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哲昕:中西文明對比與政治向心力

2020-12-17 兩江新區網

2018年06月24日 10:58 來源:兩江新區官網

    在人類文明演化史中,有許多現象值得深思。為什麼古代中國會遙遙領先?如何認識西方的契約精神?為什麼中國長期統一?為什麼歐洲長期分裂?是什麼力量把中華民族緊緊凝聚在一起。

    6月23日,「大企業大集團(重慶)2018幹部自主選學課堂暨新時代組織新能力建設學習計劃」繼續開講,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教學委員會委員劉哲昕通過實例、故事和數據,透過一系列中西文明史實的對比,從人類幾千年來的地緣文化、語言文字、政治制度等方面闡釋了中華文明與政治向心力的核心所在。

    中西方文化存在本質差異

    劉哲昕表示,公元前221年是世界歷史的第一分水嶺。「在古代,中華文明遙遙領先,人類歷史的300項目基礎性發明和發現中,中國人貢獻了175項,中國古代文明傳播到歐洲耗時1223年,其方式要麼是實物直接傳播,要麼是思想激發性傳播」。

    在他看來,彼時的是非成敗在於「統一」。中國古代科技之所以遙遙領先歐洲,其基礎在於中國農業的遙遙領先,而這,得益於中國長期大一統體制。

    統一的第一個優點就是締造和平,只有和平的環境才能創造出發展農業的條件。而統一的第二個優點,就是規模優勢。在冷兵器時代,農耕民族和遊牧部落成為天然的敵對勢力。如何抵擋遊牧部落的侵略,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而全世界這個問題,解決得最好的就是中國人。「對比中國和英國、羅馬帝國的長城就可以知道,只有大一統的中國才能建造出可以真正抵擋遊牧民族的萬裡長城,將中原的農業保護起來。」劉哲昕講到。

    而統一的第三個優點,則是標準化,包括標準化生產的武器、度量衡、文字、農業生產技術等等。秦朝掀起的標準化運動讓周邊的蠻荒之地迅速發展起來。

    公元1492年便是世界歷史的第二分水嶺,此時,西方文明漸漸登上歷史舞臺。

    「從大航海時代到工業革命,契約精神貫穿始終,而這也是西方文明的特質。」劉哲昕闡釋到,西方社會長期分裂的狀態也給歐洲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財富,「因為分裂而平等,因為平等而契約;因為分裂而競爭,因為競爭而契約」。

    「以中世紀的德國為例,約36萬平方公裡的國家,最多時居然同時存在380多個邦國和1400多個騎士莊園。」劉哲昕認為,這種分裂狀態讓歐洲無法產生統一的權力中心,人與人之間平等而又充滿競爭,必須遵守契約精神,所以歐洲歷來是契約社會,而契約正是現代民主法治的本質,可以說,契約是縮小的法律,法律是放大的契約。

    地理環境孕育政治生態

    至於中國為何會長期統一,而歐洲則長期分裂,這與地緣政治密不可分。

    劉哲昕介紹到,作為人類文明最大搖籃的亞歐大陸,東邊和西邊的地理環境完全不同,由此孕育了不同的政治生態。

    傳統歐洲邊境破碎,以半島島嶼為主,加之沒有颱風和颶風的襲擊,所以民眾習慣靠海為居。由此,歐洲的主要力量在邊緣,不在中心,離心力大於向心力,從而形成了歐洲獨特的離心力結構。

    「儘管歐洲歷史上曾有過無數次統一的努力,但獨特的地理環境在邏輯起點處已經決定了歐洲長期分裂的歷史命運。」

    而與歐洲截然不同的是,位於東部的中國海岸線完整飽滿,此外,太平洋的強熱帶氣旋對中國的影響由東南向西北依次遞減,並在黃河中下遊達到了適中的程度。與此同時,定向的西北風從蒙古高原不斷捲來沙塵,在黃河中下遊地區堆積成發育完整的黃土高原,又隨著黃土的衝刷堆積再造就了華北平原。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中國人問鼎中原,發展出領先世界的農業文明。

    在漫長的農耕文明時代,中國逐漸內生出了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向心力。「並且,由於周邊環境惡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長期受到制約,無法孕育出能與中原地區相抗衡的先進文明。」

    中國發展在於平衡向心力與離心力

    兩種地理孕育出了不同的中西社會結構,如果把歐洲比作鬆散的拼圖式結構,那麼中國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心圓結構。

    「歐洲拼圖結構的離心力運動顯現出來便是分裂,譬如歐債危機背景下富裕地區的一系列獨立運動。」劉哲昕介紹到,以非洲各國為代表的「部落國家」離心力運動也很明顯,「譬如由幾百個部落,3大部落聯盟構成的利比亞也存在政局不穩定」。

    此外,劉哲昕表示,以印度、美國為代表的「類天下國家」也存在離心力與向心力的博弈,「例如,美國歷史上就爆發過三次『碎片化效應』挑戰,分別是印第安人戰爭、南北戰爭以及少數族裔劇增」。

    就中國而言,作為一個數千年自然發育的、統一的「天下國家」,「政治向心力對中國的穩定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自然也存在極其龐雜的多樣性,「例如56個民族、5大宗教、多語言文字」,而這些多樣性便是離心力,一般而言,多樣性越複雜,離心力越大。「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言,美是多樣性的統一,中國的發展在於如何巧妙平衡向心力與離心力。」劉哲昕總結道。(記者 蘇暘 趙鵬 江亞蔓)

相關焦點

  • 在文明與文化之間:嚴復的中西融合論
    嚴復的中西融合論立基於社會進化論,從現代文明的視角,以富強為其旨,主張大力攝取西方現代文明,改革中國文化中的舊宗法傳統,實現中西新舊的融合會通。嚴復之中西融合論既超越了洋務派之保守的中體西用論,又未落入五四新文化人激進的全盤西化論,體現了晚清啟蒙思想之溫和穩健的英倫色彩。
  • 樊鵬:淺論中西「大一統」的政治基礎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文章分別勾勒了兩個帝國的興衰軌跡,綜合分析了兩個帝國之間思想、政治、經濟(中西商道)、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差異。對比秦漢時代的政制體系和權力運行方式,文章鉤沉出了一個「別樣」的羅馬政治世界。我們常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潘先生更加關心的是,羅馬也非「毀於一旦」。在他看來,羅馬帝國的發展從其開端,就蘊含著一系列結構性的缺陷和致命性的政治疾病。
  • 中西文明的本質區別:讀《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圖)
    錢滿素教授曾是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員,早年留學美國,獲哈佛大學美國文明史博士,主要從事美國文化研究,對美國文明有自己獨到的理解,特別是她非常擅長將美國文明和中國文明進行全方位的比較,使讀者能夠真正把握中西文明的本質區別,而《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正是其代表作。
  • 向心力公式與二體運動向心力計算式對比分析可說明計算式更精確
    本節對二體運動向心力計算式做進一步分析。做二體運動的兩天體相互繞轉所需的向心力計算式:向心力公式與二體運動向心力計算式比較向心力公式與二體運動向心力計算式比較向心力公式與二體運動向心力計算式比較好了,本節就講到這裡,請大家認真思考,我的分析是不是有道理,不可輕信我講的內容,歡迎認為我講的有一定道理的朋友們發表評論,幫助我修正錯誤,填補缺陷
  • 新時代 向心力
    微視頻《新時代 向心力》,通過習近平總書記與人民在一起的感人場景,凸顯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核心要義:為黨和人民發聲,為新時代鼓與呼。        新時代,更需要堅定方向;新時代,更需要俯身傾聽;新時代,更需要向心同行。
  • 向心力公式推導過程間接說明二體運動向心力導出計算式的正確性
    本節對上一節講的內容,《向心力公式與二體運動向心力計算式對比分析可說明計算式更精確》,從高中物理向心力的公式推導來進行分析,作為上一節我的結論的一個小的佐證吧。具體推導過程如下(見下圖):向心力公式證明過程
  • (JY 0331-93)向心力實驗器
    電 動 D DG DH 3.4 型號示例:L-XS-SG-140表示最大工作半徑為140mm的手動懸掛式向心力實驗器4.1.3 手動向心力實驗器應有手輪或搖柄。4.1.4 電動向心力實驗器應有調速機構。4.2 底座與立柱4.2.1 底座應穩固可靠,附水平調節裝置。4.2.2 立柱應垂直橫杆。重錘應能靈活轉動或滑動,工作中無明顯晃動或跳動。橫杆應有足夠強度。
  •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中西文明對話」系列講座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中西文明對話」系列講座   中新網3月8日電 據文化部網站消息,日前,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成功舉辦了「中西文明對話」系列講座第一講:「老子道德經中的語言哲學和現代西方的語言哲學」,在能容納160人的文化中心多功能廳裡座無虛席
  • 民族力,凝聚力,向心力,力力不竭
    與國外相比,我國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格外強大,因而國人更能配合、支持抗疫,不計得失,不求回報。醫護人員,堅守崗位的每一個人,無數的英雄紛紛在抗疫正常戰鬥中湧現,回報他們的,是不斷向好的數據和患者的康復,我們為以鍾南山院士為首的勇敢的逆行者點讚。
  • 對文明「根性」的嚴重誤解,是今天中西之爭的最大問題
    儘管現代化將東西方熔於一爐,但在文明層面,雙方的了解——尤其是對彼此文明「根性」的理解,卻遠遠不夠,甚至存在誤解。那麼,中西文明的「根性」究竟有何不同?潘嶽先生重返文明的源頭,將兩千多年前的戰國和古希臘置於超時空的比較視野之下,試圖找尋問題的答案。他發現,戰國和古希臘在相似的歷史條件下,出現了不同的歷史結果。
  • 主心骨 同心圓 向心力——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在提高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和塑造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和釋放國際向心力。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把黨的領導力歸納為四個方面,即「四力」。「四力」是一個全新的提法,「四力」當中,政治領導力最重要,具有「引擎」作用,抓好政治領導力,能夠達到綱舉目張、以簡馭繁的效果。同時,十九大報告還提出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命題,要求黨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
  • 上博卡拉瓦喬名作展、中西陶瓷大展等將推遲至明年
    它是九世紀上半葉中西文化商貿交流、以及盛唐時期我國開拓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唐「黑石號」出水人物金杯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上世紀末經過打撈,「黑石號」沉船出水器物種類繁多,有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及各類香料等。
  • 學術動態 | 3—6世紀中西歷史及文明發展比較研究
    關鍵詞:3-6世紀;中國與西方羅馬世界;歷史與文明;比較;  一、問題的提出  3世紀初到6世紀末前後,中西歷史和文明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周期。因為在這段時間裡,雙方的經歷及面臨的問題都很相似。首先,雙方在政治上都由統一而分裂。
  • 回望2019 | 這一年,隊伍凝聚力向心力不斷提升
    政治建隊 舉旗鑄魂不斷提升隊伍凝聚力向心力這一年,我們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授旗訓詞精神為主線,高規格舉辦學習貫徹總書記授旗訓詞精神座談會、總隊掛牌儀式和「五一廣場」升國旗重溫入隊誓詞儀式及全省消防救援隊伍文藝匯演。
  • 「身份政治」愈演愈烈,文明的衝突在所難免?
    歐洲原住民的生育率低,老齡化嚴重,而穆斯林人口生育率高,年輕人居多,兩者形成鮮明對比。迅速增長的穆斯林社群與歐洲原住民在文化、生活習俗、經濟收入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使他們不僅難以融入歐洲主流社會,而且強烈地抵制歐洲現代文明。伊斯蘭教追求以教法全面支配穆斯林共同體。
  • 洋節背後的中西文化碰撞……
    導讀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抬頭的當下,中西碰撞加劇。但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去考量,中西融合仍將是主流和趨勢,中西碰撞也將在中西融合中得到消解。過節,特別是過洋節竟然成了讓中國人糾結、吵架的大事。此外,美國還強硬地把自己的民主體系推向世界,文明的衝突在中東、亞太以政治動亂、血腥戰爭、恐怖活動的極端形式表達出來。西方民主政治觀念在美國、歐洲、全球都矛盾百出,不斷製造混亂,這意味著所謂的普世價值已江河日下。
  • 融會中西知識體系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追求
    在不同文明交往對話日益頻繁的今天,人類社會進入了「第二軸心時代」,愈發需要全球民眾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以增進每一個人和社會的福祉。善於向他人學習的能力已經成為任何社會在全球化時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 清廉政治——政治文明之基礎
    同時,清廉政治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是政黨政治的題中之義。 一、正義——清廉的政治學意義 清者,明也,與濁相對,激濁而揚清自古就是中國政治家的理想和追求,百姓擁戴清官,官場倡導清流,清、慎、勤也因此成為傳統政治體系中廣為認可的政治箴言,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是對從政者的最高評價;廉者,政之本也。《呂氏春秋》云:「故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
  • 新老歐洲之間的離心力與向心力
    向心力之一:「多速歐洲」的現象已經出現了一定的改善趨勢。根據歐盟統計局最新的統計數據,2018年第二季度,歐盟28國的GDP平均增長水平,較第一季度提高了0.4%。相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2%。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中東歐國家的增長水平要高於歐盟平均水平。
  • 高考物理:「向心力」的綜合考點之一!丨思維導圖
    這裡要說的是:①圓周運動向心力的綜合分析。②解決向心力分析的完整步驟。③有什麼是需要注意的。圓周運動軌跡跟向心力的關係,雖不是高考的重點,但在向心力的綜合分析之中,必須有所了解。見上面思維導圖。先分清楚F合與F:F合指的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