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詞,絕大多數人對叛逆期的了解都僅僅是孩子在十幾歲的時候會不聽父母的管教甚至頂撞父母,鮮有人知的是叛逆期實際上是孩子的自我覺醒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極為脆弱和敏感,非常需要認同、引導和鼓勵,但中國很多家長是怎麼辦的呢?
一邊責怪孩子一邊控訴孩子不和父母交流,孩子下定決心交流了又被認為是反抗,偏激的家長還會拿出暴力手段展示權威。
有些孩子因此變得自卑,父母責怪其不爭氣;有些孩子也走向了暴力,父母責怪其混帳;更有甚者生了病,父母又開始說孩子脆弱。
很少會有家長會思考我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明明小時候那麼可愛,怎麼長大了就走了歪路。
家長仿佛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完全置身事外,孩子沒教育好就是別人的錯,有點成就卻又成了自己炫耀的資本,都醒醒吧!
白巖松曾經在節目裡說:
"在中國的教育裡頭,最值得吐槽和抱怨的是我們的父母,而不是社會和學校。我認為家長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碼要承擔51%控股的責任。但是你看,大部分家長都在抱怨,都說是別人的原因。我認為中國的父母需要成長,我們生活中有多少父母總是抱怨孩子不夠進步,然後把責任說成是社會問題,是教育的的問題。教育當然有問題了,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不抱怨教育,但是,我們的抱怨裡還藏著一個推卸自己的責任,這是相當大的比例……"
白巖松的這句話裡說出了很多當代教育的問題:家庭教育比重過小、家庭教育觀念落後、採用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等等。
家庭教育沒有系統的教材和課程,國家也不會說每對夫妻生孩子前都要去參加專門的培訓班,所以有部分家庭就忽視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家庭教育是孩子在與家長生活的過程中無時無刻受到的來自父母行為和語言的影響,是最初的、長期的、無處不在的、潛移默化的。
孩子從出生便接受著來自家長的影響,沒有任何人應該忽視家庭對孩子的決定性影響。
有人說我愛我的孩子啊!我很重視家庭教育的。但用錯了方法甚至有著錯誤的動機,就不是愛,就不是家庭教育。
今年年初,一段視頻在網上被瘋狂轉發,一個小女孩正在刷著牙,女孩父親拿著手機開啟錄像直接開打,打完發到了班級群。
而原因僅僅是孩子上課俯身撿了筆,加上老師:"你養十年都管不了,我才教了三個月怎麼管得了。"
我想老師那句話才是父親打孩子主要原因,孩子父親感覺自己的面子遭受了損害,為了展示自己的權威,也為了證明自己確實有'教育'孩子便錄視頻傳到班級群。
在這件事情裡孩子根本沒被當作'人'來看,只是父親戰士自己的'工具'、不必在乎尊嚴的'物品'。
當孩子求饒的那一刻,尊嚴就已經破碎了一地,當孩子不再求饒的時候,孩子的自我已經死去了。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懼而生孝意。"這是古人都懂得道理,結果到了現在都沒被普及,簡單來說就是因為這句話對父母提出了要求,部分父母感覺自己受到了限制,而人本身就喜歡記住對自己有利的話。
有人說因為還愛所以才打,不打了才是真的不愛,但愛永遠不應該作為暴力的藉口。
做個一個好的家長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難,主要就是:轉變家庭教育觀念,採用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
轉變家庭教育觀念,一是希望部分家長不再去盲從先賢智慧和所謂家長經驗,教育孩子沒有萬能的公式,家長要主動地去發現自己的孩子身上的特質,並加以引導。不能僅憑自己的喜好和願望要求孩子。
二是希望家長重視孩子的心理建設。家長一定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培養,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家長們不能忽視這一點。
關於心理建設有一個重要的點容易被忽視——交際。孩子也有自己正常的交際,父母可以在孩子接觸不好的人時主動制止。
但不能主動幹涉孩子的正常交際,不是所有異性朋友都是早戀,這也需要家長有理性分析的能力。
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指家長要在教育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孩子是與自己平等的人,要互相尊重,溝通是非常有效地傳遞信息的方式,拳頭傳達的只是力量。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矣。"
學會平等溝通、拒絕苛責辱罵、反對暴力你會發現自己的孩子還是那個乖巧的孩子,有些錯事不過是有原因的誤會。
家長除了要知道如何解決孩子犯錯的問題,還要知道如何獎勵孩子,獎勵孩子是要建立在家長了解孩子的基礎上的,要知道孩子需要什麼、喜歡什麼。
錯誤的獎勵反而會傷害孩子,因此有些家長通過直接不獎勵消除了麻煩,想想自己沒有獎金的時候有多難過,你的孩子也是一樣。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以身作則,"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家長對孩子的所有要求也是對自己的要求。
家長不是評判孩子對錯的審判者,是同受規則審判的普通人。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以身作則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接受和理解父母的教誨。
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是說家長之間、家長與長輩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都要和諧相處,如果一個父親整天無端指責自己父親那不要指望孩子未來對自己以禮相待。
和諧的夫妻關係可以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也是對孩子未來愛情的示範。
家長與長輩之間就是在以身作則地告訴孩子要怎麼對待自己的長輩。家長與孩子之間要保持良性溝通,平等相待。
這三點相互穿插,缺一不可,簡單說來就是把孩子作為朋友一樣對待。魯迅先生說:"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希望能引起大家思考。
文/南宮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