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的書,都是需要到了適當的年紀才能讀進去的書

2020-12-10 小詩看世界

《文化苦旅》這本書我真的讀得很苦。

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著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後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它涵蓋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讓一顆不堪負重的心靈,只能用沉默的眼淚來回答歷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與太多的無可奈何。

原來散文,真的也可以寫出歷史的重量。

餘秋雨先生的文採當然是好的,華彩明麗的辭藻,工整通暢的行文;但最吸引我的還是透過詞句背後穿透歷史迷霧的畫面,越平凡質樸越令人動容。王道士遠望外國學者拉著滿載敦煌文物大車的背影,天一閣門口及膝深的積水與樓閣上滿地的棗核,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靦腆年輕女老師們,布鞋踏在昔日牌坊上的雕紋上,送孩子們遠去而揮動的小手絹,那兩個為開了一冬的臘梅花瓣撐著紫綢傘的小護士……畫面在一個人物身上定格,停頓一下,又跳到另一個場景上,再停頓。一放一停,一停一放,那麼浩大深奧的中國文化歷史,一下就有了形象,有了精氣神,不再抽象,不再枯燥,哪怕是屈辱的部分,也讓忍辱負重有了發洩的具體出口。

就我個人來說,最動人的一定是那篇《風雨天一閣》:「登天一閣樓梯時我的腳步非常緩慢,我不斷地問自己:你來了麼?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就這一句問話,竟然讓深夜讀書的我感慨到泣不成聲。對於一個在22歲就離開了故土的漂泊者來說,我從來沒有對歷史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過多麼深厚的興趣,「書生」這個詞實在離我的個人旅程太遠。我捫心自問,究竟是什麼觸動了一個甚至對歷史具有抗拒心理的異鄉人的神經,讓那種心痛與感觸都尖銳到幾乎破胸而出,只能用微薄的眼淚來與千裡之外的另一個心靈共鳴?

而《文化苦旅》整本書我仔細讀了兩遍,仍然不敢動筆寫讀書筆記,直到再讀完了《山居筆記》才終於決定下筆整理自己的思緒,這些文字下面究竟蘊含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力量,讓我的筆為之躑躅,讓我的心靈為之震蕩而深感敬畏?

讀《文化苦旅》第一遍時,對這本書的感覺是複雜的,除了感慨,對有些篇章某種語氣的厭煩也是強烈的。這種厭煩主要出現在作者時不時站到歷史代言人的角度上發表感懷之刻,更在《狼山腳下》一篇中到達了頂峰。那些大而空的言論、呼籲、名詞、慷慨陳詞,那些對中國文化進行總結式陳詞的語氣與對古今文人命運的對比推斷讓人心裡總不自覺地產生某種不服,不耐煩:這究竟是何許人也,敢這樣張狂的把整個中華五千年文化的來龍去脈都籠絡進自己的思想體系之下一一解說!可在厭煩的同時,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銳,他的精確。

比如那篇《上海人》,既道盡了上海人的尖刻與斤斤計較,又通過謙讓與不謙讓的比較深入到單元與多元世界觀的差異中去,怎麼不是以小見大?剛剛為《五城記》中「構建」、「召喚後代」這樣的詞彙而反感,再翻幾頁,蘇杭與星羅棋布的江南小鎮們又溫柔地用吳儂軟語煙波暮靄把剛才的對立情緒抹去,可在舒暢的同時,「人格方位與地理方位」又跳出來讓我不得不撇撇嘴,把書放下,嘆口氣,再讀。

這樣複雜的情緒一直伴隨我讀完最後一頁。既然說不清,理不順,那就必須再讀一遍,直到胸中所有的情緒平復下來,所有的感想沉澱出來,才深深體會到,張狂也好,空泛也罷,每一個字背後卻都是深切而誠懇的情感與傾訴,就如同那句「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一樣,背負了太多的重壓與積蓄到不得不爆發的深切悲憤,題目本身太大,平實的由淺入深由小見大是多麼得不易!

這份真摯,在《廢墟》中表現為苦口婆心,在《漂泊者》中變成一種沉默,在《三十年的重量》中又幻化成一聲長嘆。我一邊在為那些因為心境過於急切而突兀出來的大詞彙們所皺眉,一邊又為這樣摯誠的一種迫切而由衷的慨嘆。是的,如果他不站出來揮手,呼喊,不管語氣是否不夠謙卑,不管調門是否過於鼓譟,我們的時代究竟又有誰更有資格更應該肩負起這樣的重量呢?或者說,難道真要具備某種資格某種背景才能站出來呼喊呼籲嗎?在這樣的時代,難道文化還只是精英們的特權?

文字上的完美儘管艱難,但畢竟是一種「技」,可修煉,可學習,可提高,還可炫耀,可虛張聲勢;文字背後的真實社會責任感、緊迫感,一種超越了文字以上的思想提煉,一種願意負重敢於吃苦的力量,這些,更是《文化苦旅》區別於其他散文的核心,這些,才讓我這樣對歷史本來並不感興趣的讀者深切的悲痛敦煌文物的流失,努力的想像夜航船的篤篤聲與船槳劃破江面的水濤聲,才讓我數次在夢中拜倒在天一閣朱紅大門前虔誠的膜拜,不自覺的問:你來了嗎,你又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

文化,不管在哪個時代哪種文明下,都是一種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感召,是超越一切政治因素與社會習慣真正為一個人的本源與根基寫下定義的力量。

文字,因為真,才會苦。

相關焦點

  • 餘秋雨致高考少年的一封信——路,就是書
    苦旅,便是「讀萬卷書於是,整個身心都放下了,輕鬆了,陌生的時光和山河迎面而來又一一退去,行走中的人更能知道生命是什麼。 再宏偉的史詩也留不住,只剩下與之相關的無言山河。讓我們在閱讀中、在旅行中讓人間的大事變小、變軟、變輕,直到連山河都可以隨腳而過。
  • 讀書如下棋——從人找書到書找書
    有的書在後來會被從那塊地方挪出來,但有的至今還待在那裡,上面的灰塵也早已是厚厚的一層了。每每收拾書架想要丟掉,又覺得是花錢買回來的捨不得,便長年累月地放在那裡,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花了些冤枉錢,走了些冤枉路,總算摸索出了一點自己的道道。所謂讀書,就是讀自己喜歡的,愛看的,能一眼就掉進去的書,無所謂低俗和高雅。
  • 餘秋雨:中國最年輕校長,卻裸辭去26個國家冒險,只為寫下這部書
    在當代散文作家中,餘秋雨無疑是獨特的,是個性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是我國古代文人總結出來的,作為一名作家、學者,餘秋雨也將這樣的價值追求深深地埋在心中,時刻準備著實現它。所以,我們才在他的文字裡,讀到一種寄托在歷史深處真正的情感:中原慈母的白髮,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陰下的訣別,將軍咆哮時的怒目,丟盔棄甲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
  • 《文化苦旅》——讀一本爛書是什麼樣的體驗?
    林和靖「梅妻鶴子」的典故應該是很出名的,《宋史》卷四五七中明明白白寫著:「……逋不娶,無子……」一個本來沒娶妻、沒孩子的人,到了餘秋雨這裡卻成了有妻小,這就很荒謬了。當然,餘秋雨先生可以提出新的觀點,認為《宋史》中記載有誤,但是在基本公認林和靖無後的情況下,什麼都不加解釋,毫無根據地就直接宣稱人家有妻小,這總不太好,誤導了不少讀者。
  • 一諾何惜成馬角,三生不忘系蘭心:七律/讀餘秋雨《我在等你》書後
    佚題一首--讀餘秋雨《我在等你》書後(含聯句)才女慕沛雯以餘秋雨的現代詩歌《我在等你》見示,並囑予閱後作近體詩以記之。
  • 書,需要靜靜地讀
    說到那個時期的閱讀,萬方最感慨的是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這本書給她帶來的衝擊是在被窩裡一邊看一邊哭,別人還都覺得很奇怪,不明白萬方到底在哭什麼。那個時期的名著萬方能看的基本上都看了,包括《獵人筆記》、《前夜》等。那是一個感情饑渴的年代,在那個「不正常」的年代裡看書對萬方來說是一種滋潤。讀本好書,是種享受「閱讀是真正的快樂。
  • 我早已讀不進去書了,讀那麼書有什麼用?有用!
    初次接觸到有聲書,是在前年,我被它那像精靈般的文字、如琴般的瑟瑟音頻所吸引,於是便關注了APP,早上起床時、洗漱間、上班路上、下班路上都會進入APP主頁,點擊音頻收聽。也許,有人會問了,我早已讀不進去書了,讀那麼書有什麼用?讀書有用嗎?
  • 高中語文老師不讓讀課外書,但這本書例外:高考作文閱卷老師最愛
    最近我發現一件有意思的事,我在讀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推薦我們讀《文化苦旅》,我妹妹讀高中的時候,她們語文老師還是讓她讀《文化苦旅》,如今侄子明年高考,今年他們語文老師還是讓讀《文化苦旅》。這些老師咋回事,跟餘秋雨槓上了嗎?
  • 餘秋雨!餘秋雨?餘秋雨……你懂了嗎?
    當初李紅不顧一切嫁給身無分文的餘秋雨,而他卻有了新歡馬蘭。最終兩人離婚,李紅帶著孩子終生未嫁,於是他成了一個妥妥的負心漢。1992年,餘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出版,瞬間火爆,成為當時的「網紅書」,暢銷全國,各大中學語文老師爭相推薦。
  • 名著要讀,「二流書」也要讀:「二流書」,一流價值
    目前,許多青年人面臨著讀名著讀不進去的問題,特別是一些中小學生,一本《三國演義》,拿起放下無數次,「螞蟻啃骨頭」般地死磕,結果到中學畢業也不知道裡面到底寫了什麼。那麼名著要不要讀?除了名著其他名不見經傳的作品要不要讀?名著一定要讀,而且要真正讀好。
  • 全球視野的少兒書才能真正走進去
    □劉蓓蓓近日,黎巴嫩國家電視臺MTV播放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童心戰『疫』·大眼睛暖心繪本」書系阿拉伯語宣傳片。片中說,這套書的故事用溫和的方式讓孩子們正視疫情發生的情況,並努力克服內心的負面情緒,樂觀面對困境。目前該系列圖書版權已輸出17個國家、14個語種。
  • 書該如何讀進去?讓古人告訴你這些讀書的方法
    書籍是前人總結出來的財富,通過讀書,才能掌握前人總結出來的知識,繼承前人的智慧,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展創新。另一方面,書籍是精神食糧,人活著,不僅需要物質食糧,而且需要精神食糧,才能豐富自己的人生。世界上有許多人不愛讀書,還總為不讀書找出種種理由。實際上,一個不愛讀書、不愛學習的人,是不可能做出很大成績的。做學問,要從愛讀書開始。那麼,古人有什麼樣的讀書方法,可供我們借鑑呢?
  • 要讀一些需要「啃」的書
    要想自己的審美能力和水平在「上臺階」式的閱讀中不斷提升,就必須摒棄那些庸俗、低俗、爛俗的書。也就是說,讀書要追求精神「進化」,最好是讀需要「啃」的那種書,即經典和原著。上世紀80代初,我剛進大學,到校圖書館借書,我請教一位圖書館管理員:我是新生,應該借些什麼書閱讀呢?他說,先找一些名著墊底吧!旁邊有位教《古訓學》和《典章要籍和檢索》公共課的老者笑眯眯地告訴我,他能從一年級學生的借書卡上預測這些學生將來的成就,幾乎是百試不爽。毫無規律胡亂借書的難有希望,借書卡上過於疏空的當然令人嘆息,借書卡上密密麻麻的也叫人搖頭。
  • 書香「五四」 青年薦書|讓我們一起「悅」讀吧
    在這個「五四」青年節,惠山法院團支部組織開展了一次青年薦書活動,讓青年幹警們推薦自己閱讀過的書籍,並向他們發出倡議——多讀書,讀好書,品讀經典,啟迪智慧。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惠法青年們給我們推薦了哪些好書?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清代錢泳在《履園叢話》中就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二者不可偏廢」。「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對於21世紀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啟發性和指導意義,也正因如此,才有網絡上的熱議。感性、形象化地表達思想或觀點有易懂易記的特點,但也最易被誤解,特別是時過境遷以後。「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也不例外。
  • 二十二歲時的餘秋雨,是個什麼樣的人?
    這說明了年輕的餘秋雨,就具備了一定的學術水平。先生此時的思考能力和學術水平不是我這篇文章要表述的重點。我要表述的重點是,年輕的餘秋雨在文革那樣的極左時代的大背境下,身為一個面臨畢業的大學生,在周圍都是造反動亂的氛圍裡他都做了些什麼。
  • 讀「正確」的書,還是讀「喜歡」的書
    我問:「要不要我揭發你期末考試的前一天,通宵讀《一簾幽夢》的糗事。」瓊瑤的系列小說,好友每本都讀過,還模仿書中女主角的名字,給自己起了一個詩意的筆名,初三那年,她曾因為父親撕毀自己的瓊瑤藏書而離家出走過。多年過去,她站在父母當年的立場上,對孩子提出了相同的要求:讀「正確」的書,而不是「喜歡」的書。
  • 作為一個中醫人都讀了哪些書
    於是就毫不猶豫地出手了,我的書多在噹噹上購買,書價很便宜,多數都是半價之下,買的很開心。有時也去京東和淘寶上買,反正趁便宜趕緊把舊存的購書車清空。打折結束了,但想買的書也都到手了。目前南寧的天氣已經變冷,算是進入冬天了。在這個漫長的冬天裡,正好可以專心讀書了。共購得書目如下:(以下書目只是大體做了一下分類。)
  • 沒有白讀的書
    程先利我初中沒有畢業就輟學了,是我自己不想讀的,覺得讀不讀書都無所謂,再說真也讀不進去了,那些個方程式、三角、幾何,它們認得我,我不認識他們。就這樣,我踏進了我們縣當時最大的工廠——棉紡織廠的大門。
  • 我們為什麼要讀冷門書?
    我當然知道這是一個偶然的印裝錯誤,但整整20頁莫名其妙、有些我連名字都沒聽過的大小病症出現在一本尼採著作中,實在太荒誕、太尼採了。於是,我就成了「那個收到史無前例錯版尼採的顧文豪」,一個被網友打趣為可以通過這種方法檢驗是否真讀了尼採的冷門書閱讀者。我不關心錯版書的收藏價值,也不在乎有多少人真讀過尼採,倒是網友的一句「冷門書」,恍惚間將我帶回到一條通向過去的時光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