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中國教育裡,該被吐槽的是家長,孩子的成長51%靠家長

2020-11-06 南宮欽

叛逆期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詞,絕大多數人對叛逆期的了解都僅僅是孩子在十幾歲的時候會不聽父母的管教甚至頂撞父母,鮮有人知的是叛逆期實際上是孩子的自我覺醒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極為脆弱和敏感,非常需要認同、引導和鼓勵,但中國很多家長是怎麼辦的呢?

一邊責怪孩子一邊控訴孩子不和父母交流,孩子下定決心交流了又被認為是反抗,偏激的家長還會拿出暴力手段展示權威。

有些孩子因此變得自卑,父母責怪其不爭氣;有些孩子也走向了暴力,父母責怪其混帳;更有甚者生了病,父母又開始說孩子脆弱。

很少會有家長會思考我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明明小時候那麼可愛,怎麼長大了就走了歪路。

家長仿佛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完全置身事外,孩子沒教育好就是別人的錯,有點成就卻又成了自己炫耀的資本,都醒醒吧!

父母才是孩子的控股人

白巖松曾經在節目裡說:

"在中國的教育裡頭,最值得吐槽和抱怨的是我們的父母,而不是社會和學校。我認為家長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碼要承擔51%控股的責任。但是你看,大部分家長都在抱怨,都說是別人的原因。我認為中國的父母需要成長,我們生活中有多少父母總是抱怨孩子不夠進步,然後把責任說成是社會問題,是教育的的問題。教育當然有問題了,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不抱怨教育,但是,我們的抱怨裡還藏著一個推卸自己的責任,這是相當大的比例……"

白巖松的這句話裡說出了很多當代教育的問題:家庭教育比重過小、家庭教育觀念落後、採用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等等。

家庭教育沒有系統的教材和課程,國家也不會說每對夫妻生孩子前都要去參加專門的培訓班,所以有部分家庭就忽視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家庭教育是孩子在與家長生活的過程中無時無刻受到的來自父母行為和語言的影響,是最初的、長期的、無處不在的、潛移默化的。

孩子從出生便接受著來自家長的影響,沒有任何人應該忽視家庭對孩子的決定性影響。

有人說我愛我的孩子啊!我很重視家庭教育的。但用錯了方法甚至有著錯誤的動機,就不是愛,就不是家庭教育。

錯愛裡沒有愛

今年年初,一段視頻在網上被瘋狂轉發,一個小女孩正在刷著牙,女孩父親拿著手機開啟錄像直接開打,打完發到了班級群。

而原因僅僅是孩子上課俯身撿了筆,加上老師:"你養十年都管不了,我才教了三個月怎麼管得了。"

我想老師那句話才是父親打孩子主要原因,孩子父親感覺自己的面子遭受了損害,為了展示自己的權威,也為了證明自己確實有'教育'孩子便錄視頻傳到班級群。

在這件事情裡孩子根本沒被當作'人'來看,只是父親戰士自己的'工具'、不必在乎尊嚴的'物品'。

當孩子求饒的那一刻,尊嚴就已經破碎了一地,當孩子不再求饒的時候,孩子的自我已經死去了。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懼而生孝意。"這是古人都懂得道理,結果到了現在都沒被普及,簡單來說就是因為這句話對父母提出了要求,部分父母感覺自己受到了限制,而人本身就喜歡記住對自己有利的話。

有人說因為還愛所以才打,不打了才是真的不愛,但愛永遠不應該作為暴力的藉口。

如何成為好的家長

做個一個好的家長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難,主要就是:轉變家庭教育觀念,採用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

轉變家庭教育觀念,一是希望部分家長不再去盲從先賢智慧和所謂家長經驗,教育孩子沒有萬能的公式,家長要主動地去發現自己的孩子身上的特質,並加以引導。不能僅憑自己的喜好和願望要求孩子。

二是希望家長重視孩子的心理建設。家長一定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培養,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家長們不能忽視這一點。

關於心理建設有一個重要的點容易被忽視——交際。孩子也有自己正常的交際,父母可以在孩子接觸不好的人時主動制止。

但不能主動幹涉孩子的正常交際,不是所有異性朋友都是早戀,這也需要家長有理性分析的能力。

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指家長要在教育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孩子是與自己平等的人,要互相尊重,溝通是非常有效地傳遞信息的方式,拳頭傳達的只是力量。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矣。"

學會平等溝通、拒絕苛責辱罵、反對暴力你會發現自己的孩子還是那個乖巧的孩子,有些錯事不過是有原因的誤會。

家長除了要知道如何解決孩子犯錯的問題,還要知道如何獎勵孩子,獎勵孩子是要建立在家長了解孩子的基礎上的,要知道孩子需要什麼、喜歡什麼。

錯誤的獎勵反而會傷害孩子,因此有些家長通過直接不獎勵消除了麻煩,想想自己沒有獎金的時候有多難過,你的孩子也是一樣。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以身作則,"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家長對孩子的所有要求也是對自己的要求。

家長不是評判孩子對錯的審判者,是同受規則審判的普通人。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以身作則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接受和理解父母的教誨。

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是說家長之間、家長與長輩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都要和諧相處,如果一個父親整天無端指責自己父親那不要指望孩子未來對自己以禮相待。

和諧的夫妻關係可以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也是對孩子未來愛情的示範。

家長與長輩之間就是在以身作則地告訴孩子要怎麼對待自己的長輩。家長與孩子之間要保持良性溝通,平等相待。

這三點相互穿插,缺一不可,簡單說來就是把孩子作為朋友一樣對待。魯迅先生說:"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希望能引起大家思考。

文/南宮欽

相關焦點

  • 白巖松: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放手,捨得讓孩子吃3種苦,利於將來
    在孩子填志願選專業時,白巖松並沒有幹預,而是任由孩子決定,最終白清揚選擇了冷門且前途不被看好的蒙古學專業。白巖松的教育方式讓兒子變得有主見、懂謙虛、會學習,如今白清揚在英國名校留學,成績依然非常優秀。白清揚的優秀源於白巖松的教導有方,白巖松曾在一次訪談中表示:家長教育孩子要學會放手,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利於孩子成長和發展的苦
  • 白巖松:中國教育現在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學校或社會,而是家長
    白巖松:中國教育現在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學校或社會,而是家長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孩子們基本都可以進行課堂學習文化知識。但是我們發現孩子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學校、社會和家庭三者的教育關係直接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 白巖松:家長多用這幾種方式教育孩子,孩子長大會變得更優秀
    白巖松是一個非常優秀敬業的主持人,他不僅在工作方面很優秀,在教育孩子這方面也是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和方法。他的教育觀念和很多父母截然不同。那麼白巖松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那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的教育方法吧。
  • 白巖松的育兒觀走紅:家長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別心軟
    這個時代已經進入寒門難出貴子的時代,有錢人不再是暴發戶,他們越來越注重對於孩子教育的投資,這對於普通家庭的家長來說,更應該意識到要讓孩子吃讀書的苦。>,而是分享了自己失敗的經歷,自己如何在挫折中成孩子成長、如何調整自己的內心、最終考上研究生。
  • 白巖松教出學霸兒子,他的育兒觀走紅:家長要讓孩子吃3種苦
    ,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需要終身學習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所承擔的責任起碼佔51%。從這短短的一段話中,就能聽出白巖松對如何做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是有屬於自己的見解的。大多數家長肯定會批評孩子,但白巖松卻很支持,他說: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愛看書,不是你讓他看什麼書,你要知道我們相當多的孩子,其實是可以培養出閱讀的習慣的,但是被父母覺得「你該看這樣的書」給中斷了。
  • 白巖松:有格局的家長,懂得讓孩子吃「3種苦」,不會心軟
    ——白巖松老輩人常說,一個人將來能否享福,要看小時候有沒有吃過苦,因為人生需要福禍相依,一切都是有定數的。可如今再看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大多數父母會盡力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不再願意讓他們吃苦。就比如一些常見的小事,在多數父母的意識裡都是非常危險的,他們絕對不會讓孩子處於這種危險中,更不會讓孩子去吃生活中的苦。
  • 白巖松養出學霸兒子靠的是什麼?他獨特的育兒觀,值得家長思考
    白巖松的兒子白清揚在他的教育下,一直是學校中品學兼優的學霸,在高中時就已經以筆名出版了一部小說,高三時就已經成為倫敦某名校的預備生,現在在大學學習的是歷史系研究蒙古史、小說之類的讀物,家長覺得這些書「沒營養」,但其他書孩子又沒興趣,我的建議是儘量在漫畫、小說的形式中選擇適合孩子的題材給他看。
  • 這份班級微信群公約火了,還上了白巖松的節目!家長和老師都應該看看
    最近一段時間,手機裡老師和家長聯絡的家長群,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熱點。本該是加強家校溝通的「家長群」,怎麼就變了味,成了一個「鬧心群」?對於孩子的教育,退群顯然不是解決方案,那麼未來,家長群裡的發言又該立下怎樣的規矩,讓每個人都不為難?
  • 「再累也不能讓孩子住校」,白巖松談寄宿傷害了孩子,家長:很對
    文/璇璇說育兒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都會將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因為很多家長會為了讓孩子學會獨立,或者為了減少孩子帶給他們的壓力,就將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去管理,其實寄宿學校對孩子的成長並不帶來的都是好處。白巖松說出了寄宿的傷害,家長:真實白巖松是我國一位央視的著名主持人,也是中國內地的記者作家,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
  • 白巖松給家長的勸告:想要孩子有出息,一定要吃這三種「苦」
    三字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子不教父之過」,教育孩子,一定不能有太多的溺愛,不然只會讓孩子長大沒有出息,甚至成為對社會沒用的人。說起白巖松,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他是一個著名的主持人,可是他的兒子,白清揚可能鮮有人知,拋去白巖松兒子這個身份,他自己的實力也不容輕視。白清揚是個學霸,學習成績非常優秀,還有著非常高的情商,宛如是別人家的孩子。果然,優秀的人連孩子也是非常優秀,不過,這些都來源於家長的教育,和白巖松的教育是密切相關的。
  • 白巖松:想孩子有出息,建議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善用「破窗理論」
    他們越是希望孩子優秀,最後孩子越是變得更糟糕了。最後這個女生,不僅連大學都沒有考上,還欠下了高額債務,她的父母,是最後才知道這些的。白巖松:想孩子有出息,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就要善用「破窗理論」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孩子身上。
  • 老師真冤枉,給孩子科普懷孕知識卻被家長吐槽,該正視性教育了!
    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每個家庭十分重視的事情,只要是和小孩相關的內容,家長們都會關心,現在很多的孩子被家庭保護得太好了,他們沒有落下在校該學的功課,甚至課外還會參加各種才藝培訓班或者是補習班,不少孩子小小年齡就技多壓身,但對兩性方面的知識卻知道得很少,談性色變的現象依舊存在,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年齡太小
  • 何鴻燊、白巖松、黃磊、鄧超教育子女有絕招,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咱們熟知的一些名人,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值得很多家長去學習。今天咱們就來看看,這些父親,是怎麼教育孩子的。1、何鴻燊:「我什麼都可以給你,唯一給不了你的就是學問」賭王何鴻燊的孩子們,個個是學霸。
  • 「學霸」該如何培養?白巖松的育兒觀爆紅:要捨得孩子吃這3種苦
    白巖松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他更懂得將自己當成孩子人生的觀眾,而不是編劇,這一點正是當今父母應該學習的,目前大部分的家長都是擔任孩子人生編劇的身份,這樣反而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不過,雖然白巖松在平日的教育裡採取的是放養政策,尊重孩子的意願,但是對於吃苦這件事,他卻不是這樣,在他看來,作為父母
  • 白巖松式育兒:不讓住校、不幹預孩子選擇,中國傳統家長要學習
    白巖松式育兒和傳統中國家長育兒不同白巖松擔任多年央視主持人,無疑他是個優秀的人,白巖松有一個兒子白清揚,也收到爸爸的影響,被爸爸教育得很優秀。白清揚在中學的時候成績就很優秀,也在長大後成功留學英國,妥妥的被教育成功的學霸一枚。
  • 白巖松:情商比智商重要,家長把這4句話掛嘴邊,孩子情商會很高
    白巖松的兒子白清場在生活中就屬於「情商」和「智商」雙高的孩子,其實,這跟白巖松的優秀的教育是離不開的,白巖松比較傾向於「情商教育」,因為孩子的學習是靠自己,而情商則需要靠父母。情商高的孩子都會換位思考,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跟這樣的人相處起來是非常的舒服的,而讓孩子具備這樣的情商能力,往往取決於家長怎麼去引導他們,相反,那些做事情都自私、獨行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是如此,情商也不會高到哪裡去。
  • 「再苦也別讓娃住校」,白巖松自述三大理由,寶媽卻吐槽現實可悲
    在參加訪談節目的時候,白巖松也曾提及過對兒子的教育,直言夫妻倆再苦再累,也不會讓孩子去住校,自述原因有三:寄宿影響孩子心理髮育,孩子的心理還未成熟,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早戀、拉幫結派、打架鬥毆,尤其是對男孩子存在一定危險。
  • 白巖松分享培養學霸育兒觀,讓孩子吃三種苦,很多家長卻做不到
    引言:教育孩子是多數家庭的一道難題,很多家長「不敢」教育孩子,因為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說不得也罵不得,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卻說,狠下心來讓孩子吃苦,他才能真正成長起來。白巖松的孩子白清揚,就是白巖松教育成功的最佳典範。白清揚從小到大都是學霸,並且在上初中的時候成功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
  • 孩子的自我評價=內在父母的評價:家長的「話語」會影響孩子一生
    著名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在中國的教育裡頭,最值得吐槽和抱怨的是我們的父母,而不是社會與學校。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起碼要對孩子的教育承擔至少51%控股的責任。中國的父母在要求孩子不斷進步的同時,更應該要求自己進步,更需要成長。
  • 「家長群」令老師家長鬧心!這個地方推出「班級微信群公約」,白巖松點讚!
    最近一段時間,手機裡老師和家長聯絡的家長群,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熱點。本該是加強家校溝通的「家長群」,怎麼就變了味,成了一個「鬧心群」?對於孩子的教育,退群顯然不是解決方案,那麼未來,家長群裡的發言又該立下怎樣的規矩,讓每個人都不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