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臨近,大量狠勁十足、霸氣萬分的高考勵志標語席捲網絡,大致有三類:吃苦型,如「不苦不累,高三無味;不拼不搏,高三白活」;「破釜沉舟搏他個日出日落,背水一戰拼他個無怨無悔」。功利型,如「熬一個春夏秋冬,享一生榮華富貴」;「進清華,與主席總理稱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論道談經。」驚悚型,如「提高一分,幹掉千人」;「累死你一個,幸福你一家」,等等。這些標語幾乎都有這樣的共性:吃苦、拼搏、升學、成功!
是什麼催生了這些狠勁十足的標語?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關於苦學的典故和名言警句,比如,「懸梁刺股」、「聞雞起舞」、「鑿壁偷光」、「學海無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等,數不勝數,卻難以找出快樂學習的典故或者俗語。這樣的傳統文化思想在人們心中種下了一顆「苦學」的種子,似乎學習必須苦,不苦就難有所成。
就像王小波在《智慧與國學》中提到的那樣:「從書上看,孟子曾從思辨中得到一些快樂。但春秋以後到近代,再沒有中國人敢說學習是快樂的了。一切智力的活動都是如此,誰要說動腦子有樂趣,最輕的罪名也是不嚴肅……據我所知,有些外國人不是這樣看問題。維根斯坦在臨終時,回顧自己一生的智力活動時說:告訴他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還有一個物理學家說:我就要死了,帶上兩道難題去問上帝。在天堂裡享受永生的快樂他還嫌不夠,還要在那裡討論物理!總的來說,學習一事,在人家看來快樂無比,而在我們眼中則毫無樂趣,如同一個太監面對後宮佳麗。」
不可否認,吃苦是學習的必要條件。但在網絡時代,語言普遍變得重口味,許多學校和老師也出於招生宣傳、轟動效應等考慮,讓原本含蓄委婉地表達刻苦精神的勵志標語變得「語不驚人死不休」,甚至不惜加入一些虐心、暴戾的詞彙,比如,「累死你一個,幸福你一家」,「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
除了傳統文化的影響,現實社會中的升學壓力,以及社會將名校出身作為評價「人才」重要標準的慣用做法,倒逼學校及老師給學生施加壓力。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湘潭大學原校長羅和安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他在履職過程中特別關注高校畢業生就業公平問題。他說,部分地區、企業過度看重新進人員的學歷出身,並以此為標準制定工資待遇、職務晉升等相關政策。不僅如此,一些畢業於重點大學的博士在就業時也會遇到學歷被「查三代」的煩惱,有的人因本科就讀於非「985」、「211」等「名校」而遭拒。
迫於這樣的現實壓力,進名校成了絕大多數高中生及家長、老師的共同夢想,尤其對於很多尋常人家的子弟來說,要渴望衝破重重藩籬出人頭地,唯有高考華山一條道。而勵志標語,的確給高三學子們帶來過力量。
新浪微博網友「@常睿評」:高考勵志標語口號,雖然震耳刺眼,但能夠起到教育引導、加油鼓勁的作用。網友「航大Memory-forever1」:永遠不會再有那時的豪情了。網友「歡樂豆豆豆豆豆豆」:懷念那時候為了夢想拼命的我。
蒲公英評論作者李孝湖分析認為,諸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類的勵志標語太過清淡,難以激起學生們勤奮學習的熱情,因此,出現那些勁爆的勵志標語並不奇怪。
高考勵志標語越來越「狠」,並非教育福音
缺乏人性關懷,實際上是在「揚惡」
這些標語往往給很多學生造成壓力,不利於考前放鬆,甚至不利於考試發揮。而且,類似「就算撞的頭破血流,也要衝進一本線的大樓」的標語充滿戾氣,缺乏人文關懷和溫情,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近期媒體報導了大量學生因學習壓力大、學習成績不好感到自卑而自殺的案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這些標語所傳遞的價值理念的錯誤。
再者,學校是最講文明的地方,諸如「拼命提高一分,就能幹掉千人」,的勵志標語含有「暴力元素」,歇斯底裡,與校園「精神文明高地」的社會期許實在不搭調。
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價值導向培養出來的「人才」,到了大學,到了社會上,是不是也會為了評優爭先不擇手段,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因為早期接受的就是這樣的教育啊!這是不是在揚惡?
標語本身經不住邏輯推敲,具有欺騙性
蒲公英評論作者羅義安認為,「狠勁」標語具有欺騙性,把概率很低的結果說成必然。比如「提高一分幹掉千人」,果真如此嗎?這只是一種「妄想」,如果大家都「提高一分」,能「幹掉」多少人?可能一個也不能「幹掉」;再比如,大家都「今朝堅韌搏風浪」,果真「明日清北校園聚」嗎?可以肯定地說,不可能。所以說,這些「狠勁」標語經不起推敲,更經不起實踐的檢驗,是忽悠孩子的把戲,也是掩耳盜鈴的現代版。即便那些能夠在「清北校園聚」的學生,也沒有贏,至少他們輸掉了學習的快樂,輸掉了他們這個年齡段應有的幸福;即便這些學校贏得了高升學率,但這是用孩子們的青春賭明天,也沒有贏,充其量只是暫時的贏,最終會輸掉未來,輸掉學生乃至社會對學校和教育的信任。
過於誇大了高考在人生旅程中的重要性
中國教育報評論作者顧駿認為,讓高中生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學生把人生目標定在一個過於短視的「考進名校」上,即便學生一時成功了,也可能就此懈怠下來。這就好比一個馬拉松選手把100米當作了終點,肯定經受不住長距離的考驗,很可能遭遇挫折或失敗,甚至從此自暴自棄,因為「這次跳不過龍門,鯉魚就再沒了機會」。其實,高考原本只是人生中的一個起航點,無論成功與否,都不可能就此決定一個人的終身發展。但是,在一些地方,在校方和教師的刻意渲染下,高考儼然成了「生死在此一舉」的賭博。教室裡滿溢的「悲壯決絕」哪裡是青春少年應有的心情基調?哪裡是未來的「大家巨匠」應有的志趣境界?哪裡是值得鼓勵的價值取向?
結 語人生需要勵志,教育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最大可能地獲得幸福和成功。因此,與其讓學生在高考這個人生小關口上大喊拼搏、成功口號,不如在日常教育中多引導學生認清自己,做好人生規劃,有條不紊地探索自己喜歡的、適合的發展方式。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