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起源於恐龍?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2020-12-24 騰訊網

據報導,近日,在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上,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化石記錄,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恐龍物種,這種恐龍生活在如今的巴西地區,它們的大小和雞差不多,兩足行走,主要的食物來源,是一些小型的脊椎動物和昆蟲。

這種新物種的恐龍,被稱作「烏比拉哈拉」小恐龍,它是以當地圖皮印第安人的名字命名的,翻譯成漢語的意思,就是「長矛之王」,它們的特點是擁有著非常豔麗的鬃毛,而且還有著和孔雀類似的「開屏功能」。

來自白堊紀的「霸屏」小恐龍

研究者表示,這種烏比拉哈拉小恐龍,是一種非常有趣,喜歡展示自己的小恐龍,它們身上的鬃毛又長又厚,而且就好像是我們熟悉的小狗一樣,當遇到危險的時候,就會鬃毛站立起來,而當它們處於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它們的鬃毛就會平放在皮膚之上。

同時,研究者還發現,烏比拉哈拉小恐龍的羽毛,是可以伴隨著生長而定期更換的,一旦它們的羽毛受到了損壞,就會重新形成新的羽毛。這種特殊功能也讓它們時刻都處於一個非常「完美」的狀態。

那麼,為何這種小恐龍如此喜歡裝扮自己呢?研究認為,這或許是為了吸引伴侶,就好像是我們熟悉的另一種動物——孔雀一樣,當雄性孔雀開屏的時候,它們就會展示自己來吸引伴侶,或許在烏比拉哈拉小恐龍的生活裡,它們也用這種方式來吸引伴侶。

而在發現烏比拉哈拉小恐龍之前,研究者們一直認為這種通過展示自己來吸引伴侶注意的方式,是鳥類後期演化而成的,不過伴隨著這種小恐龍的出現,讓研究者確認,它們的這種本領,或許是從鳥類的祖先——恐龍身上繼承而來的。

鳥類起源於恐龍「實錘」?

提到鳥類的起源,雖然現代研究普遍認為,鳥類的祖先是某一種史前爬行動物,不過究竟是誰進化成了鳥類,至今仍然是由很多爭議的。

當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後不久,在德國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化石,它看起來具有鳥類的特徵,來自於1.55億年之前,這種奇怪的遠古生物被稱作「始祖鳥」,一直到20世紀末,始祖鳥都被認為是最早的鳥類。

不過伴隨著原始鳥類早期化石的不斷出現,始祖鳥的身份也不斷受到爭議,比方說在1996年,我國遼寧省北票市發現了一個類似於始祖鳥的化石,它被稱作「中國龍鳥」,它也曾經被認為是鳥類的祖先。

但是,伴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們卻發現無論是始祖鳥還是中國龍鳥、孔子鳥等,它們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它們的羽毛是對稱的,而鳥類的羽毛卻並不是對稱的,此外,在身體特徵等一些方面,它們都看起來更像是恐龍,而並非是鳥類。

所以,截止到目前為止,這些古老的遠古生物,都被認為是恐龍,而並不是鳥類。不過它們的出現也似乎證明了一個問題——鳥類或許真的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

拿這次發現的烏比拉哈拉小恐龍來說,它雖然是一種小型的恐龍,不過,它卻並不是已知最小的恐龍,在我國遼西地區發現的小恐龍,全長只有39釐米,它也成為了世界上已知最小的恐龍。

而且更加讓人驚訝的是,小盜龍的身體結構、羽毛對稱分布情況等,也都與鳥類一致,所以,多年來在科學界,一致都認為小盜龍或許才是鳥類的祖先,認為它屬於恐龍向著鳥類演化的「中間關鍵性環節」。

小盜龍是一種小型的獸腳類恐龍,這個發現也印證了此前的另一種猜想:鳥類起源於某種獸腳類動物。

同時,小盜龍還是樹棲恐龍,通過化石研究發現,來自於白堊紀早期的它們,已經可以進行短距離滑翔了,這也是鳥類飛向天空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那麼,為何鳥類的起源還是無法塵埃落定呢?這是因為由於出土化石的不完整,導致一些爭議仍然存在,比方說鳥類究竟是起源於樹棲恐龍還是陸棲恐龍?

拿同樣和鳥類擁有很多類似特徵的烏比拉哈拉小恐龍來說,它們就是陸棲恐龍的一種。此外,究竟是什麼因素讓恐龍開始朝著鳥類進化,也是未解之謎,只有日後這些問題全部一一揭曉,恐龍的起源之謎,才可以徹底塵埃落定。

相關焦點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按時間順序,中生代又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這 3 個可能大部分人都聽說過的時期。此次,研究團隊發現的琥珀被認為是中生代(大約 2.5 億到 6500 萬年前)白堊紀已知最小的恐龍化石,該化石在緬甸發現,只有 31.5 吋寬,含有完整的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的頭骨。
  • 科學家重建恐龍DNA結構:恐龍「演化成功的藍圖」
    利用來自現生海龜和鳥類的DNA,研究人員成功將超過2.55億年前的DNA歷史拼接起來。儘管解開了恐龍DNA的模式,但科學家表示,他們並沒有利用這些信息復活恐龍的計劃。也就是說,想要重現《侏羅紀公園》裡面的場景現在還為時尚早。恐龍統治了地球大約1.79億年,在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非鳥類恐龍迅速滅絕。
  • 為什麼有的恐龍長著和鳥類一樣的嘴巴?
    為什麼有的恐龍長著和鳥類一樣的嘴巴?很多讀者和觀眾在看《侏羅紀公園》中恐龍的時候,會發現有一些恐龍長著和鳥類一樣的「喙」,喙就是嘴巴,特指鳥類的嘴巴,但是恐龍並非鳥類,為什麼恐龍會長著和鳥類一樣的嘴巴呢?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的恐龍化石
    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
  • 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戲劇性的發現過程為了對二連地區的恐龍化石進行更加深入和詳細的研究,最近幾年,科學家們對二連盆地又組織了新一輪的考察,並且採得了大量恐龍化石標本。其中一項重要發現就是我們文章開頭提到二連巨盜龍的發現。二連巨盜龍的化石標本採集於內蒙古二連盆地出露的晚白堊世二連組,時代距今約8000萬年。
  • 地球上還有活著的恐龍?科學家發現一種生物,長相極為奇特
    那就是他們在緬甸發現了一塊琥珀。而這個琥珀裡面居然有恐龍的身影,而且還是完整的一隻恐龍的身影。眾所周知,琥珀是一種透明的生物化石,是松柏科、雲石科、南洋杉科等植物的樹脂化石。且琥珀內部通常包含著蜜蜂等小昆蟲,形狀美麗又小塊。那麼,這次發現的恐龍琥珀有多大呢?
  • 全新的恐龍品種被發現,生存在白堊紀早期,體重不足80斤
    多年來,考古學家們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現恐龍化石,它們都可以證明恐龍曾經在地球上廣泛存在,日前,就又有一種新的恐龍品種被發現。說起來,在巴西,考古學家們曾經發現過很多豐富的與恐龍同期的生物化石,而且還有很多恐龍品種都是在這裡發現的,表明這裡曾經是恐龍密集生活區之一。比方說在1971年,巴西南部的巴拉納州東北部,就曾經發現過大量的新物種恐龍化石,最後經過考古學家們的鑑定,這些化石屬於翼龍的新品種。
  • 亞洲最小的恐龍被發現,如同一隻雞大小,性格卻殘暴酷愛吃肉
    不過,前段時間科學家們卻發現了一個新的恐龍化石,它的個頭只有一隻雞的大小,可以說是目前科學家們所發現的亞洲恐龍中,個頭最小的一個。不過,它卻如同蜜獾、水獺等這些我們熟悉的小動物一樣,小小的身軀裡蘊藏了巨大的能量,科學家表示,這種小恐龍生性殘暴,而且是絕對的肉食性恐龍。
  • 這隻「奇妙的雞」曾和恐龍一起在地球上行走
    二十年前,在比利時和荷蘭邊界附近,一位業餘化石獵人發現了一塊撲克大小、沒有特徵的巖石板。當時他並不知道,這塊小石板上有一個微小而完美的頭骨,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現代鳥類最古老的直系親屬,一種與恐龍一起在地球上行走的鳥類。
  • 科學家在雞的身上找到恐龍遺留的痕跡,將能證實雞是恐龍的後代
    白堊紀時期的恐龍在經歷了一場大爆炸之後就滅絕了,留下來的只有琥珀和化石。對於現在的人類來講,未能親眼見到這一史前超大生物,實在是一大憾事。但最近科學家們的一些研究,似乎可以讓滅絕的恐龍再現。部分古生物學家計劃在恐龍的骨骼中提取出DNA來復活恐龍。
  • 恐龍叫聲科學家是怎麼推測出來的
    《新知問答》是新華網客戶端和知乎聯合出品的知識類問答欄目,致力在網際網路海量信息中發現、聚合和傳播高品質原創內容。在電影或紀錄片中,你會聽到恐龍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如尖細的鳴叫、低沉的吼聲。但是,我們真的不知道恐龍能夠發出什麼樣的聲音。脊椎動物發聲通常需要軟組織,比如我們人類的聲帶。然而軟組織卻很難保存為化石,想要知道恐龍如何發聲十分困難。
  • 英媒:英國科學家發現新恐龍種類 或為霸王龍「親戚」
    參考消息網8月12日報導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8月12日報導,南安普敦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認為,去年在尚克林發現的4塊骨骼屬於一種新的獸腳類恐龍。這種恐龍生活在1.15億年前的白堊紀,估計體長達4米。它被命名為Vectaerovenator inopinatus,屬於包括霸王龍和現代鳥類在內的恐龍群組。
  • 鳥類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是的
    所有這些鳥類都可以追溯到一類雙足恐龍,它們主要是肉食性動物,被稱為獸腳亞目恐龍(Theropoda)。獸腳亞目恐龍最早出現於2.31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最早的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有很多共同之處,包括羽毛和產卵。然而,某些特徵——比如持續的、有動力的飛行——將古代鳥類與其他獸腳亞目恐龍區分開來,並最終定義了現代鳥類的支系(儘管不是所有現代鳥類都會飛行)。
  • 恐龍時代有胎生哺乳動物存在嗎?現代哺乳動物和恐龍有什麼關係?
    考慮到今天的哺乳動物仍有卵生的種類,最初的哺乳動物是卵生的可能性更大。恐龍時代同時生活著大量哺乳動物,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了好幾十種中生代哺乳動物的化石,相信還有更多的原始哺乳動物沒有形成化石或還沒有被發現。到了中生代最後一個紀——白堊紀,有袋類和真獸類都已經出現了,這些哺乳動物幾乎沒有疑問是胎生的,下面試舉兩例。
  • 小行星撞擊是恐龍滅絕主因?恐龍身上還有哪些謎團
    資料圖: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內遊人如織。該館以恐龍化石埋藏點多面廣、數量巨大、種類眾多、保存完好、層序連續等特點著稱於世。劉忠俊 攝小行星撞擊破壞恐龍棲息地?恐龍為何會滅絕,這是許多人心頭的疑問。日前,有媒體報導,6月29日發表的一篇新研究發現,恐龍滅絕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而非火山噴發。
  • 【科技日報】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嗎?
    恐龍化石上出現羽毛印跡羽毛是鳥類區別於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徵,因此帶羽毛印痕恐龍化石的發現能夠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論說提供更有力的證據。「原始的恐龍身上是長著鱗片的,從長著鱗片的恐龍到長著羽毛的鳥類之間必定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階段,因此尋找到能夠說明這一演變過程的化石便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這一發現過程也是非常困難的。」徐星說。
  • 和霸王龍同一個祖先,科學家發現全新恐龍品種,這個子實在太小了
    不過,恐龍是一個統稱,它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從古生物學研究的角度講,恐龍裡的獸腳類恐龍,才是真正的「恐龍時代王者」,它們作為頂級掠食者,在當時的地球上可謂是無所不能。什麼是獸腳類恐龍?它們是一種來自於三疊紀時期的恐龍類目,顯著的特點就是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此外牙齒也是非常鋒利的,猶如匕首或者是一刀一般,牙齒前後緣也常有鋸齒。
  • 新研究:小霸王龍不是「矮暴龍」,科學家為什麼要研究恐龍?
    關於本世紀初在美國西北部發現的兩具「迷你版」霸王龍化石骨骼的分類,科學家一直有不同看法。美國研究人員分析這兩具化石骨骼的微觀結構認為,它們並不像此前某些人猜測那樣屬於一種名為「矮暴龍」的獨特暴龍,而是尚未成年的霸王龍。科學家認為,恐龍是研究整個演化的最佳的媒介,這是為什麼呢?
  • 化石研究發現「霸屏」小恐龍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馮衛東)據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日前報導,大約1.1億年前,在當今巴西東北部的一座古老潟湖沿岸,生活著一種兩足、像雞大小的白堊紀恐龍,它以狩獵昆蟲以及像青蛙和蜥蜴這樣的小型脊椎動物為生。
  • 恐龍時代介紹
    恐龍曾經支配地球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 在1861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