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深化改革 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2020-12-25 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明確指出了新時期深化農村改革的內容。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對保障農民權益、探索形成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的部署巨細無遺,其深意正蘊於此。

  春風浩蕩,改革揚帆。濟源從這個春天再次出發,切實把總書記的部署付諸實踐,讓農村改革的巨輪駛入更加開闊的水域,真正通過改革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激活鄉村振興內生活力。

  培育新型農業主體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連日來氣溫回升,濟源五龍口鎮沁北家庭農場的千畝麥田也進入春管高潮。沁北家庭農場以種小麥、花生為主,經過幾年的發展,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看中了農業的奔頭,農場負責人楊東勝的兒子楊軍廳大學畢業後毅然返鄉種地。

  兩年種地實踐,楊軍廳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在規模經營的基礎上,我們還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帶動周邊農民就業,實現農業產業鏈延長和農業增效。」

  鄉村振興的實現,要有一個載體來實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在生產活動上的統一,這就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目前,濟源市像沁北家庭農場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正在穩步增長。截至2018年底,市工商部門註冊農民合作社1065家,家庭農場176家。這些已經成為引領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有生力量。

  濟源市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和發展,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從基礎設施建設、財稅支持、金融服務、農業保險、產銷對接、人才建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快速發展,已初步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為骨幹、以農民合作社為紐帶、以農業龍頭企業為引領,多種生產經營方式共存的農業經營格局。

  「支持、扶持、引導新型農業主體發展,是我們農村改革方面及鄉村振興過程中一項重要的政策導向。」濟源市農牧局農經站站長段德龍說,今年,要通過管、育、聯、扶、促五個方面,開展家庭農場培育和農民合作社規範提升行動,把農民與政府、市場、資本各方的力量融合在一起,為鄉村發展打開更大的空間。

  完善三權分置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3月15日,老家在沁陽的高新平忙著在濟源梨林鎮後榮村的承包地上搞建設。「我在這裡承包了50畝地發展葡萄產業,年前在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辦理了流轉交易鑑證。有了這個證,相當於吃下了一顆『定心丸』!」高新平信心滿滿。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如何有效激活土地資源?其中一個途徑就是引進有資金、有經驗的企業或大戶對農村土地進行流轉併集約化經營。流轉交易鑑證,為企業或大戶流轉農村土地搞發展增加了「護身符」,同時也打消了農民交地的顧慮。

  「我們把土地流轉了,還能在自家土地上務工賺錢!」後榮村不少農民難掩笑意。而企業則安心在土地上搞發展,推動農村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最終助力鄉村振興。

  在濟源王屋鎮柏木凹村,村裡將1100餘畝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發展菸葉、高山越夏西紅柿、蔬菜制種等。承留鎮花石村利用荒山荒坡等自然資源,將股份制改革與項目建設相結合,建設南山森林滑雪場和梅園,真正讓農民的資產變成了資本。

  這些都是濟源市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縮影。

  探索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實現形式,所有權證由國土部門統一頒發,依法維護農民集體對集體土地的所有權益;探索穩定農戶土地承包權的實現形式,做好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收尾工作,確保發證到村到戶,嚴格保護承包農戶對承包土地的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探索放活農村土地經營權的實現形式,在五龍口鎮、梨林鎮率先開展試點探索。

  濟源市農牧局有關負責人說,下一步將總結經驗,鞏固成果,進一步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辦法,健全土地流轉規範管理制度,積極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吸引城市資源要素流入農村,承接城市消費外溢,從根本上增強鄉村的內生發展能力。

  深化產權制度改革 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2018年,濟源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活力十足。

  濟源王屋鎮上二裡橋村、承留鎮玉皇廟村和大峪鎮三岔河村3個貧困村,分別建立了「2233」集體資產抵押運營試點模式和籌資100萬元,2018年各收益6萬元。邵原鎮雙房村媧皇谷居民組,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農房合作社,入股至媧皇谷旅遊開發公司,壯大了集體經濟。軹城鎮新峽股份經濟合作社利用扶持村集體發展資金建設了養豬設施棚舍,租賃給市級養豬龍頭企業瑞星牧業使用,每年獲得16萬元左右的租賃收入。

  據了解,濟源農村集體經濟目前呈現出資源開發型、農業生產服務型、土地股份合作型、村企聯合型、混合所有型及物業租賃型等6種模式。

  讓農村集體資產「化繭成蝶」,從「死資產」變成「活資本」,讓農民腰包鼓起來,我市一直在做有益探索。先後出臺扶持村集體經濟方案、村集體經濟增收三年專項行動方案、村集體資產運營扶貧方案,支持村集體盤活資產資源。深入全市59個貧困村指導盤活村級集體資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向完成改革的村(居)辦理發放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書402個。推進清產核資由村級向有集體資產的鎮級、組級延伸,已完成清產核資對象數量調查。全市5個鎮、3個街道、525個村(居)、385個村(居)民小組擁有集體資產,農民的獲得感越來越強。

  濟源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也作出了部署,要求在消除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上持續發力,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設,破除抵押貸款障礙,全面盤活農村資產。這些,都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高度契合。濟源在深化農村改革這條路上也將越走越好。

責任編輯:王喆

相關焦點

  • 深化改革激發活力 努力蹚出轉型發展新路
    「我們要守正創新、開拓創新,大膽探索自己未來發展之路。」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指出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感染著、鼓舞著、激勵著我省經濟領域工作者,大家表示,要深入落實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以改革促轉型,向改革要動力,堅定不移將轉型綜改進行到底,為山西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貢獻力量。
  • 激發隊伍活力 補齊鄉村短板
    近年來,廣東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大力實施「強師工程」,補齊鄉村教育師資短板,激發教師隊伍活力,推動教師隊伍建設邁出新步伐、實現新跨越。●南方日報記者 馬立敏外引內培▶▷教師隊伍學歷層次明顯提高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
  • 周平軍:激發中小企業的發展活力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臨近年來少有錯綜複雜的局面,突出表現為「三期疊加」,即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加之世界經濟處於深度調整中,使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複雜。  如何適應新形勢新階段,適應新常態,實現持續增長?加快培育中小企業,激發其發展活力,讓中小企業發揮更大作用,是一個務實選擇。
  • 濟源示範區管委會主任、市長石迎軍:
    濟源示範區管委會主任、市長石迎軍十分關心。12月11日,石迎軍帶領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到大峪鎮調研項目建設,強調要因地制宜上項目,創新融資機制,振奮精神促發展。  石迎軍先後到偉恒生態觀光牧場項目施工現場、大峪鎮扶貧產品體驗展示中心和潤博盛年30萬噸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中心項目工地,查看項目進展情況和扶貧產品,聽取相關匯報,了解大峪鎮項目建設整體進展情況,並對大峪鎮項目建設給予充分肯定。
  • 濟源農業產業化市重點龍頭企業名單公布
    通知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最具活力,最具創新能力的經營主體,也是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及聯合體的重要載體,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規模經營、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推進農業「走出去」和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濟源:創新金融業務 助力鄉村振興
    5月16日,濟源承留鎮花石村監委會主任周群向回訪的濟源農商銀行承留支行的工作人員介紹。周群所說的貸款就是濟源農商銀行創新推出的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抵押貸款。據悉,濟源農商銀行承留支行向花石村發放的這筆貸款,是濟源首筆以農村集體資產股權作為抵押進行的貸款。  5月16日,濟源花石村迎來了兩輛山西牌照大巴車。在導遊的帶領下,百餘名遊客興致勃勃地遊覽廊橋、民俗商業街、商水湖、桃花源等。
  • 樂山市市中區文化繁榮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在深入踐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中,近年來,樂山市市中區棉竹鎮依託深厚的人文底蘊,一直堅持文化引領、文化先行,以鄉村文化的繁榮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著力構建「一中心、兩微端、多支點」文化陣地。「一中心」即棉竹鎮綜合文化站。
  • 新華社評論員:激發基層改革創新活力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
    新華社北京7月4日電 題:激發基層改革創新活力——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會議重要講話新華社評論員「改革創新最大的活力蘊藏在基層和群眾中間,對待新事物新做法,要加強鼓勵和引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重要講話中,對激發基層改革創新活力提出新要求,為促進新生事物健康成長、壯大發展新動能指明了方向。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從「大包幹」到「三來一補」,從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到創新創業創造浪潮激蕩神州,人民群眾的一次次探索、一次次開拓,無不帶來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突破和發展。
  • 木易:激發市場活力是經濟的希望所在
    原標題:激發市場活力是經濟的希望所在 近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他強調,單靠政府一隻「手」確實不夠,必須進一步簡政放權,充分調動市場活力,激發千千萬萬人的創造力,這是我們最大的潛力所在。
  • 河南蘭考:駐村工作人員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新華社鄭州5月28日電題:河南蘭考:駐村工作人員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新華社記者韓朝陽種了幾十年莊稼的趙衛公今年不再為澆地發愁,以前村裡只有6口灌井,租用私人的澆灌設備,一畝地花40多元,現在村裡有43眼配套齊全的井,交個電費,就能澆莊稼。
  • 西北大學:深化改革激發辦學新動能
    我們的綜合改革就是要改變學校發展的動力結構,讓原來牽引式的列車,變成動車組,讓每節車廂,也就是每個學院都成為動力源,節節發力。」西北大學認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重大部署。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的「放管服」改革,構建活力、高效、順暢的體制機制,則是推動實現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突破口。理念是行動的先導。
  • 盤活「沉睡」土地 激發鄉村活力
    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依法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為農業轉出效益,為農村轉出活力,為農民轉出希望。從今天起,我們策劃推出《土地流轉地生「金」》系列報導,分享我市各地土地流轉的好經驗好做法,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可資借鑑的思路。
  • 桐城:多舉措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激發教育發展活力
    近年來,桐城市通過一系列尊師、惠師舉措,真正為教師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多渠道搭建教師專業成長平臺,使廣大教師樂教愛教,甘守講臺,激發了教育發展活力。落實待遇保障,提升職業幸福感。從2015年1月起,依據國家有關政策,我市鄉村教師,每月可享受200元——700元的鄉鎮工作補貼,2019年全市共為符合條件的2842名教師發放鄉鎮工作補貼1081.7萬元。近三年來,投入資金980萬餘元用於改善教師辦公條件,更新或添置辦公桌椅600餘套,增配辦公電腦540餘臺。
  • 「線上線下」共同推動 平湖林埭激發文旅發展新活力
    今年以來,林埭鎮結合本地文體特色,將品牌活動與美麗鄉村、全域旅遊、文化強鎮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文化站職能作用,全力推進全鎮文體旅事業繁榮發展。「線上線下」與「多元力量」相結合,形成了林埭文旅互融最強合力。「我們以『融合發展』『聯動發展』為著力點,形成發展凝聚力。同時搭乘『雲熱潮』,秉持『網際網路+文化』和『網際網路+旅遊』的理念來推動文旅融合。」
  • 設計激發鄉村活力——一個村灣的樣本
    這裡曾是入漢通達的要塞,隨著陸路交通的發展,逐漸失去了航運優勢,村落一度荒廢。 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後,湖北美術學院師生團隊紮根塗家堖鎮上魯村細屋熊灣,深入調研當地的人文歷史背景,以藝術為媒,探討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當地模式。 因地制宜 如今,走進細屋熊灣灣口,便能看見用紅磚搭建的鄉村藝術建築。
  •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打造世界一流企業
    《建議》),將「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作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將「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作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任務。  激發國有企業活力,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 以自貿區建設激發全面深化改革整體效應 為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
    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暨自貿區金義片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召開|陳龍主持並講話 邢志宏出席 以自貿區建設激發全面深化改革整體效應 為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市提供強大動力
  • 鄉村美如畫,網紅打卡地!東莞道滘黨建引領激發鄉村活力
    實行「黨建+項目建設」、成立項目臨時支部委員會、細分各項任務清單……為積極搶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近年來,東莞市道滘鎮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第一抓手」和 「紅色引擎」,全面推動黨建和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 長豐:草莓小鎮喚起「美麗經濟」 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合肥在線訊(記者 王旭 王浩 李磊 通訊員  吳家金  石林生  孔凡全)夢幻的城堡、草莓主題樂園、草莓博物館、草莓採摘、草莓美食DIY……坐落於長豐縣水湖鎮的特色草莓小鎮正在悄然蛻變,推動鄉村旅遊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 發展產業 提升鄉村經濟活力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聯副主席耿福能: 發展產業 提升鄉村經濟活力 耿福能說,鄉村振興實際上是國家長期重視的三農問題的提檔升級版,老百姓最重要的衣食住行,過去是讓老百姓吃飽飯,有住的地方,現在就不一樣了。  耿福能認為,需求發生了變化,對鄉村要求也不一樣。從產業角度而言,不再單純地依靠一畝三分地來維持生計,而是以產業角度來提升鄉村經濟活力,尤其是特色規模化農業、符合當地條件的旅遊業等,通過產業興旺,築牢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