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丨民法典中有利於民事權利保護的四大亮點

2020-09-09 平羅法院

司法為民

公正司法

民法典亮點很多,現擇其四個述之。

一、規定了民事法律行為的撤銷權

民法典規定了民事主體對下列民事法律行為的撤銷權:

1.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此處行為人,當指受誤解的民事主體,而不包括其相對人。

2.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3.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這一規定表明:實施欺詐行為的民事主體不再僅限於合同當事人,而可以是合同雙方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享有撤銷權的民事主體,僅限於違背真實意思的受欺詐損害方,即該民事主體如果知道真實情況不會實施該民事法律行為;合同相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第三人實施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撤銷。這是構成對此類民事法律行為撤銷權的核心要件。

4.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這一規定的要義在於:實施脅迫行為的民事主體不再是以往法律規定的僅限於合同當事人,還而可以是合同雙方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

5.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此種撤銷權的要義在於:認定是否構成「顯失公平」的時間點,在該民事法律行為成立的時間點,反之,不能以該民事法律行為成立以後的時間點,或者成立之前的時間點作為認定的時間點。

對民事法律行為撤銷的法律後果,民法典明確規定: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在實踐中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民法典作了一個重大修改:其一,對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合同,不再以「損害國家利益」認定為無效合同,而「損害其他民事主體利益」認定為可撤銷合同。其二,而且,民法典總則編未規定可變更民事行為 ,而僅規定了可撤銷民事行為。民法典分則合同編第六章規定的「合同的變更和轉讓」,其中「合同的變更」均指雙方協商一致變更合同,而不是以往法律規定的單方請求可變更民事行為。民法典的這些一修改,更好地體現了各類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更好地詮釋了平等保護原則,體現了我國立法的明顯進步,是民法典的「一大亮點」。唯一例外,是在民法典分則制定過程中,分則合同編增加了「情勢變更」制度,規定了一方當事人可以請求變更合同。這應當視為分則的特別規定。

二、增加了撤銷權消滅制度

民法典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1.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重大誤解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2.當事人受脅迫,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3.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

民法典除以三種撤銷權消滅的情形補充、完善了民事法律行為的撤銷權制度外,其第一百五十二條第二款關於「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的規定,意義更為重大,更有利於穩定民事法律關係,更有利於司法和仲裁。撤銷權,猶如時刻懸在對方當事人頭上的、隨時可能落下的利劍,對對方當事人形成巨大「威脅」,而對「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和「行為終止之日」的事實認定往往爭議劇烈、難以確定,如果不規定撤銷權的消滅期限,對對方當事人是不公平的。因此,規定一個客觀的撤銷權消滅期限,就顯得十分科學和必要。

撤銷權消滅制度,極大地補充、完善了我國民事法律行為制度。由於民法典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通常是明確的、爭議不大的,因此一般也是不難認定的,且由於「五年」是客觀、不變、明確的期間,對其認定更為容易;又由於明確撤銷權人撤銷權消滅的同時,對方當事人即享有對該民事法律行為即享有否定撤銷請求權的權利,從而既穩定了民事法律關係,保護了對方當事人的權利,又有利於及時了斷糾紛。

三、增加了違約、侵權選擇權制度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六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

本條規定明確,在一方當事人的行為既構成違約又構成侵權的兩種行為「競合」情形下,另一方當事人享有選擇權: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請求對方承擔侵權責任。例如,某自然人乘坐公交車,該公交車駕駛員在車門尚未關好時即啟動車輛並轉彎,致該自然人被摔出車外受傷、致殘,該自然人有權就旅客運輸合同關係請求承擔違約責任,也有權就民法典侵權責任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規定,請求承擔人身損害賠償的侵權責任。

賦予當事人享有選擇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的權利,有利於更充分地保護守約方、受損害方的民事權益。本條制度原來規定在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中,現在「上升」至民法典總則編,不僅安排更為科學合理,有理由相信這一「選擇權」制度將更有利於進一步發揮其效用,並將極大地擴大其適用範圍。

從立法技術看,由於違約、侵權競合的選擇權制度,涉及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兩類不同的法律責任,因此將其規定在民法典分則的任何一編中都是不科學的。民法典將這一制度規定在總則編「民事責任」一章,正確處理了兩種法律責任的關係,不僅是科學的、必要的,也明顯提高了立法質量。

實踐中還應當注意全面、準確理解民法典關於「選擇權」制度的規定。民法典不僅總則編對競合行為規定了選擇權制度,而且根據民法典分則規定,在某些情形下權利人對競合行為不僅享有選擇權,而且還可以享有既追究違約責任又追究侵權責任「雙管齊下」的權利,即同時對違約、侵權二者行使請求權。例如在「第四編人格權」中,第九百九十六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格權並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受損害方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不影響受損害方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根據本條規定,受損害方享有的就不僅僅是「選擇權」,而是「雙管齊下」的權利,既有權選擇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同時又有權請求對方承擔精神損害賠償的侵權責任。這一規定,是對我國以往法律的突破,體現了對民事主體權利的更充分、更全面、更完善的保護。

四、增加了訴訟時效起算點後延制度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民法典增加規定了三種情形訴訟時效起算點後延制度,有利於更充分保護民事主體的民事權益,有利於促進社會誠信,並有利於追究違法行為人的非法行為。

1.分期履行債務訴訟時效起算點後延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九條規定: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數十年來我國民事審判和仲裁實踐對分期履行的債務的訴訟時效期間,均分別從各期的履行期限開始計算訴訟時效期間。例如,一份房屋租賃合同約定合同有效期五年、每月租金3000元、按月支付租金,出租人交付房屋後,承租人五年未付租金,出租人在租期最後一個月請求支付租金時,人民法院只保護出租人在訴訟時效期間內的最後一年的租金(民法通則規定租金「特殊訴訟時效」為一年),對前四年的租金則以超過訴訟時效期間不予保護;出租人在租期期滿六個月請求支付租金時,人民法院則只保護出租人在訴訟時效期間內最後六個月的租金,對前四年六個月的租金不予保護。而在民法典施行後,訴訟時效期間則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即只要出租人在履行期限屆滿後的三年內提起訴訟的,將對出租人五年的租金全部予以保護。

民法典本條規定,有利於維護社會誠信,有利於充分保護民事主體的權利。

2.被代理人對其法定代理人請求權的訴訟時效起算點後延

民法典第一百九十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

本條規定,有利於充分保護被監護人,尤其是充分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由於民法典第二十三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其法定代理人」,第三十四條規定「監護人的職責是代理被監護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因此直接關係是否能有效「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等」立法目的實現。例如,某未成年人的財產被其法定代理人侵吞,在該未成年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次日方開始計算訴訟時效期間,在其年滿二十一周歲前均有權向其法定代理人請求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又如某成年人因喪失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而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法律行為,該法定代理人卻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故意損害該成年人利益,該成年人在恢復民事行為能力後三年內有權對其法定代理人提起訴訟,主張賠償損失等責任。

3.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起算點後延

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

本條規定有利於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性尊嚴,充分保護未成年人不遭受性侵害的權利,有利於保護未成年人損害賠償自主決定權。根據本條規定,自然人在未滿十八周歲前遭受性侵害的,無論男女,無論未成年人當時由於何種原因而未主張權利,法律均賦予其在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三年內(二十一周歲內)對侵害人提起訴訟,請求損害賠償,侵害人不僅應當承擔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還可能因此承擔刑事責任、行政責任。

THE

END

平羅縣人民法院公眾號

微信號 : plrmfy

新浪微博:@平羅法院

來源:人民法院報

審核:萬 娟

編輯:馬澤星

我知道你在看喲

相關焦點

  • 《民法典》主要亮點及相關內容解讀
    《民法典》主要亮點及相關內容解讀 2020-11-17 11: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解讀3:基本原則之一,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原則
    (《民法通則》第五條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我們還要注意民法典將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由原來的第三原則,提高到作為民法典基本原則中的第一原則。一、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基本體制原則與體制限制原則及其相互關係民法典基本原則,是指其效力貫穿於民法典始終的民法根本規則。
  • 《民法典》解讀十八:物權的保護
    眾所周知,物權制度是物權保護的基石,而物權編擬稿是其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次會議將進一步補充和完善民法典物權編擬草案,為現代產權保護制度奠定堅實基礎,使公民的財產權得到更有效的保護。《民法典》是《權利宣言》的民事版本,被稱為「所有法律之母」從搖籃到墓地,人們不能離開民法的保護。提交審查的物權法草案中的許多亮點貫穿著一個主題:維護公民財產權。例如,如何解決社區業主的權利保護問題?如何規定居住權制度?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滿後我該怎麼辦?
  • 《民法典》解讀13: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本條是關於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規定,此規定也是來源於民法通則,只是將民法通則的公民改為「自然人」,沒有實質性的變化。 一、立法目的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的規定,樹立了任何自然人普通地享有民事權利能力這一基本人權保護觀念,同時構成了民法典關於胎兒利益保護與死者生前利益保護之特別規定的規範基礎。
  • 【解讀】《民法典》中 婚姻家庭立法亮點
    【解讀】《民法典》中 婚姻家庭立法亮點 2020-06-09 04: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解讀 | 《民法典》49大亮點!
    《民法總則》已於2017年通過實施,本次《民法典》總則編部分未有較大改動,僅根據法典編纂體系化要求對個別條款作了文字修改。總則編亮點即《民法總則》的亮點:1.胎兒享有繼承權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 民法典 丨 49大亮點一覽
    《民法總則》已於2017年通過實施,本次《民法典》總則編部分未有較大改動,僅根據法典編纂體系化要求對個別條款作了文字修改。總則編亮點即《民法總則》的亮點:1.胎兒享有繼承權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 每日學法| 《民法典》解讀之民事權利分類
    每日學法| 《民法典》解讀之民事權利分類 2020-09-04 1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解讀 | 《民法典》49大亮點全梳理
    (一)《民法典》的組成民法典是民法的法典化,未出臺《民法典》之前,我們有《民法總則》《物權法》《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單行法律,它們對社會經濟生活的有序運行發揮了良好的規範作用。《民法典》的出臺,是將以上民事單行法律予以法典化整合,邏輯性、體系性更強,必將更有效發揮其權利保障效用。
  • 民法典解讀 | 《民法典》49大亮點!
    《民法總則》已於2017年通過實施,本次《民法典》總則編部分未有較大改動,僅根據法典編纂體系化要求對個別條款作了文字修改。總則編亮點即《民法總則》的亮點:1.胎兒享有繼承權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 民法典來了 丨《民法典》對婚內女性權利的保護
    一時間,作為一名已婚女性,如何在婚姻內充分保障自己的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成為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幸運的是,《民法典》為我們提供了答案。一方面,《民法典》在總則以及婚姻家庭編中反覆強調了婚姻制度上的男女平等、家庭地位中的夫妻平等。
  • 【微普法】《民法典》亮點及解讀(一) 《民法典》護航見義勇為,不...
    【微普法】《民法典》亮點及解讀(一) 《民法典》護航見義勇為,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 2020-11-10 16: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物權編」之亮點條款解讀
    《民法典》「物權編」之亮點條款解讀《民法典》「物權編」在物權法的基礎上進行創設和修訂,不斷進行完善。加強了物權平等保護,便利了物權的流轉,實現了物權人的利益最大化,增添了市場活力,有力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主要的亮點體現在以下條款:一、加強物權平等保護。
  • 民法典解讀丨《民法典》繼承編六大亮點
    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民法典覆蓋一個公民生老病死的全部生活作為新時代人民權利的「宣言書」民法典充分體現了時代特色《民法典》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本期推出《民法典》繼承
  • 民法典解讀|《民法典》49大亮點
    總則編亮點即《民法總則》的亮點:1.胎兒享有繼承權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第278條、第281條)4.細化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自動續期規則《民法典》規定了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屆滿自動續期, 有利於保護房屋產權人的合法權益。《物權法》規定使用期限最長七十年,如繼續使用需再籤訂合同,繳納費用。是否繳納費用、繳納多少費用等等問題,《民法典》授權單行法律和行政法規以後規定。
  • 專家解讀《民法典》
    「《民法典》的通過本身就具有偉大的意義,它通過的這種形式意義比制度內容更加重要,表明我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表明我們黨和國家對私人人格尊嚴和財產保護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結束了我國沒有《民法典》的時代,因此,通過本身就值得我們歡呼。」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民法典》編撰領導小組成員李永軍在日前舉辦的貿仲直播間《民法典》專題系列講座上強調。
  • 民法典中的平等保護
    民法典以民事權利的平等保護為核心,彰顯了平等保護的法律精神,彰顯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的立法思想。 本期「民法典大家談」欄目,我們從法條規定出發,談談平等保護的調整範圍、平等原則等。
  • 專家解讀民法典的意義及實施 | 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 著力加強法治...
    為了更好地宣傳、推進、保障民法典實施,本版推出「圓桌訪談」欄目,邀請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卞修全、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孟鴻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教授劉文三位法律專家,聚焦學習貫徹實施民法典,著重從民法典對公安機關的深遠影響以及民法典與公安機關職責任務密切相關的規定等方面,充分結合公安機關執法實踐,對民法典的學習、實施進行深入解讀。
  • 論道丨民法典如何保護安寧權?
    民法典第1032條第二款對私人生活安寧作了相關規定,開啟了安寧權民法保護的大門,是民法典立法的顯著亮點。所謂私人生活安寧權,就是自然人享有的維持安穩寧靜的私生活狀態並排除他人不法侵擾、侵害的權利。以前很多當事人以生活安寧權受到侵害為由,訴請法院保護,但法官在當時的法律體系中根本就找不到這種權利,所以要麼不予受理,要麼駁回起訴,最多也就是通過隱私權、名譽權、健康權等方式進行間接保護。近幾年來,有不少地方法院判決中出現安寧權,並直接作為權利保護依據。
  • 【民法典解讀】《民法典》49大亮點全梳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如果說憲法重在限制公權力,那麼民法典就重在保護私權利,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大到合同籤訂、公司設立,小到繳納物業費、離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民法典》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