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張明傑 | 教育的目的

2021-02-20 名人面對面

> 完整專訪 | 科學家張明傑 <

沒時間看視頻

也可以看文字

以下為採訪摘要

張明傑,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今年是他在港科大工作的第二十五年,也是最後一年,明年他將前往南方科技大學任教。二十五年來,他除了是科學家外,還有一個重要角色,便是老師。

田川
您說我們的國力變強了,但教育的目的沒有變得更好,那個目的您指的是什麼?

張明傑
我覺得這個世界因為有各種各樣的人,才變得美麗。如果我們只有一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都像一個人,對每個人不利,對社會發展也不利。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養每一個人的人格,培養有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人。


張明傑是資深的教育工作者。讀書時多年的留學經驗,以及工作後長達二十五年的教育經驗,讓他對中西方教育的差別深有體會。


田川
在您的認知中,東西方教育最大的不一樣是什麼?

張明傑
東方人相對來說比較注重傳授知識跟技能,反映在教育裡,就是以考試來衡量一個學生好與不好。考試往往是有標準答案的,一旦有了標準答案,那各種各樣的教育方法,都是在為了這個標準答案跟分數去努力,培養學生的方法也都是怎麼把考試考得更好。西方教育注重的,首先是培養一個學生喜歡上學習,第二是培養他們對知識獲得的能力,跟運用知識的能力。


△張明傑指導學生工作(右二為張明傑)


1984年張明傑從農村考到上海,進入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後他被保送到大名鼎鼎的,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讀研究生。在六十年代,上海生化所因為參與合成人工牛胰島素而世界聞名。但即便進入了中國最頂尖的研究所,張明傑卻並不滿足於此。僅讀了三個月,他就出人意料的選擇了退學,嘗試出國。

張明傑:我是滿懷希望進到上海生化所的,但做生命科學是很花錢的,當時中國的科研力量跟世界比還是蠻落後的。我覺得如果繼續讀下去,會和自己當初期望的結果有蠻大差別。所以我覺得不能這樣下去,必須得給自己一個機會。

田川:您從何判斷自己看到的東西,和期望的東西會有很大落差呢?

張明傑:上海生化所是一個非常好的研究所,它訂閱了很多國際上最新的雜誌。我們可以在圖書館讀到最新發表的論文,然後就會知道別人在做什麼研究、是怎麼做的,看完後覺得當時中國和世界還是有蠻大差距的。




從中國最好的研究所退學,對於一個農村家庭出身的孩子來說,並不容易。那個年代讀研中途退學需要賠付國家培養費。張明傑從農村老家東拼西湊了900元,才得以退學成功。

田川:900塊錢,在那個年代應該是很大的一筆錢。

張明傑:對,現在回想起來,無可否認退學是一個很魯莽的決定。

田川:您在做退學決定時,有去徵求誰的意見嗎?

張明傑:唯一問的一個人是我當時的女朋友,也就是我現在的太太。我對她說我要退學,原因除了當時國外科研力量比較好外,另一個非常現實的原因就是,如果讀得再久一點,我就更賠不起國家培養費了,那就完全不可能退學了。

田川:當時您夫人的態度是什麼?

張明傑:也許她那時對我有一點信心吧,覺得我去留學應該能做成。所以我就退學了,然後就開始申請學校,參加考試。做一件事,把自己放到絕路上,沒有退路你也就幹了。回想當時,如果沒收到錄取通知書,我就完蛋了。因為我家的經濟條件不可能允許我再等一年,所以申請學校的同時,我也在農村的鄉鎮企業找好了一份工作。因為總歸得生活下去,如果5月份還沒收到通知,我就去上班了。

田川:父親反對過您退學的決定嗎?

張明傑:我父親從沒為此勸過我或反對我,自從我考上大學後,我父親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你們已經出去看了天下,知道的比我多,所以你們做的決定一定是對的。」我真的覺得他能這樣想實在太不容易了。

△張明傑八兄弟與父親合影(右四張明傑父親、右一張明傑)




張明傑1966年出生,是在「文革」中成長的一代,除了父親的言傳身教,從小他體驗過的教育更多的是漫無目的的玩耍。

田川:您在農村的學習環境是怎樣的?

張明傑:我一直開玩笑說我沒讀過小學。那時我覺得去學校就是好玩,拿個鐵圈、做個泥巴車就可以玩了。但在農村,小孩子還需要幹活,都蠻辛苦的。但這個經歷教會我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如果你真正吃過苦,那在以後的工作中,無論碰到何種艱難情況,你都能扛過來。

田川:您小時幹農活苦到什麼程度?

張明傑:10歲去收割水稻,一整天都彎著腰,等站起來,腰根本直不起來,而且滿腿都是螞蝗。還是不回憶好一點。

田川:但想要非常用功讀書的意識來自於哪兒呢?

張明傑:來自於我的父親,他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人。我爸讀過一年私塾,後來因為家裡條件不好,就沒再繼續了。所以在我們小的時候,他經常跟我們講,要是他能多識點字就好了,這樣就可以看更多的東西。如果他的兒子能讀書,再辛苦他都要想辦法支持下去。讀書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如果我能讀書,能考上大學,我就不再是農民了。

△張明傑在農村放牛



退學半年後,1989年5月,張明傑收到了國外學校的錄取通知,在申請到獎學金後,他帶著30美元,踏上了異國求學之路。
到了加拿大,他選擇了生物化學專業。在那裡六年時間,他從研究生念到博士後,這也讓他見識到了國外和中國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專業領域最先進的科研思維。

張明傑:我讀博士生的時候,有一個叫Jerry的老師。他從不會像教小學生一樣告訴你做這個或那個,他會給你一些建議和一些分析。他經常鼓勵我去問很重要的問題。

田川:比如他會跟你說什麼?

張明傑:他幫助我如何在自己的研究生涯上去尋找問題。他說你以前訓練的是生物化學,你現在想做神經科學的問題,那你就得想想,怎麼把這兩個方向的強處給結合起來。另一方面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是,我該怎麼對待年輕的科學家,包括我的學生、我的年輕的同事等等。

田川:應該怎麼面對他們呢?

張明傑:毫無保留的去跟他們分享。但分享的時候,不可以讓別人覺得你是在把你的想法強加給他們。要跟學生進行交流、分享、探討,最後一起得出來一個很好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這不是老師給他們的想法,而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想法。所以我覺得做老師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怎麼把學生、年輕人的能力發揮出來。

△張明傑與恩師Jerry及其夫人合影(右一張明傑、左二恩師Jerry、左三恩師Jerry的夫人)




1995年,因為出色的科研能力,張明傑受邀來到香港科技大學任教。讀書時多年的留學經驗,以及工作後長達二十五年的教育經驗,讓他對中西方教育的差別深有體會。
田川
來港科大後,在課堂上有沒有發生過讓你記憶猶新的事情?

張明傑
有。剛來香港科技大學的時候,我被要求教我們一年級最核心的一個課程。我很緊張,認真準備了很多內容。上課時,眉飛色舞的講了很多。講完後,學生過來跟我說:「張教授,我們聽不明白。」我一個同事也告訴我,學生抱怨我教的東西太多、太快、太難了。聽完後我突然發現,我只為我自己的課在考慮,沒有為學生考慮。這也是我作為老師被上的第一堂課,它提醒我要記得,我上課的目的是希望坐在下面的學生,能明白我想要他們學什麼、怎麼學。

△張明傑博士畢業時與導師Vogel教授合影


因為自己的教育經歷,張明傑深知老師和教育環境對一個人好奇心和創造力的培養,是多麼重要。除了上課,更多時間他要帶著學生在課堂之外做科研。不管在哪裡,他都儘可能讓學生們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張明傑:做研究的時候我們必須遵循一個原則——研究面前,人人平等。這很重要。有時我有個想法,他們也有個想法,結果他們對了我錯了,這是經常發生的事情。你必須得尊重什麼是對的,什麼錯的。如果你對研究團隊裡的人很兇,學生怕老師,那麻煩就出來了,因為這會壓抑他們的創造性。

田川:作為一個老師,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開啟每一個人的可能性呢?

張明傑:知識只是教育很小的一部分。清楚知識的來源,以及你為什麼要學知識非常重要。學了知識以後,你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發現裡面原來這麼好玩。如果有機會再往下問它的起源、根源、原因,發現原來我們還都不知道。那也許就會有人說,我可以想想看怎麼把這些原因給找出來,這樣就會讓人覺得學習是一間很好玩的事情。很多時候你需要給學生打開一道縫,之後開放的天地可以是非常廣闊的。但如果你永遠都不把他們引過去,那就沒機會了,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那邊還有一片未知的天地。


張明傑有兩個兒子,都已經長大成人。大兒子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任經濟學教授,小兒子在Facebook當大數據工程師。對於教育目的的思考,在陪伴兒子成長的過程中,張明傑也偶爾會得到啟發。

張明傑:有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有一次,我小兒子做一道有蠻長演算的數學題。中間有個數應該是6,他自己也知道是6,但因為他寫字比較潦草一點,很容易寫錯6和0,所以做到後面他就把6看成0了。他很沮喪的跟我說都搞混了。幾天後他很開心的告訴我「爸爸,我幾乎沒有丟分。」我問為什麼,他說老師對他說「整個過程看下來,我知道你是對的,你的思維方式是對的。」這個事讓我感觸很大,按咱們傳統的教育方法,因為結果不對,這道題肯定大部分分就丟了。但你其實明顯知道,這個學生他對知識是懂的。其實分數只是一部分,但事情對小孩子的影響可能是很深遠的。

田川:還有類似讓您有感觸的事情嗎?

張明傑:比如我高中考試時,需要把公式記得滾瓜爛熟,否則就很難考試。但我兒子考試時,老師會把今天考試可能會用到的公式,全打在試卷的第一張紙上,他全部給你了。

田川:所以就不需要去背那些已經成型的硬性的東西,而是看你要怎樣靈活的運用它。

張明傑:對,學習知識最重要的是學完後會用。沒有一個教育體系是完善的,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把東西方教育方法的好處儘量揉起來。東方教育在打基礎這面我覺得很好,但反來就希望少為了從95分到98分,在小孩子身上花力氣。如果把這些時間、精力拿出來,讓他們去尋求知識的來源、知識的應用,對他們成長的價值要大很多。

△張明傑與家人合影(右一長子、右三張明傑夫人、右四次子)


田川:現在全球疫情,對海外留學是一個很大的衝擊。想請教您的意見,現在還有沒有必要出國留學?

張明傑:我覺得留學是必須的。教育不只是學多少知識的問題,你只有到別人的社會文化裡,才能真正了解人家的文化。第二,年輕人也是我們自己文化的使者,去留學可以讓別人了解我們的文化。疫情也好,政治氣候也好,我現在其實非常擔憂世界的走向,交流可能是緩和一下當下境況最重要的方式,所以我覺得一定要出去交流。從研究角度來說,留學也是必須的。我們現在的硬體是好了,錢也變多了,但我們的研究歷史太短了。牛津的研究歷史將近1000年,哈佛有300多年,它們所積累、沉澱的東西,不是我們在網上上一下課就能學到的。我們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跟別人學,其中留學是非常有用的一個途徑。是會遇到困難,但困難總歸是可以克服的。絕對不能關門,對咱們國家不好,對世界不好。

田川:所有的衝突都是在不了解的基礎上產生的。

張明傑:對。


張明傑從事神經生物學研究。簡單點兒說,他在研究大腦如何工作。他的科研成果,為理解及治療抑鬱症、自閉症等疾病提供了極為重要的進展。今年是張明傑在香港科技大學工作的第25年,也是最後一年。明年他將前往南方科技大學任教,將自己多年的科研和教育經驗帶回內地。


張明傑:我希望每個做教育行業的人都思考一下,教育者對年輕人的影響可能是一生的。每個家庭的小孩都非常寶貴,如果在座的是自己的兒子、女兒,我們會怎麼教?



名人面對面》招實習生啦!

心動的你,快進連結看看吧!👇

我們在等你!

「叮咚!」《名人面對面》有份實習需要你!



更多內容

關注


微博、B站、抖音、西瓜視頻、YouTube、

今日頭條


《名人面對面》

同名帳號


每周二更新







打賞我們,為導演植髮出一份力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張明傑,任南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
    隨後,邱宣,于洋,郭雨蓉,薛其坤,陳十一,李鳳亮,南科大副校長兼教務長張東曉,中國科學院院士、南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明傑共同為生命科學學院成立揭牌」。上述消息意味著,中科院院士張明傑已出任南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在儀式上,張明傑表達了對生命科學學院未來發展的期望。
  • 曲婉婷事件人血饅頭是什麼梗 張明傑貪了多少錢
    其實故事主角並不是曲婉婷本人,而是她的母親張明傑,其曾任哈爾濱市發改委副主任、市城鎮化建設領導組辦公室主任這樣的職位,後來被哈爾濱市人民檢察院指控,其貪汙、受賄、濫用職權,涉案金額達到了3.5億餘元,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高小琴的原型,其實就是張明傑本人。  如今她已經入獄4年了,但是判決一直都沒有下來。
  • 張明傑涉案3.5億,曲婉婷隔空喊「正義」,全國人民不同意
    —林肯一、張明傑曾任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發改委副主任二、曲婉婷張明傑之女,2014年,以《我的歌聲裡》被大家熟知。曲婉婷16歲赴加拿大留學,一年學費高達15萬元,張明傑負責支付生活費和學費。張明傑每個月的工資,只不過數千元。
  • 張明傑:女兒曲婉婷似表思念,她涉案3.5億被拘,網友:愛太重
    被網友解讀為,表達對已經因受賄、濫用職權被刑拘的母親,張明傑的思念。但成名背後的代價也是沉重的,原來她有一位非常愛她,為她可以犧牲一切的母親,她就是張明傑。曲婉婷兒時就展現了自己出色的音樂才華,作為母親張明傑更是希望女兒未來可以有所成就,在經過不斷的學習,在2000年曲婉婷到加拿大留學期間,一舉奪得加拿大音樂頻道主辦的演唱比賽冠軍,曲婉婷也開始在華人圈揚名。
  • 【專訪】學者張明傑:回顧中日學術界 曾存在半個世紀的斷代
    朱濤的「借鑑說」也遭到了一些質疑,例如梁思成的再傳弟子、原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教授王貴祥就曾指出,梁思成、林徽因的研究系有極好的西方建築教育背景而作,雖與伊東忠太的作品有部分相似之處,但並不一定是抄了伊東忠太的觀點。對於一些學者不認可梁林借鑑日本學者之事,朱濤認為這一方面與民族主義情緒有關,另一方面也因為國內對梁思成的研究中大量是重複和抄襲,很少有獨立挖掘史料的分析。
  • 科學家揭示神經系統突觸蛋白組織新機制
    科學家揭示神經系統突觸蛋白組織新機制 2016-08-31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8月26日,利用上海光源和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嘉裡理學教授張明傑及其團隊在
  • 教育的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黑死病席捲歐洲近一個世紀,科學家最終估計有7500萬人死於這一疾病,雖然世界人口需要700年才能恢復過來,但目睹街道上成堆的屍首所留下的創傷則是永久的。此疾病的傳播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由昆蟲叮咬引起的,另一種則是空運來的。
  • 教育的最終目的——自我教育
    自我總結與自我反思的合力,就是自我教育。是自我教育讓我們從幼稚走向成熟,是自我教育成就了現在的我們。從個人成長的角度考量,「自我教育」正是教育的終極目的,其道理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能夠激發孩子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實現自我教育,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 鍾南山談科學家成為偶像的目的,曾寄語醫學生這樣一句話
    他表示,數不清的青年人都以科學家為偶像,但我們不能滿足於此。「成為偶像的目的,是要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對偶像的盲從,讓他們通過偶像學到對問題的看法,更多地問問為什麼。」同學們已經具備了未來成長成為優秀臨床醫生和醫學科學家的一個良好基礎,這條我很相信,這是一個很好基礎。但是我的願望是不要光是讀書,要多思考、多問為什麼、多結合臨床實踐、多動手。我們相信,你經過10年,甚至15年的潛心修行、砥礪磨鍊,一定能成為國家有用的、社會有益的而且是卓越的臨床醫學人才。同學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醫之大者懸壺濟世。
  • 《讀書》新刊 | 張明傑:林熊光及其書畫鑑藏
    原創 張明傑 讀書雜誌編者按古代書畫能夠流傳下來,很大一部分依賴於歷代鑑藏家,此文介紹的林熊光就是其中一位。林熊光及其書畫鑑藏文 | 張明傑(《讀書》2020年3期新刊)在近現代中日書畫鑑藏史上,林熊光是一位不容忽視的人物,其古代中國書畫收藏不僅數量大、品種多,而且質量尤高。
  • 腹瀉有什麼目的?科學家發現拉肚子的作用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一直對人類為什麼會腹瀉感到困惑不已。儘管腹瀉的目的是儘可能快地清除細菌引起的感染,但一直缺乏生物學證據來支持這一假說。最近,科學家對腹瀉行為進行了深入研究,最終發現如果我們阻止腹瀉,結果可能弊大於利。
  •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殘酷真相:為什麼大科學家多出現在歐美?
    文 |小陳教育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應試教育」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又稱「填鴨式教育」,它的官方解釋是:以單純培養學生應對考試的能力為目的的教育。中國人本來就聰明,創造力方面都不輸別的國家,為什麼像愛因斯坦、牛頓、居裡夫人這樣偉大的科學家多在歐美呢?是應試教育的原因嗎?
  • 歌手曲婉婷母親張明傑案引發關注 境外不是資產轉移的天堂
    27日,中國紀檢監察報發表文章《歌手曲婉婷母親張明傑案引發關注 境外不是資產轉移的天堂》,以下為全文——近日,歌手曲婉婷在微博發文,引發關注。據悉,曲婉婷母親張明傑曾任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發改委副主任、市城鎮化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2014年9月因涉嫌貪汙、受賄與濫用職權罪被羈押,目前案件正在審理中。輿論關注此事,正是因為人們痛恨腐敗分子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攫取大量不義之財,滿足親屬子女奢靡生活。
  •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獲得快樂,幫助孩子達到這個目的有5種方法
    剛開學,孩子們又回到了闊別幾月的校園,很多家長和老師都很疑惑,怎樣才能讓孩子熱愛校園,熱愛學習,很多人認為學習是一件苦差事,讀書是為了吃苦,但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走向幸福,也就是讓孩子能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享受快樂的學習。如何幫助孩子實現快樂學習的目標呢?
  • 教育的目的
    大部分人都有一段長達十幾年的學生時光,家長在孩子上學讀書的十幾年中,也會不遺餘力的為孩子創造求學的條件,為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源
  • 教育目的的理論
    2.個人本位論(1)基本主張:①教育目的應根據人的本性需要來確定。個人本位論者主張教育目的應從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出發,而不是從社會需要出發,人生來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職能就在於使這種本能不受影響地得到發展。②教育目的在於把學習者培養成人,充分發展人的本性,增進人的價值。教育目的在於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發展,除此之外,教育沒有其他目的。
  • 教育目的VS教育方針
    教育目的是我們教育學中常考的一個知識點,歷年考試中大多以客觀題為主,尤其是概念類的考題,但是很多考生往往和教育方針進行混淆,那麼這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見下圖)我國當前的教育方針:「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 「寬泛」並不是通識教育的目的
    這個故事很能說明當下大學教育的困境:現代大學是按照專業分工的原則組織起來的,專業化帶來科學的進步與知識總量的增長,但也導致學科之間的壁壘重重,不可溝通。一兩個世紀前,也許還有科學家期望掌握所有領域的知識,比如威廉·詹姆斯,他可以在藝術、醫學、法學、心理學、哲學之間遊刃有餘,多有建樹,但現在已經沒人奢望如此了。
  • 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係
    在教育理論的考察過程中,該部分知識常以單項選擇題和辨析題的形式考查,多是以定義考察為主。在學習的過程中,重點應該放在掌握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區別上,理解各個的概念;可以根據案例對其所對應的知識點做出正確的判斷;學習的難點在於理解他們之間的聯繫。
  • 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目的
    只有極少數父母問過「家庭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我們還跟很多父母討論過家庭教育的內容,他們認為就是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讓孩子增長知識。但父母們對品行的標準沒有統一認識,對增長知識的具體內容也不清晰。這些情況也反映在父母獲取家庭教育知識的問題上,他們對闡述家庭教育總體思路的內容基本不願了解,當然,市面上很多關於家庭教育的書籍,也沒有介紹家庭教育總體思路和目的,極少數書籍雖對家庭教育的目的有所闡述,又過於理論化和套路化,由於缺乏操作性,實際上沒有任何價值,從家庭人才戰略去討論家庭教育目的的書籍乏善可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