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保研過程裡(除成績外),最看重也最耗費時間的要素——科研經歷,我們應該怎麼去搞定呢?本科階段怎麼搞科研?有哪些能力需要加強?一起來看看~
本科生可以做的科研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 學生自己組隊、選題、找指導老師;
● 參與本校的本科生科研能力訓練項目;
● 跟著老師做,加入老師已有的項目組;
● 參加一些科研競賽。
學生自主科研
這一類的資源比較多,常見平臺「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每年都有,分國家級和學校級。
國家級官網:
http://gjcxcy.bjtu.edu.cn/Index.aspx
國家級周期兩年,校級周期一年,一般每年三月申請,次年三月結束,中間交一次結題報告。
不過這一類有個比較明顯的缺點:不容易申請到高級別項目或者做出成果,而且國家級項目也比較難申請。
不管是國家級和校級項目,如果能做隊長最好,不能也要儘量參與到項目各個環節多做實事。
如果錯過了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申請時間,有一些其他小竅門來給自己「創造」科研經歷:
比如說把暑期實踐或者一些公益創新項目做成科研調查形式,在最後交的成果書中就會涉及大量數據分析,非常類似科研項目的成果了。
科研能力訓練項目
目前很多高校都實施了本科生科研能力訓練項目。
簡單來說就是指導教師利用科研項目的資源,通過培訓學生查閱文獻、翻譯資料、社會調查、數據分析等工作,讓學生在濃厚的科研氛圍中逐步提升科研素養和科研能力。
不同學校在申請程序方面大同小異。一般是先公布老師項目的課題名稱、願意接收的學生專業、自己的聯繫方式等,然後再師生雙向選擇。
有的高校則會由各學院(系)組織推薦申報,由各學院負責組織項目初評,然後每學院向學校推薦規定數量的項目數,最後由學校再進行覆審。
根據當年本科生科研創新項目申報推薦名額確定國家級、市級和校級推薦項目名單,學校將對通過立項的項目予以資助,一般人文社科類最高1萬元,理工科類最高2萬元。
跟著老師做項目
包括參加老師的項目組和進實驗室兩種方式;不過這類資源相對較少,需要一些主動性和運氣。
● 如果有老師的項目組招募本科生做一些打雜工作,哪怕只是做一些最簡單,也最好去申請,這樣實際上已經成為這個項目組的一員了。
● 關於實驗室,理工科的實驗室有的長期招人,只要去申請,通過篩選和面試就行。
● 如果沒有遇到老師或者實驗室招募成員,可以去問班級導師、輔導員、教學秘書等最熟悉的人,看院裡哪些老師有項目,然後主動聯繫。
或者可以通過學校官網上發布的老師簡歷,來了解各個老師在研或已經結題的項目,獲取聯繫方式。
科研競賽
其中最著名也最權威的科研競賽當屬:「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文理均可參加。
官網:http://www.tiaozhanbei.net/
「挑戰杯」競賽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和全國學聯、舉辦地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在中國共有兩個並列項目:
● 「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亦稱小挑);
●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亦稱大挑)。
兩個項目交叉輪流開展,每兩年舉辦一屆。
常用的科研網站
做科研少不了需要一些學術參考或數據支持,一般常用的網站包括:
1、中國知網
2、萬方資料庫
3、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
4、中經資料庫
5、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
6、百度文庫
7、HighWire
8、Free Medical Journals
9、ScienceDirect
10、SpringLink
11、Ovid
12、維普網
13、龍源期刊網
14、聯合參考諮詢與文獻傳遞網(已更名為: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
需要加強的基本功
1、多讀文獻,寫綜述
搞科研最重要的是發現問題,然後才是解決問題,包括論文的寫作在內,這需要大量閱讀文獻。
閱讀文獻目的在於:養成閱讀、分析、撰寫文獻的習慣,包括行文結構、全文思路、線索鋪墊、總結歸納等。
2、英語能力
幾乎所有的TOP期刊都是用英語完成的,並且我們閱讀文獻也會出現通篇英文的情況。
而且保研需要的英語能力不用說也該知道多重要,總之多提高英語,能早考就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