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補處〉彌勒菩薩成佛之前為何要待在天界第4層「兜率天」呢

2020-12-23 重樓逾陀

一生補處 ·彌勒

彌勒,梵文Maitreya,印度婆羅門十八姓氏之一,玄奘法師譯為「梅呾利耶」。Maitreya的字根源自Maitrī(慈愛),因此亦有意譯為「慈氏」。彌勒出身婆羅門,是南印度大婆羅門之子,其父親善淨通曉梵文及四部吠陀。彌勒先受教於婆羅門學者波婆離(有說此人為彌勒之舅)門下,後來受師派遣前往釋迦佛處學習,並皈依佛陀,成為佛弟子。

彌勒與其他佛弟子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他曾被釋迦佛授記為未來佛。「授記」(vyākaraa),原為佛說法之一種形式,有區別、分析、說明、解答等意思,本來是指分析教說,或用問答的方式解說教理,後來則轉指佛陀對弟子將來所證果位或成佛的預言。如同釋迦牟尼於過去世得燃燈佛授記成佛,彌勒亦被釋迦佛授記為未來佛,《中含經》有這樣的記載:

佛告諸比丘:「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如來……猶如我今已成如來……彼當說法……猶如我今說法……彼當廣演流布梵行… …猶如我今廣演流布梵行……彼當有無量百千比丘眾,猶如我今無量百千比丘眾。」

從佛教早期經典已經可以看到,彌勒受到釋迦佛授記,將於未來,自兜率天下生人間,於龍華樹下成佛。如同經文所述,彌勒象徵著的是佛教正法的延續與流布,也是未來佛弟子皈依的對象。基於「繼承釋迦佛之佛位」的這種觀念,逐漸形成了後來的佛弟子們對彌勒的崇敬與信仰。

雖然彌勒現在還未成佛,但當他盡此「一生」,就能「補」到佛「處」,故彌勒也被稱為「一生補處」(eka-jāti-pratibaddha,原為「最後之輪迴者」之義,即「經過此生,來生定可在人間成佛」的意思)菩薩。佛教認為,當一位菩薩的修行即將圓滿,距離成佛只差一步的時候,該菩薩必須先上升至兜率天,當成佛的時機因緣成熟時,便會下生到人間,出家修行,悟道說法,度化眾生。

那麼,為什麼一生補處菩薩在成佛之前都要待在兜率天呢?據《佛本行集經上託兜率品》所說:

而其一生補處菩薩,多必往生兜率陀天,心生歡喜,智慧滿足。何以故?在下諸天,多有放逸,上界諸天,禪定力多,寂定軟弱,不求於生,以受樂故,又復不為一切眾生生慈悲故。菩薩不然,但為教化諸眾生故,生兜率天。下界諸天為聽法故,上兜率天,聽受於法;上界諸天復為法故,亦有下來兜率陀天,聽受於法。

一生補處菩薩所處的兜率天,相對於低層的天界,不會「多有放逸」;相對於高層的天界,不會因為顧著享受自身禪定之樂而「不求於生」、 「不為一切眾生生慈悲」。一生補處菩薩之所以往生兜率天,主要是為了「教化諸眾生」,為諸天說法,使其受益。

除此之外,部派佛教時期的重要論書《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178)亦對一生補處菩薩為何生在兜率天而不生在其他天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

何謂「兜率天 」

據《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天(deva),音譯為提婆,意譯又作天界、天道、天有、天趣等詞。指六道之中,業報最殊勝的眾生,或指其所居住的世界。梵語「deva」,是div(意為放光)的名詞形,有「天上者」或「尊貴者」的意思。通常用來指稱天界眾生,或常人所謂的神祇,或指彼等所居住的處所。然而,具有大福報的眾生,都可以是天界的一員。

欲界的天共有六層,依低層至高層,分別為:

1.四天王天、2.忉利天、3.夜摩天、4.兜率天、5.化樂天、6.他化自在天,合稱為「六欲天」。「欲界」,即是指生存在此界的有情識的生命體,仍然有食慾、睡眠欲、淫慾等諸欲。因此,六欲天的眾生仍有欲樂。

兜率天,梵文Tuita,或稱「兜率陀天」,玄奘法師譯做「覩史多天」,意譯為「喜足天」、「知足天」,謂於五欲境(色、聲、香、味、觸)知止滿足,是欲界的第四層天。

兜率天的物理位置,據《佛說立世阿毗曇論》所說,是在「從剡浮提向上三億二萬由旬」[4]。「剡浮提」(Jambudvīpa),又譯為「閻浮提」、「南贍部洲」,為佛教傳說中的世界四大部洲之一,是我們人類現在所居住的世界。「由旬」(yojana)是古代印度計算長度、距離的單位,至於一由旬有多遠?學者間有不同意見,並未有統一的看法。有人根據《佛說立世阿毗曇論》推算出兜率天的位置是在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約五倍之處。總之,這是對兜率天的物理位置所作出的說明。

兜率天可分為外院與內院。外院是一般兜率天人的天宮;內院是一生補處彌勒菩薩目前居住和教導佛法的地方。

關於兜率天的環境及整體結構,窺基法師的《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有詳盡的解說。

至內院的兩則記述

據說,近代高僧虛雲和尚(生年不明—1959)曾到過兜率內院聽彌勒說法,並命人記錄了當時的情況:]

餘頃夢至兜率內院,莊嚴瑰麗,非世間有。見彌勒菩薩,在座上說法,聽者至眾,其中有十餘人,系宿識者:即江西海會寺志善和尚、天台山融鏡法師、岐山恆志公、百歲宮寶悟和尚、寶華山聖心和尚、讀體律師、金山觀心和尚及紫柏尊者等。餘合掌致敬,彼等指餘坐東邊頭序第三空位,阿難尊者當維那,與餘座靠近。

聽彌勒菩薩講「唯心識定」未竟,彌勒指謂餘曰:「你回去!」

餘曰:「弟子業障深重,不願回瑜伽去了。」

彌勒曰:「你業緣未了,必須回去,以後再來!」並示偈曰……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1546—1623)亦有類似的經驗,也是在夢中到過兜率內院聽彌勒說法:

予年三十三……又一夕,夢自身履空上升,高高無極,落下則見十方迥無所有,唯地平如鏡,琉璃瑩徹,遠望唯一廣大樓閣,閣量如空,閣中盡世間所有人物事業,乃至最小市井鄙事,皆包其中,往來無外。閣中設一高座,紫赤焰色,予心謂金剛寶座,其閣莊嚴,妙嚴不可思議。予歡喜欲近,心中思惟:「如何清淨界中有此雜穢耶?」才作此念,其閣即遠;尋復自思曰:「淨穢自我心生耳。」其閣即近。

頃之,見座前侍列眾僧,身量高大,端嚴無比。忽有一少年比丘,從座後出,捧經一卷而下,授予曰:「和尚即說此經,特命授汝。」予接之,展視乃金書梵字不識也,遂懷之。因問和尚為誰,曰:「彌勒。」予喜,隨比丘而上,至閣陛,瞑目斂念而立。忽聞磬聲,開目視之,則見彌勒已登座矣。予即瞻禮,仰視其面,晃耀紫金色,世無可比者。禮畢,自念今者特為我說,則我為當機。遂長跪取卷展之,聞其說曰……及覺,恍然言猶在耳也。自此識智之分,瞭然心目矣,且知所至,乃兜率天彌勒樓閣耳。

以上是兩位高僧的經驗記述。事實上,從人間上升兜率天親見彌勒說法的事例並不罕見(更多的例子可以參考清代弘贊輯錄的《兜率龜鏡集》),尤其在公元四、五世紀,罽賓( Kamīra,玄奘譯「迦溼彌羅」,位於印度北部)一帶的瑜伽師,透過禪定上升兜率向彌勒決疑請益的情況極為普遍。

相關焦點

  • 彌勒信仰的演變:以"兜率天宮"為中心的考察---王雪梅
    一、引言兜率天宮是一生補處菩薩的住處,當然也是彌勒菩薩的處所,是彌勒信仰者的歸依處。隨著彌勒信仰與淨土思想的展開,兜率天宮也被視為兜率淨土。在唐代,兜率天宮被區分為兜率「內院」與「外院」,此後,兜率內院成為彌勒信仰者的最後歸依處,願生兜率天宮其實質成為願生兜率「內院」。
  • 都知道彌勒菩薩是一生補處佛,其實你也是一生補處佛,不信來看
    佛告阿難: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佛告訴阿難: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人人都決定證得究竟一生補處的果位,除非有些菩薩有他自己的本願,不要成佛,立願在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之後,應現十方世界,盡未來際,普度眾生,皆生西方。像這一類自己不願做一生補處的菩薩,他們是以度化眾生的弘誓功德,來莊嚴自己的佛身淨土的。
  • 淨土釋疑 | 往生彌勒淨土比彌陀淨土更容易嗎?
    彌勒淨土是在第四層兜率天上,要持十善,還要有一定的禪定功夫,如此根性,聞彌勒名,歡喜恭敬,方能往生。即使生到兜率天,也很有可能滯留外院,而無緣內院淨土,如師子覺菩薩。為什麼至少要有十善的根性,方能聞名往生彌勒淨土呢?彌勒菩薩無稱名往生願,無臨終接引願。
  • 彌勒菩薩的殊勝淨土兜率天內院
    一心禮敬彌勒菩薩!談及淨土,這幾乎是每一個具有信仰的人非常注重的問題,以淨土通常是指人一生結束後的終極歸宿,與輪迴有非常大的區別,轉生到淨土與轉生到六道,二者不可同日而語。彌勒菩薩是佛教之中的未來佛,即未來在娑婆世界教化眾生的就是他,彌勒菩薩也是佛教內最家喻戶曉的菩薩,但凡菩薩有品階之分,這與菩薩各自的修證不同,所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彌勒菩薩乃是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他的兜率天內院即是不可思議解脫處。「五百億諸天寶女一一寶女住立樹下,執百億寶無數瓔珞出妙音樂。
  • 恭誦彌勒菩薩經典,吉祥迎新年
    正月初一不僅是普天同慶的春節,還是彌勒菩薩聖誕紀念日。彌勒菩薩是未來佛,代表著佛法的未來與希望。農曆正月初一,中國傳統的新春佳節,但對佛教徒來說,還有另一層深意。這一天,恰是當來下生彌勒佛的聖誕。恭祝彌勒菩薩聖誕!
  • 大年初一恭迎彌勒菩薩聖誕丨祈願國泰民安 大眾福慧增長
    按印度的習俗,生了孩子要請相師看相。相師驚異地說:『此兒具足輪王相,長大必然要當轉輪聖王』。這話很快傳到國王耳裡,滿朝文武惶恐異常,怕國內要發生政變。急欲覓得此子,加以殺害。其父預感大禍臨頭,即將其匿藏於舅父家中。及長,舅氏慮其禍終不能免,即令其見佛聞法,從佛出家。彌勒由於從小生活在經濟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後,依然交遊族姓,喜愛穿著。
  • 《圓覺經》十二位菩薩的排序隱藏了大秘密
    《圓覺經》又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全經共有十二章,主要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和賢善首菩薩所提出的問題,以長行和偈頌形式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方法。
  • 在藏傳佛教中,一處補生彌勒佛坐像有什麼特殊含義{一}
    說到彌勒佛,人們心中總是會出現大肚能容、笑口常開的布袋和尚形象,的確,彌勒是慈心的意思。但在藏傳佛教中,源於佛像繪製經的彌勒形象,卻有著更深刻的哲學含義……彌勒(梵文Maitreya,藏文Jampa)意為「慈心」,故亦稱為「慈氏」。
  • 彌勒菩薩下生還早呢!彌勒菩薩要在什麼時候來呢?|妙法蓮華經...
    彌勒菩薩下生還早呢!彌勒菩薩要在什麼時候來呢?且待須臾:你們這些個好孩子啊!你不要吵!Please quiet!(安靜!)No make too much noise!(不要喧譁!)你等一等!你不要著急嘛!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已經有一位大菩薩,他的名字叫彌勒,他已經問釋迦牟尼佛了!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這一位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已經給他授的記莂號,當來下生為彌勒尊佛。
  • 佛經中經常提到的八大菩薩有哪些,有一位菩薩和我們一生福報有關
    據《法華經·序品》中說:無量劫前,有二萬日月燈明佛出現於世:其中最後一位日月燈明佛在出家之前,膝下有七個王子,後來聽聞父王出家修佛,全部都捨棄王位,出家修行。後來妙光菩薩教化七王子,令其堅固菩提心,終於相繼成佛,而最後一位成佛的小王子,就是眾所周知的燃燈佛,而燃燈佛也是釋迦如來的本師。
  • 什麼叫「兜率天」?【宣化上人原聲開示】
    兜率天◎ 宣化上人這個「率」字,一般人讀「帥」,應該讀「律」。兜率陀天,這個天有外院、內院,外院就是一般凡夫所住的,內院就是聖人所住的地方;現在彌勒菩薩就在兜率內院那兒講「唯心識定」。一切時靜:所有的一切時、一切處都不動的,很寂靜的。有應觸來:有這個應觸來,也就是有這種性行為的時候來,未能違戾:沒能一定不做這個事情,但是他可不願意做這種性行為。遇著這個事情,他也偶爾做,不過做得非常之少的。
  • 上海4個香火最旺盛寺廟,一個是「人間兜率」,一個有天下第六泉
    上海4個香火最旺盛寺廟,一個是「人間兜率」,一個有天下第六泉寺廟是佛教的建築之一,也是一個藝術寶庫,不僅承載著佛教文化,還對很多方面有影響。龍華寺的名字來源於佛經中彌勒菩薩在龍華樹下成佛的故事,據傳是在三國時期孫權為其母所建的,距今已經用1700多年的歷史,而有相關文獻記載的歷史是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不管怎麼樣,它的歷史都很悠久。龍華寺多次遭受戰火,不過歷代都會進行重建,如今的寺廟是光緒年間重建的,依照的是宋代的伽藍七堂制,非常壯觀。龍華寺很是雄偉壯觀,依照中軸線進行排列。
  • 釋迦牟尼佛前世在作為一生補處菩薩時,具足了哪些功德?
    皆仁《方廣大莊嚴經》中說:佛陀作為一生補處菩薩時,住在兜率天的宮殿之中,被許多具足無量威德的天眾們所恭敬供養,而且被許多梵眾廣為稱讚,作為一生補處的大菩薩,他已經圓滿了願力,並且能夠正確地了知一切諸佛所有的種種法藏。
  • 讀華嚴方知,地藏菩薩早已成佛
    地藏菩薩的這個願力,和釋迦牟尼佛是等同的。在《悲華經》中,寂意菩薩向佛請問:世尊,很多佛都建立淨土,成就無量功德,其中人民享受快樂,您為何不建立淨土,反而偏要來這種五濁惡世呢?「是故吾以本願,處此不淨穢惡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太虛大師|如何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而不退
    因修行得人天善果容易,即得二乘菩提亦容易,唯大乘菩提最極難能,非一生可成,須世世繼續而修。然此中間已發的菩提心如何能使之保持不退失呢?又如何能更在來世使之增長呢?這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淨土法門,就是為防退失菩提心而說的,要行者臨命終時發願往生,依託諸佛果德本願力,得以往生淨土和諸佛菩薩俱會一處,既無外界眾苦的逼迫和擾亂,內心自然安和,由此專精續修,菩提心和菩薩行也自然增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