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遊戲,一個讓很多家長深惡痛絕的東西。如果要網路遊戲的出版製作公司明天倒閉,我相信中國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舉雙手贊成。「網癮」就像泥沼一樣,孩子一旦陷進去,掙脫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雖然也有很少一部分的孩子可以做到網路遊戲與生活學習的平衡,但他們的自控力本身就是超乎尋常的孩子的,而世界上的大部分孩子都是平常人,自然家長出於擔心和害怕,對網路遊戲畏之如虎。可現在因為手機、電腦等一系列電子產品的發達和普及,越來越多的孩子禁不住誘惑,沉溺在了網路遊戲世界裡。
我的同事老劉家的孩子就很喜歡玩網路遊戲,還在上小學一年級,就把幾乎所有的手機遊戲玩過一遍了,遊戲打得那叫一個溜。小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就是找爸爸媽媽要手機,之前老劉和他老婆工作都是比較忙,回家還得做報表等等加班,沒辦法陪著孩子寫作業,孩子說要用手機查查題,老劉就把手機給了。
孩子作業寫完了,老劉和他老婆也累得完全不想動了,癱在沙發上也都懶得動彈,沒有精力再和孩子一起皮,加上孩子作業也寫完了,就當成獎勵吧,讓孩子自己和手機玩,用手機牽制住孩子的無窮精力。孩子這一玩,好傢夥,就一發不可收拾,各大熱門遊戲都成了孩子的「心頭好」,遊戲越打越有癮,孩子也日漸沉迷在網路遊戲之中。
直到這次,老劉發現他兒子居然在一款遊戲裡瘋狂買裝備,一下子花了他微信裡的2000元,他這才發現大事不好,孩子已經完全迷上遊戲了。老劉開始後悔,四處打聽有沒有什麼可以幫助孩子戒掉遊戲癮的好辦法。有!充分利用「阿倫森效應」,讓孩子戒掉遊戲癮。
「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關於「阿倫森效應」的驗證,有一個實驗:找到五個人為一組,其中一個人站出來面對四人,其餘四人依次對他進行評價。第一個人對他始終說些讚揚的話,第二個人始終對他說些批評貶低的話,第三個人先說他好再說他壞,第四個人先說他壞再說他的好。
然後問那個單獨站著的人:哪一人在說的時候,他的心裡最舒服,一般第四個人就會被選擇。哪一人在說的時候,他最煩躁厭惡,一般第三個人會被選擇。如此反覆數十次,我們都會發現單獨站出的人們普遍都更喜歡第四個,討厭第三個。這其實就是「阿倫森效應」在作用人的心理活動。有種寫人物的寫作手法叫「先抑後揚」也是這個道理。
獎勵增加意味著鼓勵、引導,孩子就會隨之一步一步陷入沉迷,並且他們還會認為這是對他們的一種肯定和認可。獎勵減少的同時也給人帶來了挫敗感,從最開始的高獎勵到後面的零獎勵,這中間會不斷的消磨人的積極性和鬥志,使之慢慢的放棄。出現懲罰,就會讓人既挫敗又反感,逆反牴觸情緒陡增。
說實話,每一位遊戲廠商都是心理大師,他們懂得如何充分的利用「阿倫森效應」,讓孩子進入他們所布置的遊戲陷阱裡,漸漸沉迷於遊戲,給他們提供大量財富。
但凡是玩過遊戲的人都知道,遊戲的本質框架其實就是引導人一步一步的進行通關升級,不論是小的益智遊戲,還是大製作大水平的高端遊戲,他們的實質都是為了升級,從青銅到星耀,一級比一級需要的經驗值多,一級比一級需要的升級金幣多。
升級通關的榮譽感和快感會不斷的刺激人的感受,在遊戲世界裡覺得自己就是王,就是所向披靡,然後花大量的錢買金幣和裝備用以升級,不斷的打下去,就為了走到後面,最後人終於對遊戲徹底上了癮,開始不吃不喝的專心打遊戲,沉迷到遊戲裡。
而且最開始的一級很簡單,每過一級你就會得到金幣或者裝備的獎勵,越到後來越難,獎勵也越誘惑人,誘惑到你覺得如果你不得到你的前面就白費了,得不到就抓心撓肝的難受。
1. 謹慎!不要把玩遊戲當做給孩子的獎勵
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接觸到網路遊戲,都是因為父母,比如有些爸爸媽媽偷懶,沒空或者不想帶孩子的時候把手機、平板給孩子自己玩。我之前到我表妹家吃飯的時候,就看到大人在收拾衛生、聊天吹牛的時候,表妹就給我三歲的侄女一個平板電腦,只要小侄女乖乖坐好、不哭不鬧,就有遊戲可以玩,小侄女抱著平板電腦可開心了,專心玩著上面的小遊戲。
另一方面,有一些父母還心存僥倖,沒有意識到遊戲的殺傷力,覺得自己能控制住手機遊戲,孩子也可以,把玩網路遊戲當做對孩子做事的一種偶爾獎勵,在這種激勵機制下,孩子很難不會把網路遊戲當成一種追求,並且得不到的時候就會心裡騷動,這也就是網路遊戲上癮了。所以,抓住源頭,讓孩子遠離網路遊戲的第一步,拒絕把玩網路遊戲當成孩子的獎勵。
2. 用好「阿倫森效應」,孩子不再覺得遊戲美妙
為了及時改掉老劉兒子的遊戲癮,我給他出了一個主意:當他的兒子玩遊戲的時候,就給他錢說這是爸爸獎勵給你玩遊戲時專注認真的,第一天給20元,第二天說兒子沒有第一天認真給10元,第三天說不如第二天給5元,每天都隨之前一天減半,到後來一分不給,再向兒子逐漸要回。
打遊戲的獎勵越來越少,到後來沒有,甚至變成了倒罰。孩子漸漸的就不開心了,他把對遊戲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對獎勵和懲罰的身上。漸漸的,「先褒後貶」的挫折感使他也就失去了玩遊戲的興趣,當然這時候的孩子還是因為比較單純的。
孩子沉迷遊戲不能硬來,畢竟孩子都是越不讓他做他偏要做。義大利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蒙臺梭利在《兒童的秘密》裡所說:
孩子像一棵剛剛破土而出的幼苗,需要悉心照顧。我們要保護他們,如同自然之神保護胚胎一般小心謹慎、細緻入微以及持續長遠。
面對孩子沉迷遊戲的情況,家長們要善用「阿倫森效應」,讓孩子自己擺脫遊戲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