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現代醫學中醫藥要講「世界聽得懂的語言」

2020-12-22 瀟湘名醫

日前,江西省新餘市渝水區通洲辦事處通濟社區組織渝水八小學生走進大藥房,開展「辨識中藥材,感受中醫藥文化魅力」課外主題實踐活動。廖海金攝/光明圖片

12月3日,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銀河南路辦事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國醫堂診室內,中醫在為社區居民拔罐。新華社發

11月12日,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醫生為夜診患者進行溫通刮痧治療。新華社發

12月3日,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銀河南路辦事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國醫堂診室內,中醫在為社區居民把脈。新華社發

【聊健康】

「中醫藥的發展必須實事求是,既要汲取中醫藥豐富的養料,深入挖掘它的價值點,又要善於利用現代醫學的技術和成果,講世界都聽得懂的語言,用公認的標準證明自己。」在日前中醫藥領域的一次研討會上,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的這番話引發共鳴。

何謂「世界聽得懂的語言」?一言以蔽之,就是循證醫學等現代醫學通用的、國際公認的研究方法,即通用的科學「語言」。

這場研討會的主題是總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為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中醫藥成為中國抗疫方案的亮點。回顧這段經歷,與會者為中醫藥感到欣喜,但是,也不乏擔憂。

他們欣喜的是,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篩選出的「三藥三方」,通過循證醫學等現代醫學的「通用語言」而被許多國家所理解和接受,這給中醫藥的傳承發展帶來了重要啟示。

他們擔憂的是,還有更多中醫藥不會講「世界聽得懂的語言」,沉浸在所謂的「傳統」裡,不會與時俱進、傳承創新,不能與世界對話。

1.中醫藥還差最後「一把火」,在臨床驗證中拿出數據

今年3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上,中央指導組成員、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局黨組書記餘豔紅髮布了一組數據: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醫藥,佔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醫藥,佔90.6%。臨床療效觀察顯示,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了90%以上。

這兩個「90%」充分說明了中醫藥抗擊新冠肺炎的實績。而且,這並非中醫藥第一次在抗擊突發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我們歷史上每一個朝代、每一次抗疫,中醫藥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中醫藥不僅僅能治療新冠肺炎病毒的主症,且對併發症的治療也體現了很好的效果。」廣東省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醫院副院長張忠德說。

抗疫讓人們看到了中醫藥的巨大作用,對中醫藥有了更多信任。但是,中醫藥面臨的質疑和問題並未從根本上消失。

「《中醫藥法》出臺以後,很多人就說中醫藥的春天來了。但是實際上,中醫藥的傳統優勢和特色正面臨新的挑戰。」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徐鳳芹指出,中藥材質量良莠不齊,年輕人追求快節奏不願用湯藥,甚至不信中醫藥,中醫大師越來越少等因素,正在制約中醫藥的高質量發展。

宋瑞霖指出一個現實:這麼多年,中藥在臨床創新研究方面變化不大,臨床效果評價比較難。中藥有效性和安全性證據不足,已成為制約中醫藥發展的瓶頸。

據他介紹,有研究人員做過一項研究:他們搜集了410個中藥的藥品說明書,發現其中有302個說明書裡的不良反應項為「尚不明確」,262個藥品禁忌項「尚不明確」,僅有3個對藥品特殊人群有具體的規定,提示注意可能會有風險。

「中醫藥有長期的臨床實踐和眾多的歷史經驗,但最後就差『一把火』——在臨床驗證中拿出數據。」宋瑞霖說。

2.循證醫學不專屬於西醫西藥,中醫藥也可以用

「沒有療效,空談中醫藥發展,就是紙上談兵。」徐鳳芹直言,應該加強中醫藥循證醫學證據的研究。中醫藥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需要現代化、國際化的循證醫學的支持。

循證醫學又稱實證醫學,是目前國際上廣泛認可的一項醫療標準,強調醫療決策應建立在臨床研究的基礎上。長期以來,作為傳統醫學的中醫藥,由於缺乏明確的臨床試驗數據等循證醫學證據,導致很多人對中醫藥的療效產生懷疑。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坦言,中醫強調的是辨證論治、一人一方、一人一策,所以有時候做臨床試驗有些困難,拿不出嚴格的臨床數據。但這並非意味著中醫藥不能做臨床試驗,不能進行循證醫學研究。相反,中醫藥也可以拿出循證醫學證據,此次抗擊新冠的「三藥三方」就是很好的證明。

抗疫期間,我國通過臨床試驗和隨機對照研究等現代醫學方法,評估「三藥三方」的療效。比如,對「三藥」中的血必淨注射液進行體外實驗和動物實驗研究,證明其對新冠病毒的複製具有抑制作用,對炎症反應、凝血功能的障礙具有遏制作用;對「三方」中的宣肺敗毒方在武漢市中醫院、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等單位開展宣肺敗毒組與對照組的研究,與對照組相比,宣肺敗毒方組淋巴細胞的恢復提高17%,臨床治癒率提高22%。

再比如,「三藥三方」中的化溼敗毒顆粒獲得國家藥監局藥物臨床試驗的批件。「獲得臨床批件的意義在於中醫對疫病的理論以及臨床療效有了物化的載體,也是把中醫的科研數據與臨床高級別證據進行了有效轉化。」黃璐琦說,中醫藥也可以拿出嚴格的臨床數據。

不僅僅是「三藥三方」,對於中醫藥的療效,現在越來越多採用國際公認的循證醫學的方法來進行評價。但與此同時伴隨著一種聲音——循證醫學是西醫和西藥才用的,不適合中醫藥。對此,宋瑞霖明確反對。

「循證醫學不屬於哪個醫學,它是一個方法學,中藥當然也可以用。」宋瑞霖認為,中藥的研發過程必須夯實證據體系,而且一定要當成一個方法學和科學問題來看待,「千萬不要認為做臨床試驗就是用西醫的那一套」。只要方法是科學的,可以得到公認就行。如果得不到公認,中醫藥的價值就沒法得到彰顯並走向世界,「不管你自己認為多麼好,別人不信」。

中日友好醫院中醫部主任張洪春認為,中醫藥不能完全照搬西醫對疾病的療效評價的方法。基於患者臨床治療的需求,對患者主訴的主要症狀的評價是中藥臨床療效評價的關鍵。要加強跨學科的合作,提高對主觀症狀評價的科學性,促進症狀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化。

3.中醫藥應建立自己的動物模型體系,搭建國際互認的橋梁

黃璐琦團隊抗疫期間在古代經典名方基礎上研發的中藥,獲得阿聯衛生主管部門認可,被列為緊急註冊用藥。在與國外專家交流時,黃璐琦經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你們的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是怎麼做的?

也就是說,在國外專家看來,只有通過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等「通用語言」,他們才能真正理解並相信中醫藥的療效。

動物實驗是現代醫學的常用方法和手段,中醫藥研究需不需要動物實驗?

「西醫和西藥現代化體系的建立,是因為找到了動物模型這個理想的研究體系。但動物模型不應只是西方醫藥體系建立的基石,也可以成為中醫藥發展的高速路。」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秦川認為。

事實上,秦川與黃璐琦在疫情期間有過密切的合作。秦川及其團隊承擔了新冠病毒動物實驗科研攻關工作。這個工作的一部分,就包括「三藥三方」等中醫藥治療方案的動物實驗。

動物實驗是通過對動物本身生命現象的研究,進而推用到人類,探索人類的生命奧秘。醫學成果的國際互認、藥物註冊等,都離不開動物模型的構建。「它是具有通用性的研究工具,也就是通用的科學語言。」秦川強調。

其實,動物實驗在中醫藥發展過程中已有所運用。過去幾十年,研究人員將動物實驗方法引入中醫生理、病理、方藥、針灸、防治等研究領域,通過動物實驗揭示了一些中醫藥理論實質,並提供了一些實驗科學依據。目前,很多中醫藥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實驗動物中心,開展中醫藥動物實驗研究。

秦川認為,中醫藥領域如果建立了自己的動物模型體系,將會成為打通中西醫、中西藥在整體與微觀、系統辯證與分子機理、中藥方劑與靶點藥物等方面認識論的隔閡,也將會成為中醫藥國際互認、國際接軌的橋梁。

4.中醫藥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去擁抱現代醫學

中醫藥是傳統醫學,但「傳統」二字並非意味著因循守舊,而應該是守正創新,與時俱進。「中醫藥不能停留在唐朝、明朝或清朝以前,要用現代的科學語言和研究方法與思維來進行研究發展。」張忠德說。

2019年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快構建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相結合的中藥註冊審評證據體系。2019年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明確提出,國家鼓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中藥研究方法開展中藥科學技術研究和藥物開發,建立和完善符合中藥特點的技術評價體系,促進中藥傳承創新。這些政策規定,就是要引導中醫藥行業用現代醫學的「通用語言」來向全世界推薦自己。

「中醫藥的傳承創新,需要在尊重傳統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將中醫藥理論中的精華與現代醫學評價方法相結合,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為傳統賦能。」宋瑞霖強調。

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醫院管理處處長劉華看來,中醫藥是「還活著的傳統醫學」,它是不停地發展的。我們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去擁抱現代醫學,用現代的話語和別人聽得懂的語言與年輕一代交流,讓他們更多地理解和支持中醫藥。

「如果張仲景(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活到現在,我想他一定也會是一位善於看化驗單、看核磁共振和CT的醫生。」他說。

(本報記者 陳海波)

【來源:光明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擁抱現代醫學 中醫藥要講「世界聽得懂的語言」
    當前,中醫藥正在走向更多國家,我們該如何應對?  「中醫藥的發展必須實事求是,既要汲取中醫藥豐富的養料,深入挖掘它的價值點,又要善於利用現代醫學的技術和成果,講世界都聽得懂的語言,用公認的標準證明自己。」在日前中醫藥領域的一次研討會上,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的這番話引發共鳴。
  • 「世界聽得懂的語言」是什麼語言
    原標題:「世界聽得懂的語言」是什麼語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中國從一個極端貧困的國家發展成為一個中上收入水平的國家。即使未來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的經濟總量也定將超過世界的三分之一,即恢復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我國佔世界的份額。但是,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回歸。
  • 姚洋: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講中國的故事
    【摘要】世界不理解中國,並不能完全怪罪於西方學者的偏見,靜心自省,我們就會發現,中國學者也許沒有能夠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把中國的故事講清楚。但是,世界不理解中國,並不能完全怪罪於西方學者的偏見,靜心自省,我們就會發現,中國學者也許沒有能夠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把中國的故事講清楚。  對於學者來說,「世界聽得懂的語言」就是學術語言。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語言。我個人認為,當代中國學者、特別是人文、社科學者最激動人心的任務,是用自己學科的語言,講清楚中國的故事。
  • 黎平縣:民族語言講禁毒 百姓聽得懂效果好
    原標題:黎平縣:民族語言講禁毒 百姓聽得懂效果好   近日,黎平縣禁毒委禁毒宣講員到該縣九潮鎮大榕村新寨瑤寨開展禁毒宣傳。
  • 2020安徽公務員面試模擬題:守正創新向世界講好中醫藥故事
    至此,該校進入WHO傳統醫學合作中心的第十屆任期。南京中醫藥大學以強烈的答卷意識,圍繞傳承、創新兩條主線,努力推動中國傳統醫藥在中國大地紮根、在世界範圍傳播。  【熱點解析】  推動中國傳統醫藥在中國大地紮根、在世界範圍傳播,必須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學,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承是「腳跟」,創新是「靈魂」。
  • 醫學英語?Native Speaker 聽得懂嗎?
    先說結論:多數醫學術語,基本是完全聽不懂!(完全是題主說的「生僻字」)不要用醫生的思維推測病人是否聽得懂,英語母語者的某些聽不懂,真的令人匪夷所思!(比「生僻字」還可怕!)我在2003~2015年一直在北京和睦家醫院做外科醫生(詳見《什麼樣的高端私立醫療會更成功一些?
  • 2020安徽省考面試熱點:守正創新向世界講好中醫藥故事—國培
    至此,該校進入WHO傳統醫學合作中心的第十屆任期。南京中醫藥大學以強烈的答卷意識,圍繞傳承、創新兩條主線,努力推動中國傳統醫藥在中國大地紮根、在世界範圍傳播。 模擬試題 近年來,南京中醫藥大學以強烈的答卷意識,圍繞傳承、創新兩條主線,努力推動中國傳統醫藥在中國大地紮根、在世界範圍傳播,守正創新向世界講好中醫藥故事。對此,請談談你的看法?
  • 守正創新向世界講好中醫藥故事
    前不久,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區主任致函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胡剛,正式確認南京中醫藥大學連任WHO傳統醫學合作中心。至此,該校進入WHO傳統醫學合作中心的第十屆任期。近年來,南京中醫藥大學以強烈的答卷意識,圍繞傳承、創新兩條主線,努力推動中國傳統醫藥在中國大地紮根、在世界範圍傳播。
  • 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講科學!中科先進院實驗學校「博士課堂」在中國...
    為將這一理念落地,學校主打「博士課堂」項目,用孩子們聽得懂的語言講科學。自2016年開設「博士課堂」至今,學校已有超過73位博士教師參與其中,並按教育部科學課門類完成了70餘門前沿科學課程的開發,提供課時逾962節,覆蓋大灣區中小學校超1萬人次。深圳市南山區從2018年設立「科學傳播貢獻獎」,學校「博士課堂」團隊教師連續三年包攬全部獎項。
  • 北中醫等8所中醫藥大學被世界醫學院校名錄除名
    近日,據韓國生物醫學評論(Korea Biomedical Review)消息,8所中醫藥類大學被世界醫學院校名錄(WDMS)除名。
  • 充分利用現代醫學條件與技術發展中醫藥
    原標題:充分利用現代醫學條件與技術發展中醫藥——訪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何清湖中醫藥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如何進一步發展中醫藥學?圍繞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何清湖。
  • 專家:與時俱進傳承發展好中醫藥
    中國工程院院士及中醫藥領域專家認為,要與時俱進傳承發展好中醫藥,並發揮中醫藥優勢讓老百姓得到更好的服務。  「兩個90%」彰顯中醫藥抗疫擔當  今天,記者從中國中醫科學院與人民政協報社聯合舉辦的「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暨抗疫實踐總結研討會」上了解到,在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醫藥,佔91.5%。
  • 大部分外地人都聽不懂粵語,而客家人潮汕人卻聽得懂?可算知道了
    導語:大部分外地人都聽不懂粵語,而客家人潮汕人卻聽得懂?可算知道了中國地廣人又多,這就使得每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方言。就連一個地級市下的縣城之間的方言都是不同的。要是沒有在某個地區常年生活的話,是非常難聽得懂當地的方言的,更不用說要講這地方的語言了。很多廣東人開口說粵語的話,大部分的外地人是聽不懂的,當然除了客家和潮汕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首先,要學會一門新的語言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
  • 四川:這場健康科普講座很接地氣 藏區群眾紛紛表示聽得懂
    白玉縣當地社區居民認真聽取健康科普講座  「在藏區為老百姓講健康科普,最主要的是要讓他們聽得懂,並在生活中有所行動。」  陳豔是一名志願者,她是本次講座的講師,有多年健康知識講座經驗的她,擅長將專業的醫學知識轉化為接地氣的語言講給老百姓聽。具體如何講才能讓老百姓聽得懂?不用複雜的醫學詞,而是用接地氣的比喻。陳豔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她在講女性健康時,會講到墮胎的危害,她就把子宮比喻孕育生命的土地,子宮內膜比喻成土壤,墮胎會讓子宮內膜變薄受損,那麼,土壤遭到破壞,土地就變成沙漠。
  • 世界醫學院校名錄剔除 8 所中醫藥大學,醫學生沒法出國了?
    >近日,世界醫學院校名錄(World Directory of Medical Schools, WDMS)變更;由此,包括我校在內的部分中醫藥院校不在變更後的醫學院校名單中。 經了解,過去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管理《世界醫學院校名錄》(WDMS)時,把傳統醫學院校(中醫院校)與西醫院校並列。然而, WFME 在接管 WDMS 後,對此做法改變了,即現在 WDMS 只收錄開辦西醫臨床醫學專業醫學院校,而不把中醫等傳統醫學列入此名錄。但是,這並不表明世界衛生組織不承認只開辦中醫臨床專業中醫院校的醫學院校地位。
  • 用現代醫學語言講述中藥作用 基於經典名方進行新藥研發 循證醫學...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研發該藥的聚協昌(北京)藥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了解到,金花清感顆粒是中藥使用循證醫學對經典名方創新研發的一次成功嘗試。用現代醫學語言講述中藥的作用,循證醫學模式將助力我國中藥走向國際市場。  作為國家「流感」「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官方推薦用藥,金花清感顆粒是一款基於中華民族智慧的創新中成藥。
  • 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聽得到法 聽得懂理 聽得進情
    最高人民法院在2019年召開和參與的29場新聞發布會,有量、有質,有聲、有影,講法、講理、講情,讓公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不能自滿,但足以自信。新華社@新華視點、人民日報等關注報導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布工作。
  • 廣州中醫藥大學:爭辦世界最好中醫藥大學
    南方日報記者張梓望 攝   入選教育部「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學科建設名單,第二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成為廣東高水平醫院建設「登峰計劃」首批重點建設單位;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近來,廣州中醫藥大學可謂喜事連連。   作為新中國最早創辦的4所中醫藥高等學府之一,她已走過一甲子的歷程。
  • 廣州中醫藥大學爭辦世界最好中醫藥大學
    入選教育部「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學科建設名單,第二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成為廣東高水平醫院建設「登峰計劃」首批重點建設單位;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近來,廣州中醫藥大學可謂喜事連連。   作為新中國最早創辦的4所中醫藥高等學府之一,她已走過一甲子的歷程。
  • 怎樣講題孩子才能聽得懂?
    我們成年人的理解方式是可以抽象的,孩子需要形象的一些適合的方式,當我們給孩子講題目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書上的概念。我們如何設計相應的情景劇、相應的試驗、相應的生活中的場景,一定是孩子熟悉的場景,讓孩子有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