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之聲7月28日訊(記者 朱樂 陳昕)7月25-28日,第27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在山東省青島市舉行,本屆研討會由全國臺灣研究會、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共同主辦,以「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來自海峽兩岸、香港、澳門及海外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圍繞世界格局演變中的涉臺國際環境、臺灣政局走向與兩岸關係、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等議題進行廣泛深入的探討。
開篇明義:守原則反「臺獨」
會議伊始,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紀斌致開幕詞。紀斌指出,民進黨重新執政後基於「臺獨」意識形態,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特別是去年以來,民進黨當局在執政困境加劇的情況下,對兩岸關係的挑釁動作不斷增多,「臺獨」分裂活動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破壞,須引起兩岸同胞的警惕。
他指出,面對嚴峻複雜的臺海局勢,大陸堅持對臺大政方針不改變,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重要思想和十九大報告精神,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我們堅定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不斷鞏固國際社會一個中國格局;我們將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願意率先與臺灣同胞分享大陸改革開放的最新成果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釋放的重大機遇,推進兩岸經濟社會交流合作,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同等待遇和更多的便利和保障。
針對當前的兩岸形勢,紀斌還提出了四點意見:一是在複雜嚴峻的兩岸關係形勢下,應繼續保持對通過和平發展實現和平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耐心和信心。二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三是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四是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持續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希望兩岸同胞攜手並肩,克服困難,清除障礙,維護好、建設好兩岸共同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努力。
大咖亮相:開場即高潮
25日上午,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周志懷、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麟徵、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臺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副主任、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陳一新、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所所長邵育群、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趙春山等8位學者首先進行了主題演講,直接將現場專家們的討論氣氛推向了高潮,大家利用發言間隙熱烈討論。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麟徵的發言引發全場最熱烈掌聲。她認為兩岸統一這難度增加,非和平統一的手段越來越成為選項;大陸提出的「一國兩制」香港經驗不適用於臺灣,必須量身打造臺灣版「一國兩制」的細節,讓臺灣民眾看到、知道。
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理事周志懷提出,「和平協議時間表」是「統一時間表」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兩岸洽籤和平協議雖然「難於登天」但「易於反掌」,呼籲兩岸應該認真研究討論這一議題。周志懷認為,蔡英文當選後和上臺之初,與大陸對話的大門是敞開的,但後來蔡英文改變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而且越走越遠,現在兩岸的迴旋空間也越來越小。未來國家統一的元素會不斷增加,其中之一就是兩岸要籤訂和平協議。我們不要說現在提出和平協議不合時宜,而是應該反向思維、逆向操作、未雨綢繆,籤訂和平協議的問題應該要提出加以研究,不能說等條件成熟了再討論,條件都是創造出來的。
臺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認為,習近平提出的「和平統一」記憶很多政策措施,都顯示了對兩岸關係的把握和自信。反觀蔡英文當局,如今在臺灣治理和外部應對上,處處捉襟見肘,只能打出民眾的「仇中恐共」和「國安」牌,嚴審兩岸交流,阻止青年登陸,製造「寒蟬效應」。兩岸治理,高下立判,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已十分清楚。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趙春山認為,在目前情況下,中美之間對抗關係將大於合作關係,造成中國周邊部分也就是臺海東海南海黃海這四海具有戰爭危險,看似各自獨立,又互相影響,形成「四海連動」狀況。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認為,應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交流合作到融合發展轉變。他提出,當前兩岸經濟社會互動與利益分配趨於複雜,但兩岸經濟關係發展水平尚未滿足祖國和平統一的需要,兩岸經濟關係步入轉型期,創新驅動加強,應該基於「兩岸一家親」理念制度與政策創新,增強兩岸經濟的創新驅動,促進兩岸現代服務業合作是重要途徑。此外要增強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外溢效應。
青年學者,靚麗不失銳利
在參加研討會的嘉賓中,我們還看到不少青春靚麗的身影。本次大會專門邀請了兩岸部分80後、90後的青年學者,他們也勇於亮出自己的觀點,激情的發言和靚麗的身影都成為大會的一道風景。
遠望雜誌社研究員張瑋珊作為最年輕的參會嘉賓,她尖銳的提出臺灣青年現狀不容樂觀。雖然兩岸民眾交流熱絡,但是她一再強調——促統必須交流,但交流未必促統。人與人若不帶成見地交往,有可能因為增進了解而關係更緊密,也有可能因為了解而分開。但如果有一方是帶著偏見來交往,並且沒有放下偏見的打算,而只是為了利用對方、獲得利益,那麼這種關係終究只能悲劇收場。在兩岸互動中,臺灣從沒有打算放下偏見與敵意,那麼一切都不過是為了利益的逢場作戲。
所以,她提出,大陸對臺交流必須強化「促統」目的性,防止被利用欺騙。大陸提供「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等惠臺待遇或者舉行兩岸交流等活動時,必須在過程設計和結果評估上強化目的性。否則不但收不到效果,反而會成為臺獨分子藉此謀利的工具,間接滋養了「臺獨」勢力。例如,在惠臺政策下赴大陸創業的「天然獨」林伯軒,就公開炫耀「大陸的錢真好騙,在大陸8分鐘搞個15頁PPT,講完就能拿20萬,還不用還」。
對於解決之道,張瑋珊認為,自從蔡英文上臺執政以來,大陸對臺政策越來越呈現出「軟的更軟、硬的更硬」方向。一方面直接讓利給臺灣民眾的惠臺措施越來越多、越來越細;另一方面更加嚴厲的打擊臺獨勢力。筆者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向。但是在具體實施方面,享受惠臺措施或參與登陸交流的人士要在篩選上更加嚴格,不要讓冒充天真無知的臺獨死硬分子搶奪大陸的資源。此外,要在參訪的行程設計上增加能夠震撼「臺獨」思想的針對性的東西,比如在參訪地點的選擇、解說詞的撰寫等。另一方面,大陸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這一原則決不能動搖,並且一定要更加強調。要嚴懲任何主張臺獨的個人、團體、企業、組織或政黨,並且要更有成效地嚇阻臺獨勢力的發展及臺獨思想的蔓延。
小組匯報:觀點對撞不迴避
按照會議議程,專家學者們分為三個小組討論交流,隨後由每個小組的召集人匯總意見集中報告。
第一小組召集人、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表示,本組的與會學者對兩岸關係發展大局進行了宏觀研判,深入分析了影響兩岸關係特定因素,對於兩岸關係融合發展也提出了一些期許和建議,特別是對惠臺31條的作用進行了分析。經討論表明,兩岸關係前景或許有陰霾,但終將撥雲見日。美國的幹擾、臺灣的選舉因素,以及蔡政府「臺獨」意向和的各種小動作的確會給兩岸關係增加麻煩,但只要大陸沉住氣,穩紮穩打,大陸自身壯大就是兩岸和平統一的最大保障;而對於惠臺政策,大陸應發揮「大事小以仁」、臺灣應發揮「小事大以智」的精神。
第二小組召集人、方外智庫董事長詹滿容表示,第二組的討論議題涉及國際新情勢下的兩岸關係,對政策的省思、建議,以及對當前兩岸關係面臨各種挑戰的分析。
第三小組召集人、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陳星介紹,第三組討論內容主要涵蓋三個方面:一是島內政局的問題,如對選情的預判、民進黨執政評價、島內政治參與、國民黨的情況、島內政治認知以及「臺獨」問題。二是涉臺外部環境變化的問題,如中美關係、臺灣的角色以及臺日關係等。三是兩岸關係和兩岸互動的問題,包括國家統一理論、兩岸互動及未來發展趨勢。
閉幕:三方面成果
綜合專家學者的意見,大家對當前兩岸關係形勢特別是島內青年「天然獨」情況表達憂慮,但一致認為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大陸的持續發展將為和平統一提供更充分、更有利的條件,要積極研究創新改進對臺交流思路和方法,在細節上做好文章,以克服當前阻礙兩岸關係發展的困難。
最後,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孫亞夫總結髮言表示,這次會議取得了的成果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深入地探討了當前臺海形勢,包括臺灣局勢、兩岸關係局勢和涉及臺灣的外部環境;第二,通過此次會議,與會學者對大陸對臺工作和兩岸關係發展提出了許多建議;第三,會議本身能夠增進兩岸專家學者之間進一步的了解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