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地鐵不僅是種交通工具,更是一個城市的人文展廳,是人們得以打量、了解城市的一個入口。
12月26日,備受矚目的成都地鐵3號線三期工程正式開通運營,這條鐵軌不僅駛入了新都區的「腹心」地帶,更在時空上縮短了成都中心城區之間的距離。從新都區鐘樓站出發,僅需35分鐘,即可抵達成都的商業中心春熙路、太古裡商圈。甚至不用出站,便可在多地換乘7號線、2號線、4號線、10號線等,無縫連接機場、高鐵站、CBD等,讓成都的東南西北均通過軌道與新都相連。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地鐵3號線三期的開通運營,是構建新都大交通體系、融入大都市發展的關鍵一步,將有力助推新都提升「快聯內暢貫通」工程,打造國際開放、創新智造、品質魅力、生態宜居新城區。
地鐵3號線開進新都腹地
「新都造」列車未來將廣泛運用
12月26日,對於家住新都的居民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這天,成都地鐵3號線三期工程正式開通。這也意味著,新都正式駛入「地鐵時代」,從鐘樓站出發,13分鐘到達植物園站,19分鐘到達熊貓大道站,21分鐘到達動物園,33分鐘到達市二醫院站,35分鐘到達春熙路站。深入新都區「腹地」的3號線,無疑將進一步拉近新都與成都各中心城區之間的時空距離。
記者了解到,此次開通的3號線三期工程中,有9個站點位於新都轄區內,分別是植物園站、金華寺東路站、三河場站、錦水河站、團結新區站、馬超西路站、鐘樓站、石油大學站和成都醫學院站。每一座車站,都濃縮了新都的文化和歷史。在三河場站,隨處可見「古蜀驛站」的元素,立柱用各式字體標註著「驛」字;而馬超西路站則以「五虎上將」為故事線索,疊加「古蜀棧道」的厚重質感,反映古蜀先民勇敢奮進的內在精神,這裡因靠近歷史文化景點馬超墓,所以三國文化還融入其中,站廳內一大亮點為三國五虎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的人物石雕。
鐘樓站是新都站點中的一座重點藝術車站。因臨近桂湖公園和寶光寺兩個歷史文化景點,車站內以荷葉打底,牆面融入了水波紋圖案設計,站臺柱用荷花花蕊為設計靈感,穿梭其中,清涼撲面而來,堪稱濃縮版桂湖。此外,車站內還配合「楊升庵」專題藝術品,以輕鬆活潑的方式表現了新都的人文歷史。
作為成都正在建設的成北新中心城區,地鐵直達無疑將為新都帶來更多的人流和人才,助力其產城加速發展。據了解,為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產業,新都區提出按照「跟跑動車、競跑城軌、領跑磁浮」三步走策略,努力建設世界一流軌道交通創新高地、中國西部軌道交通裝備製造維保基地和面向「一帶一路」軌道交通裝備造修出口服務基地。作為成都軌道交通「一校一總部兩基地」重要組成部分,新都區以中車成都公司為龍頭,引進今創、新譽等30餘家軌道交通上下遊配套企業,軌道交通產業園正快速集聚成鏈,向著千億級目標大步邁進。值得關注的是,正在運行中的成都地鐵7號線列車就是原汁原味的新都造。而在未來,地鐵10號線2期工程等線路的列車,也將被打上新都出品的標籤。
看熊貓逛綠道吃火鍋
新都創新打造網紅「火鍋綠道」
地鐵3號線三期自北向南把西南石油大學、成都醫學院、四川音樂學院、寶光桂湖文化旅遊區、天府沸騰小鎮等新都文化地標「串聯」起來,短短9個站,站站都散發著「新都味道」。從成都市中心乘坐地鐵3號線一路向北,既可以切身感受「書香、佛香、花香」三香瀰漫的深厚文化底蘊,也可以充分體驗「熊貓+綠道+火鍋+音樂」四大IP交匯融合的全新消費場景。
早在地鐵3號線三期工程開通前,位於三河的天府沸騰小鎮便在社交網絡上火了起來,成為成都旅遊的新晉「網紅」。小鎮內,綠道穿梭而過,各種高大樹木應接不暇,頗具川西特色的建築物點綴其中,別有一番味道。光有美景還不夠,這裡還有各式各樣的火鍋,比如樹上火鍋、船上火鍋。到了晚上,湖邊燈光點點,歌舞樂聲,坐在用竹子拼接的船上,吃著地道的火鍋,感受最成都的飲食文化。
記者了解到,天府沸騰小鎮創新「綠道+火鍋」建營模式,成為綠道體系轉化為綠色經濟的典型示範工程。根據規劃,天府沸騰小鎮除了主打「火鍋+綠道」兩大IP外,還將融入熊貓這一世界級元素,由於距成都熊貓基地較近,讓市民看完熊貓吃火鍋,吃完火鍋逛綠道成為可能。相關負責人介紹,這裡規劃了長13.5公裡綠道,串聯沿線1680畝香城溼地公園、300畝保利198音樂文化主題公園、3287畝泥巴沱森林公園等生態項目,以及熊貓基地、三河錦門、漫花莊園等景點資源,打造消費新場景,把一個個「美景」連成一片片「風景」。
目前,新都區已建成綠道65公裡,高標準建成毗河綠道雙水岸示範段、音樂文創公園段和芳華綠道紫藤長廊樣板段。同時,以錦城綠道為骨架,以鄉村綠道為支脈,計劃打造連接城鄉、覆蓋全域的821公裡生態「綠脈」。此外,建設毗河綠道傳化物流段,啟動香城綠道-錦城綠道連接線段建設,實現與市級綠道體系貫通串聯。
除了逛綠道吃火鍋看熊貓外,新都還可以一年四季滑旱雪。記者了解到,在馬家鎮尖鋒旱雪四季滑雪場,每逢節假日人氣爆棚,不僅對業餘愛好者開放,還是職業競技和俱樂部的訓練基地。以滑旱雪為抓手,這裡正以滑雪、管道潛水、飛傘等極限運動為核心,打造中國西南第一極限運動小鎮。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