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文化苦旅》|赴一場旅途,講一個故事,解一段歷史

2020-12-23 吳阿靜1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悠長,有太多的故事和古蹟,可能無法全部了解,但《文化苦旅》的故事,卻不能錯過。它被譽為三十年來影響最大的一本文學書。

疫情在家期間,閉門不出,翻開書架上一本本書,外表並不顯眼的《文化苦旅》,拿起來,久久放不下。

余光中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餘秋雨1946年生於浙江餘姚,曾被評為大學生最喜歡的中國當代作家,他在動亂年代一心創建了《世界戲劇學》,也曾躲回家鄉破廟閉門讀書。80年代被當選中國內地最年輕的高校校長,但讚揚和詆毀一直伴隨他。40歲不惑之年,他毅然辭職23次,放下一切官位,穿一件破襖,去了甘肅高原,孤身一人開始了尋訪中華民族被淹沒的文明歷史。第一站是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陽關」,他把沿途所見所聞寫下數篇散文,就是這本《文化苦旅》。《文化苦旅》全書收錄了牌坊、寺廟、都江堰、道士塔、莫高窟、沙原隱泉、陽關雪、喀什、渤海國沙泉廢井、杭州、黃州、避暑山莊、寧古塔、抱槐山西、風雨天一閣、魚尾山屋、北極寒夜、遙遠的海、謝家門孔、巴金百年、佐臨遺言、尋石之路、天人之路,共計24篇文章。

萬古江河、尋常巷陌、邊陲遺蹟、人文感懷,每一篇都值得細細品味。

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旅遊也成了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地方。越來越多的美景和歷史古蹟被大眾熟知,成為節假日遊客爆滿的地方。但這些歷史和文化下面曾經悲涼的故事,不知道有多少人會願意聽,願意了解它的過去。讀到道士塔和莫高窟這兩篇文章,讀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公元366年,有一位僧人在敦煌東南鳴沙山,東麓斷崖開鑿石窟,後來成了莫高窟。北魏王室,北周貴族、五代十國曹氏都對莫高窟建造起了重大作用。宋朝時期,西夏蒙古政權,也沒有對他造成破壞,前後十個朝代,畫工雕塑家,一代一代,一批一批,佛號、誦經聲、木魚聲,山風聲、流水聲,駝鈴聲,承載了莫高窟千年文明。

直到1900年,一個叫王圓籙的道士,小個子,當過兵,為了謀生成了道士,幾經輾轉到了莫高窟,當了莫高窟的家,打開了莫高窟裡的藏金洞。當時的王道士不明白,他打開的是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戶,當時的列強都在覬覦中國西北的考古探險,從此無數經卷漂洋過海,遺落他鄉,被收錄在世界一個個博物館內。

請記住三個人的名字:中國道士王圓錄,買辦蔣孝琬,匈牙利人斯坦因。

那些寒冷的沙漠之夜,蔣孝琬用他不淺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替匈牙利人斯坦因計算著文物。就這樣,一場天下最不公平的買賣開始了,斯坦因用極少的錢,僅僅三十英鎊,捲走了中華文明幾個世紀的文物。九千多個經卷、五百多幅繪畫、打包箱子就花了7天,最後一共29個大木箱,原來準備的駱駝都不夠用,那是一個黃昏,車隊啟程了,悽豔的晚霞,一個古老的民族傷口在流血。

1943年,82歲的斯坦因在阿富汗喀布爾去世,那是中國抗日戰爭進行最艱苦的日子,在他去世前一天,倫敦舉行的中國日活動,博物館裡中國敦煌文物又一次引起熱烈關注。斯坦因的墓志銘:

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

印度考古調查局成員

學者、探險家兼作家

通過極為困難的印度、中國新疆、波斯、伊拉克之行、擴展了知識領域。

他生平帶給西方世界最大轟動的甘肅敦煌藏經洞,在墓志銘裡刻意迴避了,不知道他是否愧疚,良心是否收到譴責,但已經不敢提及。

中國著名學者陳寅恪曾說,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

現如今的敦煌莫高窟已經成為國家5A級景區,重點保護文物。時光不能倒流,曾經敦煌莫高窟傷心的歷史已經遠去,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文物,要麼隔著玻璃窗放在他國博物館裡供人參觀,偶爾有被國人高價買回,更多的是留給後人無限的遺憾和深深的悲涼。

曾經積貧積弱,落後就要挨打的東方睡獅子已經甦醒,已經邁著大步走向世界。我們擁有了更高的科技,成為世界製造大國,經濟和軍事都已經成為強國,但隨著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卻在消亡,慢慢的成為不入流,甚至失傳,學生家長普遍重視學英語的程度遠遠高於傳統國學文化。現在說「詩」太酸了,說「詞」落伍了。

2016年,董卿主持的一檔《中國詩詞大會》火了,更火了眾多熱愛傳統文化的達人,一個叫雷海的外賣的小哥成為年度總冠軍,雖然每日拼命工作養家餬口,心中卻不能忘記詩與遠方,他後來成為成都一所學校,擔任詩詞的教研老師。這是一個跨時代的草根逆襲,憑藉的是詩詞的力量,這也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值得欣慰的是,詩詞大會已舉辦5年,它也重新喚起了人民對詩詞的熱愛,對文化的傳承。

「平山闌幹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細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了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朝中措》歐陽修

相傳歐陽修晚年,還經常拿出自己年輕時寫的文章來修改,他的夫人心疼地規勸道:「這麼大歲數了,還費這個心。難道還是小孩子,怕先生罵你嗎?」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後生笑。」就是這種文學史意識和認真的態度,成就了一代文學巨匠,也有更多像歐陽修這樣的名家為我們留下豐富的文化資產。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熱愛這個走過五千年歷史長河,它曾經威震八方,也曾積貧積弱,而如今繁榮富強的國家;珍惜前輩先賢留給我們的文化財富,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脈力量;愛護遺留千年而不倒的古蹟遺址,那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留給我們的遺產。

艾青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想看的朋友,點擊下圖購買:

相關焦點

  • 文化苦旅:獨到的文化沉澱,苦旅,苦在哪裡?3層含義給出答案
    當代偉大的文豪作家也數不勝數,這篇文章就講一位偉大作家的文學作品《文化苦旅》。這本書初發行時,實在可稱為「洛陽紙貴」,被捧得火熱,引起巨大的反響。一本散文能被眾人追捧,自然有它吸引人的地方。談到《文化苦旅》,就不得不提起這本書的作者——餘秋雨。一位教授,辭職後毅然走出校園,踏上文化旅途的道路,記載著中國文化,世界文化和自己的思考,實屬不易。
  • 《文化苦旅》人生之旅:萬裡蹀躞,以此為歸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先生寫的散文集,在文中,先生用自己的旅途記錄古今中外無數古蹟名勝、文化故事,以自己的行動充分地向人們展示了何為「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以自己的足跡丈量著歷史與思想的距離。全書憑藉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寫出了歷史的重量。
  • 【拾文原創】《文化苦旅》書評——天地人文,內在星空
    「數字文物」與「智能保護」崛起的今天,作為下一代,學習與應用成了珍稀文化突破圍城的關鍵。這是我們將豐厚的知識轉為科學技術成果,接受文化精神洗禮同時研究其社會公用,讓深約宏美的古老文明真正在現代迸發出輝煌光彩。讓文化繼承成為眾望所歸的事業成果。故事與文化,歷史與人文,這些層次豐富的景方能根本上陶冶心靈,啟發保護意識。越過民族文化的傷痕歷史,向前讀去。
  • 餘秋雨《文化苦旅》經典語錄:友情的敗壞,是從互相利用開始的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 ,是餘秋雨通過對國內外的文化進行考察和思考,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而撰寫的系列散文集。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近30年來,《文化苦旅》深受廣大讀者和出版商青睞,其海內外的巨大銷量難以計數。
  • 餘秋雨《文化苦旅》:人活著就要用生命去解釋自己的信仰
    餘秋雨《文化苦旅》之牌坊高中時讀餘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猶如在聽故事,娓娓道來,一物件、一座寺廟都有中華文化的身影。如今三十 歲,再次去品讀。才發現故事還是原來的 故事 ,物件依舊是那件。多了對於文化根上的感悟,感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是對於文化來自於對文化的尊重和敬畏。曾問自己 信仰到底是什麼,或許在牌坊這篇文章中找到了些許的答案。
  • 來北海,赴一場文化與美食之旅
    來 北海 ,赴一場文化與美食之旅一直喜歡大海,不僅因為大海的無限包容與驚濤駭浪,而是因為我們的相識,與大海結下了不解之緣。記憶無可抹煞,你說,去看大海一直是你兒時的夢想,當我再一次走近魂牽夢縈的大海,那一刻,我忽然覺得,夢想,實現的有些猝不及防。
  • 赴一場歷史之約 尋那抹文化之韻
    龍山村詩意田園入畫來從開始的「養在深閨人未識」到如今「百花齊放迎客來」,貴安新區的特色農旅,已經經歷了一段從試探性發展到特色化建設的過程,完成了一場由基礎性思考到個性化經營的轉變。這其中,黨武鎮龍山村就是一個亮點。提及龍山村,映入腦海的第一反應就是悅子庭。
  • 上海掃黃抓到小姐,她們包裡有《文化苦旅》,餘秋雨:我很高興
    這個評論的惡毒在於一箭雙鵰,一方面批評《文化苦旅》這本書是低級和下流的,另一方面暗示喜歡餘秋雨文化散文的讀者,都是些品味不高的人,比如失足婦女。但這個惡毒的批評之外,我們也看到批評餘秋雨的人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喜歡餘秋雨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 到雪野湖去 赴一場簡樸而又奢侈的文學盛筵
    文/王東升周末的早晨,霧蒙蒙的天氣,阻擋不了我的行程,我要到雪野湖去,赴一場文學盛筵。天還未亮,我就坐上了去濟南的班車。客車在魯西的原野上奔馳,遠處的村莊和樹木躲在薄霧裡,向身後快速移去。不多時,就到了濟南長途汽車總站。
  • 講歷史故事 傳中華文化
    講歷史人物故事四川新聞網綿陽12月6日訊(黃業瓊 陳鈺)為了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情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我們璀璨的中華歷史文化,更是為了激發小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孩子的語文素養。11月29日,江油市勝利街小學四年級五班舉行了一場講歷史人物故事的活動。
  • 歷史文化學院第一屆「博雅杯」講故事大賽舉行
    6月14日晚,歷史文化學院第一屆「博雅杯」講故事大賽決賽在明倫校區科技館一樓舉行。歷史文化學院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院長張禮剛,黨委副書記姜捷,副院長李競豔、劉會賓,職業技能研究室主任王翠,考古文博系教師張玲,中國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田志光擔任大賽評委。大賽在活力四射的選手風採展示中拉開帷幕。在精緻背景課件與優美音樂的烘託下,選手們聲情並茂的講述將現場師生帶入一幕幕歷史情景之中。
  • 《文化苦旅》——讀一本爛書是什麼樣的體驗?
    《文化苦旅》這類書頂著一堆文史錯誤打著文化旗號的書居然暢銷那麼久,也是有趣。寫這種談論「文化」的書,做到材料的信實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吧。可惜餘秋雨先生做不到還不願意改,那麼想必是他的作品內涵很厲害,很有深度,材料正不正確都無所謂。比如孔融當年對曹操說,武王伐紂後把妲己賜給了周公,曹操疑惑武王這麼操蛋?孔融表示他就隨口一說。
  • 在旅途中適合讀的好故事
    喜歡在旅途中閱讀短篇故事,一個故事,一段風景,虛擬與現實不斷交織碰撞。「在路上」和閱讀何其相似,都是進入一個未知的世界,而未知,是對閱讀和目的地的最好詮釋。《木麻黃樹》作者:毛姆關鍵詞:文化差異、孤獨、殖民、人性代表故事:《赴宴之前》《鐵行輪船公司》毛姆雖以長篇代表作聞名,但他素有「短篇聖手」之稱,也被譽為「最會寫故事的人」。
  • 講好歷史故事 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發展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四大發明」等科技曾走在世界前列,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
  • 金城觀丨《大夢敦煌》20年——發掘歷史文化優勢,講好自己的故事
    有一個很好的創意,組織了一個很好的編創班子,用了很好的人,在很好的地方,講了很好的故事,這就是《大夢敦煌》。 其實,《大夢敦煌》每走一步,每演一場,都有感動和故事存在。從這些大大小小的感動和故事中,會讓我們找到深入發掘歷史文化優勢、講好中國故事的力量之源!
  • 發掘歷史文化優勢 講好自己的故事 《大夢敦煌》20年
    情懷和責任構築的一部文化自信史。《大夢敦煌》揚人文之善,連接的是人類共同的壯美心靈。作為甘肅的代表性文化藝術產品,《大夢敦煌》飲譽祖國大江南北及世界各地,各界好評如潮,成為中國原創舞劇中的頂級之作,民族舞劇的經典之作,是《絲路花雨》演出20年後的又一個精品,是一次新的藝術攀登和藝術創造。中國每年生產的上千部舞臺藝術作品中,能夠經得住時間、歷史和觀眾檢驗的,能夠流傳下來的,特別是能夠在二十年內久演不衰的舞劇,那就是《大夢敦煌》!
  • 傳承歷史文化、講好磁縣故事!這場活動很有「料」~
    、磁縣融媒體中心舉辦了「傳承歷史文化、講好磁縣故事」演講比賽。16位從全縣各中小學生中脫穎而出的選手,參加了演講比賽。下面讓我們來一睹他們的風採吧! 還有觀音顯靈這個傳說,說是南海觀音久居南海聽慣了海浪的聲音,來到磁縣天子冢呢,別說是海了,連條像樣的大河都沒有,十分不習慣,所以就錄下了一段水聲,存在天子冢的水聲臺階下,沒事的時候聽一聽,也能解一解思鄉之苦。神仙思念家鄉,這聽起來還真是挺有意思的。 有的人說墓底下是空的,有的人說墓底下有水。有的人又說了,那就是回音。
  • 汴梁教育|河南開封市25中:講好黃河故事 弘揚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9月15號下午,開封市第二十五中學在多功能廳舉行「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主題教育活動啟動儀式。校黨委書記李天富、副校長楊瑞、正校級領導鄧高峰,文化宣傳處主任趙紅顏、語文教研組組長許琳、政治教研組組長李航、歷史教研組組長劉堅、地理教研組組長夏繼宏以及該校語文、政治、地理、歷史學科社團指導老師、社團成員代表和2022屆文科班同學出席了本次會議。儀式由校團委書記曹放主持。
  • 二十五中開展"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主題教育活動啟動儀式
    中新開封網9月16日訊(付海濤 賈蕙綺 張鵬)為深入貫徹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的講話精神,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2020年9月15號下午,開封市第二十五中學在多功能廳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