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中科院院士盧永根病情惡化,一生清貧的他,決定將880多萬元的畢生積蓄捐給教育事業。他曾說:「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最後的貢獻…」「在「愛國」這堂課上,眾多像盧院士一般的人,正用行動詮釋著「愛國」的鮮亮底色。他們,是國之脊梁,家之棟梁;他們,是作為中國人該有的模樣。
△歌手/Marc Enfroy
「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最後的貢獻。」
「家徒四壁」,卻捐出880多萬畢生積蓄
因罹患癌症,自覺時日無多,87歲的盧永根與夫人徐雪賓商量,決定捐出所有積蓄。3月的一天,盧永根在夫人攙扶下來到銀行,將十多個存摺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帳戶,一共捐出8809446元。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教育基金,用於獎勵貧困學生與優秀青年教師。
而盧永根家裡的擺設,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破舊的木沙發、老式電視;鐵架子床鏽跡斑斑,掛帳子用的竹竿,一頭綁著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幾張還在使用的椅子,用鐵絲綁了又綁。
△圖/盧永根家
「錢都是老兩口一點一點省下來的。」盧永根的秘書趙杏娟說,對扶貧和教育,兩位老人卻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錢。2014年,盧永根和他哥哥還悄悄將老家兩間商鋪祖屋捐給了當地小學。
盧永根沒有將財產留給唯一的女兒。他說,孩子已經自立了,他的個人財產最後應為社會作貢獻。
一生勤儉,為科研奉獻一切
盧永根的一個筆記本扉頁上寫著他用來自勉的四個「一點」:多幹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
△圖/盧永根在實驗室
盧永根祖籍廣東花都,1930年生於香港,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受派遣回到廣州。他說:「為什麼要放棄安逸生活回內地?主要是侵華戰爭的現實教育了我。我要為祖國復興效力。」從此,他在教育領域開始了一輩子的堅守。
1983年,他擔任華南農學院(1984年更名為華南農業大學)院長。20世紀80年代,學校經費緊缺,身為校長的盧永根堅持不坐進口小車,在住房、電話等待遇上不搞特殊。但對科研與人才,盧永根卻很大方。
△圖/2008年,盧永根在實驗室指導學生
20世紀80年代末,學校發展落後,盧永根四處籌措資金,用於發展多學科和重獎人才;
為表彰辛朝安教授團隊對獸藥開發的貢獻,他破天荒撥出10萬元高額獎勵;
博士生劉向東到香港大學做研究,他主動借1500元,還把自己出國用的兩個行李箱與一套新西服送給學生……
△圖/盧永根在水稻試驗地指導博士研究生(左為劉向東、右為莊楚雄)
「他為科研奉獻了一切。」弟子張桂全說。
崇尚吃苦,淡泊明志的科研工作者
盧永根曾帶領弟子,小心地保護著7000多份稻種資源和900多份野生稻資源。許多珍貴的稻種,都是他帶著學生翻山越嶺一株一株找回來的。2001年,聽說廣東佛岡一處山頂有野生稻,已70多歲高齡的盧永根還親自出發尋找。
△圖/盧永根(右3)同他的五位「得意門生」
在水稻遺傳研究領域,盧永根作出過突出貢獻。他提出的水稻「特異親和基因」新學術觀點,對水稻育種實踐產生了重要作用。近5年,盧永根帶領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
盧永根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點燃你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
一個人對國家的熱愛,從來都不是抽象的。愛國,是奉獻,是承擔,是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勇挑重擔。他們在最好的年華裡,投身於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更是以一顆赤誠之心,畢生報國。
「中國不能沒有發聲資格」——郭琨
1983年第十二次南極協商國會議上,由於中國當時未在南極建立考察站,因此在表決環節,以郭琨為首的代表團被請出現場,沒有發聲資格。
△圖/郭琨在《朗讀者》現場
為了民族榮譽和國家尊嚴,郭琨開始帶領團隊籌建中國第一座南極考察站,1984年11月奔赴南極。在艱苦的條件下,幾乎零經驗的考察隊僅用40天就建成了長城站。「當時我們四五點就起來幹活,連軸幹。前蘇聯站站長知道後說不可能,親自看到後特別驚訝,還問我們隊員一天能拿多少錢。我們說不給錢也幹,你給我們一天一萬也不幹。」
「只要求兩秒鐘」——安文彬
△圖/安文彬在《朗讀者》現場
1997年7月1日零時零分零秒,中國國旗準時升起,香港回歸祖國。時任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的安文彬回憶道,為了讓英國國旗提前2秒降落,好為演奏中國國歌做準備,他與英方代表進行了16次談判。當時英國代表試圖鑽條文漏洞,以沒規定具體幾點幾分為由拒絕在時間上讓步。面對英國人百般刁難,他義正言辭地表態:「香港被英國殖民者掠走佔有150多年,今天香港主權回歸,我們只要求兩秒鐘。」
「回國不需要理由」——吳文俊
△圖/吳文俊生前資料圖
數學界的「泰鬥」吳文俊常說,不該問一個人為什麼回國,而應該問他為什麼不回國。回國是不需要理由的。學有所成之後,回來是自然而然的事。他對國家的熱愛不僅體現在義無反顧地回國,更浸潤在他一生致力於復興中國數學的強烈心願中。他說:「中國古代的實數系統是世界上最早的,是中國的獨特創造。我們的數學不光是要振興,還要『復興』。」
「生而為民,死而為民」——張玉華
△圖/張玉華生前資料圖
「我活著為人民,我的後事也要為人民著想」。2015年「9·3」閱兵式上,百歲老兵張玉華以一個標準的軍禮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抗戰中他曾三次身負重傷,子彈打穿了他的手掌和大腿。1940年孫祖伏擊戰時,一顆子彈從他的右邊腋下打進鑽進腹部,此後一直留在他的身體裡。老人去世前留下遺言:不搞遺體告別,不收禮款,不要獻花圈。他要求捐贈所有的器官。他說:「我有三個媽媽,生母、人民和黨。」
「1人,37秒,500公斤」——申亮亮
△圖/申亮亮生前資料圖
2016年,西非馬裡,一輛載有500多公斤炸藥的汽車,駛入申亮亮所在維和部隊的營區。當時,正負責崗哨警戒執勤任務的申亮亮立即發出預警信號,引導後方部隊隱蔽。在汽車側翻時,他本可以選擇撤離現場,但他用生命中的最後37秒,換回了部隊其他人員的平安。因處置及時,500多公斤的炸藥襲擊,只一人犧牲,就是申亮亮。他曾說過:「絕不放棄為祖國和軍隊去戰鬥的機會。」
「一切從頭再來」——曹先建
2016年的一次飛行訓練中,艦載戰鬥機飛行員曹先建駕駛的飛機突發特情,為挽救戰機,他身負重傷,胸椎、腰椎多處骨折。為了能儘快上艦,他請求醫生縮短兩次手術的間隔時間,抓緊進行康復訓練,苦練飛行技術,再次重回海天。「『刀尖上的舞者』是形容艦載戰鬥機飛行員這個特殊群體的,職業風險大,但承擔著維護國家發展安全利益和海洋權益的重任,使命十分光榮。儘管我曾身受重傷,但軍人的使命擔當沒有變,所以我選擇了從頭再來。」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是愛國;「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是愛國;「維護國家統一,抗禦外辱」是愛國;「竭盡所能,一心為國」是愛國……亙古至今,這種情感未曾變過。
△圖/視覺中國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圖/視覺中國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圖/視覺中國
在無數藍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
我有著一雙寶石般的黑色的眼睛,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在無數白色的皮膚和黑色的皮膚之中,
我有著大地般黃色的皮膚,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我是中國人——
黃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脯,
黃河流水是我沸騰的血液,
長城是我揚起的手臂,
泰山是我站立的腳跟。
△圖/視覺中國
我是中國人——
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
我的祖先最早開始耕耘,
我是指南針、印刷術的後裔,
我是圓周率、地動儀的子孫。
在我的民族中
不光有史冊上萬古不朽的
孔夫子、司馬遷、李自成、孫中山,
還有那文學史上永遠活著的
花木蘭、林黛玉、孫悟空、魯智深。
△圖/視覺中國
我是中國人——
在我的國土上
不光有雷電轟不倒的長白雪山、黃山勁松,
還有那風雨不滅的井岡傳統、延安精神!
我是中國人——
我那長城一樣巨大的手臂,
不光把採油鑽杆鑽進外國人
預言打不出石油的地心;
也把通信衛星送上祖先們
夢裡也沒有到過的白雲;
當五大洲傾聽東方聲音的時候,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圖/視覺中國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
我是你額上燻黑的礦燈,照你在歷史的隧洞裡蝸行摸索;
我是乾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灘上的駁船,把縴繩深深勒進你的肩膊。
——祖國啊!
我是貧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輩輩痛苦的希望啊!
是「飛天」袖間千百年來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國啊!
△圖/視覺中國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剛從神話的蛛網裡掙脫;
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窩;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是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
——祖國啊!
我是你十億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你以傷痕累累的乳房,餵養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祖國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搖籃,也是我們祖先世世代代生活的搖籃。每一個受到祖國的民族文化薰陶,受到愛國主義潛移默化教育的人,每一個正直善良的人,都會熱愛自己的祖國。
△圖/視覺中國
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卓越的中國科學家,為了建設祖國,獻身人民,他們不但視待遇優厚的職位如草芥,而且冷對一切利誘,藐視一切威脅,毅然回到祖國。
△圖/視覺中國
德國詩人海涅說過:「誰不屬於自己的祖國,他就不屬於人類。」這話說得多麼精闢呀!一個對於生我育我,我們祖祖輩輩、子子孫孫命運之所寄的祖國,沒有感情,沒有愛心的人,說他能夠愛世界人民,愛人類的正義事業,還不是一句空話嗎!
所以,少先隊員行隊禮的姿勢是十分美好和激動人心的。那高舉過頭的手指,代表著這樣的強音:我愛人民,我愛祖國!
資料/央視新聞綜合
圖/除特別標註外,其餘均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在你心中,何為國,何為家?
我們又該如何愛國?
點擊「寫留言」
一起聊聊吧!
本期監製/唐怡 主編/李浙 編輯/李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