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們,在北美蒙大拿州發現的一個生活在7500萬年前的鴨嘴龍的骨頭中,發現了完整的軟骨細胞,裡面有蛋白質、DNA跡象。這個發現震驚了古生物界,因為這是人類首次發現到的保存完好的恐龍細胞!既然發現了DNA,能否克隆出恐龍?
這絕對是一項真正的突破!因為按照原有的觀點,細胞中的DNA只能保存100萬年,這次既然發現了白堊紀的幾個完整細胞,將會重新開拓起古生物化石的DNA提取工作,這對還原古生物、研究地球生物演化具有極大意義。
這個驚人發現發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雜誌上。研究小組的成員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以及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他們在一隻幼年斯氏亞冠龍(屬於鴨嘴龍科)頭骨裡發現幾個特殊的軟骨細胞,其中兩個如同有絲分裂後期那樣連在一起,還有一個細胞有染色體結構。然後科學家就開始對這個染色體結構進行測試,研究DNA和蛋白質是否完整存在。
研究人員首先對細胞進行抗體測試,為的就是確定其中的蛋白質是否也保留下來。結果,染色體結構對II型膠原抗體有反應,說明這個細胞中存在蛋白質殘留物。研究人員稱,檢測到的蛋白是動物軟骨中常見的蛋白。
同時,他們還將這個細胞同同樣生活在這處洞穴的幼年鴯鶓[ér miáo]頭骨的樣本細胞進行比較,但恐龍的這個細胞對抗體測試反應要比鴯鶓樣本弱得多,研究人員解釋稱,因為恐龍的蛋白結構局限在一個地方,而鴯鶓的分布在細胞各處。(鴯鶓是一種類似於鴕鳥的動物,至今仍分布在澳大利亞,也是一種古老的鳥類,在恐龍滅絕後出現。)
DNA測試中,研究人員用染色物來檢測DNA,發現斯氏亞冠龍的細胞和現代細胞的染色體對染色物反應相同,也就是說這個恐龍細胞的DNA從7500萬年前一直保留至今。(DNA是非常脆弱的物質,很容易氧化破壞掉。)
研究人員稱,這是令人興奮的發現,表明細胞和裡面一些非常重要的生物分子能持續存在,這對科學家重新揭露古生物的分子秘密有啟示意義。但也有反對者指出,這個發現是錯誤的,因為試驗過程受到了細菌汙染,所以結論毫無意義。但研究人員堅稱不存在汙染。
既然發現DNA,能否克隆恐龍?
《侏羅紀公園》電影曾讓不少人誤以為科學家能像電影裡那樣克隆出這種幾千萬年前的龐然大物,再加上現代克隆技術的發展,克隆羊、克隆猴已不是新鮮事。但恐龍真的能克隆出來嗎?
在沒有最近的這個發現之前,基因片段就是克隆恐龍的最大難題,因為恐龍化石中沒有提取到有用的DNA信息。但是如今既然發現了DNA,克隆恐龍是否有望呢?
依舊不可能!或者說在非常遙遠的未來才有可能實現。就拿才滅絕幾十年的塔斯馬尼亞虎來說,科學家也輕鬆提取到它們的DNA,但是十幾年過去了,依舊沒有克隆出來。這種利用部分DNA克隆完整動物的技術和成功克隆羊、貓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技術!
現在的克隆都是利用把幹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另外一個去核的卵母細胞,然後還要在母體中發育長大,這是要求兩個細胞,而且還是活生生的非常重要的兩種細胞。而現在,即便有部分的恐龍DNA,且不是幹細胞的核,沒有卵細胞,沒有代孕體,如何去克隆呢?
雖然基因工程的發展,科學家可以做到將提取到的DNA不斷複製,但是沒有已滅絕動物的完整基因圖譜,依然有許多未知基因,即便哪天基因技術飛速發展,可以用近似物種的DNA片段湊齊,用近似物種的卵細胞代孕,培養出來的也不是完整的恐龍,這種近似的生物有各種缺陷,極大概率無法孕出。
總的來說,中美科學家首次發現7500萬年前恐龍的DNA和蛋白質意義重大,古生物學家可以利用新方法來揭示古生物的演化、還原古生物的特徵。但現在的技術無法利用這個發現去克隆出可愛的「小」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