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現實中孩子們有的是用暴力解決,有的遇到問題是大哭大鬧或大喊大叫,父母也在試圖想很多辦法解決問題,可是發現下次遇到問題孩子還是這樣,並沒有成效,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父母一直在思考怎麼幫孩子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讓孩子自己思考如何解決以及如何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用「我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孩子學會如何在思考中解決問題。
教會孩子一些有選擇空間的連詞,和孩子一起練習字詞遊戲我們日常對話中常常用到的這些詞,「是、不、沒有」,「和、或者(還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稍後)」,「相同、不同」;這些詞都是一些有選擇空間的詞,當孩子掌握了這些詞之後,他有選擇的空間和餘地,他就不會那麼無助,孩子遇到問題為什麼會哭鬧?因為他不知道怎麼解決問題,只能用哭鬧或暴力解決。比如:在家裡,姐姐經常會說妹妹是個累贅,是個小煩人,當妹妹學會了是與不是後,姐姐說她時,她會說我不是小煩人,我是小可愛。作為成年人覺得這些字詞很簡單,但是對於幼兒來說,他會說這些詞但他並不是完全理解這些詞的意思,只有在生活中不斷的和他練習,他才會真正的理解掌握,最後在解決問題中使用這些詞。這些詞可以隨時隨地和孩子一起練習。可以問問孩子打人是好還是不好?當你正在打電話時,孩子要你陪他玩,你可以問他:「我能同時打電話和陪你玩嗎?你現在先找一些不同的事情來做,稍後我打完電話再陪你玩。」這只是一些簡單的例子,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用來幫助孩子練習這些字詞遊戲。
教會孩子理解別人的感受,培養他的共情能力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教會孩子一些表達感受的詞語,如「開心、傷心、生氣、沮喪、驕傲,孤獨」等等這些表達情感的詞語。在看動畫片或故事書時,讓孩子根據裡面人物表情來判斷這個人是開心的、難過的、沮喪的等等,這樣做不但幫助他學會理解別人的感受,同時也有更多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比如:給孩子講《瑪蒂娜騎車遇險》這本書時,瑪蒂娜騎車摔傷被送到醫院時,你問孩子瑪蒂娜這個時候是什麼心情呀?孩子會說很難過,因為她受傷了。到後面瑪蒂娜和小朋友一起在醫院過狂歡節,又問她瑪蒂娜現在什麼感受?孩子就會說她很開心之類的話。
要讓小朋友理解別人的感受,首先家人要做到不忽略小朋友的感受,只有你理解他的感受,他才會理解他人的感受。可是很多家長在處理問題時往往會忽略孩子們的感受,就像在現實中經常遇到:孩子被欺負或者犯錯時,委屈的去找家長,家長不僅不去安撫孩子傷心難過的情緒,反而打罵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
你忽視孩子的感受,孩子也會忽視別人的感受。我們工作當中也常常會遇到一些人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我們都會說這人很自私,大家都不願和這種人交朋友。這就是因為他們從小就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孩子在和他的好朋友玩耍時,經常會因為爭玩具而打架或爭吵,他們在發生爭執時,你應該問孩子:「你不讓你的朋友玩這個玩具,他會是什麼心情?」孩子一般會說他的朋友會很生氣、很難過,你接著說:「他因為沒得到玩具打了你,你是什麼心情?」孩子會說告訴你很傷心之類的話。最後再問孩子:「你能不能想到一個辦法可以讓朋友和你都能玩玩具呢?」這樣做讓孩子在考慮別人的感受,同時在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家長有時用自己的方式的來解決孩子之間的爭端,或者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或那樣做,這種方式會讓孩子感到無助、傷自尊,當孩子學會「我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時,他就會自己思考的方式來解決這些事情,孩子的自信心會大大的增強,他會覺得被尊重,同時也意味著他對生活有一定的掌控感。
一件事可以讓孩子想出好多個解決的辦法,在孩子說這些辦法的時候,家長不要對孩子的想法用自己的觀點去評判,當你說這也不行,那也不可以時,孩子就被你打擊的失去信心了,不會再去想辦法了,因為孩子會認為我說什麼你都會去否定我。可是孩子有些方法確實不可行,怎麼辦呢?要讓孩子學會考慮這樣做的後果。當想到解決辦法後,還要考慮可能出現的後果
在一次次的解決問題的練習中,孩子慢慢地學會思考並說出一些辦法,這些辦法有合適的、有不合適的,比如:我把我的玩具搶回來或者是我打他,我躺地上哭鬧、我大叫等等,這些我們不認同的方法,一開始我們目的是鼓勵孩子思考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我們不要做過多評判,後期孩子一個問題可以想到多種解決的方法之後,要引導孩子學會思考這個方法實施後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
這時候孩子需要學會更多的字詞,如「合適、不合適,公平、不公平,如果、那麼、 可能」等等。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學會用因果思考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思考他想到的辦法實施之後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學會因果思考的方式解決問題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會有很大幫助,因為這是一種合理的負責任的方式在處理問題的方式,對後期孩子上幼兒園、小學、甚至後期參加工作都會有非常大的幫助。平時和孩子在家沒事就可以以玩遊戲的形式來練習,你給孩子講道理她可能聽不進去,可是你要是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孩子會樂此不疲的,在玩這個遊戲的同時也是在和孩子編接龍故事。那如何來玩這個遊戲呢?
1.首先提出問題,大人或孩子都可以。
假設有個小朋友拿了一個很漂亮的娃娃,你很想玩,你會怎麼做?
2.引導孩子想出多個不同的想要得到這個娃娃的解決方法。
假設孩子說:「我想要我去搶過來;或者我跟他商量看他可不可以讓我玩;我拿我的玩具和他交換;我問她我們可不可以輪流玩?等等。」
3.在孩子說完這些辦法後,你要慢慢地引導孩子這樣做可能會有什麼樣後果發生。
你把玩具搶過來時:「小朋友可能會生氣;可能會打你;可能會大哭大叫;可能會求助大人;可能會說走開;」
和他商量時:「可能讓你玩;可能不同意;可能會讓你和他交換玩具;」和孩子玩這個遊戲的目的是鼓勵孩子思考出不同的解決方案,每一種方案都有可能發生的後果,要讓孩子儘可能多地考慮這些可能發生的後果。然後再讓孩子考慮每種後果後面可能會發生的連鎖反應,然後如何處理?
通過思考這些方法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後果以及連鎖反應,最後讓孩子明白哪個辦法是比較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可能這個他認為比較好的方法實施起來也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時,他會另外想辦法,因為他學會了思考。「我能解決問題」教會孩子如何思考?並最終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小銳把解決問題一個完整的過程總結起來就是:知道問題所在,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預估解決辦法的後果。
如果家長多一點耐心和愛心,一定能幫孩子養成這個對他終生有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