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明的由來(五)|歐洲為什麼會小國林立,它們就不想統一嗎

2020-12-20 齊魯壹點

【圖說:《謀殺凱撒》,卡爾·西奧多·馮皮洛蒂,1865年】

在荊軻刺秦王一百多年後,一場血腥的刺殺,在羅馬元老院「現場直播」。

這一天,公元前44年3月15日,距離凱撒完成徵服高盧全境的重任,並強迫元老院授予他「終身獨裁官」的職位沒多久,他卻要在元老院的大廳,直面無情的刺客。衝在最前面的,竟然還是他與一個情婦所生的私生子——布魯圖斯。

在「你也這樣做?我的兒子……」的驚問中,凱撒被連捅了23刀。最終,56歲的他,橫屍廳前。

如果說荊軻刺秦王,跟秦國滅六國,嚴重地打擊了以六國君主為代表的舊貴族利益有關,凱撒的被刺,也是因為他觸犯了羅馬共和國的禁忌。在古羅馬共和制當中,其主要機構由執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組成,有點類似於今天西方三權分立的感覺,它們彼此牽制,並保持平衡。其中執政官人數2人,選舉產生,任期一年,元老院是國家決策機構,實行政事共商、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公民大會則是負責選舉公職人員和通過元老院的提案——這種政治體系被後人認為是古代經典的政治體系之一,對後世的影響巨大。然而,凱撒的突起,打破了這一平衡,也觸動了元老們的利益,最後數敗俱傷。

然而,縱使凱撒倒下了,接下來的屋大維(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也是一個當仁不讓的狠人,羅馬的帝國時代,終究不可避免的到來了。這個凱撒的養子,曾先後獲得執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長等職銜,實為羅馬皇帝,公元前28年被元老院賜封為「奧古斯都」(意為神聖偉大)。

儘管如此,成為帝國的羅馬,還是和它差不多同時代的秦漢帝國,有著本質的區別。

我們發現,秦漢帝國在制度上的特點無疑是整齊劃一,但羅馬帝國卻非一家一姓。

「『羅馬帝國』一詞的完整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按照羅馬的律法,任何有能力的人都有可能通過選舉成為羅馬皇帝。皇權由元老院授予某個個人而不是家族的,一旦這個人死亡,授權也自然中止。」

雖然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羅馬帝國越到後期,越演變為一個專制政體,選舉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個形式。羅馬皇帝大部分都是傳給老皇帝生前選定的接班人,因此,事實上也有父親直接傳給自己的兒子的,但是最起碼形式上還都要經過元老院授權,而且羅馬帝國父傳子(傳給親生兒子)的情況出現得很少。」

【圖片:羅馬元老院】

這和秦漢帝國的皇帝制度絕對不同,「顯然是因為羅馬帝國的文化基因來自希臘文化。」 羅馬帝國前朝羅馬共和國便曾專門派元老院的幾位資深人士去希臘學習取經。

還有一個不同就是,「秦漢帝國徵服各地之後,都實行郡縣制,地方上整齊劃一,中央的政令可以通達全國各地,如臂使指。」但羅馬顯然不是郡縣制,更像是分封制;此外,它也顯然不同於夏商周的分封,後者是建立在血緣上,前者則建立在契約之上。

「羅馬帝國的大部分地方是自治的,」「羅馬帝國都沒有一部通行於全國的完善的法律,各行省甚至一些城市都擁有自己的法律。」對羅馬帝國來說,它最關心的事情莫過於收稅,其它的愛咋的咋的。

背後的原因,除了學習希臘好榜樣之外,也跟整個歐洲的地理有關。和希臘相似,歐洲也是沒有「圍牆」的,海岸線曲折漫長,四面漏風。那些被地殼運動撞出來的高山,將歐洲分成了幾個不同的地理單元,與此同時,河流眾多而又分散。沿河而發展起來的各個文明中心,也是分散在各個區域。某種意義上,希臘就是歐洲的縮影。歐洲就是擴大版的希臘。

這便導致羅馬帝國即使統一,也是鬆散的,相反,它一旦遇到問題,就容易萬劫不「復」。

事實上也如此,公元前1000年左右,已經學會騎馬作戰的北方遊牧民族掀起了第二次入侵浪潮:在中國是為「五胡亂華」(時間一般從西晉滅亡即公元316年開始算起,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即公元439年),在歐洲大陸則為「蠻族入侵」。羅馬帝國不僅因此分裂成了東西羅馬,而西羅馬娃娃皇帝羅慕路斯在公元476年更是被其僱傭軍(共同對付被漢武帝趕著西遷的匈奴)——日耳曼人廢黜,歐洲歷史從此進入了以封建割據、騎士精神、宗教戰爭為特徵的中世紀。在西羅馬的廢墟上,出現了一個又一個蠻族國家,進而演變成歐洲林立的小國——這也奠定了今天歐洲的格局。

今天,我們把中世紀看成了一個黑暗時代,然而,延續了希臘文明的精神,以及長期的自治訓練,讓中世紀呈現出了很多我們經驗之外的內容——看「中西人口發展對比圖」就知道,中國人口繁榮時期增長比歐洲快,而崩潰時期的劇減更是駭人聽聞。相反,歐洲即使在充滿著戰爭和動蕩的中世紀,人口損失也不如中國劇烈,即使下降也主要表現為瘟疫,次數也比中國少,下降的幅度也沒有中國大,原因大概是在於,「封建制下,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失德,只能影響天下的一小部分。郡縣制下,最高統治者一個人的錯誤,需要全體臣民共同承擔,因為你想躲都沒地方躲。」

【圖說:中西人口發展對比圖。翻拍自《簡讀中國史》】

而且,相比較郡縣制度下的集權帝國,由於皇權無所約束,造成汲取能力過度,往往導致「官逼民反」,中世紀的農奴,卻因為受契約保護,未必如人們想像的那樣,負擔更重條件更差,相反遠比中國的農民生活穩定。

對當時的歐洲來說,還有一個比較利好的消息就是,隨著奴隸制的崩潰,不再有大量的外來勞動力湧入西歐,也讓西歐開始琢磨,怎麼節省勞動力。加上「農奴也不同於奴隸,糧食打多了,它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水漲船高,因此,農奴也有熱情改進技術,提高產量」,最終,以上各種因素的匯合,促進了技術的進步。

除了重犁的使用之外,歐洲人還發明和改進了很多利用水力和風力的工具,在羅馬時代就已經有了的水車,被大規模應用。這些技術革命帶來的後果很明顯,那就是歐洲原來的荒地被大量開荒,隨之而來的,是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增加,「農奴變得越來越富,經濟地位大為增加,從農奴成長為農民。」

這表現在文化上,「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的悲觀絕望態度,開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而這些傾向是與天主教的主張相違背的。在14世紀城市經濟繁榮的義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天主教文化的反抗……於是他們藉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這就是著名的文藝復興。

【圖說:文藝復興時期作品:拉斐爾的《雅典學院》】

與此同時,被破壞的全國性市場也逐漸恢復元氣。

隨著經濟的發展,糧食出現大量剩餘,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消費,「貿易再次開始,貨幣流通加快,城鎮又一次形成。」這也讓商業城市在中世紀後期又一次大面積出現。這些城市儘管不大,頂多20000人,但是它們又很快重新拾起了發展的利器:「自治」。

你能想像這樣一種場景嗎:某個城市的居民們聯合起來,付給貴族一筆錢,像購買貨物一樣,從貴族手中買到城市若干年的「自治權」。

事實也證明這種方式在當時的歐洲切實可行,畢竟,一個是有錢卻討厭束縛,一個是有特權卻缺錢,所以一拍即合。

1138年佛羅倫斯首次選舉執政官,就模仿古羅馬的方式。佛羅倫斯「在4個城區各選一人,選出4名執政官,任期一年。和羅馬時期相類,自治城市最高權力屬於市民大會,如果對政府非常不滿,佛羅倫斯人可以舉行公民大會來改換政府。」「但是,由於人口眾多,不可能頻繁地舉行市民大會,只能由市民們選出議員,組成城市議會。威尼斯的議會有300人,選舉產生一個由12人組成的內閣,來管理城市。」

正是這個「自治」,成了解開資本主義之謎的鑰匙。

(本文根據梁衡的《數理化通俗演義》、J.H.布雷斯特德的《地中海的衰落》,鮑鵬山的《風流去》,還有張宏傑的《簡讀中國史》等書所作筆記,並結合個人理解而成)

——————————————————————

採寫 | 王千馬(中國企業研究者,中國商業地理寫作第一人。出版有《重新發現上海1840-1949》、《海派再起》(海派系列);《盤活:中國民間金融百年風雲》、《寧波幫:天下第一商幫如何攪動近代中國》(商幫系列);《新製造時代:李書福與吉利、沃爾沃的超級製造》、《玩美:紅星美凱龍30年獨家商業智慧》(企業官方傳記系列);《紫菜爸爸》(人物傳記系列);以及《大國出行:汽車裡的城市戰爭》(城市發現系列)等十數部作品,並主編有《無法獨活:致餵大的年輕人》、《不焦慮的青春》。2017年,鳳凰衛視「鳳凰大視野」根據《盤活:中國民間金融百年風雲》拍攝製作了五集紀錄片。2019年,「吾球商業地理」參與吳曉波頻道的12集紀錄片《地標70年》的拍攝合作,通過12個中國地標見證新中國70年的風雨歷程!此外,「吾球商業地理」在2018年以及2019年兩度榮獲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年度十大壹點號」稱號)

圖片|除署名外,均來自網絡

編輯| 大腰精

製作 | 粉紅女佩奇和希臘相似,歐洲也是沒有「圍牆」的,海岸線曲折漫長,四面漏風。那些被地殼運動撞出來的高山,將歐洲分成了幾個不同的地理單元,與此同時,河流眾多而又分散。沿河而發展起來的各個文明中心,也是分散在各個區域。某種意義上,希臘就是歐洲的縮影。歐洲就是擴大版的希臘。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如果項羽打敗劉邦,我們會像歐洲一樣小國林立?往前百年可能會!
    範增也談到「奪項羽天下的人一定是劉邦」,如果在鴻門宴上,項羽殺掉了劉邦,這天下就一定會是項羽的嗎?所有的歷史都會被改變嗎?,答案是不一定!項羽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沒有殺掉劉邦,只是其中之一,但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問題還是項羽本身,這位英雄身上本就有很多的缺點。在生活中他性格過於驕傲,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在政治上,項羽是幼稚的,鴻門宴上最能體現!
  • 如果項羽打敗了劉邦,我們會不會像歐洲那樣小國林立?
    那中國歷史上可能就沒有漢族這個名稱了,但應該很快就會有一個像後世朱元璋一樣的人物率領內地老百姓起來反抗匈奴,將他們驅逐到長城以北,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在楚漢相爭的時候,冒頓單于已經取代頭曼單于成為了匈奴的首領。此時,冒頓單于正在統一蒙古高原以及中國長城以北廣大地區的徵程之中,他幾乎和劉邦同時完成了統一大業。
  • 劉哲昕:中西文明對比與政治向心力
    2018年06月24日 10:58 來源:兩江新區官網     在人類文明演化史中,有許多現象值得深思。為什麼古代中國會遙遙領先?如何認識西方的契約精神?為什麼中國長期統一?為什麼歐洲長期分裂?
  • 歐洲面積和中國差不多,為何不能像中國一樣,形成統一的國家?
    眾所周知,歐洲沒有大國,一千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分布在四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唯一比較拿得出手的俄羅斯,其國土面積大部分是在亞洲。相較而言,咱們國家的面積和歐洲差不多,卻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在歷史上,歐洲同樣是長期小國林立,割據分裂是常態,而中國則是以統一為常態。
  • 袖珍小國列支敦斯登連軍隊都沒有,為何沒有被周邊林立的強國吞併
    文/寂寞的紅酒列支敦斯登,位於歐洲中部,奧地利和瑞士之間,是一個標準的彈丸小國。列支敦斯登有多小?小到據說在國內不允許在大陡坡上玩滑板,因為一個不留神很可能就滑到國外了。不過就是那麼一個小到可以忽略的彈丸小國,小到連軍隊都沒有的袖珍小國,竟然長期在強國林立的歐洲保持著獨立。列支敦斯登那麼小,連軍隊都沒有,為何沒有被周邊林立的強國吞併?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現代的列支敦斯登起源於18世紀,是歐洲著名貴族列支敦斯登家族的封地。
  • 歐洲這個小國經濟欠發達,卻是西方文明發源地,今生一定要去看看
    歐洲這個小國經濟欠發達,卻是西方文明發源地,今生一定要去看看。說到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你知道是哪裡嗎?也許不少人認為是義大利,因為古羅馬時代的義大利很有名,全盛時期版圖遍及整個地中海沿岸,為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 羅馬已成為「過去式」,到底是什麼消磨歐洲小國人民的「大國情懷」?
    三:歐洲地區在逐漸虛弱1:情懷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快速減退情懷這種東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退,而這種減退的速度會非常的快,快到無法用詞語可以形容,而在歐洲小國地區這樣的現象非常明顯。如果本身力量不足,政府也沒有可能進行導向的話,很快就衰減完畢,安穩環境下的新生代會自動傾向保守。我們一直在「超英趕美」,並且我們有足夠的力量,所以一直保持了道國情懷。歐洲小國比如奧地利什麼的,他們已經沒有崛起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所以很快就沒有了情懷。
  • 羅馬已成為「過去式」,是什麼扼殺歐洲小國民眾的「大國情懷」?
    1、隨著時間的推移,感情會迅速消退感情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化,而且這種淡化的速度會非常快,快得無法用語言來形容,而在歐洲小國,這種現象非常明顯。如果自身力量不足,政府又不能加以引導,很快就會腐朽,處於穩定環境中的新生代就會自動趨於保守。
  • 這個富裕的歐洲小國,住房醫療全免費,為什麼民眾老喜歡鬧分裂?
    歐洲有很多小國,國家雖然小,但經濟實力卻特別強,人均GDP是中國的幾十倍,而且福利待遇特別好,住房、教育、醫療、養老,國家幾乎全包了,比如挪威、荷蘭、海森堡等國,但這些國家裡面,有一個其民眾卻老喜歡鬧分裂,這個國家就是比利時。
  • 歐洲的袖珍小國有哪些?
    比起那些旅遊資源豐富的大國,這些袖珍小國們甚至需要旅行者 拿著放大鏡才能在地圖上找到。 他們在大國夾縫中生長, 大都與大國有著錯綜複雜的歷史關係。
  • 為什麼很多歐洲小國,都成為發達國家呢?
    最近,有人提出:「為什麼歐洲很多國家,科技也不是很發達,卻能成為發達國家?」實際上,發達國家又被稱為已開發國家和先進國家。是指那些經濟和社會發展水準較高,人民生活水準較高的國家。發達國家的普遍特徵是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工業化水準和生活品質。
  • 這個歐洲小國是怎麼在歐洲心臟站穩腳跟?
    4.您喜歡英語嗎? 大多數盧森堡人會說多種語言,說盧森堡語,德語,法語和英語。公立學校的孩子都接受四種語言的教學。 因此,只要您說其中一種語言,就應該可以通過,盧森堡語,法語和德語是該國的三種官方語言,儘管英語被認為是商務用語,而葡萄牙語由於上述原因而被廣泛使用在該國居住的葡萄牙人的數量。
  • 為什麼歐洲不會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歐洲人是怎麼認為的
    這一問題的探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首先是基於農業文明的概念。在古代由於生產力的限制,所有國家幾乎都以農業為核心,一個國家只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資源才可以維護統治。中國的農業中心近乎相連,9世紀時之前以關中為主,關中地區就交通便利,對於全國的地位優勢突出。
  • 在文明與文化之間:嚴復的中西融合論
    民國初年,受歐洲大戰和民國秩序危機的雙重刺激,嚴復告別西方文明而復歸中國傳統。從晚清倡言「西學」到民初保存「國性」,嚴復一生徘徊於現代「文明」與中國「文化」之間的思想困境,凸顯了中國文化現代化之「變革」與「認同」兩大主題的深刻張力。本文轉載自《探索與爭鳴》2018年第12期。
  • 中東為什麼會成為國際衝突一個長期的熱點地區
    為什麼中東會成為國際衝突一個長期的熱點地區呢?翻開中東地圖就能不難發現這一地區的政治碎片化現象:1500多萬平方公裡的廣義中東地區分布著27個國家和地區。歷史上這一地區也曾出現過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這樣的統一帝國,然而自從1918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被肢解以後這一地區的政治碎片化格局就被固定了下來。
  • 為什麼歐洲能突破文化愚民政策?希臘文明是思想啟蒙的根源嗎?
    歐洲最黑暗的中世紀,也是基督教進行愚民政策長達1000年的時間。但是他們依然有了文藝復興,有了民主啟蒙這又是為什麼呢?主要還是社會發展和物質基礎的奠定,中國不缺物質基礎,甚至我們的物質基礎比西方還早了百年。但為什麼他們能夠自我突破愚民政策的枷鎖而我們沒有呢?
  • 中國2000年前就實現了統一,為何歐洲至今七零八落?什麼原因?
    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一統六國時,中國就已經實現了統一的概念,雖然秦始皇時期,國土面積遠遠比不上如今,但不可否認,確實在秦始皇上位後,中國開始不再四分五裂,此後,漢代,唐朝宋朝清朝等多個朝代,中國的統一更甚,疆土面積更加遼闊,絲毫沒有出現分裂的狀況,哪怕偶有土地流失,最終也會被奪回來
  •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
    本書用前兩章的篇幅簡要勾勒出歐洲的完整歷史,它確實是最短的歐洲史。接下來的六章,各取一個特定主題延伸。如果你看書有直接跳到最後去看結局的習慣,你會愛上這本書的。下文選自本書的結語部分。歐洲,為什麼可以搶第一?
  • 立陶宛,是如何從一個海濱小國變成歐洲霸主的?
    歐洲無疑是世界上聚集發達國家最多的地方,在大家的印象中英法德等國才是歐洲真正意義上的老大,但是今天小編要為大家分享的這個歐洲老大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它就是立陶宛,可能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不是特別熟悉,事實上立陶宛是一個人口不足三百萬的彈丸小國,那麼它怎麼會被稱為歐洲的老大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