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李斌、郭宇靖、陽娜 | 瞭望
原標題:《疫後六大產業迎來暴發機遇》
2020年,一場席捲中國乃至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產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透過疫情層層雲霧,經濟、產業的發展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
帶著一系列問題,本刊記者採訪數十位頭部企業負責人、專家後發現,數位化、智能化、健康化加速態勢明顯,一些新興產業正處於暴發前夜。
▲ 上海一家商場的網絡直播活動現場(5月9日攝)
三大趨勢昭示「後疫情」時代新機遇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倒逼下,我國經濟社會呈現出向數位化、智能化、健康化加速轉型的態勢。
趨勢一:數位化加速推進
北京春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網際網路生鮮電商企業,2019年公司網上日訂單量約在5000單。公司CEO王昕怎麼也沒想到,春節過後,疫情下網站日訂單「爆單」近十倍。平臺借勢同西貝、眉州東坡等餐飲企業共同開發半成品,緩解了餐飲企業的巨大壓力,也因味道正宗獲消費者好評。
疫情來襲,社會運行相當程度上依靠「在線化」,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加速融合——在多年網際網路基礎設施高速發展的基礎上,無論是消費端還是產業端,無論是娛樂、購物還是教育、醫療、辦公,都在快速調整,加速向線上融合。
「疫情全面加快了各個產業線上化的步伐,有助於產業網際網路能力的提升,打開了新的產業方向。」復星國際聯席CEO兼復星醫藥董事長陳啟宇認為。
猿輔導在線教育聯合創始人李鑫說,今日4G覆蓋全國、5G方興未艾,讓很多「不可能」通過在線化成為可能。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司長伍浩認為,大數據、遠程醫療、電子商務、行動支付等為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發揮了巨大作用。未來一段時期,數字經濟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各行業各領域數位化轉型步伐將大大加快。
「數位化的基礎設施,是這次危機中很多商家快速找到解決方案的重要法寶。」北京大學教授陳春花說,「17年前非典發生時正與網際網路泡沫重疊,危機過後網際網路得到暴髮式增長。這次如果每個行業都『在線更新』一遍,發展潛力將充分釋放。也許再過10年看,會冒出一批新的行業領袖來。」
趨勢二:智能化勢不可擋
從紅外熱成像無接觸快速測溫到輔助診斷技術,從基於大數據的智能疫情追蹤到智慧醫療,從機器人無接觸配送到遠程辦公,在這次戰疫中,一系列人工智慧產品和應用大放異彩,智能化手段成為有力武器。
在武漢光谷關東街、佛祖嶺街、九峰街及花山街,社區利用「機器人」隨訪系統自動撥打轄區居民電話,詢問記錄住戶發熱、接觸史等數據,生成表格,反饋給社區;在瀋陽,新松公司生產的服務機器人,通過無線路由器接收指令,為患者送飯、送水、送藥,減少醫護人員感染的機會,節約大量防護用品;在安徽,科大訊飛的智醫助理為其覆蓋的省內基層門診病歷提供在線分析,為衛生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政務服務大廳搬至微信,創新「壓縮審批」「不見面審批」等模式。
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發布的《人工智慧助力新冠疫情防控調研報告》指出,此次疫情防控大量人工智慧技術投入實際應用,充分說明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前期的快速發展和實踐積累,已經越來越商業化、市場化、普及化。隨著未來疫情結束全面復工復產,人工智慧將進一步與製造、交通、農業等基礎產業融合,推動產業智能化升級。
趨勢三:健康化勢在必然
戴口罩、分餐制、健康碼……疫情之下,健康成為人們的首要關注對象,未來行業及用戶的消費習慣向「健康化」方向轉變。
疫情中首當其衝的餐飲業已率先行動。近段時間,多地發出健康飲食倡議,號召餐飲企業推廣分餐制,並採用公筷公勺制或雙筷制。
諮詢公司尼爾森發布的關於《深度解析疫情為零售行業帶來的危與機》報告認為,疫情過後,消費者對公共衛生的關注會上升。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認為,未來所有的產品都將走向健康化,不僅僅是常規的醫療健康類產品,其他諸如住宅、出遊、保險等行業,都將與健康相結合。
六大產業的歷史變革到來
任何產業只有不斷進化,才能夠在快速轉型中生存下來,引領未來。
從傳統電商到「直播+」,從普通的在線問診到AI診斷、影像識別,從智慧城市到AI輔助決策……疫情之下,趨勢之下,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加速融合,新興產業加快迭代更新。
受訪企業家和專家認為,在加速數位化、智能化、健康化的趨勢下,以下六大行業將在疫情後發生重大轉變,進一步迸發出增長潛力。
——電子商務領域將進一步深度滲透,線上銷售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佔比進一步提升。
據統計,1月20日至2月28日疫情最吃勁的時間,僅京東就累計向全國消費者供應了2.2億件、超29萬噸的米麵糧油、肉蛋菜奶等食品。淘寶數據顯示,2月以來每天新增的淘寶店數量達到了3萬多家。
眉州東坡、真功夫等線下餐飲企業,居然之家、銀泰百貨的品牌專櫃,內聯升、同仁堂等老字號,乃至一位位鄉長、縣長為家鄉產品代言……許多行業都開啟了直播賣貨。
業內表示,線上購物加速普及的背後是無接觸配送等服務和物流技術的支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數據中心研究部工程師吳美希說,5G、邊緣數據中心等技術的不斷提升,還將催生「無人零售」「無接觸批發」「智慧商店」等新的銷售形態。
——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習慣將在疫情後得到保留,成為教育、工作新常態。
疫情期間,上億師生被連接到同一塊屏幕上,「雲上課」讓教學從線下教室搬到了線上直播間。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中國有超過3億人遠程辦公,企業規模超過1800萬家。
根據教育部的數據,截至4月3日全國在線開學的普通高校共計1454所,參加在線課程學習的學生達11.8億人次。李鑫認為,疫情讓全民對於在線教育的關注度驟然提高,帶動了整個在線教育行業的發展。龐大的免費直播課用戶體驗到在線學習趣味性、個性化、高交互等新方式……
ZOOM、騰訊會議、釘釘會議……疫情下不少人都認識了這些新工具。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認為,相比傳統會議,線上會議的效率更高,現在國內疫情走向平穩,但這些新培養出的用戶習慣卻會長期保留下來。
——智慧城市建設將進一步強化制度設計,去偽存真。
在北京,小湯山醫院正式啟用後,「智能語音電子病歷系統」同步上線,將醫生的單日病歷錄入工作時間節省了近2小時;在杭州,政府部門「輕量化」資源整合、公開數據,拓展建設政商「直通車式」在線服務系統,更精準、更直接地為企業主動提供服務;得益於平臺統一的身份認證系統、電子證照系統,以及衛生健康、民航、鐵路等防疫信息互通,微信和支付寶的「健康碼」在各地迅速推廣。
然而,疫情也暴露了智慧城市不夠智慧等問題。「花大力氣建設的智慧城市,面臨疫情考驗,未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秘書長趙國棟說。
人們期盼智慧城市成果進一步下沉,推動新技術新應用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相融合。作為領跑型大數據企業,千方科技董事長夏曙東認為,智慧城市將在未來發展中逐步提升。
「相信下一步,這些變革和政策引領都將加速,中國發展的理念、流程、模式和技術,將引領世界。」他說。
——智能工廠等產業網際網路成為創新發展新的動力源,供應鏈抗風險能力將得到重視。
連日來,聯想位於合肥的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製造廠內,不到一秒鐘就有一臺筆記本電腦下線。依託智能排產系統和原材料管理系統,2000多種零部件能夠在1.5小時內配齊,全面支撐了80%產品的高效個性化定製生產。憑藉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技術,攝像頭、傳感器和現場生產系統協同作業,把產品的出貨終檢不良率控制在業界領先的萬分之八以內。
疫情之下,工業網際網路率先實現生產要素高效配置。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喬健認為,多數製造業企業通過疫情深刻認識到,要拋棄落後產能,擺脫傳統人力手工對產能和效率的束縛,確保企業的生產和運作不會輕易受到疫情、事故、人員變動的影響。
騰訊優圖實驗室工業AI項目負責人黃亮表示,疫情之後,在一些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的投資和應用推進將會加速,而工業製造和服務過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環節被重構和優化。
——從商品到服務,智能供應鏈進一步降低社會成本,部署將顯著加速。
當前,供應鏈基礎設施正從商品供應鏈擴展到服務供應鏈,例如通過線上服務為慢性病患者解決斷藥求助問題,線上平臺聯合線下藥房可提供30分鐘藥品配送上門服務……
京東智能供應鏈首席科學家申作軍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很多國家都在加速供應鏈基礎設施的整合,並已發展到與網際網路、物聯網深度融合的智能供應鏈新階段。
世界經濟的分工模式,正由基於比較優勢的產業分工向基於要素優勢、技術優勢的供應鏈分工轉變。參與全球分工的跨國企業正逐步圍繞智能供應鏈的創新和應用,重塑全球經濟的血脈和神經,形成新的互惠式依存關係,帶來供應鏈協同效率的大幅提高和供應鏈成本的顯著降低。據專業諮詢機構評估,智能供應鏈整體能夠推動企業收入增長10%,採購成本下降20%,供應鏈成本降低50%。
——大健康行業領域尤其是高端醫療設備、網際網路醫療和基因產業蓄勢暴發。
疫情期間,上海聯影緊急供應近400臺CT和DR設備,為武漢70%的定點醫院發熱門診、傳染病區提供設備支持,為一半以上的方艙醫院提供CT;在湖北方艙醫院,騰訊覓影AI輔助診斷技術助力新冠肺炎CT篩查,幾秒鐘就能完成對數百張CT影像的AI判定,1分鐘內就能為醫生提供輔助診斷參考,大幅提升檢查效率;微信、支付寶、丁香園、新浪微博、好大夫等均上線在線問診平臺,各地定點醫院也開設了線上問診服務。
政策喜訊不斷傳來:3月以來,網際網路醫療被首次納入中央級醫保文件,有關部門明確發文支持網際網路醫療機構為參保人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線上複診服務,各地可依規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
春雨醫生CEO王羽瀟說,從線下診斷到線上診療,從各項數位化工具的應用到依託雲計算、大數據為藥物研製提供技術「護盾」,醫療行業的改變正在提速。
3月30日由華大基因設計和組建的新冠病毒快速檢測實驗室「火眼」在汶萊正式運營;4月20日「火眼」實驗室在塞爾維亞落成;4月26日沙烏地阿拉伯與華大基因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合作建設6個大型實驗室……在這場席捲世界的戰疫中,基因行業通過提供國產化測序設備和技術、檢測試劑盒等,為抗擊疫情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說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是資訊時代的「新基建」,基因就是生命健康時代的「新基建」。經過疫情洗禮,以高通量測序技術為基礎的基因產業正在迎來又一輪暴髮式發展契機。
五方面政策培育新興產業釋放經濟潛力
怎樣才能未雨綢繆,更好迎接「新冠之後的世界」?業內專家指出,各大新興產業的市場需求和升級進程被疫情提前激發,也倒逼我國生產、流通、消費等方面加快調整。
為進一步釋放經濟的巨大潛力,促進經濟社會的信息化、數位化、智能化,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受訪專家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大對「新基建」的頂層設計,做好落地的細節工作。一些專家建議,要加強新型基礎設施頂層設計,貫徹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為新基礎設施的政策理念,一方面要加大覆蓋範圍,另一方面要對現有的信息基礎設施進行優化。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業網際網路與物聯網研究所技術研究部副主任池程建議,建立協調機製做好統籌協調,提高跨行業、跨部門之間合作力度,共同制定推進路線圖,儘可能地開放數據與平臺,避免盲目建設,提高運營效率。同時要精準定位新型基礎設施「卡脖子」問題,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核心關鍵技術研究,加強重大創新領域戰略研判和前瞻部署。
二是針對高端醫療設備等領域加大支持力度,做好醫療大數據保護。聯影集團品牌與市場戰略中心CEO俞曄珩說,高端醫療設備行業是關乎民生健康與國家安全的戰略產業,為真正打破數十年來國內市場被壟斷格局,建議國家幫助國產重大創新設備快速走向市場。同時在涉及國家安全的戰略醫療設備儲備與技術平臺建設中,加大與傳染性疾病相關的醫療大數據保護力度。可在全國範圍建立傳染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區域智能篩查與分級防控體系,從根源上避免數據洩露、外流的風險。
三是加大網際網路醫療、在線教育等新興領域的發展。陳啟宇建議,重新審視網際網路條件下的醫療服務體系頂層設計,進一步推動完善「分級診療」體系。可通過加快推進醫生備案開辦全科或專科診所制度落地,儘快構建和完善基層家庭醫生運行機制。
王羽瀟表示,希望出臺相關政策,打通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數據與醫院數據共享,以網際網路問診實現真正的「家庭醫生」作用,發揮商業健康險在補充社保方面的價值。
作為領跑型教育企業,好未來關負責人期盼「網際網路+教育」的體制創新。建議鼓勵優秀學者以直播方式給孩子上課分享,通過將網絡授課次數及時長作為國家高級專業人才各種獎章評比的加分項等方式,吸引高端人才向青少年提供更多線上學習資源。通過在線教育的方式普惠優質教育資源,同時針對在線教育課程進行質量認證,促進行業規範發展。
四是針對中小微企業數位化轉型,探索普惠型雲服務等支持政策。伍浩認為,當前不少企業數位化轉型中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特別是廣大中小微企業,有的還面臨「轉型是找死、不轉是等死」的困境。
針對企業「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等困難,他建議,要搭平臺降門檻,重點是開展數位化轉型夥伴行動,強化區域型、行業型、企業型數位化轉型促進中心等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降低轉型門檻。同時,要探索推行普惠型的雲服務支持政策,加大對企業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推進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五是推動產業網際網路引領網際網路新變革。網際網路技術正在從消費網際網路轉為與實體經濟密切結合的產業網際網路,當前應從國家層面加速推動向產業網際網路轉型,提升基礎性技術能力,建立產業網際網路生態。同時,要通過數據智能驅動製造業變革。喬健建議,應大力發展智能製造,打造創新增長新動能,推動中國經濟航船穩定向前,穿越複雜多變的宏觀經濟格局和周期。
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公號方。
總監製:王建軍
監製:程瑛
責任編輯:陳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