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碑妹
排版 / Whishaw
我知道你等久,也等不及了。
終於。
穿過那些撤檔、延期、場外風波的雜音,它同樣聽到你的急不可耐,所以提前來了。
既然這樣,我們今晚也不做什麼囉嗦鋪墊,直接開講吧。
我反正不相信會有誰不期待它。
不為其他,海報上的陳可辛,鞏俐,中國女排,每一個單拎出來,都是一記深水炸彈。
這一記記炸彈,在同一部電影中一起出現,說是一串連環炸的炮仗,不誇張。
但從濺起的水浪看,這串炮仗,似乎炸得不算太響。
缺點顯而易見:口號和煽情被拉得太滿,結構上欠缺宏觀把控而導致鬆散,敘事上過於平淡,角色不夠飽滿,深海下的暗礁也沒有觸到…
尤其是除郎平之外的很多其他人物,《奪冠》有許多次把她們立起來的機會。
比如是否可以具體地為80年代其他女排隊員注入更多的血肉?
比如08年奧運會那條比賽線是不是能再拉長一點拓寬對陳忠和角色的描寫?
但它都沒把握住,或者說,都放棄了。
同時,你可以看到其中的語焉不詳,看到其中的殘破斷裂,看到其中的刻意迴避。
最可惜的就是,因場外因素和技術原因刪減,前半段口型很多對不上,前輩女排們丟失了姓名。
這原本最重要的一部分劇情斷了根基,電影與觀眾的情感連接自然也斷了。
然而,這部電影,又絕非一句簡單的「主旋律」或者一句主流的「優缺點都很明顯」可以概括的。
必須承認,在電影中沉浸並從熱血中收穫感動很容易,冷靜下來從電影中抽身指出問題,也不是什麼難事。
但我們今天更想聊的,是《奪冠》血液裡流淌著的,應該被留下且被銘記的稀缺東西。
你應該也能發現,電影在時代的還原上,通過一些真切的細節,讓整個時代的脈絡,異常清晰。
從髮型,到服裝;從道具,到場景;從表演,到現場...它實現了完美復刻。
演員更是直接動真格的,飾演青年郎平的,是郎平的女兒白浪。
女排選手,朱婷、徐雲麗、張常寧、林莉、劉曉彤、顏妮、惠若琪、丁霞、袁心玥、龔翔宇…全部本人出鏡。
當郎平推開那個有些破敗的漳州女排訓練館,女排輝煌的80年代,重回巔峰的10年代,兩個時代的碰撞感在銀幕上迸濺。
當然,很多人覺得,整部電影個人戲份太多,硬生生把中國女排拍成了「郎平傳」。
但我卻覺得這樣的處理方式不是廢筆,實為妙章。
電影明面上一直都不斷對郎平做描寫,暗線上,它其實在以郎平為引繩,串起中國女排近三十年的興替脈絡和變革沉浮。
不信?
拿電影中出現的四場比賽作印證,陳可辛抓取的這四場比賽,不全是決賽,更不全是勝局。
最重要的是,這四場比賽,絕非無意義的排列,而是別有深意的幾次郎平個人與女排集體的呼應。
一場一場說。
第一場,「起」。
80年代,熱身賽,中國女排對戰江蘇男排。
這場正兒八經的比賽讓之前一直處於替補位的郎平脫穎而出。
同時,從最開始男排運動員們的不在意,到後來開始動真格地打,這場聯誼賽也正意味著中國女排的集體展露頭角。
第二場,「承」。
1981年,女排世界盃決賽,中國對戰日本。
注意場上郎平的那一句「有什麼球儘管傳給我,我負責砸過去」,這一句話,砸出「鐵榔頭」的稱號,也砸出郎平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
同時,中國女排的五連冠由此開始,女排精神開始一路燃燒,燒得所有人振奮感慨,燒得中國女排從此冠絕世界。
第三場,「轉」。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對戰美國。
一邊是中國女排,一邊是時任美國隊教練的郎平。
這場比賽的結果是,郎平帶領著美國隊戰勝中國,但你可以看到,在美國獲勝的那一刻,郎平沉默了,她在幾秒的恍惚之後,面無表情地離開。
集體主義和個人意志糾纏,此時,落入低谷的只有中國女排嗎?
郎平又何嘗不是?
第四場,「合」。
2016年,裡約奧運會1/4決賽,中國對戰巴西。
此時,郎平已是國家隊主教練,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郎平帶領中國女排再一次成功戰勝巴西,再回冠軍之位。
這既是郎平的巔峰重回,也是中國女排再一次的巔峰時刻。
所以你看,這四場比賽,不僅在結構上完成了電影的起承轉合,也是郎平個人的起承轉合,更串起中國女排整體的起承轉合。
再往深了看,這不也正是國人對待女排態度的起承轉合嗎?
最開始,所有人都對女排賦予期待,那個時候,我們落後太久了,人們需要女排,需要勝利,更需要一個冠軍。
80時代,改革開放不久,物質依舊匱乏,但男女老少全部都擠坐在廣場上,圍坐在一臺小電視機前,大家仰著脖子,相互傳遞著比賽信息,自發地為女排精神上街搖旗吶喊,共享那個舉國沸騰的奪冠時刻。
慢慢地,女排青黃不接,陷入低谷,大家也對女排精神逐漸淡忘。
電影安排郎平家人的話直接說出現狀:
「中國人不需要女排了,拿了世界冠軍又怎麼樣呢?」
同樣的,還有陳忠和那一句:「集體走上大街慶祝那一套,已經過時了。」
最後呢?
女排精神再次向大家展示了拼博、堅持、不屈、逆轉的品質,人們也再次和30年前一樣,被女排精神深深打動。
在這起承轉合裡,陳可辛又巧妙做了減法。
我尤其喜歡電影結尾那個反高潮的處理。
重回巔峰時,電影黑屏,一切戛然而止,它好像在說,這場勝利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關於女排的故事,還在繼續…
在人物心理上,陳可辛也做了減法,直到對戰巴西處於劣勢時,才用閃回剪輯的方式,讓大家看到女排隊員的思考與成長。
同樣做減法的,是電影中,新時期女排的訓練方法。
80年代,物質匱乏,條件落後,唯一能超過別人的方法,就是靠舉國體制,靠不斷拼命,靠抬高15釐米攔網這種打破極限的非人訓練,才能贏。
在漳州訓練館裡,那一面被排球砸出幾百千萬上億個凹痕的牆面,就是這年復一年博命的見證。
而來到10年代,郎平會在一天訓練結束之後說「去談戀愛吧,好好享受競技體育本身。」
你其實很難得在一部國內的競技電影中聽到這樣的論點:
「比賽不以輸贏為目的。」
「我的隊員們不止是要成為優秀的運動員,還是優秀的人。」
每個人都從這個集體中抽離出來,個性與共性、個體與集體就這樣產生了碰撞。
這是我最想挺這部片子的地方,在一部主旋律電影中,陳可辛沒有造神,而是將「神」拉回到「人」的位置。
她們有過巔峰,走過低谷,想過放棄,有些不知道為什麼打排球,有些根本不愛排球,也有些,為排球拼了一輩子的命。
電影就這樣平視她們,然後將她們的故事拍出來。
由此,崇高主旋律的宏大母體,終於落地生根,接上地氣,找到了與觀眾相連的臍帶。
三十年的跨度,女排精神有不變,也有變。
不變的,是其中的不屈、拼博、頑強、篤定、熾熱…
變的,是那時候,我們要贏,「我們要證明給他們所有人看,中國人,行的。」
而如今,我們已不需要用一場排球比賽的輸贏,來證明自己的強大,因為我們知道,只要盡力,無論輸贏,中國人,就是行的。
到這裡,按照常規的公眾號文章起承轉合的結構,這篇文其實還沒有寫完。
但所有想表達的,我們都已經表達完了。
回過頭看,今天我們開始也沒寫什麼鋪墊詞,結尾也索性不寫什麼結束語了。
既然如此,就讓這篇文在這戛然而止吧。
像這部電影一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