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在知乎在「讀一本爛書是什麼體驗?」問題下面的回答。
提到爛書首先想到的是《文化苦旅》,這本書中學階段看看應付高考作文也就算了,不寫作文以後必須戒掉。
有些人似乎不明白為什麼這是爛書,關鍵不在於他愛掉書袋子引一大堆東西,而在於他引的東西根本就是錯的。
在《文化苦旅》中的《西湖夢》一文裡,餘秋雨這麼說:
林和靖「梅妻鶴子」的典故應該是很出名的,《宋史》卷四五七中明明白白寫著:「……逋不娶,無子……」一個本來沒娶妻、沒孩子的人,到了餘秋雨這裡卻成了有妻小,這就很荒謬了。當然,餘秋雨先生可以提出新的觀點,認為《宋史》中記載有誤,但是在基本公認林和靖無後的情況下,什麼都不加解釋,毫無根據地就直接宣稱人家有妻小,這總不太好,誤導了不少讀者。
再比如《文化苦旅》中這篇《洞庭一角》
娥皇女英是舜的女兒?這就厲害了,稍讀過書的人都該知道,娥皇女英明明是舜的妻子,在這裡卻成了舜的女兒,細思恐極。不過在後來的版本中,這個錯誤被改正了過來,之後版本中寫成「堯的女兒」。
像這種一字之差,改起來倒還容易,但有些東西餘先生可是很難改掉的。
還是同一篇文章裡:
這就更厲害了,東漢末年道教就很昌盛了,好端端的唐朝人呂洞賓居然成了道家始祖!而且餘秋雨先生明顯沒搞清道家、道教的區別,寫成道教始祖雖然很牽強,但勉勉強強還能圓回來,寫成道家始祖就徹底圓不會來了,只能算是謬誤。一個唐朝人,不管是和道家始祖還是道教始祖都完全沾不上邊啊。書中這裡就明顯屬於沒話找話了,因為呂洞賓僅僅是唐朝一個道士,但是如果寫成「祭祀這位道士」,似乎就不夠有感染力,寫成「祭祀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原型」,似乎顯得迷信不大氣,為了強行找話說,這本書居然給呂洞賓欽定了道家始祖這帽子,呂洞賓可戴不起啊。
很多人喜歡揪著餘秋雨的人品汙點不放,其實關於餘秋雨人品的黑點,無非就是婚外情、詐捐以及文革中做的那些破事,大多似是而非,世事本就曖昧不清,婚外情可以是人家的戀愛自由,文革中那些事可以是大環境趨勢,詐捐可以歸因於社會對名人的道德綁架……反正人品上的黑點,書迷總能洗乾淨的。談論這些事大多似是而非,世事曖昧不清,構不成什麼真正的黑點。更況且因為因人廢言不可取,人品差的人不一定就寫不出好東西。
可是,就算我們咬咬牙,不看作者的人品,去回歸文本,讀讀他的書,也要忍不住感慨這寫得什麼玩意兒。餘秋雨先生似乎反省過自己年輕時寫文章「太愛掉書袋」,這種反省倒像在自誇顯得自己學問淵博,可問題根本不在於掉不掉書袋,而在於掉的東西許多都是錯的啊。他寫的又不是小說,既然帶著「文化」兩個字,好歹對文化多一點點尊重啊。觀乎人文以成化天下,文化這麼重要的東西豈能如此隨便。有本書叫《石破天驚逗秋雨》,考察了餘秋雨書中的文史差錯,竟多達一百多處,沈萬三住進了後人建造的房子裡,莫高窟從山上跑到了沙漠中……如此扯淡未免太隨性了。
其實再退一步說,有錯倒也沒什麼,誰能拍著胸脯保證自己寫文章不出錯呢,但是有了錯,並且別人指出來了,好歹回應一下或者修改修改吧,可惜對於大部分問題,餘秋雨視而不見。這麼多年了,許多錯誤依然停留在文章裡,好在我們的讀者比較寬容,而且忍心讀餘秋雨的人未必對這些方面太挑剔。《文化苦旅》這類書頂著一堆文史錯誤打著文化旗號的書居然暢銷那麼久,也是有趣。
寫這種談論「文化」的書,做到材料的信實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吧。可惜餘秋雨先生做不到還不願意改,那麼想必是他的作品內涵很厲害,很有深度,材料正不正確都無所謂。
比如孔融當年對曹操說,武王伐紂後把妲己賜給了周公,曹操疑惑武王這麼操蛋?孔融表示他就隨口一說。這裡孔融扭曲了歷史材料,隨口編了一個典故,這是為了揶揄曹操的行為,我覺得文人在特定時候,扭曲一點歷史材料也不是不可以。但首先,犧牲材料真實性你要達到更深層次更有價值的目的(比如孔融批評曹操),而且最後也要說明白你引的材料不一定對,讓讀者別把這當歷史事實,那這樣你扭曲材料也就算了。
可惜的是,餘秋雨先生從不肯承認自己文章有錯,而且他的絕大部分文章實在膚淺得嚇人,把複雜的歷史或文化現象簡單臉譜化處理,然後用高中生頂尖作文的文筆處理一番,或者單純就是圍繞一個事物把各種材料堆砌上來(其中不少材料還是錯的)。
比如《道士塔》一文中,餘秋雨描繪了王道士這樣一個愚昧無知賤賣國寶的罪人形象,把敦煌國寶的遺失全賴在王道士一人頭上,然後痛心疾首狀感慨一番。這典型的臉譜化寫法,像唱戲一樣塑造一些大忠臣和一些大奸臣,然後拿起筆毫不費力地將塑造的大奸臣形象批判一番,再讚揚一下大忠臣,獲得了不少讀者掌聲,讀者也跟著他樹一個稻草人憤慨攻擊,大家發洩一通,全然不顧歷史事實是否如此。其實餘秋雨對於王道士的許多評價是不太公允的,但是塑造大惡人罵一番能讓讀者產生共鳴啊。
這種文章火起來代表著很可惜的問題,今天更多人寧願相信虛假、簡單的臉譜,無暇審視也不願意審視真正複雜的歷史。這種大環境下才讓餘秋雨這種人的文章大行其道。
我不太清楚是餘秋雨先生水平是真這麼低,還是考慮了中國讀者水平太低,為了暢銷、為了吸引讀者,故意放低了思想內涵,但無論如何,討論「文化」這麼嚴肅的東西時做簡單甚至謬誤的處理,難免誤導讀者,畢竟十分不妥。
《文化苦旅》之所以爛,是因為它爛得不夠明顯,一開始讀起來還不覺得爛甚至會稱讚這是好書,讓人難以產生防範。沒意識到書的問題,那麼讀者就很容易潛移默化受此影響,可真是糟糕得很了。讀一本爛書真是糟糕的體驗啊。
有人認為就算有錯就算淺薄,可餘秋雨的文章文筆優美,給人享受,有可取之處,就不是爛書。
我覺得好書、爛書都是相對的概念,而非絕對的概念,如果以網絡文章、地攤文學為參考,那《文化苦旅》當然不爛,甚至可能算是好書了。但我評價它是爛書的參考系中根本沒有把這些網絡小說地攤文學放進來比啊。就算不拿名家的作品來強壓餘秋雨,他的書跟他自己宣稱的比,也是名不副實的。
比如你寫本《小學生行為守則》,寫得再膚淺我也絕不說它爛,因為它的職責僅僅就是教小學生怎麼做事,但你非要把這本小學生行為守則起名為《人生的意義》,那我就非要罵這是本爛書了,因為這會誤導人們曲解「人生的意義」。
《文化苦旅》也是一樣,如果定位成消遣讀物,別冠以文化之名,別在每一篇文章後加上似是而非的總結思考,別把自己定位成文化宣教者,那我絕不罵它爛。但餘秋雨既然把它叫成文化,誤導讀者還賺取讀者同理心牟取私利,我就必須要罵它爛了。
該回答發出去後,許多餘秋雨的書迷私信罵我,我裝作沒看到,有餘秋雨的學生似乎是想來找我麻煩(名字就打碼好了):
你們開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