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走向國際,這門語言少不了

2020-12-22 瀟湘晨報

三年前,國家發布《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其中提到計劃今年頒布20項中醫藥國際標準。而事實上,截止到目前,針灸針、板藍根、枸杞等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頒布的中醫藥國際標準已達65項,還不包括已立項在研的30個項目。

2019一帶一路研修班

這項「五年計劃」早已超額完成,背後是一支以上海為核心的跨學科隊伍在中醫藥國際化徵程中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上周,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中心宣布成立,將在上海中醫藥大學張江校園建設全新的物理空間,同時也將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資源共享和高效協同,為國家「中醫藥國際化」戰略和「中國標準走出去」戰略提供更好的服務。

ISO/TC 249與上海

ISO是什麼?

ISO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權威的非政府性國際標準化組織。其認證的標準對加強產品的質量安全、打破技術壁壘、促進國際貿易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負責為中醫藥制定國際標準的就是編號為249的技術委員會。

這個由包括中國在內45個成員體的專家組成的團隊,為起源於古代的中醫制定「現代語言」,從中藥原材料和傳統炮製質量與安全、中藥製成品質量與安全、針灸針的質量與針灸安全使用、針灸針以外醫療器械的質量與安全、術語和信息學等領域開展工作,幫助中醫藥在全球範圍安全、高質量發展。而這一國際組織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工作由中國承擔,就設在上海中醫藥大學。

中醫藥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傳播

目前已有183個國家和地區使用中醫藥或針灸

部分國家已經將中醫立法

或是將中醫藥納入各自的醫療衛生體系

中醫藥的市場潛力和醫療價值

正逐漸被世界認可

但與此同時,中醫藥海外傳播需要尋求文化認同,同時解決中藥不規範使用、藥品的劑量、農殘量、質量控制等亟需規範和統一,才能通過打破貿易壁壘,讓中醫藥服務及產品走出去。

2017中醫養生文化展

「一直以來中醫講究個體化,在國際標準化發展方面是滯後的,但中醫藥需要一種規範化、標準化的世界語言。」 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 249)主席沈遠東說,「中國是中醫藥大國,中醫藥國際化發展是國家戰略,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是推動這項國家戰略的一項重要基礎。中國應當承擔起大國責任,積極參與國際治理體系,引領中醫藥國際標準研製。」

2009年3月,上海中醫藥大學承擔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ICD 11)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項目(於2019年由WHO正式發布),這項工作奠定了基礎,同年12月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 249)秘書處落戶上海中醫藥大學,5年後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WFCMS)標準化建設委員會也落戶於此。

2016年10月26日,上海市副市長陳寅一行調研ISOTC249秘書處

彼時,沈遠東還是ISO/TC 249的副主席,初建期團隊的工作也曾面臨重重困難。「ISO是一個國際組織,我們必須遵守國際組織的原則,以中立立場保持平等、透明、公平、公正,來打破技術和貿易的壁壘,促進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他說到,「但是我們都有一顆愛國心,要在堅持國際組織原則和愛國心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項工作也是一項「醫學外交」。ISO/TC 249的命名過程就頗為波折,當時我國提出「中醫藥技術委員會,即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受到部分國家強烈反對,更傾向「傳統醫藥技術委員會,即Traditional medicine(TM)」。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考慮到國家戰略,中國代表團仍堅持TCM的命名。這項爭議甚至成為障礙,在ISO/TC 249成立後的前六年,技術委員會一直使用的是「TCM(暫定名)」。為了達成共識,沈遠東帶領秘書處多方斡旋協調,幾經挫折,最終化解國家間矛盾,終於在第六次ISO/TC 249全體會議上,以多數票通過了「中醫藥技術委員會(TCM)」的正式命名。

2010世界衛生組織ICD傳統醫學章節第一次會議

秉承這些原則,中國團隊的工作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ISO標準制定有規範的程序,從提案、準備到委員會、詢問、批准、出版,每個階段都有嚴格流程,一項標準通常需要至少經過3-4年才能問世。但ISO/TC 249在ISO大家庭中是工作效率有口皆碑的團隊,「經過嚴格評估,我們中醫藥技術委員會的工作效率高於ISO總體平均水平,去年團隊1位專家還榮獲了ISO突出貢獻獎。」沈遠東自豪地說。

從0到65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戰略(2014-2023)

目前共有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

其中29個設立了傳統醫學的法律法規

18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

隨著針灸在海外的發展和高接受度

針灸針的質量與安全

也成為至關重要的焦點

正因此

針灸針成為第一個誕生的中醫藥國際標準

也是中國主導提出通過的首個標準

2014年2月25日ISO發布第一個中醫藥標準《一次性無菌使用針灸針》新聞發布會(中國北京)

這項標準由13個國家共同參與制定,涉及針灸針材質、結構、針尖形狀、穿刺力甚至包裝運輸等多項指標。「這項標準是由中國企業提交的,標準頒布後,蘇州華佗牌針灸針出口貿易同比增加了30%。」沈遠東說起這個例子十分高興。

除了針灸針,中藥原材料和中藥製成品也是中醫藥國際化發展中的主要貿易產品。但是,因標準缺失中醫藥產品的安全與質量常常被海外市場質疑,尤其是受制於歐盟草藥註冊令等政策法規變化的影響,中藥出口貿易更是受到衝擊。在此背景下,制定與中藥原材料、中藥製成品等相關標準尤為重要。

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團隊研究修訂的板藍根藥材ISO國際標準,就在中國藥典板藍根藥材標準基礎上,遵循ISO國際標準編制規則,從種源、範圍、定義、技術要求及檢驗規則等方面制定,且根據國際市場的要求,合理規定部分農藥和重金屬控制指標。該標準的制定為推動板藍根國際標準化發展將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對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推動板藍根等中草藥產品的國際貿易也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2019年,《中醫藥-板藍根》ISO國際標準正式發布

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工作也為產品走向海外市場提供「敲門磚」。

壽仙谷藥業提交的靈芝與石斛國際標準制定就為企業發展打開局面,國際標準提升和保證企業生產質量,靈芝、石斛國際標準發布後,目前壽仙谷藥業正向波蘭提交產品準入申請。

中醫藥走向國際 仍任重道遠

目前中醫藥傳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多樣的傳播方式加速了中醫藥在海外的發展。「但中醫藥不是普通商品,不同國家健康衛生法律有不同規定,目前我們也正在努力探索如何將ISO標準與國家地區藥品法規對接,這些領域都需要更多專業人才進行研究。」沈遠東認為,經過11年的發展,中國在中醫藥國際標準化領域的努力迎來新發展階段,需要更多高層次、跨專業、國際化人才加入這支隊伍,將助力中醫藥國際化的服務能級再上臺階。

2017培訓班

2018年6月,上海中醫藥大學承辦的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第九次全體大會開幕

「我們的團隊成員大多來自高校、企業、醫院等,以往更像憑著一腔熱忱開拓這項工作。而現在面對更高的要求和新的發展階段,無論軟體硬體都難以適應發展需求。」沈遠東坦言,國際標準化研究亦是一門需要高專業度,涉及多領域支撐的重要學科,而且人才欠缺,而打破發展瓶頸,高校是最好的平臺。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中心效果圖

5年前,上海中醫藥大學國際標準化研究所成立,這些年一支以上海中醫藥大學為核心的團隊在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研究、推廣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的成果,為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發展做出貢獻。「在此基礎上,下一階段,新成立的中心將創新體制機制,例如打破現有的評價體系,為國際標準化研究創設新的發展機會,創新中醫藥對外傳播方式,加強中醫藥國際化人才培養,相信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都會出現新的跨越。我們將更加努力把這個平臺做強做大,以來完成我們高校為國家戰略服務,為發展地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沈遠東說。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易 蓉

圖 片 | 採訪對象提供

編 輯 | 梁 群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千年藥鄉走向國際舞臺——第二屆中國(甘肅)中醫藥產業博覽會開幕...
    千年藥鄉走向國際舞臺——第二屆中國(甘肅)中醫藥產業博覽會開幕側記 2019-08-24 12: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翻譯和網絡——中醫藥走向全球的突破口
    翻譯和網絡——中醫藥走向全球的突破口  作者:李孝英(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趙彥春(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比如國內中醫藥翻譯主要以經濟交易為目的,過於粗陋,既不遵循語言翻譯規律、標準、原則和方法,也沒有顧及中醫藥的文化因素。其結果是,西方國家對中醫藥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  中醫藥翻譯第一難在於中醫藥術語翻譯之難。中醫藥由於其學科性質,在翻譯中以術語翻譯為核心,這要求譯者必須遵循恰到好處的翻譯原則和方法,須增減有方、處理得當。
  • 治癒國際政要,助力全球抗疫……中醫藥戰「疫」經驗走向世界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中醫藥彰顯了獨特優勢。當疫情在全球蔓延時,中醫藥戰「疫」經驗走出國門,助力全球抗疫。國際上一些知名人士使用中醫藥治癒了新冠肺炎,成為中醫藥有效應對危急重症、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有力佐證。專家表示,為擴大影響力,中醫藥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抓住機遇進一步走向世界、增強國際化。
  • 中醫藥「走出去」 翻譯難題怎麼破
    中醫藥走出去,特有詞彙怎麼翻譯?中醫藥翻譯人才如何培養?11月2日,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翻譯專業委員會第十一屆學術會議在廣州召開,吸引了150餘名海內外學者參加,旨在進一步推進中醫翻譯領域的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探討中醫藥與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策略。  中醫是一門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醫學體系,因此一些專業術語難以在西方話語體系中找到對應詞語。
  • 「全球同修一門課」 上海交大中醫藥文化慕課獲國際認可
    「全球同修一門課」 上海交大中醫藥文化慕課獲國際認可 2018-05-21 10:47:00來源:央廣網
  • 擁抱現代醫學 中醫藥要講「世界聽得懂的語言」
    【聊健康】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回顧即將過去的2020年,中醫藥是關鍵詞之一。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證明了自己,而且是用循證醫學等國際公認的現代醫學評價方法,以科學的方式回應了許多人「中醫藥不科學」的質疑。這是中醫藥抗疫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 翻譯和網絡:中醫藥走向全球的突破口
    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的中醫藥典籍翻譯研究逐漸呈上升和發展的態勢,主題涉及中醫藥翻譯史、中醫藥外譯術語標準化、中醫藥典籍翻譯、中醫藥翻譯原則和方法、中醫藥翻譯工作者素養、中醫藥翻譯理論、中醫藥語言特性研究、中醫藥英語教學八個方面,但沒有形成翻譯思想和理論體系,尚未進入主流研究領域。翻譯實踐也少、質量參差不齊、語體不規範、術語不統一。
  • 全球同修一門課 上海交大中醫藥慕課獲國際認可—新聞—科學網
  • 擁抱現代醫學中醫藥要講「世界聽得懂的語言」
    新華社發【聊健康】「中醫藥的發展必須實事求是,既要汲取中醫藥豐富的養料,深入挖掘它的價值點,又要善於利用現代醫學的技術和成果,講世界都聽得懂的語言,用公認的標準證明自己。」在日前中醫藥領域的一次研討會上,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的這番話引發共鳴。何謂「世界聽得懂的語言」?
  • 楊俊耀傳承中醫藥事業走向世界
    由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主辦的「楊俊耀醫師中醫臨床治療學術報告暨新聞發布會」於2019年1月22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旨在貫徹落實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的重要精神;以實際行動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獻計獻策、發揮作用;科學探討中醫專家楊俊耀先生中醫學術思想與觀點,在中醫臨床治療中所發揮的作用。
  • 中醫藥戰「疫」經驗走向世界 助力全球抗疫
    專家表示,為擴大影響力,中醫藥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抓住機遇進一步走向世界、增強國際化。中醫藥治癒國際政要今年8月23日,烏克蘭前總理季莫申科確診感染新冠病毒且病情嚴重,24日晚,她接受了呼吸機治療。面對這一緊急情況,在中國駐烏使館幫助下,季莫申科的醫療團隊與中國中醫專家取得聯繫。
  • 川貝枇杷膏在美國走紅 中醫藥應該如何走出去?
    首先,是從科學研究層面走向國際,建議用現代技術呈現中醫藥研究成果。她說,中醫藥發源於我國,歷史悠久,這門古老的學科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並在現代社會得到進一步弘揚,目前走向國際已成為歷史必然,其深奧的理論內涵、治病道理及其對人類健康保障所發揮的作用等一系列科學問題,需要調動行業內外、國內外對中醫藥感興趣的專家學者的積極性來共同研究,需要藉助和引進現代技術手段,用現代語言加以闡釋,讓現代人能夠接受和理解,使呈現出來的研究成果得到廣泛認同,走向國際。
  • 國際民族藥理學會主席:交流是疫情後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關鍵
    【光明國際論壇對話】  1.中國抗疫成功與中醫藥發揮作用密不可分  宋坪:在疫情全球肆虐的情況下,我們依然肩並肩站在國際抗疫第一線,仍然堅持中醫藥研究,疫情反而讓我們更緊密了。從您的中文名字,我感受到您對中國和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
  • 除了英語漢語,這群年輕人還在學這門語言 | 國際母語日
    今天已經是國際母語日誕生以來的第20個年頭,我們採訪了幾位來自不同民族的同學,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打量「母語」的存在意義。對於納西族的人來說,「天雨流芳」這四個字可能是最適合用來向非本民族人介紹納西語的一個開端。
  • 讓優秀中醫藥文化走向全球
    本報訊 (記者金鑫)近日,《中醫藥文化(英文)》新刊發布暨國際發展研討會在上海中醫藥大學舉行。  《中醫藥文化(英文)》雜誌2020年7月由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出版,該刊由上海市教委主管,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華中醫藥學會共同主辦,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建光擔任主編。
  • 這門課沒有地域界限和語言障礙 讓全球學員「點讚」
    上海交大中醫藥文化慕課獲國際認可「這門課太有趣了,它使身在美國的我也能學習正統的中醫藥基礎」,「我只能聽懂一點點國語,但能看懂課程視頻裡的中文,聽完這門課後覺得中醫文化非常有趣。」……課程學員、美籍華人特蕾莎和安妮塔在慕課平臺上學習《中醫藥與中華傳統文化》後,這樣留言。這門《中醫藥與中華傳統文化》慕課的主講教授正是來自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副教授彭崇勝。
  • 專家學者談中醫藥法:為國粹走向全球提供更佳契機
    專家學者談中醫藥法:為國粹走向全球提供更佳契機 2017-07-01多位中醫藥專家學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經過30多年的努力,國粹寫入國法的夙願終於達成,中醫立法也將促進這一傳統文化瑰寶,更好地走向世界。  「國粹有國法保障,一直是中醫藥人的夙願。」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陳滌平教授告訴記者,自1983年,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建華提出要制定《中醫藥法》起,30多年來,幾代中醫藥人為之付出了不懈努力。
  • 「中醫藥走向世界 經方國際化傳播之路」高端論壇圓滿收官
    (通訊員:左娟)6月25日,2020南京創新周玄武分場活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經方國際化傳播之路」高端論壇在徐莊管委會成功舉行。此次活動主題為「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旨在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與發展,提升中醫藥文化國際影響力,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活動特別邀請到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院長黃煌、國家教育部中藥炮製工程中心主任陸兔林兩位重磅大咖來到現場為大家做了主題演講。同時,通過視頻連線,匯聚海內外中醫名家,集聚創新能量,會場氣氛熱烈,嘉賓們的精彩演講引起了陣陣掌聲。
  • 北京中醫藥大學成立「國際針灸創新研究院」!
    會上,在聽取了我校針灸推拿學院院長劉存志關於國際針灸創新研究院籌備情況的匯報後,校黨委書記谷曉紅髮表了致辭。谷曉紅書記在致辭中說,成立針灸創新研究院是應時代之需。針灸是中醫藥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更是中醫走向國際的排頭兵。
  • 中醫藥文化翻譯錯漏多:將「龍骨」譯為「龍的骨頭」
    不久前,國際著名中醫翻譯學者、來自英國的魏廼傑博士在中國參加研討會時發現,和國內學者關於中醫藥的英語表達,有很多都對不上,他認為,中國的中醫藥成果要在國際醫藥與人文領域發揮持續影響力,首先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讓世界能夠看懂聽懂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