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一段歷史,讀懂一個國——英國歷史與文化漫談

2020-12-13 南京大學

「在你們的印象中,英國是個怎麼樣的國家?」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陳日華博士以這個問題拉開了江蘇省天一中學2020年第33屆校園文化藝術節名人講堂之《英國歷史與文化漫談》的序幕,一下子激起了我們的興趣。在接下來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裡,他為我們開啟了一段探尋英國歷史與文化的意義非凡的旅程。

「日不落帝國」的最初起源是什麼?盎格魯-撒克遜的民族認同與民族情感具體表現在何處?如今我們大多數人的第二語言「英語」的前世容貌又是怎樣的?陳教授用他淵博的學識和耐心細緻的講解一一給出了答案。

印象中,中世紀的英國一直處在混沌與黑暗之中,但是,在這一片昏暗中也無時無刻不蘊藏著星星點點的光明——教會的教士是「知識分子」、修道院是古典知識的「棲息地」、大學是普通人的「進修所」……

陳教授的娓娓道來讓我們驚嘆於英國史學資料中那些精妙而端莊的文字典籍,讓我們折服於一幅幅絢麗而奢華的藝術作品,更讓我們感慨於英國中世紀文化的源遠流長,它們至今仍然熠熠生輝,是世界歷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英帝國自然有它最為傳統的一面,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現代化國家,它又向全世界展現了新的姿態。18世紀至20世紀初近兩百年間,它統治領土跨越全球五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那麼,是什麼讓他能夠在傳統與現代中得到一種平衡的呢?由14世紀的黑死病到1666年的大火災,再到如今仍被世界各國採用的地鐵線路規劃,陳教授以客觀而又不失真切的口吻將他的領悟與感想分享給在場的每一位同學。

提問階段,天一學子們踴躍發言,有向陳教授詢問《1984》一書中的政治思想、憲章運動反應出的英國民族特性的,還有向教授請教英國提出的大陸平衡政策問題的……陳教授或含蓄委婉地從客觀角度評判問題,或結合自身的理解與體會分享觀點。最後,陳教授還誇讚我們天一學子見多識廣,勤奮好學。

通過陳教授的傳經送寶,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英國的歷史,讀懂了大英帝國的文化,對英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知與感受……

文字圖片|趙溢凡

審稿|琚常平

美編|武兆迪

相關焦點

  • 【遊山西 讀歷史】大同城牆遺址陳列館:讀懂厚重封土中的歷史文化...
    【遊山西 讀歷史】大同城牆遺址陳列館:讀懂厚重封土中的歷史文化密碼 2020-12-07 1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歷史首次!中國緣何成為英國最大進口來源國?
    國是直通車在這裡,讀懂國是。一季度,英國從中國進口的電子設備在各類商品進口中居第二位,佔總商品進口約33.3%,總額達31億英鎊。該趨勢與往年數據也基本吻合。ONS歷史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電子裝備、通訊設備、辦公機械設備、服裝、家具等是英國從中國進口的主要產品類別。ONS數據還顯示,2019年中國是英國的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僅次於德國。
  • 成都歷史文化海外線上展啟動 雲端連線歐洲多國
    新華網海牙11月25日電(董晨)成都方志文化海外交流合作單位(歐洲)揭牌典禮暨成都歷史文化海外線上展啟動儀式24日在雲端連線歐洲多國舉行。活動採取多人多地模式,成都市方志館作為主會場,荷蘭、德國、比利時等多國分會場的嘉賓通過分屏視頻、網上連線的方式,共同見證了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打造的成都方志文化海外交流合作單位(歐洲)正式揭牌,成都歷史文化海外線上展也將在海外主流媒體上為海外觀眾呈現。
  • 世界|「文明型國家」把歷史遺產轉化為現代文化資本的啟示—以英國...
    筆者一個觀察是,這些對文化影響力進行測量的學者大都具有科技、商業或政治學背景,因此其關注點大多聚焦在如下問題: 一國在多大程度上將文化置於其政策優先地位,一國的文化產業(包括時尚產業、娛樂業)的活躍度以及相關文化貿易的活躍度和順差水平,一國使用政府手段推廣其語言文化的力度等等。相比之下,他們較少關注一國的文明史資源對該國提升其現代「文化影響力」具有怎樣重要的影響。
  • 小邾國歷史文化的考古學研究
    其三,對徐樓濫國墓地、橫嶺埠遺址、大韓墓地出土和山西公安廳「603專案組」追繳的小邾國銅器進行研究,以新資料為基礎,拋磚引玉,意在推動小邾國歷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其四,從族源與遷徙、分封與滅亡、世系與對外關係等方面,對小邾國的歷史沿革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細緻研究。具體而言,主要觀點如下。
  • 《敦刻爾克》,不是看一段歷史,而是走進一段歷史
    是看一段歷史,還是走進一段歷史,這是一個問題。《明月幾時有》很棒,但還不夠棒,導演許鞍華給我們展示了一段歷史,讓我們看到原來香港還有一些這樣的人,還有一些這樣的事,他們的人物魅力與歷史功績已經被人忽視了,值得被記起。看完了,哦,原來如此。但《明月幾時有》止於看到,至於識見。
  • 從「國」字的演變,看社會時代文化的滄桑歷史
    也許會有人好奇,難道還能有誰不懂得什麼是「國」嗎?國者,國家也。是的,國是國家的意思,但是,如果從「國」字的歷史演變來看,其實「國」字的含義還遠遠不止於單純是國家的意思,而是含義深刻偉大而神聖,我們可以從「國」字的演變,看出社會政治,時代文化的滄桑歷史。那麼,究竟什麼是「國」呢?
  • 《大君有命 開國承家——小邾國歷史文化展》 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魯網10月12日訊 2018年10月12日至2018年12月31日,《大君有命 開國承家——小邾國歷史文化展》將在山東博物館3樓19號展廳展出。本次展覽由山東博物館、棗莊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共展出包括棗莊市博物館、山東博物館以及大韓村、橫嶺埠出土文物共計140件套。此次展覽是山東古國系列展的第二個展覽,是山東博物館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追尋厚重齊魯文化根脈的又一次探索。
  • 中山醫院學生「四史」學習教育系列講座(四)| 楓林橋歷史漫談
    今天,正值「全國抗擊新冠疫情表彰大會」順利召開,中山醫院院團委、教育處、學生黨總支聯合舉辦了《楓林橋歷史漫談》講座。這也是我來到中山醫院後參加的第一個醫院集體活動。    初來乍到,放眼望去都是一張張陌生的面孔,但是一想到大家都是中山人,就覺得心裡暖暖的。忐忑的心情還沒開始蔓延,我就被楊震老師講述的內容深深吸引了。
  • 英美文化知識:英國歷史人物介紹(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英美文化知識:英國歷史人物介紹(雙語) 2013-12-22 13:47 來源:新東方網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Alevel歷史學科入門漫談
    其開設的Alevel歷史學科(筆者文中包括了AS與AL兩個部分),旨在使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的意義、個人在歷史中的角色、和歷史變遷的性質。學生將會從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等視角更深入了解過去,並為以後的生活和深造培養技能。和所有其他考試局的Alevel歷史一樣,AQA的Alevel歷史也是主題式的而非通史式的。在溝通一線中學教師和高等教育機構的基礎上,AQA也會不斷在學習的內容(主題)上推陳出新。
  • 「西非漫談」象牙海岸的文化和歷史
    供稿:趙蜀蓉 )在往期西非漫談中,我們了解了象牙海岸的經濟前景、農業、採礦業及旅遊業等,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國家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歷史。象牙海岸獨特的地理位置、民族的聚集、以及多年被法國佔領,使其文化呈現出層層疊疊、豐富多彩的特點。他們擁有60多個不同的土著部落,甚至還有更多的子部落,並且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身份和傳統。
  • 歷史教科書,在多國引發爭議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一本好的歷史教科書應該由誰來編寫,誰來審定,寫哪些事件,又該如何回應爭議?《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調查韓國、印度、俄羅斯、英國、美國、土耳其等國發現,這個問題其實困擾著很多國家。韓國教科書收歸「國定」韓國教育部12月3日表示,「國定歷史」教科書2017年開始在初、高中使用,編委會已組成。
  • 重讀《文化苦旅》|赴一場旅途,講一個故事,解一段歷史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悠長,有太多的故事和古蹟,可能無法全部了解,但《文化苦旅》的故事,卻不能錯過。它被譽為三十年來影響最大的一本文學書。疫情在家期間,閉門不出,翻開書架上一本本書,外表並不顯眼的《文化苦旅》,拿起來,久久放不下。
  • 2018重慶中考歷史解析: 注重家國情懷 重慶深厚歷史文化成考題
    今(13)日,重慶中考進入第二天,歷史考試結束後,重慶市教委邀請命題專家和一線名師對歷史試卷進行了解讀。與會專家表示,試卷無偏題、怪題,突出對歷史學科素養的考查,注重考查家國情懷。命題專家表示,試題注重考查家國情懷。
  • 約克——是英國最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約克是英國最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與羅馬帝國及維京人有很深的淵源,其建城歷史可以回溯到西元71年,曾是羅馬下不列顛(Britannia Inferior)的首府。豐富的歷史資產帶動了約克的觀光業,每年多達兩百萬的遊客使約克成為除倫敦以外,遊客最多的英格蘭城市。
  • 記錄英國| 38部英語紀錄片展現英國歷史、地理、社會、藝術……
    對於一個不了解英國歷史的人來說,本片是很好的教材。本片再現了英國文明的成長曆程,從巨石文化的新石器時代到輝煌的伊莉莎白時代,穿越17世紀暴亂的國內戰爭到日不落大不列顛帝國。這是一個生動的,有些情景可以說是血腥的故事。
  • 深圳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半小時讀懂近100年的香港歷史
    這條街的誕生,得從還是清朝的1898年說起,當時李鴻章在侵略者的武力逼迫下,代表光緒皇帝與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在北京籤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條約規定將九龍半島及附近海域租給英國,期限為99年。於是將沙頭角一分為二,東側為華界沙頭角,西側為英(港)界沙頭角,這條街便得名「中英街」。
  • 箸話漫談——關於筷子、歷史、文化以及其它
    而以刀叉為主的飲食文化則在遊牧民族和西方國家的禮儀文化中保留了下來。中國人民在長期使用筷子的過程中,還總結衍生出了獨特的筷子文化,比如品箸留聲、當眾上香、執箸巡城等十二種忌諱。它們與飲食、服裝、器用等傳統文化習俗一起共同構成了合乎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系統禮儀規範。小小一雙筷子,不僅是在座席之上觥籌之間穿插往來的一個簡單飲食工具,有時甚至還能攪動天下風雲關乎國運興衰。歷史上關於筷子最著名的兩個典故一為亡國,一為興國。
  • 國家博物館:中國歷史文化的坐標
    國博以「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為目標,堅持「人才立館、藏品立館、學術立館、服務立館」的辦館方針,迄今已經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3200多萬人次,初步建立了常設展覽與臨時展覽相輔相成、展覽與學術並舉、歷史與藝術並重的具有國博特色的展陳體系,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日益增多,並因經常舉辦重大國務和外交活動而成為國家的文化客廳,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文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