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起,我國嬰幼兒配方乳粉由原來的季度抽檢改成月月抽檢,2017年、2018年、2019年我國嬰幼兒配方乳粉抽檢樣品合格率都在99.5%以上,中國奶業協會一再表示「國產嬰配粉已經是最安全的食品」。
但是,如今中國奶粉市場55%份額都是外資品牌,國產品牌只佔45%,而且國產奶粉中有一大部分奶源都來自歐盟和紐西蘭。時至今日,很多人談起國產奶粉立馬色變,根源就在2008年那場「三鹿奶粉事件」。
受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影響,一段時間裡,國民對於國產奶粉幾乎喪失殆盡,很多人繞道選擇購買「洋奶粉」,不惜把香港的奶粉搶購一空,甚至波及到歐洲多個國家。要知道,中國每年新生嬰兒上千萬,吃奶粉的兒童甚至比歐洲很多國家總人口還多。
所謂的洋奶粉就是國外品牌的奶粉,隨著洋奶粉在國內市場受到寶媽們空前熱捧,就連使用過的洋奶粉奶粉罐回收也造就了又一「風口」,單個奶粉罐回收最高價,竟然超過20元!不法商販通過回收這些奶粉罐,灌裝假奶粉都能賺取不菲的利潤。
很多國產品牌甚至放棄了在中國生產奶粉,直接在歐洲設廠,在歐盟直接生產奶粉向中國出口,只是為了讓國人打消奶粉質量疑慮。
雖然三鹿奶粉並不代表中國所有的奶粉企業,但是彼時,國內市場上有2000多個嬰幼兒奶粉品牌,價格從幾十元到數百元,從百萬註冊資金的小廠到百億資產的大廠都有。這樣的一個市場集中度的數據,的確不得不讓人懷疑國產奶粉的品質,畢竟發達國家的奶粉品牌,一般也不過十多個。
而且,歐美一些奶粉品牌,經營積累了數十年,對嬰幼兒成長發育數據和奶粉研發有長期性跟蹤和數據積累,但反觀當時國內廠商,大多數急功近利,魚龍混雜,甚至監管缺失。
在搶購洋奶粉的背後,不少家庭似乎都遺忘了一個重要問題:這些洋奶粉真的就適合中國寶寶嗎?
我們知道中國和歐美等國家人種的體質存在差異,在一些微量元素方面甚至呈現倍數的差別,如果完全按照歐美國家的標準奶粉供應中國,也有可能導致中國嬰兒在某些微量元素方面存在缺失。
所以好的高端的奶粉,需要配合深度的研發,以及貼合在地化的嬰兒普遍體質需求,否則國產奶粉仍然缺乏話語權,即便是在歐洲生產也不算是真正具備社會責任,而只是商人。
因此,從2016年我國推出了奶粉的高標準後,中小型奶粉企業,倒閉了一大波,如今國產奶粉品牌只有10餘家,通過洗牌,一批國產奶粉,開始真正在研發方面開展投入,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其中,在高端嬰幼兒奶粉市場,開始站穩龍頭地位的國產品牌,並不是伊利和蒙牛,還是飛鶴奶粉,如今黑色奶粉在高的飛鶴奶粉在高端奶粉市場,市佔率已經達到15%左右。
那麼國產奶粉是如何翻轉的呢?
飛鶴收集了7000份母乳,建立起中國母乳資料庫,以此分析出母乳中2000多種成分,打造了星飛帆、臻愛飛帆、臻愛倍護等多個大單品。飛鶴以此發布了高達60多篇的論文。
而伊利也是從母乳研究入手,獲多個專利配方,如α+β專利創新蛋白組合、乳源二代OPO、專利核苷酸組合等。其中α+β專利創新蛋白組合是專門針對中國嬰兒開發。
2012年,國產奶粉市場佔有率不到5%,如今已經上升到42%。實際上,飛鶴奶粉和伊利奶粉,只是特例,更多的中國奶企修補早前「毒奶粉」事件,依靠的只是進口奶源,也只是用進口奶源,才使得國產奶粉品牌的銷量回升,並不是國產奶的銷量回升。
在今年的1~7月份,疫情導致進口萎縮,同時也擔心進口商品帶有新冠病毒,很多中國家庭開始選擇國產奶粉。根據統計在線下門店,國產奶粉的市佔率已經達到了72.23%,才正式開始宣告國產奶源的奶粉,有了進一步擴大化的市場需求。。
結尾
如今你對國產奶源的奶粉信得過嗎?
給孩子買奶粉,你會傾向於買國外品牌還是國產品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