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輕的大學校長餘秋雨,裸辭23次被拒,一部散文集銷量過百萬

2020-12-20 楊田說育兒

前些年網上有不少批評餘秋雨的人,說他偽君子,汶川地震詐捐,還有文革餘孽這些事。對於有些事我不是太了解, 但是詐捐確實屬於謠言,因為三所秋雨圖書館都已經落成了,並且我覺得捐書和捐設備要比直接捐錢要好。對於其它的批評大家可以有啥看法,知道的也可以還他清白。

「裸辭」

我對於對於餘秋雨最大的印象還是他辭職報告遞交了23次,最後才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包括多種榮譽職務和掛名職務。那麼其中包括哪些職務了?

1985年由上海各大學的學術前輩和資深教授聯名推薦,讓餘秋雨成為了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並且當時他還直接跨過了副教授的頭銜。

1986年,他因為在上海戲劇學院的三次民意測驗中均名列第一,被破格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成為了在當時全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後來又因為其出色的工作,被文化部教育司表彰為「最有現代管理能力的四名院長」之一。就在此時,他又出任上海市諮詢策劃顧問、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同時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 」、「上海十大高教精英」榮譽稱號。

我不知道他是如何放下名與利的,但他確實做到了,不少人說他是當代陶淵明,但我認為他只是想當一個更加純粹的作家,為了更好地進行文學的創作。

但我畢竟不是他肚子裡的蛔蟲,下面是被他自己的解釋:

「我不為歷史的榮譽活著,不為組織的評定活著,不為人家文章當中的美言活著,我只為自己生命的價值認定活著。」

那麼他做到了嗎?

我認為他做到了,他的《文化苦旅》被萬人追捧,銷量更是突破了150萬冊。他通過敘述在中國各個名勝古蹟旅遊時的記錄,話題探究中國文化,以及展現心路歷程的方式打動了千萬讀者。

說走就走的旅行和想到哪就寫哪的寫作

辭職之後的餘秋雨並沒有一頭扎進文學創作之中,他也陷入了迷茫之中,但是一個美國老教授卻讓他備受啟發。

這位青春不老、童心難泯的美國教授雖然年老但卻冒險般地遊歷了中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讓他有了重新認識祖國大地的願景,並產生對中華文化的思索與追尋。其次,他也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靈並對中國文化做出貢獻。所以,餘秋雨在不惑之年開始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就此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了改變,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大師。

《文化苦旅》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當然不是全在旅行中寫下的,有不少是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中寫的。

《文化苦旅》雖有一「旅」字,他在自序中也表明是漂泊旅程的感悟心得,但卻與常規的「遊記」大相逕庭:其重心並非見聞描述,也非一般意義的借景抒情,更少遊記特有的「輕快筆調」,反而「一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

這「蒼老」是由於《文化苦旅》的起點和終點不止於地域和空間,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歷史,從身體的艱難跋涉到心靈的強烈衝擊,他不僅僅是用眼睛來欣賞景物,而且把對歷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心想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

在他心中,山水仿佛都有了靈性,成了一個充滿智慧的哲理老人,「大地默默無語,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譁的一聲奔瀉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瀉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在這個人日漸物化的時代,餘秋雨卻在廣袤的大地上找到了,自然與人內在精神的和諧統一。

雖然,《文化苦旅》的風格並不統一,但深深思考,細細咀嚼後,就會發現這些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設計意象」「想借山水古蹟探尋中國文人艱辛跋涉的腳印。」再具體一點則是寫《江南小鎮》時的自白:尋求「一種再親暱不過的人文文化」,「一種把自然與人情搭建得無比巧妙的生態環境。」「人生苦旅的起點和終點」。

既然主要是旅遊時的感悟和心得,那麼這個「苦」字從何說起。

我認為可以由淺入深的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先是因為旅途跋涉的身體之苦,然後是文化傳播的艱辛,最後才是作者思想鬥爭之苦。

首先,他寫《文化苦旅》這本書,走遍了中國的各個城市,長途的跋涉使他的身體勞累,他的文化之旅中,儘管有文化給予的震撼,但也不乏身體的疲勞,為籌劃生計的辛苦和偶爾病痛的折磨。這些,也使這段旅程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旅行截然不同,這不再是遊山玩水,放鬆心情的旅程,而是一段「苦旅」。

其次,文中許多地方對一段文化的描述,都可以使我們感到文化流傳下來,文化創作出來的艱辛,才子會受到奸佞小人的陷害,文化會遭到侵略者的毀壞,而那些辛苦留下來的文化遺蹟,卻又遭到人們的破壞,人們不去保護古蹟,還在古蹟上亂塗亂畫,使得中國原來豐厚的文化產物變得越來越少,這又是文化的另一段「苦旅」。

最後,他在這段旅途中也作了許多思考,這些思考使《文化苦旅》這一本書可以面世。書中所展現的文化的積累,歲月的變遷,多元化的轉變等,都是他的思考,這也是一段「苦旅」。

對於這部作品,各路學者褒貶不一,但我認為《文化苦旅》還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散文,值得大家去閱讀。至於對於餘秋雨這個人的評價,他是不是偽君子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是鶴立雞群的大師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年輕校長餘秋雨,裸辭後去西北找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在眾多如日中天的文化名人中,易中天和餘秋雨都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然而這兩個作者卻偶有不合。易中天曾經在文章中說道:我認為,夏(堅勇)先生的歷史大散文,無論氣度還是識見,都在某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上。這個某先生自然就是餘秋雨。
  • 1991年,最年輕大學校長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眼見全是墳堆
    而當你讀過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後,你就會更加明白,讀書是另一種形式的旅遊。中國當代的文學大家,除了莫言就是餘秋雨了,也有人說,餘秋雨是中國文壇裡面文筆最好的人,他的《文化苦旅》更是火遍大江南北!那時《文化苦旅》基本上是處於極度暢銷的狀態,即使是在新加坡等華人地區,也出現了爭讀餘秋雨的熱潮。《文化苦旅》的創作並不是一帆風順,是用餘秋雨的裸辭換來的!
  • 餘秋雨:中國最年輕校長,卻裸辭去26個國家冒險,只為寫下這部書
    在當代散文作家中,餘秋雨無疑是獨特的,是個性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是我國古代文人總結出來的,作為一名作家、學者,餘秋雨也將這樣的價值追求深深地埋在心中,時刻準備著實現它。為了這一理想,45歲的餘秋雨,辭掉了自己的校長職位,要知道餘秋雨是當時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他卻毅然的決定走出書齋,開始了自己漫長的「文化之旅」。裸辭後就是孤勇獨行,餘秋雨寶刀未老,隻身一人開始了自己的窮遊生涯。
  • 中國最年輕大學校長裸辭,再婚娶小16歲嬌妻,妻子直言來世還嫁他
    說到中國當代的文學大家,除了莫言,就不得不提到餘秋雨。二十多年以來,餘秋雨作品的總銷量已超過了450萬冊,其中《文化苦旅》單冊銷量更是突破了150萬冊,餘秋雨幾乎是憑藉一己之力,就創造了中國現當代散文作品的銷售奇蹟。1992年,餘秋雨以《文化苦旅》在文壇家喻戶曉,受到大家的喜愛。余光中這樣評價他:中國散文是繼朱自清、錢鍾書之後,出了一個餘秋雨。
  • 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裸辭,二婚娶了小16歲美女,前妻還祝福他們
    沒過多久,上海話劇院來工廠尋找群眾演員,因為她長相美麗清秀,很快就被選中了,可是最終卻因為她是"知識分子"而落選,李紅非常的氣憤,於是,這個性格豪爽的上海姑娘怒氣衝衝的來到學校找教授評理,就這樣,她遇見了當時在上海戲劇學院工作的餘秋雨。
  • 30年前,餘秋雨用旅館便籤紙寫的文章發給雜誌社,主編:你火了
    我們上期講到中國當代最著名的文學大家,提到了莫言,那現在就必須得提一下餘秋雨。30多年了,餘秋雨創作的文學作品銷量達驚人的450萬冊,單憑一本《文化苦旅》就創造的150萬冊的傲人成績,可以說,餘秋雨是借自己一己之力創造了整個中國散文作品的銷售奇蹟。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比較苛刻,比不上金庸幽默風趣
    但他卻似乎瞧不上比他成名早的文化學者餘秋雨,在很多場合,他都不點姓名地表達過嘲諷和揶揄。當年易中天在《帝國的惆悵》一書中,曾不點名的貶了餘秋雨一把。他說:「前兩天重讀了夏堅勇先生《湮沒的輝煌》一書。我一直認為,夏先生的歷史大散文,無論是從氣度上還是識見上來講,都在某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上,但影響和銷量不可同日而語。這不公平。」其實這位「某先生」就是指的餘秋雨。在2008年,易中天甚至撰寫長文質問餘秋雨到底有沒有捐款。
  • 中國年輕校長裸辭,文學才子婚姻「渣男」:棄妻,娶小16歲新歡
    不久,上海市青年話劇團《年輕一代》劇組來紡織局選演員,相貌姣好的李紅被看中,作為業餘演員借調過去。1974 年,23 歲的李紅報考了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成績名列前茅,但由於她出身知識分子家庭,不屬於「根紅苗正」的接班人,因此落榜了。
  • 裸辭23次去尋找「陽關」,46歲娶小16歲美女
    他在34歲時,經多位前輩推薦,破格晉升,成為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教授。42歲時,他又一躍成為全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他就是著名的當代作家餘秋雨。但是他卻任性的遞交了辭呈,辭職報告遞交了22次,學院本著愛惜人才的原則,將他的辭職報告一一駁回,到第23次的時候,餘秋雨先生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表示自己要回歸文學,終於被批准。
  • 29年前中國最年輕大學校長裸辭!46歲娶小16歲美女,被罵無恥文人
    1983年因為出演《嚴鳳英》中的女主角嚴鳳英,獲得第八屆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連續劇一等獎後及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還登過春晚的舞臺成為風頭無兩的人物。餘秋雨和馬蘭馬蘭第一次見到餘秋雨,本來以為他是個心高氣傲的文人,應該是很有距離感,可沒想到,餘秋雨風度翩翩猶如一個紳士,兩個人遲遲忘不掉對方,就這樣相戀了。
  • 感受深情散文詩,餘秋雨《我在等你》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餘秋雨的一首散文詩——《我在等你》,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最美散文詩。餘秋雨,於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縣,中國著名當代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作家、散文家。餘秋雨於196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 餘秋雨的散文被調侃是「初中生讀物」,賈平凹:這種人才百年難得
    餘秋雨,是大家熟悉的當代作家,不同於很多作家文藝、安穩、不理世事的狀態,餘秋雨可以說是文化界的網紅,大家對他的討論,爭議都很多。餘秋雨先生以文字被人們熟知後,順便帶火了他的個人履歷和私生活。曾經是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愛上比自己小16歲的黃梅戲演員馬蘭,和原配李紅離婚......
  • 他是中國最年輕校長,46歲時娶小16歲美女,陳丹青:「無恥文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校長都是需要升到一定資歷才能當的,不說都是白髮蒼蒼,至少也是50歲上下,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卻不是。他在34歲時,經多位前輩推薦,破格晉升,成為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教授。42歲時,他又一躍成為全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
  • 餘秋雨:46歲辭職尋找「陽關」備受質疑,賈平凹:百年難得的人才
    餘秋雨的散文有著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備受萬千讀者喜愛。相比他的作品,餘秋雨先生本人卻一直爭議不斷:他曾辭職遠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看淡一切。這樣一位走得最遠的文人,到底有著怎樣的經歷?1991年,餘秋雨從校長職位提出裸辭,辭職後,他孤身一人從來到黃土高坡向當地人打聽「陽關」遺址,但是這在當時備受質疑,他尋找系統考察中國文化的全部重要遺址,以「牌坊」呼籲人性解放;以「都江堰」悟出人與自然相輔相成。餘秋雨說自己不是重出江湖,而是遠方歸來。
  • 餘秋雨的散文被貶為「初中生讀物」,賈平凹: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
    九十年代網絡不夠發達,餘秋雨先生就以自己的散文作品掀起一陣「文化散文」的風潮,很多文學愛好者爭相模仿,而他自己的作品也賣到「洛陽紙貴」,就連地攤上的盜版書都經常缺貨。甚至產生了「餘秋雨現象」,但凡被冠以「現象」二字,不管是對作家個人還是文學史都是一種殊榮。
  • 餘秋雨錯把「樂」讀成「lè」,引來萬人批評,他的實力究竟如何?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就連中國的漢字都被譽為世界上最難學的漢字,雖然現在有很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和漢字,但是都不能領略其精華。其實不光是外國人,就連我們中國人在很多時候都會造成誤解,鬧出很多的笑話。前段時間大家一直在說復旦大學的美女教授陳果走紅後在一次公開授課中將「耄耋」二字錯誤念成「毛至」的發音,視頻被傳到網絡,引起巨大爭議。
  • 黑粉:他不只是「文化流氓」,是真流氓,對此餘秋雨只留下8個字
    根據餘秋雨的回憶,輿論最激烈的時候,他在街頭報攤上掃了一眼,看到的是一行行驚悚的報刊標題:《餘秋雨是文化殺手》、《餘秋雨為什麼不懺悔》、《剝餘秋雨的皮》等等。餘秋雨一直都是這樣的一個人,80年代初期,餘秋雨成為了上海戲劇學院的院長,也成為了當時最年輕的校長,但是就在他的事業輝煌的時候,他不顧別人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裸辭,只為穿越百年苦難,尋找中國千年來的輝煌。
  • 餘秋雨!餘秋雨?餘秋雨……你懂了嗎?
    根據餘秋雨的回憶,輿論最激烈的時候,他在街頭報攤上掃了一眼,看到的是一行行驚悚的報刊標題:《餘秋雨是文化殺手》、《餘秋雨為什麼不懺悔》、《剝餘秋雨的皮》,洋洋灑灑數百萬言,荒唐裡透著滑稽,滑稽裡面透著詭異,真的可以稱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千古奇觀」!
  • 【人文素養】餘秋雨散文的語言之美
    餘秋雨是文化學者,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素以文採飛揚、思維敏捷、知識豐厚、見解獨到而備受讀者喜愛。
  • 【集團動態·Group Dynamics】吉林文投集團名家講壇之餘秋雨——「最精簡的中國文化素養」
    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在家鄉讀完小學。1957年——1963年,先後就讀於上海新會中學、晉元中學、培進中學至高中畢業。1963年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入學後以下鄉參加農業勞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