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職場媽媽育兒路
自從有了寶寶後,家裡就多了許多歡笑聲,生活也因為新生命的到來而繁忙充實了很多。
「逗引」寶寶,應該是每位家人都喜愛做的事。一方面是因為寶寶確實可愛,實在讓人忍不住去親暱。
另一方面是因為家人們通過「逗引」可以與寶寶有更多的互動,既能促進親子關係又能開發寶寶智力,讓寶寶在開心的遊戲過程中得到學習和鍛鍊,可謂一舉多得。
但容易被家人忽視的是,寶寶真不能「想逗就逗」,有的家人只為了達到目的而不去講究方法,不僅壓根逗不樂孩子,更會將孩子置於危險之中。
01三種逗引方法不可取
高拋
有時一高興起來,家人就忍不住把寶寶高高舉起,發現小娃兒居然還很喜歡這樣的逗引動作。
尤其是孩子爸爸的力氣比較大,把寶寶輕鬆舉過頭頂不說還能高高拋起,接住後再轉上個幾圈,房間裡頓時充滿了寶寶的歡笑聲。
但這種逗引方法存在失手的風險,在跌落的過程中,㛑容易造成寶寶的頸椎脫位或半脫位。一旦家人接不住,後果不堪設想,月齡越小的寶寶越危險。
拖拽寶寶的胳膊
有些家人喜歡拽著寶寶的胳膊將他們提起來,帶著寶寶在柔軟的墊子或者床上模仿「跳躍」的樣子。
但寶寶在關節周圍的韌帶組織尚未發育完善,大力的拖拽易引起脫臼,若是恢復不好,形成習慣性脫臼就追悔莫及了。
激烈的搖晃
撐住寶寶的腋下劇烈搖晃,或者提在半空中快速旋轉,都是絕不提倡的「逗娃」方式。
嬰幼兒的頭部比重較大,這種動作會傷害寶寶的頸部,也會讓寶寶的大腦與顱骨產生碰撞,造成損傷,6個月以內的嬰兒要尤其注意。
PS:劇烈搖晃是指在持續5~20秒鐘內,每秒可晃動寶寶2~4下的情形。
02想讓寶寶更聰明,家長們可以在四個方面「下功夫」
1)放鬆自己的心情
有的家人疑惑,為什麼和寶寶互動卻總是逗不笑?笑容是有感染力的,想要讓寶寶在「逗引」中寓教於樂,家人們自己要先放鬆心情,將快樂傳染給寶寶。
強顏歡笑無法讓寶寶感受到來自家人的「愛意」和「歡樂」,家人自然也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2)使用一些逗引技巧
逗引寶寶不是說說話那麼簡單,一些小技巧可以讓家人們事半功倍。
比如誇張有趣的表情,再配上起伏明顯的音調,或者突然冒出的聲音,更容易換來寶寶歡快的「咯咯」笑聲。
3)遊戲難度要符合寶寶的年齡段
「 逗引」的遊戲難度要符合寶寶的月齡,如果寶寶才剛滿月,家人就急不可耐的玩起躲貓貓遊戲,寶寶的追視能力都沒發育好,自然感受不到遊戲的樂趣。
家人不妨拿個小搖鈴在寶寶面前輕晃移動,訓練寶寶的追視;等到孩子稍大一些,可以讓他多看鏡子,5個月左右就能開始躲貓貓;一歲左右和寶寶一起玩簡單的假裝遊戲……
根據寶寶的年齡增長,不斷調整遊戲的難度,才能讓孩子喜歡和家人互動,並從挑戰和玩樂的過程中得到鍛鍊和學習。
4)重視大運動訓練
當然,家人們也不能忽視了日常對寶寶的大運動鍛鍊。從翻身、爬行,再到會走路後採取的拋球、踢球和比賽散步等大運動訓練。
寶寶的肢體在鍛鍊中更加協調,心情也更加開朗。運動中產生的積極情緒,對孩子今後的心理健康都很有幫助。
03結語
建議家人們每天都抽出時間和寶寶進行相應的互動和練習,但要注意避開危險的「 逗引」行為。在養育方面,你的精心付出是與回報成正比的,
寶寶不能隨便逗,潛在危險只有爸媽先知道,才能既保證安全又寓教於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日話題:各位家人,平時您都是如何「逗引」寶寶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我是職場媽媽育兒路,一位學習型的90後職場媽媽,關注寶寶的健康成長,期待與您分享更多的孕育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