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老教授的書房之四)中山大學教授黃天驥:努力當好一座橋梁

2020-12-16 網易新聞

(原標題:(揭秘老教授的書房之四)中山大學教授黃天驥:努力當好一座橋梁)

  中山大學黃天驥教授 新華社記者 毛鑫 攝

新華社廣州10月28日電(記者毛鑫)今年82歲的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最近又忙了起來。原來,北京一家出版社要出一本德語版的《元曲》,急著要他推薦一百篇元曲代表作品並寫一篇前言。「本來我正忙著編纂手頭的書稿,但這本書是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的,非常有意義,多付出點精力也值得。」他說。

黃天驥所在的中山大學中文系是研究中國古代戲曲的重鎮,而他本人也是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然而,在別人看來已經是古代戲曲學界泰鬥的他卻說:這輩子只努力做好一座橋梁。

見到黃天驥老先生,是在他位於中山大學中文堂八樓的辦公室裡。這裡也是他的書房:面積不大,三個書架、一張辦公桌上堆得滿滿當當的都是書,但也都收拾得整整齊齊的,並不覺得擁擠。這很像他本人,滿頭銀髮往後梳得齊整,一身素色衣服,顯得爽爽朗朗。雖然已經82歲高齡,但黃天驥精神很好,身板也硬朗,至今仍堅持每周來辦公室工作三四天。

  中山大學黃天驥教授 新華社記者 毛鑫 攝

「說到書,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讀到的《精忠嶽傳》。」黃天驥說,這本書是影響他一輩子的。在他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偶然得到這本《精忠嶽傳》,講的是嶽飛抗金的故事。「那時抗戰還沒結束,廣州還是淪陷區,我雖然是個小孩子,但是已經什麼都懂了,所以讀到嶽飛精忠愛國的故事是非常感動的。」

說到動情處,黃天驥擺起身架就誦讀起嶽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聲音高亢頓挫。後來,《滿江紅》也成為他最喜歡的一首詞。愛國主義的種子也早早埋進了他的心底。

在黃天驥的書桌上,擺放著一摞等待校對的書稿,這是他正在主持編纂的國家重大社科項目——《全明戲曲》。這部書是要把明代的雜劇、傳奇等戲曲儘可能都收集過來,加以校注、斷句,成書後不僅會成為明代戲曲的集大成之作,而且將對研究明代社會大有裨益。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實在太豐富了,需要整理出來,一代一代延續下去,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他說。

黃天驥把「責任」兩字看得很重。作為總主編,黃天驥需要對多達5000萬字的文獻逐字逐句校對、斷句。有時不放心,還經常會把屬於分卷主編的二次審稿工作也「搶」了去。對於年過八旬的老人來說,這些瑣碎卻極其重要的工作消耗了他太多的體力、精力。長時間埋頭校對書稿已經對他的視力造成了影響。儘管如此,他依然不敢輕易地放過一詞一句。

他告訴記者,對古代戲曲進行校對、斷句非常考驗編輯的音律、古詩詞功底。這對編纂工作來說,資料收集不全的問題或可原諒,但在校對、斷句的問題上,卻絲毫馬虎不得。

「我國的傳統文化、文獻作品等,只有保存得好,才能談繼承和發揚。古人在條件很差的時候都能整理保留那麼多典籍,現在我們具備很好的條件,如果沒有整理保存好傳統文獻,我們就失職了」。黃天驥說。

除了堅持做研究外,黃天驥還抽時間重返講臺,承擔起針對本科生的教學工作。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黃天驥對中文系的學生辦了一次唐詩宋詞講座,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只要時間、身體允許,他都會定期站上講臺。去年,黃天驥又一次回到全校公選課的講臺。這次他開設了《中國古典戲曲研究》課程,面向學校本科生講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我講戲曲講到興起的時候就會情不自禁地唱起來,聲情並茂,手舞足蹈。這樣一堂課下來,累當然累,不過累也是一種享受。」黃天驥說:「如果我能把我的知識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傳達給我的學生,使他們對祖國的傳統文化有所認識和感悟,那我覺得我對社會就做出了一點貢獻。」

黃天驥說:「我從不敢想會成為大師,但 橋梁 總是可以做一做的。這一輩子我只是努力去當一座橋梁,這是我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什麼?在黃天驥自己看來,就是通過畢生努力,讓下一代人更加靠近傳統經典;同時也將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通過言傳身教,傳遞給後輩。

在中山大學中文堂大廳的一面牆上,鐫刻著黃天驥手書的一副楹聯:領百粵風騷開一園桃李,攬九天星鬥寫千古文章。它在寄寓老先生對母校的殷切希望的同時,又何嘗不是老先生一生的寫照?

記者告別黃天驥時,窗外夕陽彤紅。

(原標題:(揭秘老教授的書房之四)中山大學教授黃天驥:努力當好一座橋梁)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教授黃天驥:努力當好一座橋梁
    新華社廣州10月28日電(記者 毛鑫)今年82歲的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最近又忙了起來。原來,北京一家出版社要出一本德語版的《元曲》,急著要他推薦一百篇元曲代表作品並寫一篇前言。「本來我正忙著編纂手頭的書稿,但這本書是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的,非常有意義,多付出點精力也值得。」他說。
  •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
    參與活動:2017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 編號:37 姓名:黃天驥「這輩子我只努力當一座橋」 ——記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    說起黃天驥教授,中山大學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學生們眼中笑容可掬的老爺爺、是老師們心中學問淵博的老前輩,也是校友們腦海裡母校可欽可敬的大宗師。他是每年畢業典禮上那位手持權杖送走畢業生的教師代表,也是開學第一課上傳道授業的引路人。黃老師以潤物無聲的教育之光,踐行著人民教師的平凡與偉大。如春風化雨,濡染了一代代中大學子。
  • 黃天驥:在文章中冷暖自知
    黃天驥教授的書房名為「冷暖室」,取自他在1982年出版的文集《冷暖集》。那一年,黃天驥同時出版了《納蘭性德和他的詞》一書,而納蘭性德的著作《飲水集》便源於「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黃天驥說:「寫文章如飲水,冷暖自知。
  • 中山大學教授逝世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古文獻研究所所長黃仕忠先生在朋友圈發文哀悼:「蔡先生把學而優書店當做自家書房,每天至少一趟。哲人其逝,唯留背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大教授黃天驥回憶蔡鴻生:「他是真正不追求名利的學者」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先生接受了南都記者的採訪。
  • 諄諄善誘 聞雞起舞——中山大學教授黃天驥憶啟蒙老師
    中山大學黃天驥教授。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陳憂子 攝編者按:明天是教師節,全國模範教師、國家級教學名師、中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天驥特投書廣州日報,深情講述了一個啟蒙老師的故事。人同此心,讀著黃老師講的故事,我們也不禁想起自己的老師,點點滴滴,溫暖而綿長……衷心祝福普天下的老師節日快樂!
  • 黃天驥:我清楚自己不可能做大師,只希望做好橋梁
    黃天驥教授常說,他們這輩人,有很大的時代局限性,「我清楚自己不可能做大師,我只希望能做好一座橋梁,只要做好老一輩和年輕一輩之間的橋梁,我就完成任務了」。這固是黃先生的謙遜,但也確實可以從《文集》中看到一代學人的學術傳承和新變。一黃天驥教授自謂其學術研究是以戲曲為主,兼及別樣。從王起(季思)先生和董每戡先生治戲曲。
  • 中山大學畢業典禮 教授擎權杖入場惹尖叫
    中大教授黃天驥雙手擎中山大學權杖莊嚴入場引起轟動。 劉嘉 攝 本報訊(記者徐靜 通訊員王麗霞、蔡珊珊、劉紅豔、林偉成)中山大學昨日舉行了學位授予儀式,整個過程莊重威嚴又洋溢濃鬱的青春氣息。 中文系黃天驥教授雙手擎中山大學權杖莊嚴入場,全場一陣騷動,尖叫聲不斷。 一眾教授入座主席臺後,常務副校長開始主持儀式:唱國歌、唱校歌,吟誦中山先生畢業訓詞。 之後,校長許寧生與魚貫而來的諸位大學士、碩士和博士一一握手,祝賀畢業。據說校長赴外地公務,因天氣原因,昨天凌晨兩點他才從北京趕回。他是畢業典禮上最重要的角色。
  • 「學生是我生命的陽光」 追記著名語言學家、中山大學教授李煒
    出自於中山大學中文系著名學者黃天驥教授之手,滿溢著中山大學的領導、同事們對李煒教授英才早逝的痛惜之情。  擺放在廳堂正中央的花籃上書的「不屈不撓,亦儒亦俠;至情至性,如父如兄」,則是六位已畢業的博士生代表全體授業弟子為恩師獻上的輓辭,訴說著中山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們對李煒教授的深愛與不舍。
  • 「學生是我生命的陽光」——追記著名語言學家、中山大學教授李煒
    ▲2015年畢業季,李煒教授在中山大學草地音樂會上為學生演唱。受訪者供圖新華社北京5月20日電(記者李曉璇)5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學生是我生命的陽光」——「語界忽驚凋巨擘,春風長使憶先生」——追記著名語言學家、中山大學教授李煒》的報導。
  • 【高清組圖】探訪中山大學最美學人文庫 歐式風格像「都教授書房」
    【高清組圖】探訪中山大學最美學人文庫 歐式風格像「都教授書房」 來源:人民網  楊傑利  2014年11月13日18:25 「高大上」文庫專藏校友著作,中山大學最美學人文庫開放。候易攝
  • 中大中文系教授李煒因病逝世: 塵世一甲子 桃李滿芬芳
    李煒一生致力於語言學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語言學會會長,第十一屆廣東省政協委員,他為人風趣幽默、樂觀積極,在與病魔抗爭數年後,於2019年5月6日12時38分,在廣州逝世,享年60歲。斯人已逝,幽思長存!隨著李煒的離去,師生友人對他的懷念與日俱增,言談筆墨中的思念之情也愈發濃烈。
  •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領導在教師節前夕慰問老領導、老教授
    9月9日,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王庭槐校長、周雲書記、劉霖霖校長助理、工會主席丁艮平、人事處副處長張琳一行到中山大學南校園、北校園拜望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發展專家顧問委員會高級顧問夏書章教授、前院長陳偉林教授和母體學校中山大學部分離退休老領導、老教授,向他們致以節日的祝福與問候
  • 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
    朱熹平,男,1982年本科畢業於中山大學數學系,1984年在中山大學數學系取得碩士學位,1989年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現任中山大學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院長,兼任廣東省數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數學科學研究中心顧問。
  • 暫憑杯酒長精神:中山大學李煒教授周年祭
    人生難得相知心回首兩本書的編寫過程,最令我們印象深刻的,就是諸位師長、同事、親友對李煒教授的深厚情誼。李煒教授的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唐鈺明先生,將他視作自己的兒子。李煒教授逝世,唐先生之悲痛,可想而知。
  • 黃天驥教授:白雲山高 珠江水長——記中大校歌、校徽的修改和產生
    這校歌,在1924年中山大學成立時產生;它由第一任校長鄒魯作詞,由音樂教育家陳洪譜曲。陳洪生於1907年,和著名音樂家馬思聰同是廣東海豐人,他們還一起在廣州創立音樂學校;原中山大學的校歌,正是他在赴西歐音樂學院深造前,應中大之邀譜成的作品。
  • 三代學人對談:中山大學「中國戲曲研究團隊」是怎樣煉成的
    中山大學「中國戲曲研究團隊」,是著名序學者王季思創設的、老中青結合的學術群體,在中國戲曲研究這一領域作出了出色成績。同時,秉承黃天驥教授所主張的「戲曲為主,兼學別樣」的理念,在古代戲曲為中心的研究為基石,而又有所拓展,成為全國同行翹楚,也是當今學術界的一個特別事例。王季思(1906-1996),名王起,字季思,室名玉輪軒。溫州龍灣人。
  • 校訓鉛筆瓦當信封 中山大學首次派畢業禮物
    原標題:校訓鉛筆瓦當信封 中山大學首次派畢業禮物   人民網廣州6月24日電(楊傑利 蔡珊珊)航拍四校區帶畢業生從不同角度看母校、吟誦中山先生畢業訓詞、校長與每位畢業生親切握手……24日上午,中山大學舉行了2014屆畢業典禮暨2014年學位授予儀式。
  • 朱熹平教授受聘成為首位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
    10月20日上午,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聘任儀式在南校區舉行,我校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朱熹平教授受聘成為首位「逸仙學者」講座教授。設立「逸仙學者」講座教授的想法由來已久,今日終得實現。它標誌著中山大學對基礎學科建設的重視。我們強調大學要堅持「開門辦學」理念,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但一直保持著清醒頭腦,始終堅持大學既是發動機,又是象牙塔,我們在不斷強調應用學科重要性的同時,更沒有忘記基礎學科這一立校之本,基礎學科是大學這一學術共同體的學術地位和聲譽所在。
  • 書房仿佛是一座怨氣深重的城市
    核心提示:書房永遠是一個怨氣深重的所在,像是一座城市,一座從來沒有在地圖上出現過的幽魂出沒的城市。書房裡永遠堆滿了書,大布頭的、成套的,按類別精心排列的,這些已經被後來者壓制在書架深處的深處,除非主人招逢大難需要尋書換贏,否則斷斷難有出頭之日,於是它們就變成了曾經貌美如花的女人困鎖深閨,原本方白美好的面孔漸漸珠黃。
  • 黃天驥《中大往事》:能提出和我不同學術觀點的學生,就是好學生
    《中大往事》是中山大學中文系黃天驥教授所著的回憶性隨筆結集。作者自1952年起進入中大中文繫念書,畢業後留校教書育人,與中大結緣超過半個世紀。全書共收錄36篇散文作品,以清新雅致又不失靈動性情的筆觸,紀事、寫景、懷人,將康樂園中的往事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