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重建恐龍DNA結構:恐龍「演化成功的藍圖」

2020-12-22 太平洋電腦網

北京時間8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新研究稱,恐龍的脫氧核糖核酸(DNA)與現代鳥類是一樣的。這種多樣性幫助它們在不斷變化的氣候中迅速演化,並統治了地球大約1.8億年的時間。利用來自現生海龜和鳥類的DNA,研究人員成功將超過2.55億年前的DNA歷史拼接起來。

科學家認為,恐龍的DNA組織方式可能為它們提供了一份「演化成功的藍圖」。這是因為,恐龍總共具有約80條染色體,與現生鳥類相似,而鳥類正是恐龍的後代。

科學家認為,恐龍的DNA組織方式可能為它們提供了一份「演化成功的藍圖」。這是因為,恐龍總共具有約80條染色體,與現生鳥類相似,而鳥類正是恐龍的後代。相比之下,人類只有23對(即46條)染色體。

利用來自現生海龜和鳥類的DNA,研究人員成功將超過2.55億年前的DNA歷史拼接起來。

儘管解開了恐龍DNA的模式,但科學家表示,他們並沒有利用這些信息復活恐龍的計劃。也就是說,想要重現《侏羅紀公園》裡面的場景現在還為時尚早。恐龍統治了地球大約1.79億年,在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非鳥類恐龍迅速滅絕。

由英國肯特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達倫·格裡芬(Darren Griffin)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重建了暴龍(Tyrannosaurus)等恐龍在顯微鏡下可能呈現的基因組結構。為了重建這一消失了漫長時間的遺傳密碼,研究人員追蹤了從爬行類祖先到現生動物的染色體在演化歷史中的變化。

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主要內容是從現有資料推斷2.6億年前鳥類和海龜的共同祖先可能的基因組結構。大約過了2000萬年後,第一批恐龍才開始出現在地球上。

研究人員現在認為,恐龍可能具有約40對染色體。這與現生鳥類相似,並且幾乎是人類染色體數的兩倍。「我們認為這導致了分化。具有大量染色體使恐龍比其他動物類別更多地進行基因『洗牌』,」格裡芬教授說,「這種『洗牌』意味著恐龍能更快地演化,以幫助它們即使在地球變化時也能生存下來。」

科學家表示,這項新研究強調了長久以來的觀點,即鳥類和恐龍是同一類動物。然而,格裡芬教授指出,我們「不會很快就能見到《侏羅紀公園》」。遺傳物質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降解,其保存的最長時間約為100萬年,而恐龍滅絕的時間已經過去了6600萬年。

儘管科學家已經從數學上模擬了恐龍的遺傳密碼結構,但直到目前,他們還無法獲得復活一隻恐龍所需的全部DNA。今年2月,有研究指出,恐龍的演化極為成功,而這反而可能是它們滅絕的原因之一。該研究總結稱,大型爬行動物在地球上的快速擴張意味著,它們早在滅絕之前就已經耗盡了地球上的空間。

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主要內容是從現有資料推斷2.6億年前鳥類和海龜的共同祖先可能的基因組結構。

英國雷丁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早在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事件之前,恐龍已經處於衰退的狀態,因為它們已經填滿了地球上幾乎每個可能的棲息地,這一情況嚴重阻礙了它們分化出新物種的能力,從而在面對滅絕事件時異常脆弱。

化石證據顯示,恐龍起源於大約2.3億年前的南美洲,此時為三疊紀晚期,當時該大陸還是盤古大陸(Pangea,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間存在的大片陸地)的一部分。這些大型爬行動物的起源緊隨著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又稱為「大死亡」(Great Dying)。

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造成了大約90%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地物種死亡,為恐龍的崛起創造了一張「空白畫布」。接下來1.5億年裡,從兇猛的暴龍到長脖子的梁龍,恐龍物種迎來了廣泛的發展,演化出龐大的恐龍家族。不過,科學家發現,在從南美洲快速擴張到地球其他區域之後,由於陸地空間的耗盡,恐龍開始變得無法適應。

為什麼恐龍會滅絕?

恐龍統治了地球大約1.6億年時間,但在6600萬年前突然滅絕。這一事件導致當時地球上大部分動物和植物消失,被稱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

在許多年時間裡,科學家一直認為氣候改變摧毀了恐龍的食物鏈,進而引起它們滅絕。20世紀80年代,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富含銥的黏土層。銥元素在地球上很罕見,但在太空中很多。科學家確定了該黏土層的年代,發現與化石記錄中恐龍消失的時間相吻合。

儘管科學家已經從數學上模擬了恐龍的遺傳密碼結構,但直到目前,他們還無法獲得復活一隻恐龍所需的全部DNA,因此我們「不會很快就能見到《侏羅紀公園》」。

十年之後,科學家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發現了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其平均直徑約180公裡,是地球表面最大規模的撞擊地形。後來的研究確定了該隕石坑可以追溯到前述恐龍滅絕的時間。

目前的科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含銥黏土層和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存在關聯,它們可能都是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形成的。科學家估算了這顆小行星的大小和撞擊速度,指出這場撞擊會引起巨大的衝擊波,並可能觸發地震活動。由此產生的塵埃很可能覆蓋了整個地球,使恐龍無法生存,而其他一些具有較短壽命的動物和植物則存活了下來。

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還有其他幾種理論。一個早期理論認為,小型哺乳動物會吃掉恐龍蛋;另一個理論提出,是有毒被子植物(開花植物)殺死了恐龍。(任天)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要用恐龍雞來復活恐龍!
    為了研究恐龍化石,霍納為自己的實驗室裝備了極為先進的設備。後來,霍納在一隻距今約8000萬年的霸王龍的股骨中分離出了遺傳物質——DNA片斷。經研究表明,這些片斷與現代鳥類的DNA片斷頗為相似。這就意味著恐龍——爬行動物王國的「君主」——並不像一般人們認為的那樣早已在6500萬年前就滅絕了,而是有一些可能繼續生存下來,並演化成了鳥類。
  • 【科技日報】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嗎?
    鳥類恐龍起源說逐漸成為有關鳥類起源研究的主流假說,但是,在世界範圍內,卻長期缺少侏羅紀時代的似鳥類恐龍化石證據。我國科學家的一個發現為這一假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請關注——2010年10月1日,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課題組發現的帶羽毛恐龍化石,該化石被命名為「赫氏近鳥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帶羽毛恐龍化石。
  • 我們可能發現恐龍DNA了,距離復活恐龍還有多遠?
    相信對於每一個古生物愛好者或者科幻迷來說,有一個疑問始終縈繞在腦中揮之不去:為什麼科學家還不克隆出恐龍來?的確,讓恐龍重現人間,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期待看到的一幕。可是,克隆並不是那麼簡單,復活恐龍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實際上,在復活恐龍的第一步,我們就遭遇到了滑鐵盧:恐龍的DNA在哪?
  • 恐龍滅絕之謎引關注:鳥類是否由恐龍演化而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23日電(記者上官雲)人們對於遠古生物總是懷有無限遐想,其中恐龍是經久不衰的代表。近來,有關恐龍的話題成為網絡熱點,引發許多人關注:恐龍是如何誕生、滅絕的?是否都像霸王龍一樣體型巨大?鳥類真是由恐龍演化來的嗎?
  • 英國科學家完整重建三疊紀大腦,身高30公分小恐龍的腦子很有特點
    據美國有線新聞網(CNN)12月14日報導,不久前,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成像技術和3D建模技術,「重建」了一隻槽齒龍化石的大腦,這種恐龍身高只有30公分,體長不過1.2米。跟龐然大物的親戚比較,這種小恐龍的腦子很有特點。槽齒龍生活在三疊紀晚期。2.05億年前,有一隻槽齒龍曾在如今的英國大地漫遊。
  • 地球歷史與生命演化·第八章(爬行動物與恐龍)
    、二足、快速奔跑的植食性動物,白堊紀時代裡最成功的植食性恐龍之一,並成為北美洲的優勢物種,具有爬行動物裡最複雜的咀嚼方式。「厚頭蜥蜴」,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個演化支。恐龍像現代哺乳動物和鳥類一樣是溫血動物(endotherms),還是像現代爬行動物一樣是冷血動物(ectotherms)?3種觀點:1,所有恐龍都是溫血動物;2,部分恐龍是溫血動物;3,因新陳代謝調節體溫的能力不同而在幼體和成體間有變化。骨骼結構:溫血動物的骨上常有大量血管通道,而冷血動物較少。恐龍的骨骼與現生溫血動物類似。
  • 恐龍復原圖和真實長相差別有多大?科學家怎麼知道恐龍真實樣子?
    其實,科學家在復原恐龍時,一方面依靠的是恐龍的化石信息,但另一方面其實是靠腦洞。比如:上個世紀時,科學家認為斑龍長這樣。後來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認為斑龍長這樣應該更合理。最早科學家認為稜齒龍是樹棲恐龍。
  • 科技日曆|25年前美國首次提取出恐龍基因材料,恐龍復活真的可能嗎?
    層出不窮的「史前世紀」電影、人氣爆棚的恐龍IP主題公園……人類對探索恐龍這種經歷了「大滅絕」的遠古生物似乎情有獨鍾,那個時代的場景被一次次加以還原。像《侏羅紀世界》這樣的電影,更是賦予了人類對「復活恐龍」的豐富想像。在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科學家利用琥珀裡的蚊子血,成功克隆復活了恐龍的那一幕相信讓不少人記憶猶新。
  • 恐龍叫聲科學家是怎麼推測出來的
    通過高分辨計算機斷層成像(CT)掃描後進行的數字三維重建,科學家發現維加鳥在氣管-支氣管結合處已經發生了顯著的擴大,極有可能形成了能夠發聲的鳴管。通過與現生鳥類比較後,認為其叫聲可能與鴨類或雁類相似。這是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鳥類發聲證據,而在恐龍中還未發現過類似的化石。維加鳥的發聲鳴管,證明在白堊紀就已經有鳥兒的鳴唱。 圖/ Julia A.
  • 能否用DNA復活恐龍呢?目前有沒有國家獲得恐龍DNA?
    時隔上億年,目前有沒有國家獲得恐龍DNA?其實早在上世紀的90年代,我國科學家就成功地從一枚特殊的恐龍蛋化石中獲得了恐龍的基因片段,這是人類首次從恐龍蛋化石中獲得恐龍的遺傳物質!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顆蛋化石中居然還存在著6500多萬年前就已經滅絕的恐龍的活性物質!那麼問題來了,我們人類能不能將恐龍DNA進行復活,從而重組恐龍呢?人類能否用恐龍DNA復活恐龍?在電影《侏羅紀公園》中,一隻蚊子吸取了恐龍的血,然後人類利用這隻蚊子復活了恐龍!
  • 新·青年|追龍者邢立達:重建中國恐龍足跡學譜系
    「研究生命的演化進程就是解答生命從哪裡來,為什麼會變,要到哪裡去。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演化出了很多不同的形態與品種,它們是研究生命演化最好的樣本。」「回來後意識到國內的恐龍足跡學幾乎還沒有人做,很多地點都沒有人有精力去探索,所以我選擇將恐龍足跡學作為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恐龍足跡重建中國恐龍足跡學譜系什麼是恐龍足跡學?邢立達有過一個很有意思的類比。
  • 新研究:小霸王龍不是「矮暴龍」,科學家為什麼要研究恐龍?
    關於本世紀初在美國西北部發現的兩具「迷你版」霸王龍化石骨骼的分類,科學家一直有不同看法。美國研究人員分析這兩具化石骨骼的微觀結構認為,它們並不像此前某些人猜測那樣屬於一種名為「矮暴龍」的獨特暴龍,而是尚未成年的霸王龍。科學家認為,恐龍是研究整個演化的最佳的媒介,這是為什麼呢?
  • 恐龍滅絕那麼久 科學家是怎麼給它們"稱重"的
    一隻滅絕已久的恐龍的體重是多少?日前發表在《生物學評論》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回顧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評估恐龍體重的方法,發現有兩種方法得出的結果驚人地相似。體型尤其是體重,幾乎決定著動物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它們的飲食、繁殖和運動。
  • 中美科學家在恐龍骨中發現完好細胞,能克隆小恐龍嗎?
    這個發現震驚了古生物界,因為這是人類首次發現到的保存完好的恐龍細胞!既然發現了DNA,能否克隆出恐龍?這絕對是一項真正的突破!因為按照原有的觀點,細胞中的DNA只能保存100萬年,這次既然發現了白堊紀的幾個完整細胞,將會重新開拓起古生物化石的DNA提取工作,這對還原古生物、研究地球生物演化具有極大意義。
  • 疑似恐龍DNA被發現,中科院科學家好不容易找到,卻讓人質疑
    根據目前科學家們得出的結論: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物種,就是恐龍,它們從三疊紀開始,一直到白堊紀晚期,整整統治了地球將近1.6億年的時間,如果不是6500萬年之前的那場意外,或許如今的地球,仍然是恐龍統治的世界,甚至非常有可能進化成為了「恐龍人」。
  • 科學家利用DNA將野山羊復活,為什麼不能復活恐龍?區別在哪兒?
    克隆技術在1996年初步取得成功之後,就受到了很大的爭議,這項技術的出現讓科學界分為了兩大陣營,一部分科學家認為克隆技術的出現,有助於人類復活地球上很多滅絕的物種,對瀕危動物可以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而一部分科學家認為,克隆技術的出現很有可能會導致如今社會的混亂,是有違倫理道德的一種表現。
  • 現代的DNA技術,能讓恐龍復活嗎?科學家曾努力嘗試過!
    現代的DNA技術,能讓恐龍復活嗎?科學家曾努力嘗試過!可能很多人都看過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應該是很多人小時候的回憶了,尤其是大多數男生對於這部電影更是非常的感興趣,作為一部科幻電影,在裡面有一個小島上,就是人們利用DNA技術復活的恐龍。
  • 科學家分析:恐龍能存活在現今世界嗎?
    復活之後的恐龍當然,要使滅絕的恐龍重返地球,首先是要克服的障礙是重建它們的DNA,目前相關技術從科學理論上是不可能的,恐龍已滅絕數千萬年,它的DNA不會持續存在如此長的時間。化石記錄顯示恐龍的DNA保存時間最多可達100萬年,但是要復活6500萬年前滅絕的恐龍,這是遠遠不夠的,更不必要找到侏羅紀時期的恐龍DNA,我們要跨越更長的歷史時期。為了便於討論,我們假設現已具備復活恐龍的條件,在某個偏遠島嶼的實驗室裡,科學家們從事秘密實驗,培育出恐龍寶寶。此時,第二個持久存在的問題開始顯露:如何讓這些恐龍寶寶活下來,並且健康快樂地活下來!
  • 科學家為什麼不用克隆技術讓恐龍復活?恐龍復活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琥珀中的昆蟲化石科學家發現這隻蚊子在被包裹在黏稠的樹脂之前曾經吸食過恐龍的血液。於是他們從這隻蚊子化石的體內提取出了恐龍的DNA,成功地將已經滅絕了6500年的恐龍復活了。恐龍真的被科學家復活了嗎?克隆羊多莉科學家在1997年的時候成功的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隻克隆綿羊。克隆羊多莉的故事很多朋友都聽說過吧?我們來看看克隆綿羊多莉的產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然後我們依葫蘆畫瓢看看能不能克隆出恐龍來。
  • 在被發現162年後 第一具完整的恐龍骨架終於被重建
    據外媒報導,在被發現162年後,第一具完整的恐龍骨架終於得到了正確的重建和研究。在這之前,恐龍化石不時被發現,但都被認為是龍和巨人的遺骸。  當第一批恐龍被確認時,它是來自碎片而不是完整的骨骼,這導致一些重建的恐龍在現代人眼裡看起來非常奇怪。第一批全尺寸的重建物是用混凝土製成的,於1854年在倫敦的水晶宮展出。與1991年的《侏羅紀公園》中描述的輕盈、雄偉的動物不同,這些動物被描述為低矮、沉重的生物,其構造與鬣蜥或巨蜥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