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宣傳「掌中寶」、少數民族語言消防歌……在雲南怒江州,當地的「火焰藍」們因地制宜、敢於創新,用這樣接地氣的方式,向易地扶貧搬遷居民宣教消防安全知識,確保群眾安居樂業。
近日,「追夢火焰藍」主題網絡宣傳活動採訪團來到怒江。今年以來,怒江州消防救援支隊針對發現的災難救、火難防、力難聚和安置點新風險等問題,堅決貫徹助力怒江脫貧攻堅「消防守護」計劃,切實防止脫貧群眾因火災致貧、返貧。
「地方話」搭配「掌中寶」
採訪團跟隨怒江州消防救援支隊先後參觀了託坪村、老姆登村、石月亮鄉、城牆壩四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據悉,「消防守護」計劃面向的群體是40%不懂普通話、「一步跨千年」的直過民族,為幫助他們儘快適應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完成從山民到居民身份的轉變,消防服務隊隊員們必須真正走進群眾。
圖為城牆壩安置點。
服務隊隊員何金津說,最開始,隊員們幫居民們扛米送水、清淤除礙、掃屋潔地,真正做到和他們交朋友。
在讓當地居民接受服務隊的過程中,隊員們也在同步學習傈僳語,用來製作雙語海報手冊、雙語視頻等,希望能將消防知識以「地方話」傳遞給當地群眾。
其中傳播較廣的是一本雙語「掌中寶」。
傈僳語消防安全宣傳「掌中寶」中的一頁:油鍋起火不能用水撲救,要立即用鍋蓋將火苗緊緊蓋住。
據了解,這本「掌中寶」需要和服務隊隊員簡單學會的5句傈僳語配合使用。「掌中寶」以圖片展示日常行為、用勾叉表明安全與否,隊員則用「您好」「我是消防隊員」「我是來搞消防安全宣傳的」「這是正確的」「這是錯誤的」5句傈僳語來配合宣教消防安全知識。因為在語言上形成互通,圖片展示也清晰明了,這種接地氣的消防宣傳方式在當地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當地藝術團攜手非遺「達比亞」
為全面提升安置點群眾的消防意識,怒江州消防救援支隊積極尋找民間民俗藝人,發展消防宣傳志願服務隊伍,進行公益宣傳,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到日常宣傳和公益演出當中。
在城牆壩安置點廣場上, 80歲的楊元吉老人正帶領著怒江州「九九藝術團」用當地少數民族語言演唱消防安全宣教歌曲,吸引不少群眾駐足觀看。
怒江州「九九藝術團」表演現場。
服務隊隊員可文苑回憶道:「剛開始來這裡的時候,我們和當地群眾誰都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最開始做過雙語視頻,有了點效果後,有人提議說和當地的藝術團、歌舞團一起合作試一試,於是就聯繫了楊元吉老人。」
可文苑說,在幾次溝通中,楊元吉老人對消防工作表示了積極的支持,願意將其目前所帶的藝術團發展成為一支具有怒江民族特色的義務消防志願宣傳隊,將民族文化與消防安全融合到一起,助力消防,守護一方平安。
老姆登村當地群眾正在表演消防安全歌曲。
在老姆登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達比亞」傳承人波金山正在和另一位表演者用怒族古老的彈撥樂器「達比亞」,彈唱著以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編寫的消防安全歌曲。
▌來源:中新網
▌編輯:陳 琛(實習生)
▌審核:王全軍
【來源:中國消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