箸話漫談——關於筷子、歷史、文化以及其它

2020-12-17 新蘭臺說史

筷子是東亞地區廣泛使用的主要飲食餐具,起源於古代中國,最早見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文化的出土文物中。由此可見,其使用時間至少可以追溯至3000年前。它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東方餐飲禮儀的文化象徵。

殷墟

筷子古稱「挾」,又名「箸」、「筯」。明朝時期,由於江南地區船工以水上行船為生,以其與「駐」、「蛀」同音,視為不吉,故反其名稱為「筷兒」。後因其名新穎而廣為流傳,「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筷子者,忘其始也。」

桃花筷

關於筷子的功能記載,最早見於西漢禮學家戴聖所著的《禮記.曲禮》:「羹之有菜用挾,其無菜者不用挾。」,同時期的社會學家史遊所著 《急救篇》中亦有提及:「箸,一名梜,所以夾食也」。其具體起源已不可考,是為適應烹飪文化的發展而取用熟食所生,晚於刀叉和匕匙的問世。原始社會,人類以手抓食,既不文明,又不衛生。後改為以刀叉為工具,分割狩獵所得的獸類食物。新石器時代以後,隨著飲食結構的豐富和飲食方式的改變,原有刀叉匕匙已無法滿足非肉類食物的就餐需要,筷子便應運而生。它以其製作簡單而使用便捷、功能多樣的特性而深受歡迎,迅速流行起來,成為此後幾千年中原漢民族人民的主要餐飲工具,並且隨著漢族文明的拓展和延伸而風靡一時,深入傳播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成為東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飲食餐具。而以刀叉為主的飲食文化則在遊牧民族和西方國家的禮儀文化中保留了下來。

食色情慾,人之本性

筷子雖小,卻不簡單。標準的筷子尺寸為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慾,食色性也,以示人與動物的本質不同;其形狀為一頭圓,一頭方,代表了古代國人天圓地方、天地和諧的哲學觀;筷子的計量單位為雙,必須要兩支同時使用,稱為「一雙」或「一對」,「一副」,代表著陰陽調和、合二為一的文化內涵。中國人民在長期使用筷子的過程中,還總結衍生出了獨特的筷子文化,比如品箸留聲、當眾上香、執箸巡城等十二種忌諱。它們與飲食、服裝、器用等傳統文化習俗一起共同構成了合乎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系統禮儀規範。

小小一雙筷子,不僅是在座席之上觥籌之間穿插往來的一個簡單飲食工具,有時甚至還能攪動天下風雲關乎國運興衰。歷史上關於筷子最著名的兩個典故一為亡國,一為興國。

《韓非子·喻老》有言:「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箕子乃商紂王叔父,殷末賢臣。他見紂王開始使用象牙箸,便知其不久必將追求精物美食,耽於聲色而荒廢國政,認為這是國家敗亡的徵兆。後來紂王果然因為荒淫昏聵而亡國,是所謂見微知著。《史記·留侯世家》嘗載,留侯張良為漢高祖籌劃楚漢爭鋒之計謀,「藉前箸為大王籌之」,羅列條陳八項意見批駁漢祖門客腐儒迂見,並陳破局良策,及時點醒漢王追回前命,最終成就了漢家天下四百年的宏圖偉業。是即「藉箸代籌」。

藉箸代籌

箸雖無情,能寓褒貶。唐玄宗時期一代名臣、宰相宋璟為人剛直,大公無私,常常為了民生犯顏直諫。唐玄宗得賢臣如此深為欣慰,特賜其一雙金箸,以表其剛直。曹公著《紅樓夢》,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中,賈母請客吃飯,賈府諸女為了戲弄沒見過世面的劉姥姥,特意拿了一雙「四楞象牙鑲金的筷子」與劉姥姥。金貴的象牙筷壓手,老人家年紀大了拿不住,忍不住打俏罵道:「這叉爬子比俺那裡鐵鍁還沉,那裡犟的過他。」賈母呵止,下人又遞上來一雙烏木鑲銀筷子。小小一雙筷子,不過尋常佐餐器具,又是包金又是鑲銀,賈府之荒淫豪奢可見一斑,不亡何待!

小小一雙筷子,不唯佐餐之具,內裡大有乾坤。吟詠寄情,託物言志,歷代騷人詞客多有佳作。詩聖杜甫嘗作名篇《麗人行》描摹皇家御膳之情狀:「……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鑾刀縷切空紛綸……」,珍饈美饌,水晶玉盤,鏤刻精美雕畫細膩的犀牛角筷也不能勾起佳人食慾,皇家富貴令人嘖舌,可惜苦了天下蒼生。宋代才女朱淑貞戲題《詠箸》詩:「兩個娘子小身材,捏著腰兒腳便開。若要嘗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頭來。」俚俗活潑而富有情理,讀來充滿情趣。元末大儒劉基初見明太祖朱元璋,仿效前賢口佔一絕《詠斑竹箸》:「一對湘江玉並看,二妃曾灑淚痕斑。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候一借間!」太祖聞聽大喜,改顏下座以迎,於是君臣攜手創造了大明三百年基業。是為國史一段佳話。

筷裡乾坤

自古以來,東西文明產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故而在物質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上也常常大相迥異。對於國人而言,那些經過世代傳承而流傳至今的一器一物都是根植於華夏文明土壤的基因結出的碩果,不僅具有某一行為的現實功用,更包含著濃鬱的傳統文化內涵,箇中情趣不足為外人道哉。外人對待我們文化表象所作的或褒或貶的一切評價,如果沒有對中華傳統文化背景的系統學習與深入理解,很難說是出於內心的真誠,更談不上尊重——無非是出於商業利益綜合考量而權衡的結果。如此,我們既不必因彼二三子草率輕浮的姑妄之言而群情激憤,更無需為幾句曲意迎合的膚淺諛奉之辭而飄飄然。何必自失風度唇槍舌劍地與其一爭短長?不妨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淡然一笑,任爾聒噪褒貶隨他自去!

相關焦點

  • 筷子背後的歷史與文化
    在亞洲存在著一個獨特的「筷子文化圈」。對於移居海外的華人來說,許多本土文化漸漸遺忘了,但筷子仍然是他們的日常用具。 王晴佳一家是美籍華人。在教兒子用筷的過程中,歷史學家的本能讓他意識到了筷子所蘊含的文化。他驚訝地發現,在西方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筷子專著。因此,他決定撰寫《筷子:飲食與文化》。
  • 筷子誕生的歷史與變遷,中華文化驕傲的傳承
    前段時間,一起關於D&G的辱華事件被鬧得沸沸揚揚,經過網絡的發酵後更是引起了軒然大波讓國人為之憤慨。「筷子」文化不容侮辱,它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所誕生的民族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飲食文化中的深刻印記和靈魂,在整個東亞的文化圈裡,一直扮演著文化標籤的角色。
  • 中華文化:筷子也有一段這樣的歷史,第一個使用筷子的是哪個國家
    其實從這兩樣的區別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許多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還有在餐具使用上人們的選擇其實都有背後發展規律的原因。從最開始的時候,其實中國人也有用刀叉吃飯,而不是現如今使用的筷子,是不是很震驚?接下來我們詳細的講述一下。首先我們可以想到的是,中國的祖先當時正過著非常原始的生活,在飲食上也是最原始的食用方式。當時的人們吃東西,有一把刀自然是比筷子之類的方便的多。
  • 筷子的歷史文化蘊含,你知道幾條?
    筷子是中國常用的飲食工具,用於將食物夾起並送入口中,通常由竹、木、金屬等材料製成,是中華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筷子的發明使用已經有3000多年,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當時只有貴族使用,後來才普及大眾。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筷子的知識。
  • 徜徉一段歷史,讀懂一個國——英國歷史與文化漫談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陳日華博士以這個問題拉開了江蘇省天一中學2020年第33屆校園文化藝術節名人講堂之《英國歷史與文化漫談》的序幕,一下子激起了我們的興趣。在接下來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裡,他為我們開啟了一段探尋英國歷史與文化的意義非凡的旅程。「日不落帝國」的最初起源是什麼?
  • 筷子的歷史文化,你們了解多少
    筷子文化淵源流長,看似平淡無奇的筷子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國文化筷子中國在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使用餐具了,用筷子的時間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了,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
  • 筷子的文化和使用筷子的忌諱
    筷子是我們在生活中用到的餐具之一,關於筷子的起源和文化你了解多少呢?而筷子使用的時候也是有著講究的,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筷子的來歷和文化以及筷子使用的忌諱。首先筷子是我國獨特的餐具之一,是東方文明的象徵,是華夏的智慧的結晶。
  • 一雙筷子蘊含哪些歷史文化?
    說起筷子對每個中國人來說在熟悉不過了,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國人使用筷子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比西方使用刀叉早了一千多年。筷子在先秦時稱「梜」,《禮記·曲禮上》記載「羹之有菜者梜」。漢代時稱為「箸」,傳至明代,因為江南水鄉的漁家忌諱「蛀」的諧音,便改成了「筷」。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第一章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第一節食在中華  飲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中華民族素享盛譽的傳統烹飪藝術,以其味美和精湛高超的技藝馳名世界,它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它既是文化,更是一種藝術。
  • 飲食文化:說說中國歷史悠久的「筷子」史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筷子是我國餐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餐具,其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在數千年時間裡,筷子的長度和形制有了一定的變化,但始終都是我國人民餐桌上最主要的取食用具。筷子最早被稱作「箸」,而「筷子」這個名稱到明朝才有出現,大約是受到了沿海漁民避諱風俗的影響。
  •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用筷子?其實是歷史文化下的必然產物
    但,你知道為什麼中國人喜歡用筷子,而不是像西方一樣用刀叉嗎?這背後的原因,當然不是單一的歷史遺留習慣,而是源自「中華飲食文化的發展變化」和中國文化中的「碗筷崇拜」。今天就帶你回顧這有趣的歷史現象,去理清東方筷子文化背後的發展規律。中國餐具,其實是從刀叉開始的首先要知道的是,雖然筷子是東方餐桌文化的象徵,但一開始我們中國祖先也是用刀叉的,而不是筷子!什麼?中國古人一開始就是用刀叉?
  • 最初的筷子不是用來吃飯的?歷史上關於筷子的用途及演變史
    筷子幾乎是每一個中國人吃飯都要用到的一個生活器具,早上用它夾菜,叨油條;中午用來吃麵條,甚至有些人吃米飯、喝粥也要用筷子,可見筷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佔據的重要地位。歷史上筷子最初是用來幹嘛的?但是,大家知道嗎,人類最初發明筷子並不是用來吃飯的。筷子就是用來吃飯的啊,不用來吃飯那用它幹嘛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別急,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有關於筷子的那些陳年往事。《說文解字》有記載:「箸(筷子),斫,意為砍也」,意思就是說,筷子是用來切肉的。
  • 中國筷子:筷子的文化符號
    勺的圖片我們為什麼用筷子?古籍《韓非子.喻老》中的「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講述了一個關於筷子的故事: 商紂王使用象箸進餐,讓他叔父箕子看了很是擔憂,因為他認為用象箸進餐,配套的餐具不可能用陶器,必須是「犀玉之杯」,配合的食物必須是「旄象豹胎」……,以此類推,衣著必然是「錦衣九重」,住房是「高臺廣室」這是成語「見微知著」的來歷。
  • 筷子文化,你了解多少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和謎底有關的,老祖宗關於「筷子」的故事。筷子是人們生活中每日三餐必備的用品,可不要小瞧了這兩隻小棍棍,它的學問大著呢,讓我們來看看吧:中國人用的筷子七寸六長,代表著人的七情六慾。七情是指:喜怒哀樂悲恐憂,說的是人的情緒。
  • 中國飲食文化的「四大發明」,筷子、蒸籠、砂鍋、豆腐,不服來辯
    無論是做法,還是口味上,其它國家都沒辦法與我國的美食相比。 中國是文明古國,幾千年的歷史造就了我們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古代我們有四大發明火藥、造紙術、指南針、活字印刷術影響著世界。那麼飲食文化裡,有沒有四大發明呢? 今天就給盤點下,我們中國飲食文化裡的「四大發明」。
  • 餐桌上的文化!關於筷子你不能不知的禮儀,了解一下以免貽笑大方
    其實說起餐桌上的文化,我感覺有好多可以說的,比如餐飲習慣、餐桌禮儀、烹飪方法、烹飪材料、飲食用具等等。(突然感覺每一方面都可以寫成一本書單獨論述。哈哈開玩笑,以小編的聰明才智,勉強編個千把字還可以)今天要說的就是我們每頓飯都離不開的餐具——筷子。
  • 「西非漫談」象牙海岸的文化和歷史
    供稿:趙蜀蓉 )在往期西非漫談中,我們了解了象牙海岸的經濟前景、農業、採礦業及旅遊業等,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國家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歷史。象牙海岸獨特的地理位置、民族的聚集、以及多年被法國佔領,使其文化呈現出層層疊疊、豐富多彩的特點。他們擁有60多個不同的土著部落,甚至還有更多的子部落,並且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身份和傳統。
  • 趙麗穎因筷子引熱議:中國的筷子文化,你了解多少?
    但以弘揚中華美食為己任的《中餐廳》,在呈現一道道美味中華菜餚的同時,是否也相應推廣一下中國的餐桌禮儀、筷子文化?藝人「扒拉菜」引熱議,恰恰說明筷子在中國人的餐桌乃至文化裡,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想想看,小小一雙筷子,承載了中國人多少情感與記憶?
  • 中國筷子歷史悠久,影響遍及東南亞
    除此之外,該品牌還拍了一個用中國筷子吃披薩的廣告,片中女模特用餐過程中,夾雜著中式發音、傲慢語氣以及各種奇怪姿勢。不知這群人是否了解中國的筷子,也許他們並不想了解,但是我們更想說,基於無知而建立起來的偏見是多麼的愚蠢。 歷史悠久的筷子 筷子,是中國獨特的進食工具,中國人使用它的歷史至少持續了三千年。
  • 筷子中的中國文化
    筷子 享有延年益壽的美德筷子 肩有撲湯蹈火的使命筷子 譽有古老文化的美名筷子 傳承中華情感的使節>筷子一頭圓、一頭方。我國的筷子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史記》中有」紂始為象著「的記載。以此推算,我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