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懶媽
昨天晚上,閨蜜發的一條朋友圈把我逗樂了:「準備大顯身手蒸饅頭,卻沒想到一天一夜之後,面還是不開:枉費我當時還用電子秤稱配料,又加牛奶又放糖的,太扎心。」
想當年,我也有相同的困惑:為什麼跟別人的配料都是一樣的,結果卻還是那麼糟心:看著辛辛苦苦做出來的饅頭硬硬的,連自己都不想吃,真的想徹底放棄了。
而後來逐漸摸索之後,才發現越是看起來簡單的事情,真要做的時候卻沒那麼簡單;而等到自己摸索出來經驗之後,卻又很少有失手的時候了。最近,不管是在做饅頭還是發麵餅時,注意以下的三個事項,一般都是能成功的,如果是面臨「發麵困惑」的寶媽,不妨看看是不是以下幾個方面出了問題:
化開酵母的水溫有講究
之所以使用酵母,是因為對於新手來說,酵母才更能保證成功率,用「老面」或者是「小蘇打」即使是口感好,但新手失敗率過高。而酵母只要按照配比,一般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而麵團之所以能夠發酵成功,完全得益於酵母裡面的活性菌,所以把酵母粉化開的溫度是大有講究的。如果是溫度過高,會讓酵母菌失去活性;而溫度過低,酵母菌會休眠,兩種情況都不利於發麵成功。
後來,我的做法是:先在碗裡加入熱水,抓適量的白糖攪拌化開,然後在碗裡加點涼水,調配成溫溫的,而又不燙手的溫度,再把適量的酵母粉倒進去化開。這樣調配出來的酵母水,和面時可以讓酵母發揮最大的作用。
麵團活得軟硬有講究
酵母調配好之後,而麵粉跟水的比例也是有講究的:過硬的麵團,也很難發起來;而水量過多,就很難和成光滑的麵團。有專業人士指出:麵粉跟水的比例是100/55是最合適的。在和面的過程中,可以參照這個標準,而根據自家麵粉吸水性再做相應的調整。
一般用酵母調製過的水,和好面之後最好的狀態是三光:手光、盆光、麵團光。麵團不粘手,很光滑,而又不過硬,也是保證麵團發酵成功的關鍵。
適宜麵團發酵的溫度有講究
而麵團和好之後,採取什麼樣的方式發酵也是很有講究的。在老家的時候,到了冬天蒸饅頭時,大人都是把面盆包到被子裡,營造一個溫暖的環境。而現在,有的人會用麵包機或者是烤箱來發麵。這些方法我都試過,而最後還是覺得在鍋裡發酵最合適,具體做法是:
在一個大點的蒸鍋裡添適量的水燒熱,但是不要燒開,保證鍋內是溫暖溼潤的環境,然後把放有麵團的盆子放進去,蓋上鍋蓋(一定不能讓盆子接觸到鍋裡的熱水)。在這樣的環境下,大概發酵兩個小時就能發酵成功。
只要麵團發酵成功,不管是蒸饅頭還是烙發麵餅,離成功也就不遠了。如果是你也有發麵的困惑,對照這幾點看看,希望你下次能夠成功。
---
關注【獨一無二的媽媽味道】,給孩子做飯不發愁,每個人都能成為厲害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