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文化苦旅》:人活著就要用生命去解釋自己的信仰

2021-01-08 貓叔談史

永遠不拆的就是那種石質牌坊,最古老懂得據說有五百年了。 餘秋雨《文化苦旅》之牌坊

高中時讀餘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猶如在聽故事,娓娓道來,一物件、一座寺廟都有中華文化的身影。

如今三十 歲,再次去品讀。才發現故事還是原來的 故事 ,物件依舊是那件。多了對於文化根上的感悟,感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是對於文化來自於對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曾問自己 信仰到底是什麼,或許在牌坊這篇文章中找到了些許的答案。

人活著就要用生命去解釋自己的信仰。

「貞節牌坊」象徵古代女子對於自己所嫁男人的忠貞,時代發展不斷更替著,文化也在不斷的更新剔除不符合時代的文化行為。

一個人的生命方為自己的第一信仰,有了生命 才能去做更多的事情。

戰爭年代,學會在戰場保護自己生命,方能拿起武器保家衛國。

和平年代,認真的生活 。讓自己生命更加的旺盛,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貞潔對於女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古代道德倫理的約束,女人要守住自己的節操,不能另嫁。

事情很多時候總是會有意外,男女還未結婚,未婚夫卻死了,或女子剛剛守寡有人三番兩次的來 提親,於是女子便自盡了。

當然,這都是大戶人家的事,窮苦人家不 這麼 做,做了 也不會立牌坊。

餘秋雨先生《文化苦旅》如上這樣寫道。

故事真的 就這麼簡單的結束了嗎?

沒有,兩個石匠的對話慢慢的拉開故事的序幕。

一位受人尊敬的牌坊石匠,接了一個立牌坊的活,因為 忙讓另一位做墓碑的石匠一起幫忙。談話間透漏出

自盡,立了牌坊的年輕女子,墓都是空的。

故事 說到這裡,故事已經開始明了了,那就是墓中是沒有人的,墓中是沒有自盡女子的身體的,那身體哪裡去了。

牌坊立了形式走了,其實人被 偷偷的送走了。因為在時代過渡時期,很多風俗就沒那麼嚴格了,人都是有感情的,誰 願意讓自己女兒就這樣走了。

一場騙局,帶來是另一種場景。

村子裡要在以前的尼姑庵辦學校,來的是三位年輕的女教師。

剛好翻修尼姑庵請了年輕的石匠和年長的石匠,年長的石匠抽著煙杆,老是想著什麼,也不跟 別人說。

後來他找鄉長,說讓鄉出點 錢,他為小學砌一個石門,石門造好人們一看活生生的一座嶄新的牌坊。

兩道楣梁上刻著尼姑庵和小學的名字。

或許在於年輕石匠聊天,年長的石匠已經開始猜測,後續小學的女老師讓他猜出了八九,為什麼墓是空的。

或許在不遠的另一個鄉裡有著同樣女老師教學的事情發生,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也未嘗不是人們認知和 文化道德的 進步。

我漸漸的明白了,我們鄉間為什麼留有那麼多無言的牌坊,卻又湧出來那麼多陌生的美麗,尼姑的美麗,女教師的美麗。我也漸漸的明白了,女教師為什麼那麼迫切想要招收女學生,連翻山越嶺也不在乎? 《文化苦旅》牌坊節選

文化本就像一場運動,在運動中不斷的壯大,那些不在適用的慢慢拋在了身後,運動中的人們,在用不同的生命方式,完成自己對於文化新的詮釋,也用新的生命訴說著自己的信仰。

人活著就要用生命去解釋自己的信仰。

用生命 去完成人生中那些自己要做的事,孝敬父母可以是自己生命的信仰、報效國家也可為自己生命的信仰。

而生命中的這份信仰對於自己,對於身邊的人是有意義的一件事,都是值得被尊重的信仰。

餘秋雨說:「我只知,自己,就是從那解凍的鄉村走出」。

我們也應知道, 我們的生命就是我們的第一信仰,用我們第一信仰去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就是人生的信仰。

如過你對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感興趣,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餘秋雨《文化苦旅》經典語錄:友情的敗壞,是從互相利用開始的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 ,是餘秋雨通過對國內外的文化進行考察和思考,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而撰寫的系列散文集。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近30年來,《文化苦旅》深受廣大讀者和出版商青睞,其海內外的巨大銷量難以計數。
  • 上海掃黃抓到小姐,她們包裡有《文化苦旅》,餘秋雨:我很高興
    這個評論的惡毒在於一箭雙鵰,一方面批評《文化苦旅》這本書是低級和下流的,另一方面暗示喜歡餘秋雨文化散文的讀者,都是些品味不高的人,比如失足婦女。但這個惡毒的批評之外,我們也看到批評餘秋雨的人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喜歡餘秋雨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寫得那麼好,可是為什麼還有很多人去貶呢?
    可是非常的奇怪,餘秋雨在當年大火的時候,卻是一直被人質疑,一直被人罵,主要的原因,人們認為他的人品不怎麼樣,其實以個人愚見,並不能這麼去理解,畢竟我們也不是當事人,也不了解那段歷史,而且對於一位有才華的人來說,會遭受到這樣原質疑,可以說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 黑粉:他不只是「文化流氓」,是真流氓,對此餘秋雨只留下8個字
    先是對餘秋雨文章中的史料引用進行批判,之後就直接上升到了人生攻擊,有的人甚至通過種種不道德的行為,惡意誹謗餘秋雨本人及家人。除此之外,有的人還出版了《餘秋雨現象批評》《審判餘秋雨》等五部專著,揚揚灑灑數百萬言,荒唐裡透著滑稽,滑稽裡面透著詭異,真的可以稱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千古奇觀"!
  • 文化苦旅:獨到的文化沉澱,苦旅,苦在哪裡?3層含義給出答案
    當代偉大的文豪作家也數不勝數,這篇文章就講一位偉大作家的文學作品《文化苦旅》。這本書初發行時,實在可稱為「洛陽紙貴」,被捧得火熱,引起巨大的反響。一本散文能被眾人追捧,自然有它吸引人的地方。談到《文化苦旅》,就不得不提起這本書的作者——餘秋雨。一位教授,辭職後毅然走出校園,踏上文化旅途的道路,記載著中國文化,世界文化和自己的思考,實屬不易。
  • 最年輕的大學校長餘秋雨,裸辭23次被拒,一部散文集銷量過百萬
    但我畢竟不是他肚子裡的蛔蟲,下面是被他自己的解釋:「我不為歷史的榮譽活著,不為組織的評定活著,不為人家文章當中的美言活著,我只為自己生命的價值認定活著。」那麼他做到了嗎?我認為他做到了,他的《文化苦旅》被萬人追捧,銷量更是突破了150萬冊。
  • 《文化苦旅》——讀一本爛書是什麼樣的體驗?
    林和靖「梅妻鶴子」的典故應該是很出名的,《宋史》卷四五七中明明白白寫著:「……逋不娶,無子……」一個本來沒娶妻、沒孩子的人,到了餘秋雨這裡卻成了有妻小,這就很荒謬了。當然,餘秋雨先生可以提出新的觀點,認為《宋史》中記載有誤,但是在基本公認林和靖無後的情況下,什麼都不加解釋,毫無根據地就直接宣稱人家有妻小,這總不太好,誤導了不少讀者。
  • 王朔評價餘秋雨:冒充文人,餘秋雨淡定回復:馬行千裡,不洗塵沙
    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裡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裡蹀躞,以此為歸。 ——餘秋雨餘秋雨是中國著名的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他小時候只是一位在鄉間勞動的普通人,沒有人知道他,也沒有人去挑他的毛病。
  • 餘秋雨!餘秋雨?餘秋雨……你懂了嗎?
    更有的黑粉以餘秋雨前妻之名在網上散布謠言,說餘秋雨不只是「文化流氓」,而是真流氓:「他辭職上戲院長,不是因為清高不戀官職,而是因為他太風騷,表演系的漂亮女生紛紛被他潛規則,人家去上海市委告狀,他幹不下去了,只能一躲了之。」
  • 餘秋雨自己也不想總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切交由時間
    餘秋雨身邊有個司機跟了他好多年。後來,司機因為要照顧年邁的母親,經濟捉襟見肘。餘秋雨得知後,給了兩個方案:一.餘秋雨給找全上海最好的醫院;二.司機母親晚年的所有錢餘秋雨來出。事情的最後是,餘秋雨不僅幫司機找到了養老院,他還承擔了全部費用。餘秋雨的朋友評價他,說他身上有江湖氣,他其實很願意幫人忙的。
  • 餘秋雨,一代文化名角,怎就墮為同行公敵?韓寒:這人太油頭粉面
    ——餘秋雨《燈下回信》記得前些年有段時間鬧書荒,友人推薦了一本餘秋雨的《文化苦旅》,這本書名噪一時,在保留了餘秋雨式的用詞華麗之外,還有深厚的人文情懷和歷史氣息,怪不得這本書能夠風靡全國。在那段時間裡,餘秋雨成為了人人效仿的對象。
  • 讀餘秋雨《文化苦旅》情與智的藝術融合,抒情散文原來可以這樣寫
    在餘秋雨的文化散文裡,風景已經不是他描寫的主要目標,這個在這本《文化苦旅》的散文集裡還有很多,作者對景與人文的相互滲透,使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對這些景點景觀有一個更為深刻的理解,那就是千百年來文化賦予了這些自然景觀,然而千百年之後的當今,又是誰是因為這些文化上的內涵而長途跋涉的來到這裡?
  • 唐僧是信仰苦旅的一條鯨
    但是有一點是其他任何人都比不上他的,唐僧信仰堅定,對人畜無害,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緩慢地向目標邁進,即便無數次地被取經路上的各種妖怪威逼利誘外加恐嚇正是這種一根筋的執著精神成就了唐僧,使他成為取回真經第一人,名垂千古,受人膜拜。可以這麼說,在信仰的苦旅上,唐僧是一條執著的鯨。
  • 餘秋雨面對誣陷,不反駁:責難就像人的影子,人越高,影子越長
    --餘秋雨由於所謂的樹大招風很有名,也會引來各種各樣的批評,比如餘秋雨。中國對餘秋雨有不同的看法,如有的人拜他為神,有的人把他當泥踩,但我認為應該有更多的人能夠理性判斷。餘秋雨是我國著名的學者和作家,自從他的《文化苦旅》橫空出世,客觀地說,他開創了散文的新時代。
  • 文化|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
    經常聽到外國人說到中國人的文化時,說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們說錯了嗎?其實客觀地講,並沒有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200多個國家,絕大部分都有屬於自己的宗教信仰:以色列有猶太教;印度有印度教;歐洲還有基督教;另外,阿拉伯世界也有屬於伊斯蘭教的信仰。唯獨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竟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
  • 文化大盜?餘秋雨:他們其實是一群無聊的可憐人
    第二次,涉嫌抄襲有人舉報說餘秋雨的書中有大量"文史差錯",還有"抄襲",稱他是"文化大盜"全國譁然。但是,後來有一個記者找到那個誹謗者,要與他比對證據,那人說:"他是'想當然'"。餘秋雨坦然自己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他的生活中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但是也不至於如此被詆毀。事實上,名人之間的爭議從來不斷。餘秋雨在這方面一直保持十分低調。就像他自己宣稱的那樣:馬行千裡,不洗沙塵。
  • 餘秋雨錯把「樂」讀成「lè」,引來萬人批評,他的實力究竟如何?
    為什麼餘秋雨讀錯一個字,會引起這麼大的陣仗呢?我想大概是因為他的文學地位吧!而且在我看來這個字就是念「lè」,為什麼大家要說這個字為什麼念「yào」呢?一代武俠小說的代表人物金庸老爺子曾經說: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那你就去看看餘秋雨和魯迅。將餘秋雨放在和魯迅對等的位置上,可見金庸對餘秋雨的文學是極為認可的。
  • 1991年,最年輕大學校長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眼見全是墳堆
    而當你讀過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後,你就會更加明白,讀書是另一種形式的旅遊。中國當代的文學大家,除了莫言就是餘秋雨了,也有人說,餘秋雨是中國文壇裡面文筆最好的人,他的《文化苦旅》更是火遍大江南北!那時《文化苦旅》基本上是處於極度暢銷的狀態,即使是在新加坡等華人地區,也出現了爭讀餘秋雨的熱潮。《文化苦旅》的創作並不是一帆風順,是用餘秋雨的裸辭換來的!
  • 餘秋雨:46歲辭職尋找「陽關」備受質疑,賈平凹:百年難得的人才
    在當代文壇,餘秋雨先生是不可忽視的存在。有人曾調侃金庸先生只會寫小說,不會寫文章,先生曾開玩笑說:「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賈平凹評先生更是稱餘秋雨是百年難得的人才。1991年,餘秋雨從校長職位提出裸辭,辭職後,他孤身一人從來到黃土高坡向當地人打聽「陽關」遺址,但是這在當時備受質疑,他尋找系統考察中國文化的全部重要遺址,以「牌坊」呼籲人性解放;以「都江堰」悟出人與自然相輔相成。餘秋雨說自己不是重出江湖,而是遠方歸來。
  • 中國最年輕校長餘秋雨,裸辭後去西北找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而我們的「武林盟主」金庸在被人調侃不會寫文章時,反而在兩位作家面前自認不如。金庸說的這兩個作家是誰呢?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魯迅,另一位就是寫出《文化苦旅》的餘秋雨。魯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而餘秋雨卻是大家不那麼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