,立春前一日,要舉行迎春活動。通過迎春,可以彰顯立春的重要。《禮祀·月令》中說,立春時周天子親率諸侯、卿大夫等去東郊迎春、祭祀,祈求風調雨順農業豐收。這種活動影響到民間,就變成了現在迎春活動。
打春打春其實就是打牛。這個打不是真打,而是在立春前一天,把養了一冬的老牛趕出圈來,用彩色的鞭子象徵性地抽打上幾鞭,其中的寓意就是,春天來了,老牛你應該活動活動筋骨,下田種地去了。
探春探春又叫遊春。這是一項民間舉行的類似於遊行的活動。有一定的慶祝儀式。儀式過後,人們就可以開始舉行類似於現在的「化裝舞會」,但是扮相上,必須要能代表春天的形象。例如牧童牽牛、大頭娃娃送春桃等。行進隊伍穿行在大街小巷之間,非常熱鬧。
另外,這次探春(遊春)也給所有人釋放了一個信號——人們可以開始出去踏青賞春了。
咬春 和前面介紹的迎春、打春、探春相比,時至當下,咬春流傳得最為廣泛,更加深入民心。
何謂咬春?就是要在立春當天吃春餅。在我國北方地區,這個春餅的做法有講究,餅一定要烙得薄,然後最好配上一般炒土豆絲,再配上一盤炒長豆芽,當然也可以有一些其他的生菜等。吃的時候,把這些菜酌量放到餅上,最後把餅捲成桶裝,就可以從一側咬著吃了。杜甫在他的詩歌《立春》裡,就生動地記錄了吃春餅時候所需要的幾樣菜餚和心情:「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另外,也有一些地區咬春不吃春餅,而是吃蘿蔔。大概是因為蘿蔔具有通氣、解春困的功效吧。
當然,因為我國幅員遼闊,所以針對立春,不同的地區演變除了不同的風俗習慣,但無論有何不同,這都是形式上的不同,而大家參與立春風俗活動的目的卻只有一個,就是要表達對於春天到來的喜悅之情。
您去購買雙黃連了嗎?專家:抑制病毒並不等於能夠預防病毒感染
時下閱讀《老人與海》的現實意義: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
一個普通居民眼中的社區工作者,你們也是最美逆行者,值得欽佩
記憶中的年味:東北姥姥家大皮缸裡的粘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