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明確指出了新時期深化農村改革的內容。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對保障農民權益、探索形成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的部署巨細無遺,其深意正蘊於此。
春風浩蕩,改革揚帆。濟源從這個春天再次出發,切實把總書記的部署付諸實踐,讓農村改革的巨輪駛入更加開闊的水域,真正通過改革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激活鄉村振興內生活力。
培育新型農業主體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連日來氣溫回升,濟源五龍口鎮沁北家庭農場的千畝麥田也進入春管高潮。沁北家庭農場以種小麥、花生為主,經過幾年的發展,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看中了農業的奔頭,農場負責人楊東勝的兒子楊軍廳大學畢業後毅然返鄉種地。
兩年種地實踐,楊軍廳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在規模經營的基礎上,我們還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帶動周邊農民就業,實現農業產業鏈延長和農業增效。」
鄉村振興的實現,要有一個載體來實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在生產活動上的統一,這就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目前,濟源市像沁北家庭農場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正在穩步增長。截至2018年底,市工商部門註冊農民合作社1065家,家庭農場176家。這些已經成為引領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有生力量。
濟源市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和發展,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從基礎設施建設、財稅支持、金融服務、農業保險、產銷對接、人才建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快速發展,已初步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為骨幹、以農民合作社為紐帶、以農業龍頭企業為引領,多種生產經營方式共存的農業經營格局。
「支持、扶持、引導新型農業主體發展,是我們農村改革方面及鄉村振興過程中一項重要的政策導向。」濟源市農牧局農經站站長段德龍說,今年,要通過管、育、聯、扶、促五個方面,開展家庭農場培育和農民合作社規範提升行動,把農民與政府、市場、資本各方的力量融合在一起,為鄉村發展打開更大的空間。
完善三權分置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3月15日,老家在沁陽的高新平忙著在濟源梨林鎮後榮村的承包地上搞建設。「我在這裡承包了50畝地發展葡萄產業,年前在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辦理了流轉交易鑑證。有了這個證,相當於吃下了一顆『定心丸』!」高新平信心滿滿。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如何有效激活土地資源?其中一個途徑就是引進有資金、有經驗的企業或大戶對農村土地進行流轉併集約化經營。流轉交易鑑證,為企業或大戶流轉農村土地搞發展增加了「護身符」,同時也打消了農民交地的顧慮。
「我們把土地流轉了,還能在自家土地上務工賺錢!」後榮村不少農民難掩笑意。而企業則安心在土地上搞發展,推動農村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最終助力鄉村振興。
在濟源王屋鎮柏木凹村,村裡將1100餘畝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發展菸葉、高山越夏西紅柿、蔬菜制種等。承留鎮花石村利用荒山荒坡等自然資源,將股份制改革與項目建設相結合,建設南山森林滑雪場和梅園,真正讓農民的資產變成了資本。
這些都是濟源市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縮影。
探索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實現形式,所有權證由國土部門統一頒發,依法維護農民集體對集體土地的所有權益;探索穩定農戶土地承包權的實現形式,做好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收尾工作,確保發證到村到戶,嚴格保護承包農戶對承包土地的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探索放活農村土地經營權的實現形式,在五龍口鎮、梨林鎮率先開展試點探索。
濟源市農牧局有關負責人說,下一步將總結經驗,鞏固成果,進一步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辦法,健全土地流轉規範管理制度,積極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吸引城市資源要素流入農村,承接城市消費外溢,從根本上增強鄉村的內生發展能力。
深化產權制度改革 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2018年,濟源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活力十足。
濟源王屋鎮上二裡橋村、承留鎮玉皇廟村和大峪鎮三岔河村3個貧困村,分別建立了「2233」集體資產抵押運營試點模式和籌資100萬元,2018年各收益6萬元。邵原鎮雙房村媧皇谷居民組,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農房合作社,入股至媧皇谷旅遊開發公司,壯大了集體經濟。軹城鎮新峽股份經濟合作社利用扶持村集體發展資金建設了養豬設施棚舍,租賃給市級養豬龍頭企業瑞星牧業使用,每年獲得16萬元左右的租賃收入。
據了解,濟源農村集體經濟目前呈現出資源開發型、農業生產服務型、土地股份合作型、村企聯合型、混合所有型及物業租賃型等6種模式。
讓農村集體資產「化繭成蝶」,從「死資產」變成「活資本」,讓農民腰包鼓起來,我市一直在做有益探索。先後出臺扶持村集體經濟方案、村集體經濟增收三年專項行動方案、村集體資產運營扶貧方案,支持村集體盤活資產資源。深入全市59個貧困村指導盤活村級集體資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向完成改革的村(居)辦理發放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書402個。推進清產核資由村級向有集體資產的鎮級、組級延伸,已完成清產核資對象數量調查。全市5個鎮、3個街道、525個村(居)、385個村(居)民小組擁有集體資產,農民的獲得感越來越強。
濟源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也作出了部署,要求在消除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上持續發力,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設,破除抵押貸款障礙,全面盤活農村資產。這些,都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高度契合。濟源在深化農村改革這條路上也將越走越好。
責任編輯: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