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講中國的故事

2020-12-15 光明思想理論網

  【摘要】世界不理解中國,並不能完全怪罪於西方學者的偏見,靜心自省,我們就會發現,中國學者也許沒有能夠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把中國的故事講清楚。

  2015年7月15日北大研究生畢業典禮上,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教授作為導師代表致辭,全文如下:

  尊敬的朱善璐書記、林建華校長、各位學長、畢業生同學們、老師們、家長朋友們:

  很榮幸在今天的畢業典禮上作為導師代表講話。每年的畢業季,都是燕園最激動人心的時候。正如同學們在開幕的短片裡所表達的,即將離開校園,每個同學心裡都有許多不舍。北大之於每個北大人,不僅僅是有幸在未名湖畔徜徉,或是與仰慕已久的大師有過近距離的接觸,抑或是結識了一幫無話不說的死黨朋友,更為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與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大學結下了一生的情緣!世界上從來沒有一所大學,能夠像北大一樣,影響和造就一個國家百年的命運!這是北大人的驕傲,也是北大人前行的動力。

  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中國從一個極端貧困的國家發展成為一個中上收入水平的國家;按可比價格計算,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即使未來經濟增長的速度下降,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的經濟總量也定將超過世界的三分之一,即恢復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我國佔世界的份額。但是,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回歸。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我國的人均收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90%,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的人均收入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倍,我國的科技實力也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中國取得這些成就,不是照搬西方教科書的結果。我們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到混合經濟的轉型,但沒有採納蘇東式的休克療法,而是採納了漸進式的改革路徑。在西方學者眼裡,中國的制度是不完備的,以他們構造的各種常規治理指標來衡量,中國絕對屬於治理水平最低的國家之一。因而,他們要麼驚呼發現了一個「中國之謎」——即為什麼一個治理水平如此之差的國家,能夠保持如此之高的增長速度? ——要麼就預測中國經濟增長即將撞上長城,甚至發生崩潰。這都源於他們沒有很好地理解中國。但是,世界不理解中國,並不能完全怪罪於西方學者的偏見,靜心自省,我們就會發現,中國學者也許沒有能夠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把中國的故事講清楚。

  對於學者來說,「世界聽得懂的語言」就是學術語言。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語言。我個人認為,當代中國學者、特別是人文、社科學者最激動人心的任務,是用自己學科的語言,講清楚中國的故事。這個故事可以從多學科、多角度來講;今天,我只從一個方面,即文化傳統及其在當代的表現,分享一下我個人的一些研究心得。

  談到文化傳統,許多人就會聯想到當下盛行的讀經、穿漢服現象。但是,讀經、穿漢服只是開端,更為重要的,是要挖掘文化傳統和當代世界的聯繫,揭示我們的先哲們的思想在當代的普遍意義。儒家的中庸、「和而不同」,是否與當代政治民主之間有相通之處?羅爾斯是二十世紀西方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經歷無數的辯論和反思之後,他的結論是:只有建立在「重疊共識」之上的政治自由主義才是唯一可行的自由主義。然而,尋找「重疊共識」的過程,難道不是必須以「和而不同」為基礎嗎?建立在儒家傳統之上的科舉制度,使得我國古代社會成為流動性最大的古代社會之一,「朝為田舍郎,暮登君子堂」不是理想,而是當時的現實。科舉制度造就了中國的士大夫階層,形成了獨特而有效的古代治理模式。從當下的角度來看,在科舉制度之上形成的「賢能體制」對於世界各國的政治和經濟治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在中國,賢能體制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官員選拔制度上。選拔制度給予官員強烈的正向激勵,促使他們為國家和社會服務。另一方面,選拔制也為官員樹立了威信,使得他們能夠經受住短期民粹主義的壓力。這對當今世界的民主體制具有重要的參照意義。在美國,兩黨之爭讓政府頻頻陷入癱瘓;在歐洲,民粹主義泛濫,任何有意義的改革都無法得到實施。西方的有識之士已經發現,成熟的民主制度發展到今天,最大的挑戰是缺乏領袖。而且,他們也意識到,缺乏領袖的根源,來自於他們曾經炫耀的選舉制度。中國的選拔制度不完美,但解決了選拔領袖的問題,同時也繼承和發揚了賢能主義的傳統。如果西方有識之士希望對民主制度加以改造的話,中國的實踐值得他們研究和借鑑。

  再進一步,選拔制度的運行離不開一個中性的中央政府。放眼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我們就會發現,那裡的政府要麼被少數精英集團所控制,要麼被民粹主義所裹挾,要麼是兩者的結合。和這些國家不同,中國政府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間基本上保持了相對於社會利益集團的中立性質,也沒有受到民粹主義的左右,這使得它能夠採取有利於長期經濟增長的政策,並以此激勵各級政府官員。中國政府能夠成為中性政府,和中國的社會準備以及政治結構有很大的關係。二十世紀的中國革命,是世界從古代社會走向現代社會過程中的社會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結果是建立了一個現代社會結構,其特點是平民化和垂直的社會流動。這樣的一個社會不能容忍社會等級和固化的利益集團,因而為政府的中性打下了社會基礎。在政治層面,中國共產黨不是西方意義上的政治政黨,而是負有憲法責任的國家架構的一部分,這一性質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必須以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為己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政府成為一個中性政府就是必然的結果。

  以上是我的一些研究心得。當代中國的實踐深深地植根在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特別是儒家傳統之中。儘管我是文化研究的門外漢,但我相信,即使是在當代,儒家思想以及依據儒家思想建立的國家治理模式,也具有世界意義上的普遍性。據此,我也可以肯定,中國過去三十多年、乃至自1840年以來所走過的現代化道路,也具有世界意義上的普遍性。我們不需要文化自大主義,但需要文化自信。當代中國學者的任務,就是挖掘中國文化和實踐的普遍性,並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講給世界聽。

  同學們剛剛獲得碩士、博士學位,風華正茂,所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就在你們的掌握之中。把你們的學術和民族的復興結合起來,你們就一定能夠為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康慧珍]

相關焦點

  • 「世界聽得懂的語言」是什麼語言
    原標題:「世界聽得懂的語言」是什麼語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中國從一個極端貧困的國家發展成為一個中上收入水平的國家。即使未來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的經濟總量也定將超過世界的三分之一,即恢復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我國佔世界的份額。但是,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回歸。
  • 擁抱現代醫學 中醫藥要講「世界聽得懂的語言」
    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證明了自己,而且是用循證醫學等國際公認的現代醫學評價方法,以科學的方式回應了許多人「中醫藥不科學」的質疑。這是中醫藥抗疫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當前,中醫藥正在走向更多國家,我們該如何應對?  「中醫藥的發展必須實事求是,既要汲取中醫藥豐富的養料,深入挖掘它的價值點,又要善於利用現代醫學的技術和成果,講世界都聽得懂的語言,用公認的標準證明自己。」
  • 擁抱現代醫學中醫藥要講「世界聽得懂的語言」
    新華社發【聊健康】「中醫藥的發展必須實事求是,既要汲取中醫藥豐富的養料,深入挖掘它的價值點,又要善於利用現代醫學的技術和成果,講世界都聽得懂的語言,用公認的標準證明自己。」在日前中醫藥領域的一次研討會上,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的這番話引發共鳴。何謂「世界聽得懂的語言」?
  • 黎平縣:民族語言講禁毒 百姓聽得懂效果好
    原標題:黎平縣:民族語言講禁毒 百姓聽得懂效果好   近日,黎平縣禁毒委禁毒宣講員到該縣九潮鎮大榕村新寨瑤寨開展禁毒宣傳。
  • 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講授「法律故事」
    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法院黨組把開展「七五」普法宣傳教育納入全院審判工作總體布局,聯繫審判實際,各部門齊抓共管,按各自所 處的民事、刑事、執行及生態等各個不同領域,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講授「法律故事」,法官們進村入戶,坐堂與外巡相結合,讓 案件辦理在陽光下運行。
  • 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講科學!中科先進院實驗學校「博士課堂」在中國...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包力 通訊員 丁秀娟近日,在2020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上,20所獨具魅力的學校,在年會上精彩分享,中科先進院實驗學校的「博士課堂」項目受到與會嘉賓和領導們的關注和認可。會上,中科先進院實驗學校校長宋如郊做主題發言。
  • 我來自中國——「用世界的聲音,講中國的故事」
    曼德拉曾經說過:「如果你用一個人聽得懂的語言與他交流,他會記在腦子裡;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語言與他交流,他會記在心裡。」協助跨文化交流,促進各文化溝通一直是我的夢想,也是我學習翻譯的初心。很多人都說,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大家都好奇並且想要了解國外的生活。而我更想說的事,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世界這麼大,你一定得去看看」。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打造雙語講述中國故事的新經典
    「講故事」就是一種很好的交流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講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只有當我們主動地向世界敞開心扉,大膽地向世界展示中國時,其他國家的人們才會認識到我們和他們的共通點,而當共通點甚至超過了彼此之間的不同時,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才能真正地消除隔閡、猜忌、懷疑,在文化的融合碰撞中獲得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 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聽得到法 聽得懂理 聽得進情
    法治是端正莊嚴的大廈,法治也是直抵人心的故事。在「中國之治」的豐富內涵裡,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不僅是制度安排,也是深刻道理,更是情感共鳴。最高人民法院在2019年召開和參與的29場新聞發布會,有量、有質,有聲、有影,講法、講理、講情,讓公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不能自滿,但足以自信。
  • 培養向世界講中國故事的現代人
    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參與全球治理,用外國人聽得懂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僅有外語是不夠的,但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突破口。為此他帶的研究生都參與到這項實驗中來。懂中國文化,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中國人為什麼學外語?這不僅關係到對外交流,還關係到國家國際化、民族整體素質、種族未來、個人發展、教育水平。」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胡敏老師致辭:打造雙語講述中國故事...
    「講故事」就是一種很好的交流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講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只有當我們主動地向世界敞開心扉,大膽地向世界展示中國時,其他國家的人們才會認識到我們和他們的共通點,而當共通點甚至超過了彼此之間的不同時,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才能真正地消除隔閡、猜忌、懷疑,在文化的融合碰撞中獲得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 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翻譯不僅是語言轉換
    原標題:翻譯,怎樣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深聚焦)   如何提升翻譯水平與能力,向世界更好講述「中國故事」?   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翻譯面臨挑戰   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新時代條件下,翻譯工作無疑擔負著重要角色,卻也面臨不小挑戰。
  • 「中國好故事」用地道英語向世界講述中國
    該書以其精美的插畫、生動而純正的美語和嚴謹而細緻的教學內容創造了一個完整的教育生態系統,通過成熟的教學方法和多媒體工具,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進行語言學習,最終讓孩子用全球的思維和原汁原味的英語發出自己的聲音,真正鍛鍊他們和世界對話的能力。優美的中國故事也是溝通中國和世界的橋梁。
  • 大部分外地人都聽不懂粵語,而客家人潮汕人卻聽得懂?可算知道了
    導語:大部分外地人都聽不懂粵語,而客家人潮汕人卻聽得懂?可算知道了中國地廣人又多,這就使得每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方言。就連一個地級市下的縣城之間的方言都是不同的。要是沒有在某個地區常年生活的話,是非常難聽得懂當地的方言的,更不用說要講這地方的語言了。很多廣東人開口說粵語的話,大部分的外地人是聽不懂的,當然除了客家和潮汕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首先,要學會一門新的語言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
  • 講好中國故事 提升文化傳播力
    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增進中華文化的國內傳播,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是新時代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 良渚博物院科普繪本《良良的古城世界》:講述孩子們聽得懂的良渚故事
    2019年,這片沉寂的土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曾一度掀起了「良渚熱」,而今一年多過去了,人們對它的熱情依然未減。現場,王祺程與施舟英生動地講述了良渚文化與良渚古城的概況,並分享了「良良」系列繪本背後的故事。
  • 江振誠:用世界的語言,講中國的美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如何將其翻譯成對方聽得懂的話,這是一門藝術:需要對其充分了解、融會貫通、等量代換、格局宏大且自信滿滿……不但要讓對方聽得懂,還要讓對方感覺到美,難上加難。 世界頂級餐飲亦有它的語言體系和評判標準,如何將傳統中國文化翻譯成世界的語言,又如何將當代中餐之美表達給世界呢?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 架起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近日,「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活動在京啟動。本屆活動由中國教育電視臺與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聯合主辦,旨在為廣大青少年提供一個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與世界交流的平臺,通過英語演講激發青少年的創意與活力,向世界展現一個豐富多彩、生機盎然的中國形象。
  • 用新聞動畫講好中國故事
    光明網一直重視在新聞中植入動畫,用新聞動畫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用新聞動畫講好中國故事。   新聞動畫 可視化 短視頻   隨著智慧型手機和4G網絡的普及以及流量成本的大幅降低,個性化製作、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成為新聞傳播的大勢所趨,越來越多的網友喜歡在手機上刷視頻、看動畫、玩遊戲等。
  • 一個有趣的話題:上帝聽得懂英語嗎?
    後來,多少去思考了一個問題,就是不同的宗教,都是以哪種世俗的語言為「正宗」、「根本」。實話實說,沒想太明白。沒想太明白,遲疑著要不要繼續去想的當兒,看了一則有趣的視頻,提到「上帝聽不聽得懂英語」,倒像倏然受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