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路即是書。」作為知識來源基本只有單一形式的人們,在默讀此書中,逐漸對知識的多元獲取與實踐渠道形成了初級認識。學習為何要從學術榮譽的象牙塔中破囚而出,向廣遠的山河大地尋找歷史的答案。為的是從歷史地理學與人類文化學視野,重新界定中華文化的生存狀態,探索出其在現代的時代內涵與傳承價值。
「世間真正的美都熨帖大地,潛伏深谷。」中國篇的遊記裡透露著蒼涼悽美,苦澀與甘甜交織,引導我們從慘痛的歷史陳事中,汲取民族的教訓。文明隕落的莫高窟蘊涵的壁畫往日有著五代唐宋文化色彩的亮麗光鮮,對比今日遭受洗劫的殘破零落。訴說著:藝術需要承繼者的繼往開來與重賦光彩。出賣敦煌經卷的王圓篆,漠視文化的高級官僚,給了最深刻的認識:最可怕的,不是愚人將莫高窟的拱手讓人,而是民族中肩負文化責任之人匱乏,更是文明修養與自覺的貧瘠,與對醜惡利慾對美的事物肆意蹂躪。「數字文物」與「智能保護」崛起的今天,作為下一代,學習與應用成了珍稀文化突破圍城的關鍵。這是我們將豐厚的知識轉為科學技術成果,接受文化精神洗禮同時研究其社會公用,讓深約宏美的古老文明真正在現代迸發出輝煌光彩。讓文化繼承成為眾望所歸的事業成果。故事與文化,歷史與人文,這些層次豐富的景方能根本上陶冶心靈,啟發保護意識。
越過民族文化的傷痕歷史,向前讀去。民族經濟生活的繁榮昌盛,然為文化注入源遠流長的發展力與創造性。都江堰的澤慧萬民與李冰大智大巧,承德山莊的大氣恢弘與清朝的蓬勃強盛,寧古塔的遙遠荒蕪與靈魂受難。
作為評價者,我很愛裡面長城與都江堰的對比:從遼闊的空間與邈遠的時間,詮釋了兩處古蹟的含義。長城是守四方的孤獨將領,代表著守土盡責的民族精神,使人聯想到農耕文明敬重土地,守望田園,天人合一的和諧美感。而非學者之人建立的庇護,卻成了都江堰惠澤萬物的保。,詮釋著:不求所學習知識的專業與精準,從前輩的實踐中實現經驗教訓與實踐過程的高度統一,用無問西東的質樸奉獻服務於人,在「小我」融入大我,不僅是不失為崇高文化人格的實現方式。
思考此書影響力的圓周:它的文字精華未必被大眾廣泛閱讀,卻已經滲透在社會體制和生活方式中,成為廣源遼闊的群體生態。於是,淵知玄思不再自欺欺人,深山美景不再獨自遲暮,一個個紫氣東來,曙光明朗的時代大浪淘沙地到來了。
「閱讀最大的理由是擺脫平庸。」正如這句話,《文化苦旅》詩化的語言和富有文學底蘊的文字,讀起來唇齒留香。讓人們自身生命去完成和歷史的對晤,從此樹立符合自身結構的行為創造,擺脫世俗價值的膚淺平庸。學會享受尋找的過程中,文化繼承觀不斷成長豐富。中國歷史也因為自身而愈加鮮活。
在書中箜篌一樣優美的文化韻律中,它啟迪我將優秀的中華傳統美德納入處世觀,心繫國家社會的方方面面,做出適合青年時代大膽的嘗試,思考。
《千年庭院》中嶽麓書院從學規,堂訓等從道德出發對學子的行為規範提出要求,這恰是現今效率至上的應試教育的缺憾之處。在處世觀中對教育的看法,逐漸從一蹴而就的功利性活動,轉化為對學術自由的深度探索,以及自身修養的陶冶。《天一閣》中範欽父子定下嚴規保護著戰火中的藏書,證明著一個民族在物質與精神的動蕩離散下,善於遺忘自己寶貴的文明。作為學生,在處世時不可或缺的即是構建健康,益於社會的人生觀「重常人之所輕。」積極對古典文化進行修繕,讓文明火種長燃。
文明可以熬過苦難,但絕不讚美苦難。苦旅的意義不僅在於為人革故鼎新的智慧,也在於總結了對文明盛衰的規律。《苦旅》中漸漸浮現出中華文明得以存續的一些因素。統一普及的文字系統,富有儒家文化色彩的中庸之道,與法家律令的理性實用,助於社會穩定的科舉制度,以及文明範圍的遼闊。
認識到這些優勢,融合所接受的歷史知識,有助於青年一代在世界之林中為中華文化創造更多的話語權,增加向心力。具體辦法或許可以藉助自媒體與網上知識平臺,以全新的渠道實現古老文明在當代的充盈壯大。如餘秋雨開設中國文化課一樣,融入文化群體,反思文化利弊,感受與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共鳴……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我認為,文明的延續是生命化的體現,書中探討的儒家國家觀念。素以仁義為魂,包容為骨,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孔子的「仁愛」處世觀潛移默化地鑄就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契約」,如同《論語》包涵的:兼愛非攻,中庸平和。則是一種兩面性的概念,福禍相依,民君共舟,像冰面暗流一樣衝擊黑暗的社會制度。
文化苦旅塑造的世界文化觀,是對千年風沙的接受和滑落,是簡單糙糲社會下的精心與設計,亦是毫不彎曲的正直與仁愛,時隔千載的我們如今在文化的孔林中,依然可以感受它帶來的澎湃呼嘯,以血肉之軀作為交流的船箋。
從國家出發,餘秋雨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傳遞著一種始終對社會懷有人文關懷的處世觀。《廢墟》中他帶著殷切的目光審視廢墟,提出了對廢墟文化公平對待,不加粉飾。倘若我們讓地理廢墟當作歷史的課本,將文化廢墟轉化為民族全新的歸宿與起點。
擁抱廢墟,唯有勇敢面對民族歷史的恥辱與失落,在其中構建溝通古代與現代文化斷層的渠道,才能真正地尊重廢墟的存在過程,樹立透著馥鬱文化氣息的國家觀。讓國家文明更有底氣與信心,將往日的斷壁殘垣變為國家明日的文化創舉。
讀完最後一頁,將思緒從遙遠的旅途收回浙江餘姚的小山村,半個多世紀前,那個餓著肚子也要去買筆墨宣紙的孩子,帶著老師送的舊書,出山,這一走,就是山河萬裡,乾坤變幻。
作為文明的傳承者的讀者的你們,可能對這個孩子的經歷深有感觸,未來,或許通過對前輩先人歷史文化散文的借鑑與創新,學術研究的滴水勤奮匯聚豐盈大江,虎嘯龍吟間化為滾滾的新興文明支流。白駒過隙,滄海桑田,執著沉靜,無問西東。在踐履的行跡與浩瀚的卷帙中孤獨又燦爛地構築自己的山河日月。以華夏歷史作為枝幹,理性作為工具,但願苦旅的精髓能融入個體靈魂,馥鬱於乾坤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