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科大物質學院電鏡中心在高電子束敏感性分子篩的原子分辨電鏡觀察方面取得多項進展

2021-02-24 上海科技大學

分子篩由於其結構的可設計性和多樣性,在吸附、催化等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其結構中每個原子的直接觀察,包括框架中的矽、鋁、氧、取代性的雜原子以及非框架的陽離子等,對理解其結構和性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受限於該類材料極強的電子束敏感性,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仍頗具挑戰。


近日,我校物質學院電鏡中心團隊基於球差校正的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利用先進的環形明場像(ABF)和環形暗場像(ADF)技術,成功觀察到了電子束極其敏感的Na-LTA分子篩中的Na原子,以及分子篩框架中的O原子和所有Si/Al原子,並首次觀察到了Fe取代的MFI分子篩框架中的Fe原子。此項成果以Direct Atomic-Level Imaging of Zeolites: Oxygen, Sodium in Na‐LTA and Iron in Fe‐MFI 為題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並被選為Very Important Paper及封面文章。

在該工作中,研究人員首先選取了電子束最敏感材料之一的具有Si/Al=1的Na-LTA分子篩進行觀察(分子篩結構中Si/Al越小,則其穩定性越差)。針對這一挑戰,研究人員使用高分辨的低電子劑量成像技術,並且首次在分子篩的電鏡觀察中引入ABF成像技術,利用其輕元素敏感特性,成功拍攝到了框架中包括O原子在內的所有框架原子。另外,作為平衡離子的Na原子也被成功觀測到,甚至包括了佔有率僅為0.24位置的Na原子。

Na-LTA分子篩的結構示意圖及STEM高分辨像

另一方面,分子篩中取代性的雜原子往往能提高其催化性能,其在框架中的位置及分布同樣至關重要。對此,該研究團隊首先也同樣通過ABF成像觀察到了框架中的O原子和Si原子,並且還通過ADF成像,結合電子能量損失譜、三維電子衍射、圖像模擬等手段,首次確認了框架中取代性Fe原子的存在及位置,判定了其非周期性分布、非特定位置取代的特性。

Fe-MFI分子篩的ADF-STEM高分辨像及EELS譜

上海科技大學為該研究成果的第一完成單位,物質學院副研究員Alvaro Mayoral為文章第一作者,物質學院教授、電鏡中心主任Osamu Terasaki和Alvaro Mayoral為共同通訊作者。上科大物質學院電鏡中心為實驗提供了高端儀器及重要技術支持。

此外,電鏡中心副研究員張青等人近期也對利用電子顯微鏡揭示分子篩局域結構的相關工作進行了詳細的總結和回顧,相關結果以Minireviews的形式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論文標題為Electron Microscopy Studies of Local Structural Modulations in Zeolite Crystals上海科技大學為該研究成果的第一完成單位,物質學院副研究員張青、Alvaro Mayoral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物質學院電鏡中心主任Osamu Terasaki教授為通訊作者。該論文使用材料學中結構調製的概念描述分子篩中出現的各種缺陷,從點、柱、面結構調製的角度分類總結了分子篩材料中出現的原子摻雜、表面終端、晶體層錯等現象,介紹了近幾十年來S/TEM在分子篩結構調製研究中展現出的重要作用。綜述中,以時間為線索,重點介紹了:(1) 早期的研究者使用電鏡在分子篩結構調製上的探索;(2) 工業應用中最重要的MFI骨架分子篩以及其類似結構中出現的複雜結構調製;(3) 最新的球差校正技術帶來的原子分辨的分子篩結構調製研究;(4)展望了高分辨S/TEM技術在分子篩結構調製研究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電鏡中心始建於2015年,旨在建立一個國際一流水平的電鏡中心,成為集教學、科研、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國際一流公共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平臺。在平臺主任Osamu Terasaki教授的帶領下,中心目前已構建先進的設備體系,包括兩臺雙球差矯正冷場發射透射電鏡、一臺高分辨熱場發射透射電鏡和數臺常規透射電鏡,另外還配備了一臺高分辨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俄歇掃描電鏡和數臺常規掃描電鏡,可以實現材料從介觀到微觀直至原子尺度的的結構觀察,同時還可利用各類原位樣品杆實現樣品在氣體、液體、加熱、通電等環境下的原位動態觀測,具備了世界領先的科研條件和科研實力。

文章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nie.202006122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7490

相關焦點

  • 進展|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原子尺度下對離子傳輸動態行為進行原位實時觀測,揭示材料新性質的原子機制,對材料設計和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員課題組在過去十多年裡,利用自行研發的原位電鏡技術,觀測表徵功能氧化物中氧離子及其傳輸動力學過程,在離子調控結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 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的區別
    當一束高能的入射電子轟擊物質表面時,被激發的區域將產生二次電子、俄歇電子、特徵x射線和連續譜X射線、背散射電子、透射電子,以及在可見、紫外、紅外光區域產生的電磁輻射。同時,也可產生電子-空穴對、晶格振動(聲子)、電子振蕩(等離子體)。原則上講,利用電子和物質的相互作用,可以獲取被測樣品本身的各種物理、化學性質的信息,如形貌、組成、晶體結構、電子結構和內部電場或磁場等等。
  • 電鏡課堂:解讀HRTEM圖片..TEM衍射標定..球差電鏡..電鏡與球差校正..原位TEM觀測鋰離子遷移,等(9篇)
    到20世紀70年代初,1971年飯島澄男利用解析度為3.5Å的TEM拍到Ti2Nb10O29的相位襯度像,向上直接觀察到了原子團沿入射電子束方向的投影。同時解釋高分辨像成像理論和分析技術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進展。20世紀70和80年代,電鏡技術不斷完善,解析度得到了大幅幅度的提高,一般大型TEM已能夠保證1.44Å的晶格解析度和2~3Å的點解析度。
  • IMC 2014聚焦電鏡儀器與技術
    分會場6:環境電鏡   該研討會將探討環境掃描電鏡、環境透射電鏡的各個方面,如加熱、冷卻、氣體處理、電子束誘導沉積、刻蝕、蒸發的動力學現象、冷凝、熔化和凝固、氣體中帶電粒子束的行為、電子檢測等,以及樣品溼度控制及相關話題。
  • 原子尺度上的追逐|專訪王宏偉:如何搶佔全球冷凍電鏡先機
    這是冷凍電鏡領域的高光時刻之一。在1975年之際,當時距離電子顯微鏡誕生已有40年左右時間,其應用在「死」物質裡如火如荼,在生物學領域卻被普遍認為「不適用」。強電子束、真空腔,這些環境使得生物樣品註定被破壞。但亨德森在細菌視紫紅質(bR,能吸收光能)上的嘗試,證明了電子顯微鏡在生物領域的適用性。
  • 冷凍電鏡首次觀察到單個原子—新聞—科學網
    據《自然》報導,兩個實驗室5月底報告的這一突破,鞏固了冷凍電鏡作為繪製蛋白質3D形狀的主要工具的地位。 「這是一個裡程碑,這是肯定的。真的沒有什麼可以突破了,這是最後的解析度屏障。」領導了其中一項研究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生物化學家和電子顯微鏡學家Holger Stark說。
  • 冷凍電鏡技術揭示生物分子細節(科技大觀)
    目前,我們可以利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胞運動和細胞分裂等單個細胞狀態。  上世紀30年代,德國科學家恩斯特·魯斯卡發現電子在磁場下可以發生聚焦的效應,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透射電子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問世,使我們可以觀察更為精彩的微觀世界。在現代透射電子顯微鏡下,人們可以看到非常精細的原子結構和細胞內部結構。
  • 2013回顧:電鏡新品盤點
    以下我們將從2013電鏡新產品、行業併購、國產電鏡儀器的最新進展等幾個方面對2013年的電鏡儀器發展做一盤點,以饗讀者。  關於新品   如何避免損傷樣品,實現在低加速電壓下獲得良好的觀察和分析效果,是電鏡儀器發展的一個目標。在2013年推出的電鏡新品中,幾乎都涉及了這一特點。
  • 中國電鏡技術進展熱議!"2020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在京召開
    1931年,M Knoll & E Ruska完成世界上第一臺電子顯微鏡;1932年, Ruska在德國「物理學進展」雜質上發表論文,首次使用「電子顯微鏡」名稱,這一年被稱作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元年。1939年,西門子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臺商品電鏡,隨後引起廣泛興趣與關注,直至目前電鏡向著高解析度、高通量、低損傷等方向不斷發展。
  • 掃描電鏡不適合測磁性材料嗎?——安徽大學林中清33載經驗談(11)
    安培理論是建立在當時分子學說體系的基礎之上,現在我們知道組成物質的最基本粒子是原子,在原子學說的理論體系中,「分子電流」並不存在,故必須建立新的模型假說。波爾在盧瑟福原子結構模型理論和普朗克量子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被稱為經典的原子模型假說(見經驗談4)。
  • 電鏡新技術新應用年終群議 2019北京電子顯微學年會召開
    正值一年之末,十六位電子顯微學領域專家學者及相關主流儀器廠商代表共同回首復盤2019年我國電子顯微學進展情況,分別從新技術、新應用等方面,逐一帶來精彩報告。研究發現少層MoS2表面的Au顆粒在電子束幅照下加速擇優取向和聚合生長;觀察到Co7W6納米顆粒在高溫反應環境下具有穩定的晶體結構,發現不存在表面元素偏析或碳原子穿透誘導結構變化;觀察到CO催化生長碳納米管時炭化現象,發現催化劑表面的局域碳化和溶解導致了碳納米管的成核和生長等。
  • 中國科大成功解析人類皰疹病毒6B型近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畢國強課題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課題組與華東師範大學研究員梅曄合作,利用高分辨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技術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6B型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
  • 掃面電鏡(SEM)和透射電鏡(TEM)測試20問
    撈粉體常用的有碳支持膜和小孔微柵,小孔微柵上其實也有一層超薄的碳膜。拍高分辨的,試樣的厚度最好要控制在20 nm以下,所以一般直徑小於20nm的粉體才直接撈,顆粒再大的話最好是包埋後離子減薄。9.在透射電鏡上觀察到納米晶,在納米晶的周圍有非晶態的區域,我想對非晶態的區域升溫或者給予一定的電壓(電流),使其發生變化,原位觀察起變化情況?用原子力顯微鏡應該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 冷凍電鏡首次捕獲生命的原子細節,Nature稱讚打開全新宇宙
    ——1965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察·費曼正如費曼教授所言,許多科學發現常常都建立在對微觀世界進行成功顯像的基礎之上,隨著技術的發展,只要解析度足夠高,在原子尺度上觀察生命現象,也只是舉手之勞。看清原子,冷凍電鏡打開了新宇宙2020 年 6 月 3 日,Nature 在線發表了題為:它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宇宙:革命性的顯微鏡技術首次看到了「單個原子」的在線報導,濃墨重彩地介紹了冷凍電鏡在分辨上的重大突破。
  • 中國科技大學:冷凍電鏡助力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突觸功能的發揮則依賴於突觸中大量蛋白分子的協調工作,其中一種特殊的蛋白分子叫受體分子,也就是信息的接收器。當信息傳遞到突觸時,突觸前神經元就會釋放信號分子(神經遞質)到突觸間隙,突觸後神經元上的受體就會接受信號分子,使下一級神經元產生興奮或抑制。這些受體蛋白在突觸中的功能結構狀態以及它們在突觸中的數量和排列方式直接影響著大腦信息傳遞的效能。
  • 華慧高芯知識庫_淺析掃描電鏡的結構組成、工作原理及其應用
    掃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簡稱SEM),中文簡稱掃描電鏡,是介於透射電鏡和光學顯微鏡之間的一種微觀形貌觀察手段。在材料領域中,掃描電鏡技術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被廣泛應用於各種材料的形態結構、界面狀況、損傷機制及材料性能預測等方面的研究。
  • 2018電鏡新品回顧:SEM最活躍 高通量/工具化/半導體成熱點
    SU7000縮短了通過採集多種信號獲取樣品多種信息的時間,真正實現高通量的觀察與分析。近年,冷場技術幾乎是高分辨觀察SEM市場的主流,但冷場SEM雖然解析度高且穩定,但在超大束流分析時還有些不足,所以超大束流分析(如WDX)熱場便成為一種新的需求。結合這些需求,日立高新推出熱場技術的SU7000。
  • 中國科大在揭示人類皰疹病毒的基因組包裝機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5月30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劉雲濤博士、畢國強教授與合作者的研究論文,該工作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以及病毒的DNA基因組結構,有助於預防和控制皰疹病毒引發的多種疾病
  • 漲知識丨冷凍電鏡是什麼?為什麼能夠斬獲今年諾貝爾化學獎?
    揭開生物分子的原子層面紗1975年,這一年距離電子顯微鏡誕生已有40年左右時間,其應用在「死」物質裡如火如荼,在生物學領域卻被普遍認為「不適用」。強電子束、真空腔,這些環境使得生物樣品註定被破壞。然而,亨德森在細菌視紫紅質(bR,能吸收光能)上的嘗試,證明了電子顯微鏡在生物領域的適用性。
  • 共討電子顯微學技術新進展——2017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召開
    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鄭愛國  鄭愛國等利用多種電子顯微方法對比研究了新鮮和卸載的工業TS-1分子篩,研究發現:失活TS-1分子篩上Ti的存在形式上發生了顯著變化,存在明顯的Ti這些非骨架Ti的存在形式的發現,進一步加深了對TS-1分子篩工業失活過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