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在文學領域,他確實很有才華,余光中評價他:"中國散文在朱自清、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金庸認為:"餘秋雨可與魯迅平起平坐。"
但是在個人的私生活方面,卻引來了眾人的批判,這也是引起當時"餘秋雨現象"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前妻幫助餘秋雨度過人生中的艱難時刻
餘秋雨的前妻是李紅。她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書香家庭,從小就有著上海姑娘普遍有的豪爽與熱忱。1970年,李紅進入工廠成為了一名紡織女工,也是在這讓她有了多餘的時間去學習自己熱愛的戲劇表演。
沒過多久,上海話劇院來工廠尋找群眾演員,因為她長相美麗清秀,很快就被選中了,可是最終卻因為她是"知識分子"而落選,李紅非常的氣憤,於是,這個性格豪爽的上海姑娘怒氣衝衝的來到學校找教授評理,就這樣,她遇見了當時在上海戲劇學院工作的餘秋雨。
餘秋雨非常的喜歡這一位大膽活潑的女孩,於是便開啟了猛追,一封封的情書準時的放進李紅的信箱中,漸漸的,李紅被餘秋雨的真誠所打動,進入了婚姻的殿堂,並在5年後有了他們的愛情結晶——他們的女兒。
在餘秋雨沒成名之前,他們的家庭經濟狀況非常的困難,李紅沒有任何的怨言,任勞任怨,隻身一人去外地打工,省吃儉用,這才使當時患有肝炎的餘秋雨錢看病,並慢慢恢復了健康,可以這樣說:是李紅幫助餘秋雨度過了人生最艱難的時刻。
80年代中期,餘秋雨憑藉深厚的學術積累,34歲時,他經多位前輩推薦,破格晉升,成為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教授。
到了42歲時,他又一躍成為全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
在仕途中如此得意的他,在情場上也"紅杏枝頭春意鬧"
1986年,一個叫馬蘭的女子闖入餘秋雨生活。
馬蘭是誰?說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可能有很多人並不熟悉。她在當時可是比餘秋雨還要出名的人物。她是中國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是86版《西遊記》唐僧母親、丞相的女兒扮演者,2007年榮獲"亞洲最傑出藝術家終身成就獎!"
在一次偶然,馬蘭看到餘秋雨撰寫的《藝術創造工程》一書。對藝術有著良好感覺的馬蘭一下子被這本才子書所吸引。於是,相差16歲的兩個人,借馬蘭演出的機會,在精神和生活上越走越近。
餘秋雨便拋棄了相伴自己14年的妻子李紅,並且丟下了自己8歲的女兒。儘管李紅當時曾經含淚請求餘秋雨不要離開,但是餘秋雨還是選擇了馬蘭。餘秋雨的決絕讓她寒心,14年的相伴,抵不上馬蘭的一時溫情,於是便選擇瀟灑的走開。
當時馬蘭打電話主動向李紅道歉,也許此時的李紅已經完全釋然,她不僅沒有指責對方,還大度得祝福他們。
李紅說:"人生有很多變數,如果我不離婚,世間只不過多了一個名人身後無足輕重的普通女人。是失敗的婚姻成就了我,讓我在困難的生活中找到了自身的價值。"她選擇接受這殘酷的一切,獲得了女兒的撫養權後,她於1992年的7月和丈夫結束這場無疾而終的婚姻。
餘秋雨裸辭,去找陽關
餘秋的私生活,我們無從評判,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但是在他事業的巔峰時期,他毅然決然辭掉校長的身份,孤身一人尋找古籍中的"陽關",我們知道,他是在用心呵護中國的五千年文化。
對於自己裸辭的原因,餘秋雨這樣解釋:
"我不為歷史的榮譽活著,不為組織的評定活著,不為人家文章當中的美言活著,我只為自己生命的價值認定活著。"
餘秋雨說:我衝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要體驗一把西北"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之感。
之後又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裡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裡特文明、希伯萊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蹟。作為迄今完成全部現場文化探索的人文學者,他對當代世界文明作出了全新思考和緊迫提醒,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
餘秋雨的散文引領了一個時代
在整個旅途的過程中,餘秋雨出版了《文化苦旅》這一本散文。這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得到了大眾的認同,堪稱當代文學的藝術瑰寶。他的這一篇散文大多描寫"人文景觀"而不是"自然景觀",形成了獨特的文風,得到了很多的讀者的青睞。
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
其主要特點是利用散文的表現形式,加以激情洋溢的文字表述,把枯燥無味的藝術理論詮釋得十分清楚、形象而感性,呈現出一種學術著作無法呈現的藝術格調,開創了散文創作的一個新高度。
這本書從西北的莫高窟到江南的西湖,從四川都江堰到新疆喀什,名山大川被餘秋雨徐徐展開,歷史和當下,悲天憫人和輕柔婉約,都成為他書寫的對象。通過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讀《文化苦旅》這本書,如同進行一場思想的穿越,在跟隨著餘秋雨的筆觸暢遊名山大川的同時,尋求中國文化的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脈絡。難怪不少網友將該書稱之為"行走的哲學"。
《文化苦旅》打破了傳統散文的束縛,創造了一種以"文化大散文"的新的寫作潮流。閱讀《文化苦旅》,拋卻閱讀本身能帶給你的平靜與積累之外,他在書中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背後的思考更是必讀的理由。它會讓你從內心裡驕傲於五千年歷史的深邃,也會感慨時代的終結。
無論世人毀譽如何,在中國文學史上,餘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都已經是一座無法逾越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