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壩頻告急 專家質疑斷裂帶上修建水庫群(圖)

2020-12-17 搜狐網
記者航拍到的德陽西北的一座山間水電站,由於地震的作用而滾落的碎石將其損壞嚴重,隨時將被洪水衝毀。本報記者劉可攝

    來源:南方都市報

  水壩頻告急,脆弱安全後的反思

  目前四川省因地震出現險情的水庫有391座,一些地質專家對斷裂帶上大規模修建水利水電工程再度質疑

  2007年,四川省水利廳問,紫坪鋪水庫已經建成了,該怎麼辦?我的意見是炸掉!或者將水放掉。———四川省地震局已退休的高級工程師李有才

  肯定地說,紫坪鋪水庫大壩是安全的,我們的設計施工在此次強震中經受住了考驗。

———紫坪鋪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宋彥剛

  昨日,處於汶川5·12地震中心的太平驛水電站,一名被困在當地的重傷員工已被救出,送往醫院救治。至此,被困的102人除1人死亡、3人失蹤外,其餘人員全部獲救。華能集團公司派出的工作組已到達太平驛水電站,對電站進行安全評估。

  太平驛電站位於汶川映秀鎮上遊9公裡,5月15日,電站水庫有崩塌危險的消息傳出時,大批救援隊伍正在趕往下面的映秀進行救援。太平驛庫容僅90萬立方,但是「若潰決依然能在瞬間產生很高的水頭,對沿江鄉鎮造成威脅。」

  這次大地震讓岷江流域的水電站大壩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國家電監會5月20日的報告稱,這些大壩庫容均較小,壩高較低(最高的31.5米)。即使這些大壩潰決,其下遊有紫坪鋪水庫(庫容11.26億方)容納。因此,不會對紫坪鋪下遊造成次生災害。

  紫坪鋪,是地震當天很多地質和水電專家都立刻想起的一個名字,因為這個投資70億的大工程的安危,直接關係到整個成都平原的安危、千萬人的生命安全。

  據悉,地震造成紫坪鋪水庫大壩面板發生裂縫,廠房等其他建築物牆體發生垮塌,局部沉陷,避雷器倒塌,整個電站機組全部停機。下遊的都江堰水利樞紐魚嘴部位則出現裂縫,外江閘管理房和備用發電機房坍塌。

  就在人們倍感擔憂之時,好消息傳來,經水利部專家組調查,「初步認為,『5·12』大地震導致紫坪鋪大壩局部受損明顯,目前的監測資料表明,大壩整體穩定安全。」

  然而,這次大災難還是令一些地質專家,對地處斷裂帶上大規模修建水利水電工程再次提出疑問,而紫坪鋪只是岷江流域上百座大小水電站其中的一個。據水利部統計,目前四川省因地震出現險情的水庫有391座。

  「我們需要反思。」地質學者楊勇說,這對防範次生災害和災後重建有益無害。

  斷裂帶上的水庫群

  我們應該對受地震影響的電站、水庫進行認真評估,應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這些次生災害可能比地震造成更大的破壞。而今後這些電站、大壩是恢復、重建還是廢棄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地質學者楊勇

  岷江流域無序開發的密集水電

  5月12日下午14:38,正赴巴塘拍片的楊勇接到兒子的簡訊:成都地震了!當時,他並沒有太在意,因為年初在雲南怒江考察時他就經歷了幾次地震,「都是小震」。然而,隨後收到的消息讓他大為震驚,汶川發生了8級大地震。

  楊勇第一時間想到了紫坪鋪及其上面的水庫群,這是真正的危險!他立即通過有關渠道向國務院反映,必須馬上騰空岷江流域的水庫,密切關注地震可能形成的堰塞湖群,以防更大的災難發生。同時,楊勇驅車往汶川方向趕。

  2000年以後,岷江流域的水電站開發如火如荼,楊勇對此非常關注,多次進行調查。地震前他就擔憂,岷江河谷,山高谷深,谷坡陡峻,地帶地質構造複雜,處於新華夏構造體系的龍門山斷裂帶,地質活動頻繁,在這樣的地方修建水電工程必須非常謹慎。

  而且,有學者提出,在板塊運動中,由於四川盆地堅硬基巖的阻擋,龍門山斷裂帶的地震活動相對要密集。

  然而,近年水電站的開發態勢卻令楊勇痛心,很多水電站的修建,特別是小水電,選址建設並未充分考慮隱藏危險。在四處是大滑坡體和欲崩危巖的山谷裡,稍微有點地動和災害性天氣就會形成地質災害。

  「更糟糕的是,這些電站的投資和管理是多元化的,各自為政,處於無序開發狀態。」楊勇說,「很多並不在國家的統一規劃之內。」

  岷江流域的水電站多是引流式電站,築壩後打隧道引水發電。楊勇觀察到,打這些隧道時往往開掘大斷面,有的隧道經過河谷破碎帶和鬆散的覆蓋層,經過一些休眠中的地質災害體。

  曾經熱火朝天的電站毀壞殆盡

  位於桃坪的古城電站,其5號支洞就從大滑坡體穿過和主洞連接。這次地震後,5月16日,楊勇在現場看到,這座在建中的電站損壞嚴重。

  到達馬爾康後,楊勇又急切地趕往汶川。從理縣到汶川的路上,地震使很多休眠的地質災害復活,又形成了新的隱患,那些曾經熱火朝天的電站毀壞殆盡。而到達封閉多日的汶川縣城時,楊勇見到周圍的山體還在不停地崩塌,冒起的煙塵籠罩在城市上面。「這裡的災後重建必須考慮這些已經脆弱的山體,否則危險隨時會到來。」

  而從汶川縣城一直到映秀的路上,本報記者看到,沒有一座水電站是完好的,一些大壩受損,堵塞了江流,上漲的水位已經淹沒了壩上方的農田,正向水邊的居民區逼近。

  「這些水電站同時施工對地質構造是會造成破壞的。」楊勇說,他聽當地老鄉講,有時候爆破「非常兇,地動山搖」,由於分屬不同業主,有時候各工地可能密集放炮。而且施工產生的廢渣被衝入江中,也會造成淤積,影響下遊水庫的壽命。

  楊勇在地震當天的呼籲起了效果,紫坪鋪水庫很快開閘洩洪,而上遊幾個水庫也進行了騰空。而因為水庫騰空,楊勇看到庫底泥沙淤積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而且,地震引發山崩,大量土石滾入水庫,使水庫壽命加速縮短。

  「我們應該對受地震影響的電站、水庫進行認真評估,應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這些次生災害可能比地震造成更大的破壞。」楊勇說,「而今後這些電站、大壩是恢復、重建還是廢棄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紫坪鋪水壩驚魂記

  「大壩尚好,只是千瘡百孔」

  21日中午,汶川大地震第九天,海拔884.5米的紫坪鋪水電站大壩上,四個工人吊著繩索落到大壩中部。

  底部,一艘衝鋒舟載著6名穿鮮紅色工作服的排查人員正在攀爬上岸。14點28分,對岸集結的10多艘汽艇,以及臨時碼頭上停靠著的20多輛汽車,汽笛齊鳴,為逝者哀思。幾天前,這裡曾是通往汶川的唯一生命線。

  「那時候,光大壩上就聚集了上萬人,」宋彥剛從一輛川O牌照越野車裡下來,站在156米高的大壩上說,「救災指揮中心就設立在大壩一頭。」宋是紫坪鋪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他認為紫坪鋪水電站為這次抗震救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隨著汶川災區的人員撤退,接踵摩肩的景象不再。大壩的傷口開始顯現,這些傷口被認為是災後威脅下遊城市最大的隱患。在離宋彥剛一米外,防浪牆裂開了一條巴掌寬的裂縫,這樣的裂縫在大壩周身隨處可見。人行道的防護牆已經全部震碎,擺坡上的石頭拋出了牆體,「大壩尚好,只是千瘡百孔,」紫坪鋪電廠一名職工說。

  驚心動魄的搶修

  紫坪鋪水電站位於都江堰市與汶川縣交界處,曾被列為「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首批開工建設的十大標誌性工程之一」,是中國和四川省「十五」時期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工程。

  水電站的總裝機容量為76萬千瓦,設計庫容12億立方米。按照設計目標,於2006年12月正式竣工投入使用後,可以將上遊岷江的抗洪災能力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5月12日,汶川地震,在離震中直線距離只有19公裡的水壩上,宋彥剛正在開會,他事後平靜地說,「感覺到了強烈的震動。」

  但水壩的狀況並不像這位曾是該水利樞紐工程負責人描述的那麼平靜,據新華社發布消息稱,受汶川縣地震影響,紫坪鋪水利樞紐工程大壩面板發生裂縫,廠房等其他建築物牆體發生垮塌,局部沉陷,整個電站機組全部停機。

  宋彥剛否認了大壩險情的說法,他說,地震導致兩臺變壓器因地震出現壓力釋放器冒油等災害性故障,導致電站機組全部停運、線路停電,江水無法正常通過機組,岷江處於斷流狀態。

  「紫坪鋪水庫是下遊的都江堰和成都市最主要的水源地,岷江斷流,意味這這兩座城市的生活飲水中斷。」解決辦法的思路是,馬上安排兩個機組在不發電的情況下空轉,以保證每秒60立方米的流量;後來又增加了一臺機組空轉,從而把流量提高到90立方米。

  供水問題解決了,但大壩真正的威脅來自兩個洩洪閘,地震損毀了起閉器,進水卡上部建築損壞,下部自動門打不開,處於非常危急的狀態。由於暴雨,入庫流量達到了每秒鐘600立方米。而通過機組的下洩量只有90立方米;即使加上正在因為檢修而開啟的衝沙洞,整個下洩量也只有370立方米,遠小於入庫量。

  宋彥剛不願多談其中細節,從當地媒體的報導可大致還原紫坪鋪水電站驚心動魄的一幕,地震當晚,水利部副部長矯勇和總工程師劉寧等專家就趕到了紫坪鋪水庫。

  5月13日下午3時,國內相關公司接到紫坪鋪水電站電話告急,稱電站兩臺變壓器因地震導致電站機組全部停運、線路停電,請求企業速派專家協助搶修。三天後,人工手動開啟洩洪洞終於獲得成功。

  17日下午5點半,岷江紫坪鋪水電站完成了受損設備的搶修、檢測及試驗工作,19:52恢復向四川電網供電。水利部專家組也在現場對紫坪鋪工程各重要部位檢查,認定紫坪鋪大壩結構安全、穩定。

  19日下午2點半,專家們確認紫坪鋪水庫風險最終解除。

  安全和幸運

  「大壩基本是安全的,雖然表面有裂縫,底部也出現變形,這些情況都很正常,畢竟是經歷了史無前例的芮氏8.0級大地震。」宋彥剛說,紫坪鋪水庫的抗震烈度是8度,「由於當時停電,無法測出。」記者無法從該水電站得出此次地震的烈度,而實際上,從地震局獲悉的數據是,此次地震烈度為11度。

  「有時候情況很難預料,紫坪鋪水庫此次渡過難關算是幸運,」一位地震研究人員告訴記者,岷江幹流有9座主要水庫,加上支流就有29座,算上小規模的就更多了,這些水庫一個梯級一個梯級開發,整個河流阻斷了。

  此次強震後,攔斷岷江的這些水庫,不同程度受損。紫坪鋪水庫上遊的太平驛水庫,目前面臨崩塌的危險,水位不斷上升。21日,華能太平驛水電站最後一名被困在當地的重傷員工已被救出,送往醫院救治。

  宋彥剛表示,不論上遊水庫出現什麼險情,對紫坪鋪水庫不會造成多大威脅,「設計庫容12億立方米,現在蓄水才3億立方米左右,充其量為1/3.」

  爭議一直存在

  但從2001年開始修建時,紫坪鋪水電站的爭議就一直未斷過。此前,四川省地震局已退休的高級工程師李有才撰文認為,紫坪鋪水庫工程區壩址的地震基本烈度不是7度,而應是9度,或9度以上。因此,工程設計須按9度,或9度以上的地震基本烈度進行設防。以此提高壩區抗大地震的能力,確保成都平原的安全萬無一失。

  李有才在論文中認為,紫坪鋪水庫壩區及其附近地區正處於龍門山斷裂、松潘-都江堰-邛崍-雷波斷裂、南充-廣漢-都江堰斷裂等三組斷裂構造帶的交會部位,「這樣的一個失衡地帶,正是現今地殼最為活躍的地帶。地震的活躍就是其中最主要的活動方式。」

  2007年,四川省水利廳向李有才徵求了意見。「他們問紫坪鋪水庫已經建成了,該怎麼辦?我的意見是炸掉!或者將水放掉。」李有才說。李有才建議炸壩的原因是距水庫60公裡就是中國西南大城市成都,大壩一旦被地震所毀,洪水就會直洩成都平原,後果不堪設想。

  宋彥剛對此觀點不置可否,他開著車從兩座損毀的洩洪閘現場回到大壩上,「肯定地說,紫坪鋪水庫大壩是安全的,我們的設計施工在此次強震中經受住了考驗」。

  在他的背後,水電12局的一隊施工人員坐在防浪牆上休息,他們接到命令,昨天凌晨2點從重慶趕來修補水壩的裂縫。「40-60釐米厚的面板,有很多裂縫,其中很多是伸縮縫,壩底也有,左邊的大壩有整體沉降的跡象,」一名下到壩腰間的施工人員告訴記者,他們還沒有正式施工,還在等水電站的維修方案。

  「可以肯定的是,一個月是完不成工的,至少三四個月,或者更久,」這名湖北籍工人說。

  採寫:本報記者 盧斌龍 志喻塵

相關焦點

  • 中地震專家稱廣東河源地震或由新豐江水庫引發
    專家分析認為,震中及附近地區短期內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但仍會有3級左右餘震的發生。2月17日,廣東省地震局副局長鍾貽軍表示,這次東源4.8級地震屬水庫型地震,即因為水庫蓄水引發的地震,是1962年河源6.1級地震的餘震。何為水庫地震從汶川到玉樹,從海地到福島,近年地震頻發令得公眾神經高度敏感,對於地殼運動的了解也在逐步加深。
  • 印度在喜馬拉雅山南坡修建水庫,前五個總庫容達到了270億立方米
    為了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水資源,印度瘋狂的在喜馬拉雅山上修建水庫,來保存這些寶貴的水資源。印度的旁遮普邦,拉賈斯坦邦等地方基本是靠著喜馬拉雅山的水運作起來的,特別是旁遮普邦還被稱為是「印度糧倉」。印度喜歡修建水庫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1960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籤訂了《印度河水域條約》,條約中規定蘇特萊傑河,拉維河以及比斯河這三條河的河水歸印度使用(很多水庫就是修建在這三條河流之上),為了儘可能地保存有限的水資源,提高利用率,水庫自然是最好的選擇。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印度在喜馬拉雅山南坡,總庫容達到了270億立方米以上的五大水庫(下面按庫容從大到小依次排行)。
  • 60年前參與密雲水庫修建的清華大學水利系專家重回故地……
    60年前參與密雲水庫修建的清華大學水利系專家重回故地…… 2020-10-14 16:4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下水庫
    地下水庫是利用天然含水層、儲水構造、溶洞。或建築地下截水壩截蓄地下水而形成的貯水空間,並可與地表水聯合調度,是人類利用水資源的一種新途徑。華北地區是我國地下水庫建設和研究方面比較成熟的地區,建有多個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庫。如建成於1995年的山東龍口黃水河地下水庫(下圖示意),是國內第一個設計功能較為完整的地下水庫,每年可增加地下水約1000萬立方米。
  • 水潤京華——密雲水庫修建記
    為了防治潮白河水患,早在1929年,當時的華北水利委員會就曾有過在潮白河上建水庫的想法。據說,他們還勘察了4處壩址。不過,當時的中國戰火頻仍,政局不穩,建水庫只能是紙上談兵。直到新中國成立,修建水庫才被正式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新中國剛剛成立,水利和地質部門就開始著手規劃潮白河上的水庫。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
    典型例題一:分析圖,完成下列問題。 (1)分析修建水庫後,大壩上、下遊河流水文特徵可能發生了哪些變化?(2)指出M處可能出現什麼地貌類型?分析大壩上、下遊河流剖面上升和下降的原因。(8分)(4)簡述伏爾加河上水庫的修建對流域內的自然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 喜馬拉雅山南坡的五大水庫簡略地形圖,儲存了數百億立方米的淡水
    加上喜馬拉雅山脈和平原過渡區將內在短距離內高度差很大,在這一地區蘊含了豐富的水能資源(我國一側由於有著面積達250萬平方公裡的青藏高原的阻擋,短距離內幾乎沒有合適的地理位,直接在喜馬拉雅山脈上修建水庫不是特別理想,所以我國一側的水能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和第二階梯的過渡區間內)。
  • 工程師稱大水庫100%誘發地震 籲列危險水庫名單
    水壩越高、蓄水量越大,越容易誘發地震?範曉說,從概率上講有這個規律,但不是完全的正比關係。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壩高超200米的水庫誘發地震比率為34%。在中國,壩高100米以上、庫容100億立方米以上水庫,發震比率為30%左右。
  • 坐擁熱帶季風氣候,印度卻為何總是缺水,不會修建水庫嗎?
    為了喝到一口水,印度人可謂各顯神通,有的人在黑市上高價買水喝,大多數普通家庭只能排著長長的隊伍,等待政府發放的救濟水,而有點地方, 因為排隊幾天幾夜,小孩在等待取水的過程中活活渴死。一是中國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修建水庫。目前中國修建了大量的水利樞紐工程,比如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等水庫,尤其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修建了大大小小的水利樞紐幾十座,不僅能發電,而且能在夏季的時候儲存水減輕洪災,冬季的時候又可作為水源補給減輕旱災,做到了從時間上均衡水資源。
  • 當初修建三峽大壩,9個專家拒絕在同意書上簽字,現在是否後悔?
    在成都平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孜孜不倦的澆灌每一片的農田,保障了糧食生產量。新中國在成立後,國家就在不停地搞各種建設,修建了無數的工程,到了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基建狂魔」的外號。 在現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壩工程無疑是我國的三峽工程了。三峽大壩的好處非常多,但是修建這項工程的困難也是重重的。
  • 印度斥巨資修建「水壩」,妄稱可以媲美三峽大壩,開閘當天就塌了
    印度花費大量時間建造水壩,聲稱可與三峽媲美。沒想到,開閘的當天就坍塌了!現在我們的國家正在快速發展當中。這些年我們也建造了許多令世界矚目的工程項目,比如三峽大壩、港珠澳大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入藏鐵路等等,多的不勝枚舉。
  • 北京密雲水庫:亞洲最大的人工湖,中國水庫修建史上的「奇蹟」
    北京的密雲水庫,是首都北京最大的飲用水源供應地。密雲水庫位於北京密雲區燕山群山丘陵之中,面積最大時達188平方公裡,水庫水最深達63.5米。密雲水庫有「燕山明珠」的美譽,也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湖。藍天白雲下的密雲水庫,掩映在群山之中,看上去十分壯觀。密雲水庫於1960年建造完成,到如今已經滋潤著首都市民59年。在2017年11月,密雲水庫的蓄水量達到20億立方米,而水庫中的7個小島也是第一次被水完全淹沒。自1958年7月,來自北京河北的20多萬工人參與修建密雲水庫。耗時2年2個月,密雲水庫竣工。
  • 郯廬地震帶穿過遼寧 境內有多條斷裂帶
    郯廬地震帶穿過遼寧 境內有多條斷裂帶   郯廬地震帶是郯廬斷裂帶上多發地震的一部分
  • 1998年考研英語閱讀第一篇—本文是一篇批評盲目建造水壩的文章
    在重大技術所創造的東西中很少能像大型水壩這樣激起人們想像力的。土耳其在力圖躋身第一世界的努力中也包括修建阿塔特克大壩。But big dams tend not to work as intended.但大壩不會像預期的那樣產生效果。
  • 龍門山斷裂帶與強震
    圖3):西邊一條叫龍門山後山斷裂,沿茂縣-汶川-臥龍一線,也被稱之為汶川-茂縣斷裂,大體上沿汶川到茂縣的高山峽谷延伸;東邊一條叫龍門山前山斷裂或邊界斷裂,沿安縣-都江堰-天全一線,也被稱之為安縣-灌縣斷裂;中間那條叫龍門山中央斷裂,沿映秀-北川-青川一線,也被稱之為映秀-北川-青川斷裂。
  • 河南禹州龍頭與龍尾水庫修建原來是這樣建成的!
    怎樣修建水庫,修一個什麼規模的水庫成了二人爭論的焦點,一直到天黑,二人終於達成了共識。但臥龍山腳下是麻地川村的地盤,他們必須向淺井公社請示,讓公社去做人家麻地川的工作,徵得人家同意後,才能建造。他們馬不停蹄,當晚就去公社找書記。
  • 安嶽第二大水庫告急水位每天下降3釐米
    在安嶽縣朝陽水庫,供水站工作人員今年第三次下放水泵。  3月28日下午4時許,資陽市安嶽縣朝陽水庫堤壩上,3名男子趴在護牆上,正將200公斤的水泵放到水面下。這是3個月來,他們第三次來水庫下放水泵,每次下放高度為兩米。  朝陽水庫是安嶽縣第二大水庫,是安嶽縣城及樂至縣多個鄉鎮的飲用水庫,目前能取用的水量僅40萬方左右,水位正以每天3釐米的速度下降。
  • 我國急需建設有調控能力的龍頭水庫
    3月22日為世界水日,專家表示我國急需建設有調控能力的龍頭水庫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5-3-23 馮麗妃  「到2020年,要力爭使我國常規水電裝機容量達到3.5億千瓦左右。」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國際大壩委員會名譽主席、中國大壩協會秘書長賈金生今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的2015世界水日水安全科普論壇上說。
  • 印度河流四通八達,也不缺降水,卻乾旱頻發,為何不修水庫來改善
    但理論歸理論,回到現實中來,印度的耕地產出不但比不上農業發達的美國,更是連小農經濟為主的中國也遠遠不如,而這背後的原因,則與印度的旱災頻發有關。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更是大修水庫,把很多原本不適合栽種糧食的地方變成了糧倉。雖然中國不像印度那樣雨季旱季分明,一年四季的降水卻也是非常不均衡的,但有了水利設施後,這種不均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可以被打破,因為降水豐富的月份多下的雨水,可以被截留在水庫裡等到乾旱的時候再派上用場。
  • 修建水庫時驚現古墓,連棺材釘子都是純金的,裡面躺著什麼人?
    2014年5月,貴州省遵義市新浦鎮的政府,由於近年來城鎮經常會在雨季的時候受到洪水的侵害,於是準備把當地楊家湖改造成一個水庫,以達到洩洪的目的。也因為此,在當地進行勘察的時候,工人在附近發現了一座被人盜過的古墓,於是通知了考古部門。考古專家查看之後發現,這是一個墓葬群,沒想到挖開後,卻是空歡喜一場。因為這座墓雖然的確是古墓,但卻是一座土坑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