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文原創】《文化苦旅》書評——天地人文,內在星空

2021-02-20 拾文行世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路即是書。」作為知識來源基本只有單一形式的人們,在默讀此書中,逐漸對知識的多元獲取與實踐渠道形成了初級認識。學習為何要從學術榮譽的象牙塔中破囚而出,向廣遠的山河大地尋找歷史的答案。為的是從歷史地理學與人類文化學視野,重新界定中華文化的生存狀態,探索出其在現代的時代內涵與傳承價值。

「世間真正的美都熨帖大地,潛伏深谷。」中國篇的遊記裡透露著蒼涼悽美,苦澀與甘甜交織,引導我們從慘痛的歷史陳事中,汲取民族的教訓。文明隕落的莫高窟蘊涵的壁畫往日有著五代唐宋文化色彩的亮麗光鮮,對比今日遭受洗劫的殘破零落。訴說著:藝術需要承繼者的繼往開來與重賦光彩。出賣敦煌經卷的王圓篆,漠視文化的高級官僚,給了最深刻的認識:最可怕的,不是愚人將莫高窟的拱手讓人,而是民族中肩負文化責任之人匱乏,更是文明修養與自覺的貧瘠,與對醜惡利慾對美的事物肆意蹂躪。「數字文物」與「智能保護」崛起的今天,作為下一代,學習與應用成了珍稀文化突破圍城的關鍵。這是我們將豐厚的知識轉為科學技術成果,接受文化精神洗禮同時研究其社會公用,讓深約宏美的古老文明真正在現代迸發出輝煌光彩。讓文化繼承成為眾望所歸的事業成果。故事與文化,歷史與人文,這些層次豐富的景方能根本上陶冶心靈,啟發保護意識。

越過民族文化的傷痕歷史,向前讀去。民族經濟生活的繁榮昌盛,然為文化注入源遠流長的發展力與創造性。都江堰的澤慧萬民與李冰大智大巧,承德山莊的大氣恢弘與清朝的蓬勃強盛,寧古塔的遙遠荒蕪與靈魂受難。

作為評價者,我很愛裡面長城與都江堰的對比:從遼闊的空間與邈遠的時間,詮釋了兩處古蹟的含義。長城是守四方的孤獨將領,代表著守土盡責的民族精神,使人聯想到農耕文明敬重土地,守望田園,天人合一的和諧美感。而非學者之人建立的庇護,卻成了都江堰惠澤萬物的保。,詮釋著:不求所學習知識的專業與精準,從前輩的實踐中實現經驗教訓與實踐過程的高度統一,用無問西東的質樸奉獻服務於人,在「小我」融入大我,不僅是不失為崇高文化人格的實現方式。

思考此書影響力的圓周:它的文字精華未必被大眾廣泛閱讀,卻已經滲透在社會體制和生活方式中,成為廣源遼闊的群體生態。於是,淵知玄思不再自欺欺人,深山美景不再獨自遲暮,一個個紫氣東來,曙光明朗的時代大浪淘沙地到來了。

「閱讀最大的理由是擺脫平庸。」正如這句話,《文化苦旅》詩化的語言和富有文學底蘊的文字,讀起來唇齒留香。讓人們自身生命去完成和歷史的對晤,從此樹立符合自身結構的行為創造,擺脫世俗價值的膚淺平庸。學會享受尋找的過程中,文化繼承觀不斷成長豐富。中國歷史也因為自身而愈加鮮活。

在書中箜篌一樣優美的文化韻律中,它啟迪我將優秀的中華傳統美德納入處世觀,心繫國家社會的方方面面,做出適合青年時代大膽的嘗試,思考。

《千年庭院》中嶽麓書院從學規,堂訓等從道德出發對學子的行為規範提出要求,這恰是現今效率至上的應試教育的缺憾之處。在處世觀中對教育的看法,逐漸從一蹴而就的功利性活動,轉化為對學術自由的深度探索,以及自身修養的陶冶。《天一閣》中範欽父子定下嚴規保護著戰火中的藏書,證明著一個民族在物質與精神的動蕩離散下,善於遺忘自己寶貴的文明。作為學生,在處世時不可或缺的即是構建健康,益於社會的人生觀「重常人之所輕。」積極對古典文化進行修繕,讓文明火種長燃。

 文明可以熬過苦難,但絕不讚美苦難。苦旅的意義不僅在於為人革故鼎新的智慧,也在於總結了對文明盛衰的規律。《苦旅》中漸漸浮現出中華文明得以存續的一些因素。統一普及的文字系統,富有儒家文化色彩的中庸之道,與法家律令的理性實用,助於社會穩定的科舉制度,以及文明範圍的遼闊。

認識到這些優勢,融合所接受的歷史知識,有助於青年一代在世界之林中為中華文化創造更多的話語權,增加向心力。具體辦法或許可以藉助自媒體與網上知識平臺,以全新的渠道實現古老文明在當代的充盈壯大。如餘秋雨開設中國文化課一樣,融入文化群體,反思文化利弊,感受與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共鳴……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我認為,文明的延續是生命化的體現,書中探討的儒家國家觀念。素以仁義為魂,包容為骨,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孔子的「仁愛」處世觀潛移默化地鑄就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契約」,如同《論語》包涵的:兼愛非攻,中庸平和。則是一種兩面性的概念,福禍相依,民君共舟,像冰面暗流一樣衝擊黑暗的社會制度。

文化苦旅塑造的世界文化觀,是對千年風沙的接受和滑落,是簡單糙糲社會下的精心與設計,亦是毫不彎曲的正直與仁愛,時隔千載的我們如今在文化的孔林中,依然可以感受它帶來的澎湃呼嘯,以血肉之軀作為交流的船箋。

從國家出發,餘秋雨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傳遞著一種始終對社會懷有人文關懷的處世觀。《廢墟》中他帶著殷切的目光審視廢墟,提出了對廢墟文化公平對待,不加粉飾。倘若我們讓地理廢墟當作歷史的課本,將文化廢墟轉化為民族全新的歸宿與起點。

擁抱廢墟,唯有勇敢面對民族歷史的恥辱與失落,在其中構建溝通古代與現代文化斷層的渠道,才能真正地尊重廢墟的存在過程,樹立透著馥鬱文化氣息的國家觀。讓國家文明更有底氣與信心,將往日的斷壁殘垣變為國家明日的文化創舉。

讀完最後一頁,將思緒從遙遠的旅途收回浙江餘姚的小山村,半個多世紀前,那個餓著肚子也要去買筆墨宣紙的孩子,帶著老師送的舊書,出山,這一走,就是山河萬裡,乾坤變幻。

作為文明的傳承者的讀者的你們,可能對這個孩子的經歷深有感觸,未來,或許通過對前輩先人歷史文化散文的借鑑與創新,學術研究的滴水勤奮匯聚豐盈大江,虎嘯龍吟間化為滾滾的新興文明支流。白駒過隙,滄海桑田,執著沉靜,無問西東。在踐履的行跡與浩瀚的卷帙中孤獨又燦爛地構築自己的山河日月。以華夏歷史作為枝幹,理性作為工具,但願苦旅的精髓能融入個體靈魂,馥鬱於乾坤寰宇。

相關焦點

  • 文化苦旅:獨到的文化沉澱,苦旅,苦在哪裡?3層含義給出答案
    當代偉大的文豪作家也數不勝數,這篇文章就講一位偉大作家的文學作品《文化苦旅》。這本書初發行時,實在可稱為「洛陽紙貴」,被捧得火熱,引起巨大的反響。一本散文能被眾人追捧,自然有它吸引人的地方。談到《文化苦旅》,就不得不提起這本書的作者——餘秋雨。一位教授,辭職後毅然走出校園,踏上文化旅途的道路,記載著中國文化,世界文化和自己的思考,實屬不易。
  • 《文化苦旅》——讀一本爛書是什麼樣的體驗?
    提到爛書首先想到的是《文化苦旅》,這本書中學階段看看應付高考作文也就算了,不寫作文以後必須戒掉。有些人似乎不明白為什麼這是爛書,關鍵不在於他愛掉書袋子引一大堆東西,而在於他引的東西根本就是錯的。在《文化苦旅》中的《西湖夢》一文裡,餘秋雨這麼說:梅妻鶴子有點煩難,其實也很寬鬆,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兒找不到幾叢花樹、幾隻飛禽呢?在現實社會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個林和靖是最容易不過的。
  • 讀餘秋雨《文化苦旅》情與智的藝術融合,抒情散文原來可以這樣寫
    過去讀過的一些關於風景名勝類的抒情散文,在具體的內容上很多都是對純風景與心情的抒寫,還有一類寫風景的散文,作者會把人文與風景作一個融合,以風景做背景,來抒發作者的人文情感,從而使散文進行一個情感、景觀與文化的交融,這就是我們經常提起的餘秋雨的文化散文系列,然而在他文化散文集裡有這樣一篇散文,名字叫《三峽》,我覺得有必要重溫一下這篇散文,對我們寫這類散文有一個很好的借鑑意義。
  • 餘秋雨《文化苦旅》經典語錄:友情的敗壞,是從互相利用開始的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 ,是餘秋雨通過對國內外的文化進行考察和思考,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而撰寫的系列散文集。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近30年來,《文化苦旅》深受廣大讀者和出版商青睞,其海內外的巨大銷量難以計數。
  • 【社會人文·書評】中土文化互通共融——從《土庫曼民族的精神...
    原創 劉貴洲 胡紅民等 中國投資參考 細讀《精神世界》,領悟土庫曼核心價值觀,深為土庫曼民族和人民的精神所吸引;品味通篇寓言,就如參加跨國故事會,更為中土民族文化的互通而倍感親切。中土文化互通共融(一)核心價值觀相同相似敬畏天地。
  • 重讀《文化苦旅》|赴一場旅途,講一個故事,解一段歷史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悠長,有太多的故事和古蹟,可能無法全部了解,但《文化苦旅》的故事,卻不能錯過。它被譽為三十年來影響最大的一本文學書。疫情在家期間,閉門不出,翻開書架上一本本書,外表並不顯眼的《文化苦旅》,拿起來,久久放不下。
  • 上海掃黃抓到小姐,她們包裡有《文化苦旅》,餘秋雨:我很高興
    一次上海的掃黃小組,抓了幾個舞女,在一名小姐的包裡,除了保險套、口紅,竟然還發現了一本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因為《文化苦旅》,「洛陽紙貴」,餘秋雨也很快家喻戶曉,這之後招致了一串的圍攻,圍攻的人很複雜。比如第一個炮轟餘秋雨先生的作家余杰,因為這件事還得到美國人的人權保護,後來到了美國,這就是圍攻餘秋雨得到的好處。再比如號稱看餘秋雨《文化苦旅》長大的韓寒,他無非就是靠驚人言語蹭餘秋雨的流量而已。
  • 餘秋雨《文化苦旅》:人活著就要用生命去解釋自己的信仰
    餘秋雨《文化苦旅》之牌坊高中時讀餘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猶如在聽故事,娓娓道來,一物件、一座寺廟都有中華文化的身影。如今三十 歲,再次去品讀。才發現故事還是原來的 故事 ,物件依舊是那件。多了對於文化根上的感悟,感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是對於文化來自於對文化的尊重和敬畏。曾問自己 信仰到底是什麼,或許在牌坊這篇文章中找到了些許的答案。
  • 7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丨為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
    7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丨為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 2020-07-01 16:06 來源:
  • 《文化苦旅》人生之旅:萬裡蹀躞,以此為歸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先生寫的散文集,在文中,先生用自己的旅途記錄古今中外無數古蹟名勝、文化故事,以自己的行動充分地向人們展示了何為「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以自己的足跡丈量著歷史與思想的距離。全書憑藉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寫出了歷史的重量。
  • 「文化苦旅」實驗 紹興文理學院師生重走孔子遊學路
    但是,參加此次活動的無論老師還是同學,依然沉醉其中,一說起「秦晉行」,手舞之,足蹈之,興奮異常。此次「秦晉行」,是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暑期遊學活動的第二次出發。去年,首站「中原行」,重走了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考察了黃河下遊齊魯的歷史文化。這次是行走秦晉大地,重走秦國東擴吞併六國的路線,上溯黃河中遊,探索仰韶文化和周秦漢唐的歷史脈絡。
  • 5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水滸尋宋
    5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水滸尋宋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 2020-05-04 11:16 來源: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
  •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寫得那麼好,可是為什麼還有很多人去貶呢?
    餘秋雨最受大家喜歡的作品,那自然是《文化苦旅》,這是一部厚重的作品,同時也是一部當代的傑作,在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餘秋雨,他跋山涉水,去到各個地方考證,然後再寫自己的作品。《文化苦旅》這個部作品,特別是這書名,一個苦字,更能夠彰顯的用心良苦,如果沒有那些苦,也不可能寫出如此了不起的散文來。很多人讀了之後,其實自己內心是認為好,但是由於聽到了一些人的評論,於是也認為不好,不願意承認,這就好比是現在的人,明明讀過了韓寒和郭敬明,但就是不承認。只要聽到了不好的評論,便是認為,這樣的作品,真的寫得不好,這樣的一個看法,很是不可取。
  • 【民俗文化大講堂】天地水三元文化的再認識
    天地水三元文化是古人對天地水的敬畏與崇拜。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以語言敘事、物象敘事、行為敘事為中心的文化形態,但是在當代傳承過程中,這些敘事正為人們所遺忘,三大敘事成為我們再認識天地水三元文化的基礎。2019年12月14日下午,楊浦區少年宮特邀雷偉平副教授在一樓報告廳帶來《天地水三元文化的再認識》講座。
  • 對話華潤萬象天地:城市人文背後的商業邏輯
    2017年,華潤置地帶著全新的萬象天地品牌亮相,這一次,他們希望打造一個兼具人文藝術商業的漫步式城市創作空間。   讓眾多業內人士驚訝的是,相較於以往的通過開招商發布會或媒體見面會等形式第一次亮相不同。這一次,萬象天地採取了一個跨界藝術的形式。
  • 天津友誼新天地廣場是老商場,裡面卻有適合拍照的一個星空藝術館
    天津的友誼新天地廣場是一個比較老的商場,它位於天津市濱江道步行街和河北路交叉路口。友誼新天地廣場本身是一個老商場,已經開業很多年,但這裡面有一個非常時尚的地方,就是一個名為螢火蟲星空藝術館的地方。這個螢火蟲星空藝術館看似平常,其實是一個拍照的絕佳地方,這個藝術館做出來很大程度上就是供人們拍照用的。下圖表示了天津的友誼新天地廣場和星空藝術館的位置。
  • 腦癱青年創辦「殘疾人文學星空論壇」
    經過反覆磋商,他們於9月16日成立了「殘疾人文學星空論壇」網站,當月21日成立了「文學星空」QQ群。  該論壇主要分「星空文學書苑」、「星空娛樂」、「星空站務」部分。其中,「星空文學書苑」主要有「美文沙龍」版塊(摘錄精品文章)、「情感草屋」版塊(殘疾人結交朋友,宣洩感情)、「朗誦藝術」版塊(分「朗誦知識園地」和「朗誦文學」兩部分)、「心情記事本」版塊(殘疾人心靈家園)及「原創天地」版塊(發表殘疾人原創的文學作品)等。
  • 「雪佛蘭2019天地世界音樂節」在創智天地上演視聽盛宴
    「天地世界音樂節」正是新天地XINTIANDI品牌聯合上海世界音樂季傾力打造的世界音樂交流平臺,多年來堅持向旗下天地系列的觀眾免費開放呈現專業豐富多元精彩的世界音樂,是構建新天地XINTIANDI品牌打造文化社交目的地的重要踐行之一。
  • 作為書評的人類學著作
    比如,為《二人轉與薩滿研究》一書所做的評論,起筆講述春晚舞臺上的喜劇表演,引出二人轉為什麼男扮女裝、故意扮醜,群眾為何喜聞樂見,然後引至歷史典籍裡大秧歌、野人舞的記載及其風俗由來,把二人轉還原到薩滿文化的路徑,重新審視薩滿文化這一人類古老的精神觀念,最後回到表演藝術起源的探討。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從而變得清晰易懂。書評人經常不受待見。很多人說:為什麼讀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