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不是佛,是菩薩。」易一大師如是說。
搞藝術的人吧,每日所思所想,跟正常人總歸有些不一樣。反映到言行上,就免不了時常有些怪異的舉動。
通俗來講,就是會時不時的給人一種,腦子有點兒問題的感覺。
而每當易一大師發表一些驚世駭俗的觀點,或者說些叫人聽不懂的話的時候,老盤一般是且當沒聽見或聽之任之,總是不太願意搭理的態度。
但幸運或者不幸的是,愛盤玩的編輯部除了佛系青年,也總有頭鐵的——比如小古。
直播之後的小古,整個人顯得既忙碌又亢奮,而性格上則更加逗比了幾分。
他聽著易一大師的話就兩眼放光,螃蟹一樣的甩著膀子就盤了過去:「易大師,你剛才說彌勒咋了?」
易一大師是個嚴謹的人,就把話複述了一遍。然後兩人就勾肩搭背的進行了一番冗長的、複雜的、從宗教到哲學的一系列深入淺出的探討。
內容還算有趣,但很容易太長不看。老盤全程聽下來,總結提純一下基本可以濃縮成一句話:彌勒是菩薩也是佛,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佛。
彌勒佛,是未來佛。
啥意思呢?就是說,按照佛教的設定來講,彌勒在未來的娑婆世界(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為佛祖,是釋迦牟尼佛(現任佛祖)的繼任者。但是,在彌勒時代尚未來臨以前,還在兜率內院為菩薩。
雖然用「內定」這個詞來形容,可能有點不太尊重和準確,但從意思上來說,大家這麼理解倒也沒什麼大問題。
佛教的東西,考究是很麻煩的。
作為外傳宗教,傳播時的以訛傳訛、本土化的入鄉隨俗、改朝換代的捧佛滅佛……到現如今,民間認同的版本和佛教最初的版本,其差異程度基本堪比湯姆和加菲——同樣是貓,養起來就知道差別多大了。
比如很經典的一個例子:如來其實是一個職稱(德號),而不是特指佛祖的法號。
彌勒佛…菩薩…咱先不具體定義祂的身份吧,至少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祂的存在,同樣代表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是正面角色——毫無疑問的。
總有人說中國人不信教,是因為沒有信仰。這話是不對的。
悠久的歷史沉澱下來的精神氣魄,早已伴隨著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滲透到了每個中國人的骨髓裡。
世人只道炎黃,不聞血脈滄桑。這種精神,比起信仰,我們更願意稱之為信念。
這種信念,帶來的不僅僅是道德文化,更有理解包容。
易一大師雖然不信教,但大道朝天,各走一邊,最後又殊路同歸。
長期被藝術氛圍浸染,那種宗教文化所帶來的獨特魅力,還是深深的影響著他,化作刻刀畫筆之下,每一條或細膩或流暢的線條。
而像小古這種,從我們聚餐時吃丫肉吃的比誰都快的角度來看,著實不是個信教之人。但不管信不信宗教,文化和風俗還在。
「早先還真信過。」小古搖頭晃腦的說:「小時候姥姥總帶著我去廟裡拜菩薩佛祖,彌勒總是笑呵呵的,感覺很好玩,印象很深。」
小古又覺得遺憾可惜,他隨著時光漸漸長大,足跡遍布名山大川,卻再也沒能有,被那個滿目慈祥的老太太領著拜佛的機會了。
據說,姥姥後來信耶穌了。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佛學知識,或者想了解雕刻師們的學習日常,定製獨一無二的雕件,掃描下面圖片中的二維碼,加易一大師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