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在即,高考標語也成為了媒體的熱點討論對象。據5月24日新華網說,一些高三教室的「衝刺廣告」,簡直就可以用「瘋狂」二字來形容,如廣西桂北的高三教室裡「勵志」高考標語:「進清華,與主席總理稱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論道談經」,「怕吃苦莫入此門」,「扛得住給我扛,扛不住,給我死扛」,「就算撞得頭破血流,也要衝進一本線大樓」,「不比智力比努力,不比起點比進步」,等等。
其實,這些高考口號幾年前就有了。為什麼這些高考口號年年都被用作高考衝刺的勵志口號?說明對臨考前的考生用口號的方式使其排除雜念、萬念歸一、提高成績還是有一定作用的,其道理如同一場體育比賽的賽前勵志動員一樣。
當然如何使口號更人性化、使學生從口號中有利於建立主流價值觀也是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思考。但從總體上來說為了勵志,無論是比較暖心的高考口號:「微笑面對高考,創造美好未來」,還是有些刺耳的「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都是激勵考生咬緊牙關、發揮好臨門一腳的精神。雖然有些標語顯得有些瘋狂、甚至歇斯底裡,但也大可不必擔心這類標語會給考生帶來多大的心理壓力,要相信現在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有時誇張的語言,可能也是對大賽前焦慮心情的一種調味品。而且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普及和國外大學在華招生量的擴大,人們也正在逐漸淡化一考定終身的理念。
我們不提倡那些刺耳偏激的高考標語,但在資訊時代中,有時輿論混亂信息嘈雜,有些高考標語或許顯得瘋狂,但我們不妨寬容看待,媒體也不必過度解讀。
從深層次講,高考標語也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反映的是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期待和希望。在當前的高考制度中,一名考生只能一年參加一次集中考試,再以這一次考試去填報志願,在錄取中只能獲得一張大學錄取通知書。由於考生沒有選擇考試、選擇學校的權利,因此必然會出現各種雷人的高考標語。
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如何破除「計劃教育」的體制,通過信息公開透明和招生反腐工作深入推進來保障高招公平,真正擴大高校自主招生自主權,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實行真正的自主招生,一名考生將可以同時獲得多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也許這種雷人的高考口號就會少一些。
(作者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