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明的本質區別:讀《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圖)

2020-12-13 網易新聞

愛默生和中國—對

個人主義

的反思》。錢滿素教授曾是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員,早年留學美國,獲哈佛大學美國

文明

史博士,主要從事美國文化研究,對美國文明有自己獨到的理解,特別是她非常擅長將美國文明和中國文明進行全方位的比較,使讀者能夠真正把握中西文明的本質區別,而《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正是其代表作。>



  最近認真閱讀了錢滿素教授的力作《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錢滿素教授曾是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員,早年留學美國,獲哈佛大學美國文明史博士,主要從事美國文化研究,對美國文明有自己獨到的理解,特別是她非常擅長將美國文明和中國文明進行全方位的比較,使讀者能夠真正把握中西文明的本質區別,而《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正是其代表作。

  愛默生是美國思想發展史上的中心人物,美國超驗主義旗手。他在19世紀上半葉提出的超驗主義觀點體系,代表了美國文化的精髓,是了解美國精神的鑰匙,美國總統林肯稱其為「美國的孔子」。《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全書共20萬字,圍繞愛默生和中國的關係,即愛默生對儒學精神的取與舍,以及對儒學傳統與西方的文化精神進行比較,一方面指出了以個人為出發點的美國文化精神的短與長。另一方面,通過從歷史、哲學、文化、社會、政治諸多領域對「個人主義」觀念進行正反兩方面的闡析,引導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全面反思和再認識。

  每一個時代都有這一個時代的優秀讀物。《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雖是上世紀90年代的優秀讀物,然而現在看來,仍有其現實意義。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的今天,重讀這部深刻剖析中西文化差異的經典著作,對於我們做好不同文明之間的借鑑和吸收,從而指引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積極的意義。

  中國夢是超越虛幻的夢。從新中國成立以及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成功實踐中,我們黨探索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夢正是這種自信的集中體現。中國夢具有通過努力必能實現的前景,因為她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依據和途徑。

  「中國夢」是不同於「美國夢」的夢。隨著美國這個年輕文明的興起,「美國夢」曾經成為一個十分耀眼的字眼。在「異教徒的避難所」「民主的燈塔」「自由的樂土」等一塊塊顯亮的招牌下,無數心懷夢想的人湧入美國,一直到21世紀的今天,美國仍然吸引力不減。然而認真深刻地分析一下「美國夢」,你會發現本質上它追求的其實是極端個人主義的夢,它強調的只是個人的成功,崇尚的只是個人的發家致富。而人類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必定是有限的,少數人的成功就必然意味著會以多數人利益和機會的犧牲為代價,這就出現了一個發展的悖論。故而,美國歷史上很多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紛紛著書立說,猛烈地批判虛幻的「美國夢」也就並不奇怪了。

  相反,中國夢卻是以「合一」「大同」「和諧」等幾千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和底蘊,吸收全人類所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她不僅以民族崛起、國家復興為己任,更以促進全球和平發展、建立和諧世界為終極目標,這樣的責任擔當,充分體現了中國夢所具備的超越民族、國界的寬闊胸懷和遠大抱負,也註定了中國夢同時也是全世界的夢。(作者為呂梁市藝術學校教務科副主任)

  鄭化冰

本文來源:山西新聞網-山西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愛默生超驗主義思想的內在邏輯
    這個觀點包含著愛默生對人類社會文明的本質的深刻洞察,也包含著愛默生對人類文明已經發生的異化現象的警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類逐漸在地球上建立起龐大的文明體系,這個體系包含著極為繁雜而沉重的內容,比如宗教、政治、哲學、藝術、道德、法律、商業、工業、科技、風俗、傳統、觀念,等等。
  • 愛默生:美國的孔子
    在《論自助》這篇文章中,愛默生明確提出「個人」這個主題,第一次在文化和思想上正式宣布了美國個人主義的確立。愛默生成為當時超驗主義運動的實際領袖和靈魂人物。在當時美國本土文化形成時期,新英格蘭文藝復興運動實際上有著文化傳播和觀念啟蒙的意義。作為文學家、哲學家的愛默生,更是個天才的演說家,他的許多重要的文章最初都是以演講的形式被廣為傳播的。聽眾們對他的演講如痴如醉,有人形容他的演講如密西西比河水般富有氣勢。
  • 美國的孔子:愛默生
    愛默生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國前總統林肯稱他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仔細分析一下,愛默生確實與孔子有很多相似之處。孔子確立了中國兩千年來的正統思想:儒家思想。愛默生的思想也對美國建國二百年來的思想體系影響頗深。他強調精神第一,直覺第二,主張發揮人的超驗作用。他提倡的超驗主義,是對美國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物質主義、拜金主義的否定。
  • 「美國孔子」愛默生:感恩節詩和酒神詩品讀
    在19世紀的美國,有一位思想家愛默生說,「世界將其自身縮小成為一滴露水」,每一個個體,無論大小,都是世界的縮影。「人」就是上帝,人可以通過直覺與上帝直接交流,領悟上帝的思想和精神;同時,人是自由的,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夠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這……感覺讀起來玄之又玄?
  • 在文明與文化之間:嚴復的中西融合論
    在西力東侵和西學東漸的晚清危機語境中,中國轉型之「古今」問題始終與「中西」問題相糾纏。因而,「中西古今」成為中國啟蒙運動的一個特定的核心命題,這也是中國之外源型現代化的一大思想表徵。嚴復的中西融合論立基於社會進化論,從現代文明的視角,以富強為其旨,主張大力攝取西方現代文明,改革中國文化中的舊宗法傳統,實現中西新舊的融合會通。
  • 讀《論自然》,愛默生為什麼提出直接向自然學習?
    愛默生(1803-1882),美國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詩人。被美國的林肯總統稱為「美國文明之父」。《論自然》一書是其最知名的著作。他對世界的看法被稱為「超驗主義」。很多人認為他的書,晦澀難懂。其實,和讀任何一本書一樣。讀書一定站在作者的角度,採用一定的換位思考方式。綜合考慮作者所處的時代、地位、以及人生經歷。
  • 個人主義和共同體
    個人主義意味著個體從被束縛中獲得解放。個體獲得解放以後,人的潛力得到極大發揮。這是資本主義出現以來僅用兩三百年的時間,人類就取得了空前巨大發展的原因所在。由於個人主義是如此重要,不少人把弘揚個人主義看作實現現代化和高度文明的關鍵和秘笈。這種想法是正確的,但真正做到並不容易。困難之處在於,除了英美等少數現代化原發國家,個人主義對其他國家來說都是外來觀念。
  • 劉哲昕:中西文明對比與政治向心力
    6月23日,「大企業大集團(重慶)2018幹部自主選學課堂暨新時代組織新能力建設學習計劃」繼續開講,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教學委員會委員劉哲昕通過實例、故事和數據,透過一系列中西文明史實的對比    中西方文化存在本質差異    劉哲昕表示,公元前221年是世界歷史的第一分水嶺。「在古代,中華文明遙遙領先,人類歷史的300項目基礎性發明和發現中,中國人貢獻了175項,中國古代文明傳播到歐洲耗時1223年,其方式要麼是實物直接傳播,要麼是思想激發性傳播」。
  • 評《戰國與希臘》:羅馬帝國滅亡後,文明與歷史為何沒能渡過危機?
    先秦中國的華夏人群和古代希臘人都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政治文明。它們分別被視為中西政治文明之源。從政治表象上看,中國先秦時期各諸侯國(方國)與古希臘人在「荷馬時代」之後建立起來的諸多城邦,十分相似,但實質內涵卻迥然不同。各諸侯國(方國)是王朝治下的地方單位,長期臣屬於中央政權,是以天子為核心的統一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大一統是中國發展的主要趨勢。
  • 《愛默生隨筆》:這是一部充滿人生箴言的書
    蒙田、培根、愛默生的隨筆被稱為世界三大隨筆,充滿了無限智慧,不過三個人的隨筆風格差別也是明顯的。蒙田的隨筆讀起來真實自然,從不矯揉造作,培根的隨筆則充滿了處世哲學,而愛默生的隨筆更注重深入挖掘人心。今天說的是愛默生的隨筆。
  • 林肯稱他是美國的孔子,愛默生十句經典語錄,充滿人生哲理
    愛默生被林肯稱做「美國的孔子」,他的全名是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愛默生是美國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詩人,他不僅被稱為「美國的孔子」,也被譽為「美國文明之父」。14歲時,愛默生進入哈佛大學,在學校期間,愛默生接觸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極大的擴展了他的視野和見識,這為他走向文學之路,產生很深的影響和鋪墊。愛默生在哈佛畢業後,他協助兄弟在家中設立了一所給年輕女性就讀的學校,他在學校中擔任校長。
  • 高子文:《文明的逆子們——美國現代戲劇的中國敘事》
    內容簡介該書主要研究美國現代戲劇的中國敘事,研究美國現代戲劇如何描繪中國,以及如何接受中國文化。作者將這些自覺地運用外來文化進行戲劇的革新的藝術家們稱之為「文明的逆子們」,他們誕生於自身的文明之中,卻又對其提出了反思和質疑。
  •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中西文明對話」系列講座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中西文明對話」系列講座   中新網3月8日電 據文化部網站消息,日前,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成功舉辦了「中西文明對話」系列講座第一講:「老子道德經中的語言哲學和現代西方的語言哲學」,在能容納160人的文化中心多功能廳裡座無虛席
  • 論生態文明的後物質主義幸福觀和共同體價值觀
    從追求人類的生存、發展和生態共同體的整體和諧這一目的出發,生態文明反對工業文明的物質主義幸福觀和個人主義價值觀,倡導後物質主義幸福觀和共同體價值觀,力圖把實現人類社會的發展與維繫生態整體的和諧有機聯繫起來。一種文明秉承何種幸福觀和價值觀,是由該文明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 文明本質的深層解讀與中國智慧
    置身於這樣重大的歷史關口,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文明觀為指導,深刻回應當今世界的文明進步訴求,注重以唯物史觀的實踐觀點去揭示文明形態的本質屬性,以世界歷史的開闊眼光去闡發文明關係的本質要求,以人類進步的價值關懷去把握文明發展的本質承諾,進而深層解讀文明的本質,是當代中國文明進步的必然要求。
  • 《愛默生傳:生為自由》
    作者:【美】詹姆斯·埃利奧特·卡伯特 出版者: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4月 內容簡介:愛默生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國前總統林肯稱他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尼採等人都公開承認從他那裡受益匪淺。當代文學理論家哈羅德·布盧姆乾脆宣稱:「愛默生就是上帝。」
  • 自由而且勇敢」 ——紀念愛默生誕辰兩百周年
    在這些激情如熾的同道眼中,愛默生顯得太冷靜,瑪格麗特甚至說他很冷酷,並對他宣講的思想開始感到反感,因為那是「美國劍橋傳統」和「新英格蘭蒼白的道德標準」。這大概與愛默生是一個準男權主義者有關。他曾說過:「婦女一般意志薄弱,也許說起話來很尖銳,但極不穩定。」談到婚姻時又風趣地說:「男人需要有個太太好犯犯傻。」
  • 英國國王學院院士麥克法蘭教授作客清華國學院 反思現代世界的形成
    英國國王學院院士麥克法蘭教授作客清華國學院 反思現代世界的形成  清華新聞網9月23日電 9月22日晚,由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辦的「講學社叢書」第一輯《現代世界的誕生》(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World)讀者見面會在一教舉行。
  • 中西文明的由來(五)|歐洲為什麼會小國林立,它們就不想統一嗎
    儘管如此,成為帝國的羅馬,還是和它差不多同時代的秦漢帝國,有著本質的區別。一我們發現,秦漢帝國在制度上的特點無疑是整齊劃一,但羅馬帝國卻非一家一姓。「『羅馬帝國』一詞的完整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
  • 渠敬東:教育本質是重複和傳遞
    今天的教育已經誤入歧途,這源於我們對教育二字的漠視和不理解。每一個進入大學的人,都帶著好像每個人都要出論文的想法。坦率的說,這都和教育沒什麼關係。教育的本質不是發現,不是研究,而是重複。教育的本質就是重複和傳遞。首先,什麼是重複?重複就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一代一代的人讀的都是相同的書。就教育的本質而言,就是將對世界的感受和理解種入你的身上,讓你自由地在未來世界裡呈現你接受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