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拆的就是那種石質牌坊,最古老懂得據說有五百年了。 餘秋雨《文化苦旅》之牌坊
高中時讀餘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猶如在聽故事,娓娓道來,一物件、一座寺廟都有中華文化的身影。
如今三十 歲,再次去品讀。才發現故事還是原來的 故事 ,物件依舊是那件。多了對於文化根上的感悟,感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是對於文化來自於對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曾問自己 信仰到底是什麼,或許在牌坊這篇文章中找到了些許的答案。
人活著就要用生命去解釋自己的信仰。
「貞節牌坊」象徵古代女子對於自己所嫁男人的忠貞,時代發展不斷更替著,文化也在不斷的更新剔除不符合時代的文化行為。
一個人的生命方為自己的第一信仰,有了生命 才能去做更多的事情。
戰爭年代,學會在戰場保護自己生命,方能拿起武器保家衛國。
和平年代,認真的生活 。讓自己生命更加的旺盛,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貞潔對於女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古代道德倫理的約束,女人要守住自己的節操,不能另嫁。
事情很多時候總是會有意外,男女還未結婚,未婚夫卻死了,或女子剛剛守寡有人三番兩次的來 提親,於是女子便自盡了。
當然,這都是大戶人家的事,窮苦人家不 這麼 做,做了 也不會立牌坊。
餘秋雨先生《文化苦旅》如上這樣寫道。
故事真的 就這麼簡單的結束了嗎?
沒有,兩個石匠的對話慢慢的拉開故事的序幕。
一位受人尊敬的牌坊石匠,接了一個立牌坊的活,因為 忙讓另一位做墓碑的石匠一起幫忙。談話間透漏出
自盡,立了牌坊的年輕女子,墓都是空的。
故事 說到這裡,故事已經開始明了了,那就是墓中是沒有人的,墓中是沒有自盡女子的身體的,那身體哪裡去了。
牌坊立了形式走了,其實人被 偷偷的送走了。因為在時代過渡時期,很多風俗就沒那麼嚴格了,人都是有感情的,誰 願意讓自己女兒就這樣走了。
一場騙局,帶來是另一種場景。
村子裡要在以前的尼姑庵辦學校,來的是三位年輕的女教師。
剛好翻修尼姑庵請了年輕的石匠和年長的石匠,年長的石匠抽著煙杆,老是想著什麼,也不跟 別人說。
後來他找鄉長,說讓鄉出點 錢,他為小學砌一個石門,石門造好人們一看活生生的一座嶄新的牌坊。
兩道楣梁上刻著尼姑庵和小學的名字。
或許在於年輕石匠聊天,年長的石匠已經開始猜測,後續小學的女老師讓他猜出了八九,為什麼墓是空的。
或許在不遠的另一個鄉裡有著同樣女老師教學的事情發生,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也未嘗不是人們認知和 文化道德的 進步。
我漸漸的明白了,我們鄉間為什麼留有那麼多無言的牌坊,卻又湧出來那麼多陌生的美麗,尼姑的美麗,女教師的美麗。我也漸漸的明白了,女教師為什麼那麼迫切想要招收女學生,連翻山越嶺也不在乎? 《文化苦旅》牌坊節選
文化本就像一場運動,在運動中不斷的壯大,那些不在適用的慢慢拋在了身後,運動中的人們,在用不同的生命方式,完成自己對於文化新的詮釋,也用新的生命訴說著自己的信仰。
人活著就要用生命去解釋自己的信仰。
用生命 去完成人生中那些自己要做的事,孝敬父母可以是自己生命的信仰、報效國家也可為自己生命的信仰。
而生命中的這份信仰對於自己,對於身邊的人是有意義的一件事,都是值得被尊重的信仰。
餘秋雨說:「我只知,自己,就是從那解凍的鄉村走出」。
我們也應知道, 我們的生命就是我們的第一信仰,用我們第一信仰去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就是人生的信仰。
如過你對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感興趣,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