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2018屆高職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88.12%,已超過本科生,其中本省就業比例達58.40%;校企共建「湖湘工匠」培養基地764個、員工培訓中心120個、工程技術創新中心138個。2月12日,記者從省教育廳獲悉,《湖南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新鮮出爐,數據顯示,我省高職院校已成為技術技能人才的「蓄水池」、技術創新的「孵化器」。
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專業許靜,畢業後在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工作,她刻苦鑽研專業知識和技術,短短幾年,實現了從護士到護士長到護理部副主任再到護理部主任職位「三晉升」。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培養了一大批「能製造、會駕駛、懂維修」的軌道行業複合型人才,長沙地鐵運營公司19個司機隊長中有15個是該校畢業的。
《報告》顯示,在被抽樣調查的部分2015屆畢業生中,至少有1次職位晉升的人數佔比高達48.55%。
數據顯示,我省高職院校畢業生技能過硬,企業認可。在全國技能大賽中,湖南省高職院校連續3年取得突破,2018年共獲得一等獎34個、二等獎66個、三等獎51個,獲獎總數達151個,列全國第一。2018年全省學生專業技能抽查合格率為96.46%,畢業生僱主滿意度為96.99%。2018屆畢業生就業起薪點為3183元,比上屆高出149元。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通過創新機制引進湘繡大師劉愛雲、陶藝大師黃永平、花瑤挑花大師奉雪妹、竹藝大師劉宗凡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引領湖湘特色工藝美術專業群建設;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聘請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首席技術專家郭淑英教授擔任院長,建立中國工程院李德毅院士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工作站,打造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汽車智能製造與服務專業群。
《報告》顯示,2018年我省全面啟動高職院校一流特色專業群建設,共立項一流特色專業群建設項目138個,與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緊密對接。特別是湖南一流特色專業群中立項了「湘繡」「湘菜」「湘瓷」「湘戲」等一批服務地方特色產業的「湘字牌」專業群。同時,立項了「湘鐵」「湘工」「湘商」等一批服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工程機械等新興優勢產業的「湘字牌」專業群。一流「湘字牌」特色專業群總數達20個。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友梅、丁榮軍籤約,成立國內鐵路高職院校首家院士工作站,現已有進站研究專家15名,累計完成10多項技術研發項目;湖南科技職業學院與長沙變化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湖南省城市綜合管廊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累計研發管廊監測傳感器、集控器等創新產品39項,申報智慧財產權55項,軟體著作權30項。
《報告》統計,2018年全省高職院校繼續與政府、企業、行業多方攜手建設集產學研一體的協同創新平臺,已建立院士工作站3個、職教集團42個、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42個,其中省級協同創新中心12個。
同時,形成了國家、省、市、校四級共同攜手企業推進現代學徒制的局面,全省參與現代學徒制試點的企業達到103家,試點學生數達到5371人。其中立項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學校10所,全國排名第三。
伴隨湖南高鐵、航空、工程機械等產業「走出去」,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學校積極發揮各自優勢,在泰國、巴基斯坦、肯亞等國家和地區建立海外分院、培訓中心、技術服務中心等職教基地13個,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訓當地員工29189人、培訓中國員工6156人。
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2018年在巴基斯坦、尼泊爾等5個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招收三年制學歷留學生12名,為其培養高技能汽車技術人才;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實施「留學民政計劃」,從馬來西亞、寮國招收留學生22名,分別在7個二級學院的12個專業開展留學生培養。
《報告》顯示,2018年湖南高職院校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所教育機構開展出國留學合作,全省高職院校雙向留學人數達346人,增長近四成。
來源:2019年2月13日《湖南日報》
記者: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