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驥:我清楚自己不可能做大師,只希望做好橋梁

2020-12-23 澎湃新聞

近年來,隨著老輩凋零,大家嘆惋的不僅是哲人其萎,也在懷想或反思老一輩學者的學術精神和學術風範。以中文學科為例,如果可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為代表或者象徵的話,民國時期成長 起來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第一屆成員,已經全部謝世,基本上是在建國後成長起來的第二屆成員,也可以說新中國第一代學人,目前也只有裘錫圭和黃天驥二位教授碩果僅存,且他們仍堅守在教學科研第一線。

近日,15卷本近500萬字的《黃天驥文集》由廣東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以下簡稱《文集》),《文集》包括《〈西廂記〉創作論》《〈牡丹亭〉創作論》《讀元曲明詞隨筆》《詩詞曲十講》《冷暖集》《朝夕集》(均戲曲研究論文集)、《深淺集》(詩詞小說論文集)、《俯仰集》(評論與序跋集)、《方圓集》(碑銘、詩詞、對聯與訪談)、《周易辨原》《納蘭性德和他的詞》《詩詞創作發凡》《中大往事》《嶺南感舊》《嶺南新語》(均散文集),其中《〈牡丹亭〉創作論》屬於首次問世的新著。

黃天驥教授常說,他們這輩人,有很大的時代局限性,「我清楚自己不可能做大師,我只希望能做好一座橋梁,只要做好老一輩和年輕一輩之間的橋梁,我就完成任務了」。這固是黃先生的謙遜,但也確實可以從《文集》中看到一代學人的學術傳承和新變。

黃天驥教授自謂其學術研究是以戲曲為主,兼及別樣。從王起(季思)先生和董每戡先生治戲曲。王先生以治經之法治曲,通過代表作《西廂五劇注》等,為中國戲曲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所以,1981年教育部組織為期一年的全國高校師資培訓班,戲曲學科就交由中山大學負責。武漢大學鄭傳寅教授回憶當年黃天驥老師給他們上課時,文獻徵引翔實,辨析精審,特別是完全不用講稿,而所引文獻同學們課後核對,竟然可以做到一字不差,令他們佩服得五體投地。這種對文獻材料的重視及養成的功力,顯然與王先生的教導和訓練有關;王先生在為黃天驥老師1982年出版的論文集《冷暖集》所作的序中,也有具體介紹。1961年他們合作《中國戲曲選》,以元代部分為例,要求他和另外一位青年老師以「聰明人要下笨功夫」的精神,從校勘元人雜劇的不同版本入手,再確定全書體例和各劇條釋;不僅要堅持校勘,還要逐條寫校勘記,終於比較出色地完成了元代部分的定本和注釋工作。到1973年,「羽翼漸豐」的黃先生又與王先生合作選注了《聊齋志異》。

這種合作,其實就是傳承,後來也成為中大戲曲學科的傳統。八十年代,王先生領銜,老中青三代合力整理校注堪稱典範之作的《全元戲曲》,黃天驥教授不僅是隊伍中的骨幹,還擔負起了主要組織的角色。而新近結項的國家重大攻關項目——《全明戲曲》編纂及明代戲曲文獻研究,則是黃天驥教授領銜,與弟子黃仕忠教授共同主編的鴻篇巨製。此外,黃天驥教授還主持出版過十幾種戲曲選注本。戲曲文獻整理與校勘的傳承,不僅在黃天驥教授這一代人中得到了很好的承傳和發展,在下一代學者中,更展現出發揚光大的良好勢頭,而尤以黃仕忠教授為著——他不僅單獨主持了國家重大攻關項目《海外藏珍稀戲曲俗曲文獻匯萃與研究》,此前還主編出版的《清車王府藏戲曲全編》,與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長大木康教授合作編集了《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文庫藏稀見中國鈔本曲本彙刊》,兩書同時獲得2013年度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一等獎,更是在古籍整理出版史上鮮見。

從中大戲曲學科三代甚至四代人在戲曲文獻方面的實績中,我們既看到了紮實嚴謹的傳統學風,也看到了開拓創新的氣魄。

董每戡先生是知名的編劇和導演,1932年即發表《C夫人的肖像》。轉入戲劇研究後,在王國維注重史實考證、吳梅強調戲曲唱腔之外,他另闢新徑,從舞臺藝術角度出發,強調「戲曲,主要是戲,不只是曲」「構成戲劇的東西,『舞』是主要的,『歌』是次要的」。分析劇本,也抓住戲劇矛盾,沿著矛盾主線的發展變化剖析,注重從戲劇人物的行動、動作闡析戲劇。《五大名劇論》的特點很明顯,極少版本稽考,不做宏觀論述,而是側重精細的文本分析:「像是老導演在紅氍毹上給演出者一出一出地說戲,讓人們『看』到舞臺上角色的來往衝突,感覺到生、旦、淨、末如在目前。」因此,董先生說「《西廂五劇》被錦繡而內藏雷電,才令人屢讀不厭,累演不衰」,而陳平原先生則說:「讀董每戡的《五大名劇論》,也時常有「被錦繡而內藏雷電」的感覺。」(陳平原《中國戲劇研究的三種路向》,《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 3期)

《文集》第一、二卷的《情解西廂:〈西廂記〉創作論》和《意趣神色:〈牡丹亭〉創作論》,就頗能體現黃天驥先生對董先生學問的傳承。有兩個例子最可資說明。其一是關於《西廂記》中「張生為什麼跳牆」的討論。為何在戲裡,鶯鶯的情詩明明白白地寫了「迎風戶半開」,張生還是傻乎乎地來一番「跳牆」赴約呢?因為圍繞這一戲劇情節的處理,不僅有助於塑造張生、 鶯鶯、紅娘三個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有助於渲染劇本的喜劇色彩,使它呈現出與其他崔、張故事不同的特質。此外,在舞臺與劇場的環境下,從戲劇敘事、戲劇張力的角度,再品味諸如張生的出場、吊場方式、「賴婚」中的敬酒等諸多細微之處時,也覺搔著了癢處,賦予了原本沒有生命的文字以全新的意義。

而與分析「張生為什麼跳牆」異曲同工的是分析《牡丹亭》裡「怎生叫做吃飯」。本來,小姐起床,要吃早飯,看似與戲劇情節的發展無關緊要,但是,湯顯祖卻不惜好幾次提及,而且不惜通過後臺發聲、停頓,特別是通過舞臺調度,讓春香做出跑上跑下的舉動,無非是要引起觀眾對吃飯這一細節的注意;在特定的情境下,觀眾自然聽得懂其中意味。接下來的一段對白,則更具意味:

(旦) 你說為人在世,怎生叫做吃飯?

(貼)一日三餐。

(旦)咳!甚甌兒氣力與擎拳!生生的了前件。

誠如湯顯祖非常服膺的李卓吾所說:「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焚書·答鄧石陽》)他的《貴生書院說》認為人之所以貴,在於生,在於人活著,生存著,發展著,就是人的天性;穿衣吃飯,是人的本能需要;情與欲,也屬於人的本能需要,均屬於「生」亦即天性,與李卓吾的觀念可謂一脈相承。「怎生叫做吃飯?」這一向來為人所忽視的細節,實在是當時思想輿論界都很關心的問題,明代的觀眾會引起很大的震動。分析至此,黃天驥先生再回到舞臺上來:「如果在舞臺演出的時候,當演員說出『為人在世,怎生叫做吃飯』的道白之後,加上一記小鑼,讓觀眾抖然一振,恐怕更能強化這一提問的效果。」特別是在處於明代「人倫物理」問題激烈爭論,具有異端思想的李卓吾備受打壓之際,許多觀眾是明白杜麗娘這一句道白話裡有話,振聾發聵的。從對愛情的追求延展到對人性的追求,引導觀眾進入哲理的思考而言,堪稱《牡丹亭》的新創造,也是它「幾令《西廂》減價」的重要原因。

中山大學戲曲學科的一個突出優勢是,同時擁有王季思先生和董每戡先生兩種研究路數的大家,陳平原教授在《作為學科的文學史》第九章《中國戲劇研究的三種路向》已論之甚詳。陳平原教授進而更強調了「黃天驥在學術史上的重要性,就在於其同時接受兩位前輩的衣缽,兼及文獻與舞臺,融考證史料與鑑賞體會於一爐」,不僅成就了自己,也「使得中大的戲曲學研究不限於一家,而有更為開闊的學術視野,也具有了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建國初期,中大中文系「五大名師」——容庚、商承祚、王季思、董每戡、詹安泰——蜚聲學界,黃天驥教授均受親炙,容、商二老古文字學的影響,集中體現在《周易辨原》一書;黃先生詩詞創作和研究方面的造詣,則主要得之於詹安泰先生,體現於第九卷《方圓集》——舊體詩詞以及碑版文字的合集。黃修己教授說黃天驥教授以淺近文言寫就的碑版文字堪稱絕學,又說:「天驥先生的創作才華、古文功底,不表現在這上頭,他的詩詞成就更高。」確實,詩詞創作更是先生的本色當行,而尤以歌行體為擅,而最大的特點,竊以為當在其樂章性。歌行體本以音樂性和敘事性見長,黃天驥教授在創作中更將其像一部完整的樂曲或一部交響詩來經營布置。開篇常常以頂真的手法推進,就像交響曲第一樂章快板樂章。隨後轉入慢板式的鋪敘,同時用每四句一轉韻,每韻詠寫不同事項,以增強韻律的節奏感和敘事的情節感。結尾再以頂真手法,同時變長句為短句,有似交響曲終曲快板或急板的效果,如《秋泳曲》的結句:「燈火闌幹海印橋,宛如彎弓射大雕;射大雕,興未消,歸來尚覺江流轉,仰看明月自逍遙。」

黃天驥教授詩喜歌行、組詩,詞則喜歡組詞、長調,且每每致敬前賢。像《金縷曲》可以窺見納蘭詞蹤。《蝶戀花·羊城十二月詠》則致意清初詞壇「最為大雅」的名家曹貞吉,而在藝術上或有過之。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黃天驥教授長期從事文學史研究和教學,在詩詞創作上有強烈的時代文體意識。認為現代人寫舊體詩詞,即便寫得「置之古人集中不能辨」,仍不能算十分成功,至少不能代表創新和發展,也不利於舊體詩詞的閱讀和傳播。所以,先生之詩詞,幾乎不用典,也幾乎不用傳統的典雅熟詞,同時又非常注意遣詞煉意,自鑄偉詞,自成風格。

因為戲曲研究與詩詞研究及創作各具造詣,所以黃天驥教授能「帶著詩詞的眼光去研究戲曲,又帶著戲曲的眼光去研究詩詞」。其實這殊非易事。陳平原先生對此有特別的觀察與評價。認為自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及吳梅《顧曲麈談》問世,「中國戲曲史」逐漸成為一個專門領域,吸引了國內外很多專家,這樣一來,便很少有學者同時研究「唐詩宋詞」與「元明清戲曲」,即便這麼做,成功的機率也不高,而黃天驥教授卻是詩詞與戲曲互參,而且真正「打通了,事半功倍」(陳平原《南國學人的志趣和情懷》,《羊城晚報》2015年12月1日)。這種「事半功倍」的精彩呈現,在《文集》中所在多是。比如說《牡丹亭》在創作上追求「意、趣、神、色」,自有其本色與當色之處,歷代也搬演不絕,但也一直有嫌其偏於案頭化,不易理解,表演上也常呈滯澀,原因乃在於人們很難理解和表達其「意」之「象外之象」與深刻哲理意味——「如果說,《西廂記》是詩劇,重點在『劇』,是情節、人物、語言像詩那樣優美;那麼,我認為,《牡丹亭》可以稱之為劇詩。從整體構思而言,它是劇,更是詩,是故事內容貫串詩意的作品。」正因為是「劇詩」,是「以意為主」,因此,其間的諧律與否等等,才成為枝節,湯顯祖自己也在所不顧:「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詞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如必按字摸聲,即有窒、滯、迸、拽之苦,恐不成句矣!」(《答呂姜山》)在給呂姜山的一封回信中,他更是直接懟回改動他劇作以便演出的沈璟:「彼惡知曲意哉!餘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見王驥德《曲律》)

但是,黃天驥教授又要求必須能回復到「以文學的眼光來看文學、以戲劇的眼光來看戲劇」;《文集》第一卷《情解西廂:〈西廂記〉創作論》,就是通過關注《西廂記》的文學本質與戲劇本質,最終說明《西廂記》的文學意義與戲劇意義。《西廂記》不僅是個文學文本,還是個戲劇文本,是要拿到場上表演的。因此,除了文學的眼光,還要再加以戲劇的眼光,才能凸顯《西廂記》作為戲劇文本而不是詩歌或小說文本的獨特面貌。黃天驥教授的詩詞創作造詣,也有助於他對古人的文學創作有同情之理解,從而可以在考證與文獻積累之外,有透闢的眼光,具通識,善裁斷,最終從筋節竅髓中探得作品的七情生動之微。

自覺的舞臺感、動作感與畫面感,使黃天驥教授不是從讀者閱讀的角度,而是用觀眾觀看的角度在審察古人的戲劇創作。在舞臺與劇場的環境下,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之間的暗流湧動,究竟該如何展示?圍繞這一思路,自然能看出許多新問題。

黃天驥教授的學術承傳與開拓新探,也有其時代的意義。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戲劇學科建制的原因,分屬大學中文系及藝術院校,戲劇研究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格局。藝術院校注重場上表演研究;文本的研究以綜合性大學的中文係為主。「先師王季思先生教會了我如何對古代戲曲作考證校注的工作;而先師董每戡先生教會了我怎麼看戲、編導。」由於師承關係,黃天驥教授在較早的時候,已經開始關注戲曲這一體裁的特殊性,注重從表演來看戲劇。從《張生為什麼跳牆》到《長生殿的意境》《鬧熱的牡丹亭》等論文看,他一直致力於突破一般從中文系出身的學人對傳統戲劇研究路數的局限,即使討論劇本,也注意時刻把它放在舞臺的背景下,從而揭示中國戲劇所獨有的美學標準和創作特徵。

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學人,黃天驥教授對自己的傳承和橋梁角色頗具自覺性,而且在此過程中致力於團隊建設,則深具時代性。尤其是戲曲研究方面,「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們這個團隊形成了理論與實證相結合、文獻考據與文學研究相結合、文獻與文物研究相結合、文獻梳理與田野調查相結合的學術傳統,在戲曲史、戲曲文獻、戲曲文學、戲劇形態等各個分支,都取得了一定成績」。對此,陳平原教授評論道:黃天驥老師這話「說得低調,但很到位;作為『不見外』的『外人』,我可以補充一句:放眼國內外,眼下沒有比中大更強大的戲曲學研究團隊」。這正充分彰顯了黃天驥教授「這座橋梁」的作用、意義,以及對我們當下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的啟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教授黃天驥:努力當好一座橋梁
    黃天驥所在的中山大學中文系是研究中國古代戲曲的重鎮,而他本人也是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然而,在別人看來已經是古代戲曲學界泰鬥的他卻說:這輩子只努力做好一座橋梁。  見到黃天驥老先生,是在他位於中山大學中文堂八樓的辦公室裡。這裡也是他的書房:面積不大,三個書架、一張辦公桌上堆得滿滿當當的都是書,但也都收拾得整整齊齊的,並不覺得擁擠。
  • (揭秘老教授的書房之四)中山大學教授黃天驥:努力當好一座橋梁
    「本來我正忙著編纂手頭的書稿,但這本書是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的,非常有意義,多付出點精力也值得。」他說。黃天驥所在的中山大學中文系是研究中國古代戲曲的重鎮,而他本人也是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然而,在別人看來已經是古代戲曲學界泰鬥的他卻說:這輩子只努力做好一座橋梁。見到黃天驥老先生,是在他位於中山大學中文堂八樓的辦公室裡。
  •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
    參與活動:2017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 編號:37 姓名:黃天驥「這輩子我只努力當一座橋」 ——記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先生說過,自己眼睛近視度數高,所以見人總是他先主動打招呼,生怕因為沒看清楚而冷落了任何一位學生和老師。這種彬彬君子謙謙師長的作風實在讓人佩服。在學生眼裡,這位名師既是能就專業問題高談闊論的師長,又是可以就一個熱門社會現象進行一番海侃的老友。先生以自己滿腔的愛,言傳身教,感染每一位學生。
  • 黃天驥:在文章中冷暖自知
    我是1952年進中山大學讀書的,1956年畢業留校。從1956年到1980年代這二十多年裡經過了很多風雨,也冷也暖。」從父親起,黃天驥一家三代都是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生。他的父親留下不少好書,其中《十三經註疏》是大開木刻本,可謂珍本。在大學三年級期間,黃天驥公開發表了一篇論文,他的祖父專門買了一本杜甫的《杜詩鏡銓》獎勵他。
  • 黃天驥《中大往事》:能提出和我不同學術觀點的學生,就是好學生
    黃天驥(以下簡稱「黃」):轉眼在中大已經50多年了,我總是笑稱自己是「半個世紀的中大人」。我祖籍廣東新會,幾代世居廣州西關,當然很早就知道中大。中大在廣東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很神聖。當時的中大名師雲集,人才薈萃,聚集了陳寅恪、姜立夫、陳心陶、容庚、商承祚、王力等一流的學者,在全國的影響力非常之大。
  • 橋梁大師常見問題匯總,解決設計中的大問題
    答:標準圖套用不上有可能是當前操作的需套用的墩臺形式與標準內設定的形式條件不一致。比如標準圖的適用範圍是墩臺身高度在0~20米的,而我們設置的墩臺身高度不在這個範圍。如是25米。所以會套用不上。還有可能是在生成橋梁模型時最初的設置沒有選擇「自動套用標準圖」。
  • 我希望,我們在做的,正是大師們苦苦總結的。
    我可能無法要求小孩子達到什麼樣的高度,但是對於他的求學欲望,我表示擔憂。帶他去黃鶴樓,因為最新學習了關於黃鶴樓的一些詩詞,但是全程他沒有感受,只是沉浸在爬樓梯要求速度的「急功近利」之中,爬上樓頂,又急著下樓,小孩的心境,大概莫過於此。然而我內心有點私心,總是希望他與眾不同一點,哪怕一點點。我沒有看到。平時老師對他的表揚,我基本是不放在心上的。
  • 鄭皆連院士:中國是橋梁大國卻非橋梁強國 輸在了軟體上
    鄭皆連說,「橋梁是中國的一張科技名片,而拱橋恰恰是在橋梁中可能首先從大國變為強國的一個突破口。」事後也對錨、索鞍、吊索都做了檢查,包括橋道梁,沒有造成損壞,不會危及橋梁的安全,但是使人不舒服,司機在上面開車會感到上下左右都在晃動,心裡受到比較大的影響。把水馬去掉之後,還發生振動。5月15日通車以後,可能還有些振動,但幅度小了。所以現在還在觀測。渦激共振不至於使橋梁坍塌,它不像1940年美國塔科馬大橋造成的振動,振幅越來越大,導致橋梁垮塌。
  • 諄諄善誘 聞雞起舞——中山大學教授黃天驥憶啟蒙老師
    中山大學黃天驥教授。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陳憂子 攝編者按:明天是教師節,全國模範教師、國家級教學名師、中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天驥特投書廣州日報,深情講述了一個啟蒙老師的故事。人同此心,讀著黃老師講的故事,我們也不禁想起自己的老師,點點滴滴,溫暖而綿長……衷心祝福普天下的老師節日快樂!
  • 可能是最好的攝影課 我在vivo影像+ 大師實踐課到底做了啥?
    他做菜沒有菜單,菜品搭配全憑Gil自己安排,而菜品本身融合了法國菜、西班牙菜和雲南菜的特點,偶爾還能找到越南菜的痕跡。大師實踐課的第二天一早,我們的到訪顯然在Gil的計劃之中,提前擺放好的桌椅和茶具是為食客準備的,而我們並非普通的食客,我們所有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他本人身上。
  • 做好孩子和老師溝通的橋梁
    自己是家長也是老師,一名優秀的家長想培養出傑出的孩子,該怎麼樣和老師溝通,做好孩子和老師的紐帶橋梁呢?首先要及時肯定老師的付出,教師是受尊重的職業,是文明文化的傳承者,是學生成長路上的指引者,作為家長首先要從心裡真正地尊重老師,尤其是自己孩子的老師,對老師要肯定要讚美要懂得感恩。其次要理解老師,教師的工作性質獨特,面對的是學生個體的複雜性多樣性。
  • 俗話說「眾口難調」,不可能所有人都認可我們,做好自己就好了
    很多時候我們在跟別人打交道時,或是跟別人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時,難免會遇到不認可不理解我們的人。畢竟有句俗語叫做「眾口難調」,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做到,讓所有的人都認可理解我們,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對我們滿意。
  • 梁洛施:我很清楚自己的選擇
    我很清楚自己的選擇。」 「我有點喘不過氣來」  這是梁洛施多年來首次接受媒體的專訪。  她的採訪資料實在太少。問及是否擔心《念念》的口碑時,梁洛施回答得小心翼翼:「我不會想這些事情,因為輪不到我想,這是觀眾們想的事情。我只抱著一種心態,做好自己本份就好。」
  • 珠江碧波上講述青春故事,一起來聽聽這堂不一樣的馬哲課
    --三代人講述奮鬥的青春--■名家大師訴說青春在「大師對話」中,戲曲研究泰鬥、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技術科學專家吳碩賢回憶了他們的青春歲月。黃天驥說,與年輕人一起學習馬克思主義,他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時代。「我在中山大學讀書,經常要經過海珠橋。」那個年代,黃天驥最喜歡一首波蘭歌曲,歌詞唱著「左邊是橋,右邊是橋」。「那時候,我們就在暢想,什麼時候中國也能有這麼多跨江橋梁就好了,如今,看看現在珠江兩岸有多少橋梁!」
  • 中大版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黃天驥教授不僅在學問上承先啟後,在「尊師」傳統上,他通過自己的實際言行,無論人前身後,盡心盡力。他在《中大往事》中記載了很多中大老教授的故事,老先生們的言行被記錄被傳揚,「這些老師的為人,我是學不到的,但他們是榜樣,讓我知道什麼叫做好,知道什麼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本分。」黃天驥老師牢記作為「學生」的本分,尊師重道;又以老先生們的師者風範作為自己的榜樣,重視「師者」的第一身份,言傳身教,從不懈怠。
  • 羅伯遜:特魯姆普單賽季六冠對我是個激勵,我希望讓自己變得更強
    對羅伯遜來說,模仿很可能是最真誠的奉承。「在過去幾年裡,他的全能比賽有了很大的改變,」羅伯遜告訴歐洲體育。「我知道他和他弟弟在那裡做了很多的工作,當有人為你把球撿出來的時候,這真的對你的練球很有幫助。你將有更多的時間專注於練球。這真是個好主意,我想我下個賽季也應該考慮一下。我打算僱個人來俱樂部做一些類似的事情。
  • 梅倫多:加耶戈清楚我的極限所在,自己也希望能突破極限
    在接受《阿斯報》的採訪時,西班牙人中場梅倫多表示,球隊主帥加耶戈很清楚自己的極限在哪,而他也希望在即將到來的新賽季突破自己的極限。我也不會用這樣的措辭去說,因為我們必須一場接一場的比賽去打好,並且爭取通過第一輪淘汰賽。這並不容易,我們首先在主場作戰,我們希望能夠在主場就搞定一切,雖然淘汰賽很艱難,但沒有人能夠抵擋我們進軍歐聯杯的渴望和熱情。對於伊格萊西亞斯和埃爾莫索的轉會傳聞怎麼看?我不能夠告訴你任何事情,因為他們還是西班牙人的球員。
  • 數學大師丘成桐:基礎教育不紮實,不可能培養出一流人才
    基礎教育不紮實,不可能培養出一流人才「如果不重視基礎教育,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國內不可能培養出一流人才。」數學大師丘成桐在北京接受記者專訪時,開門見山道出了他的隱憂。丘成桐記憶深刻的一件事是:「大概4年前,有一個北大博士畢業寫信給我,認為自己博士論文很好,希望到哈佛做教授,
  • 草圖大師如何不顯示影子?想要SU不顯示影子只需要這麼做
    草圖大師如何不顯示影子?在我們渲染Sketchup模型的時候,如果不需要渲染出模型影子來,應該怎樣去掉呢?本期,模型云為您整理了SU取消顯示影子的方法,想要SU不顯示影子只需要這麼做!草圖大師如何不顯示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