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中文系教授李煒因病逝世: 塵世一甲子 桃李滿芬芳

2020-12-16 金羊網

中大中文系教授李煒因病逝世: 塵世一甲子 桃李滿芬芳

金羊網-新快報  作者:王娟  2019-05-15

■李煒教授逝世,我國學壇也從此失去一位有影響有前途的語言學家。

學生親切地稱呼李煒教授「煒哥」。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六,中山大學不少師生校友的心,隨著中大中文系教授李煒的離去,被哀傷籠罩。

李煒一生致力於語言學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語言學會會長,第十一屆廣東省政協委員,他為人風趣幽默、樂觀積極,在與病魔抗爭數年後,於2019年5月6日12時38分,在廣州逝世,享年60歲。

斯人已逝,幽思長存!隨著李煒的離去,師生友人對他的懷念與日俱增,言談筆墨中的思念之情也愈發濃烈。

中山大學在他的訃告中寫道:李煒教授胸懷博大,作風正派,為人坦蕩,治學嚴謹,工作勤勉,才華橫溢,師德高尚,注重立德樹人,教學業績顯著,深受學生愛戴,也深得同事和同行的尊重。

友人王剛在追悼文中痛呼:你走了,把我心目中美好的榜樣也帶走了……你走了,我失去了這個世界上最知道我的人,我甚至失去了再回廣州的理由。

正如黃天驥教授所書:中山大學從此失去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國學壇也從此失去一位有影響有前途的語言學家,同學們也從此失去一位難得的良師益友。

■新快報 記者王娟

學者李煒

將語言研究延伸到神經語言學領域

李煒教授的逝世,是中山大學及中文學科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漢語語言學界的重大損失。

李煒著作等身,曾主持國家級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海外珍藏漢語文獻與南方明清漢語研究」等多項國家級課題,著有《清代琉球官話課本語法研究》等著作,並與恩師黃伯榮合作主編《現代漢語》等教材,在《中國語文》《方言》《語言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數十篇有重要影響的論文,為中文系和中山大學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黃天驥教授的印象中,李煒的學術思路十分活躍,「他嚴謹治學,卻又不是只躲進書齋,而是把語言學原理和社會實際結合起來。」

據李煒的好友兼多年工作「搭檔」、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黨委書記丘國新介紹,李煒十分注重學術的鑽研和創新。近年來,李煒開展跨學科創新項目的研究,將研究領域拓展到神經語言學,並與中山大學附屬醫院合作,建立中山大學神經語言學教學實驗室,這將促進文理醫工各科的融合,進一步推進語言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他還致力於「一帶一路」漢語教育的發展,其主持申報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資企業本土化運營的漢語語言解決方案研究」,在2018年獲得國家語委立項,將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語言支撐和服務……

師者李煒

豪爽直率,學生親切地叫他「煒哥」

「這幾天天天為您守護,恍恍惚惚,感覺您無處不在!就那樣一直笑著看著我們!」「他在人間,對世事,始終是一個活蹦亂跳的純真孩童,懷有赤子之心。他的雙眼總如彎彎明月,他的話語總能點燃後生心中的火花……」「有煒哥出現的地方,總是充滿了歡樂。」……

李煒逝去的日子裡,不少學生將自己的頭像,默默換成了和他的合影。學生們都說,李煒雖然是老師,但經常「沒大沒小」地和大家打成一片,多才多藝的他,將原本乏味的語言學講得生動活潑;生性豪爽直率的他,常常還自掏腰包和師生們「煮酒言歡」。漸漸地,學生們口中的李煒老師便變成了「煒哥」。

李煒最後的100多天時光,是在中大師生校友輪流的照顧中度過的。在最後的日子裡,他保持著幽默與豁達,用頑強的意志和病魔做著鬥爭。

其實,在他患病的數年多的日子裡,樂觀與堅強是常態。他常常忍受著疼痛,應邀出席系裡學生或校友的活動,並儘自己所能為活動添彩。時常應邀上臺做一些演唱或詩朗誦表演時,他其實身體都帶著「狀況」。有時,他會在自己的朋友圈,悄悄調侃式地透露:「大家說我完全『進戲』了,痛苦感極強……其實是我是藉機將當時真實的生理感受適時地宣洩了出來,不然我會撐不住的。」

酷愛美食和音樂的他,也常在朋友圈發表覓食記,配上一段段趣味橫生的文字,讓人讀來歡喜。他還有讓學生們羨慕不已的特殊才能,「無論說美食、音樂還是美酒,最終總能自然和語言學完美銜接。」喜愛蘭州拉麵的他,曾在病床上提出要偷偷溜出去吃一碗麵,或讓學生做一碗他喜愛的打滷面……不過,這些最終都成了無法再實現的願望了。

學子李煒

尊重師長的典範,待老師如待父母

在黃天驥的眼中,李煒作為教育工作者,是尊師愛生的典範。黃天驥在追憶文中特別提到了李煒和恩師黃伯榮教授的故事。

幾年前,李煒在蘭州大學求學時的業師——蘭州大學語言學家黃伯榮教授,退休後回到了家鄉陽江市。李煒得知後,不顧交通不便,多次到陽江拜望,扶著黃老師散步,帶著他品嘗美食,幫他整理家務。《現代漢語》教材就是在那個時間段,由黃教授指導下,兩人共同整理完成。這部教科書,在語言學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黃老看來,李煒待老師,如待父母。在黃教授生病期間,焦急的李煒一有空餘,便買食物、買藥品,遠赴陽江,連住數天,為老師端水煮藥。過了幾個月,黃伯榮教授不幸逝世,李煒帶了幾位研究生,到陽江黃家,跑上跑下,幫助黃家子女料理後事。讓黃天驥教授難忘的是,在追悼會上,他第一次見到生性樂觀的李煒,如此痛楚、哀傷。「他身披孝服,在老師靈前,淚流滿面,長跪不起。這就是平素喜歡說段子、開玩笑的李煒嗎?」黃天驥老師在悼文中感嘆:「從他對老師逝世的哀痛中,我看到他對老師真摯的感情,看到他尊師重道的高尚品德。」

中大人李煒

為中大發展不計報酬費盡心力

2016年春節,病床上的李煒時任中大中文系系主任,他給中文系全體師生寫的「家書」,讓人至今讀來仍十分動情。有同事告訴記者,其實李煒和信中不少老師一樣,也是那個為了同事申請重大項目需求,主動放棄申請評職稱等級的人之一。生活中的他,默默地不知道替多少同事和學生解決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問題。

為了中文系的發展,他常常通宵制訂周詳的發展計劃。為了母校和中文系的發展,他時常不計報酬地費盡心血。很多人都記得,會唱京劇、能言會道、交友甚廣的李煒,在中大80周年校慶時,因有大型文藝晚會運作經驗被委以慶典藝術總監的重任。在他親力親為的努力下,當年的校慶活動做得十分圓滿。

為了讓學生學好寫作,將寫作鍛鍊和實踐有機結合,李煒用制度和導向,將中大中文系從1986年開始的「百篇作文」寫作訓練予以繼承和創新推廣,將德育和智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學習和寫作更有動力和收穫。

李煒教授

男,漢族,山東冠縣人,1960年3月15日生於蘭州。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就讀於西北師範學院中文系,獲學士學位;

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讀於蘭州大學中文系,獲碩士學位;

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就讀於中山大學中文系,獲博士學位。

1985年10月起在中山大學中文系任教,先後任講師、副教授、教授,2006年起任博士生導師,其間於2003年3月至2004年4月在日本大東文化大學講學。2002年7月起任中山大學中文系副主任,2011年3月起任代理主任,2012年1月至2017年2月任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

編輯:白茶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李煒因病逝世,享年60歲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李煒因病逝世,享年60歲 澎湃新聞記者 彭渝 2019-05-06 22:55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李煒因病逝世 享年60歲
    金羊網訊 記者張璐瑤報導:中山大學中文系今日(7日)凌晨發布《訃告》透露,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會長,第十一屆廣東省政協委員李煒教授,因病於2019年5月6日12時38分在廣州逝世,享年60歲。李煒教授,男,漢族,山東冠縣人,1960年3月15日生於蘭州。
  • 暫憑杯酒長精神:中山大學李煒教授周年祭
    經過近十個月的準備工作,現在《李煒漢語語言學論集》《李煒教授追思集》終於克服困難,按計劃在李煒教授逝世周年之際付梓。回首這十個月的經歷,有許多人、許多事,我們永遠難以忘懷。▲李煒教授生前留影。更讓我們擔心的是《追思集》,其中李煒教授逝世時,除了師友們撰寫的輓聯、唁電和部分追思文章以外,其他部分完全是一片空白。這本書的實際撰稿人將會是李煒教授生前的師長、學生、各界友好,作為編寫人員如何聯繫他們,向他們約稿呢?我們希望能夠在恩師逝世周年之際,完成兩本書的編寫出版工作,《追思集》的編寫時間尤其緊迫。焦慮感和緊迫感籠罩了編寫團隊的每一個人。
  • 「學生是我生命的陽光」 追記著名語言學家、中山大學教授李煒
    受訪者供圖  2019年5月11日上午,廣州市殯儀館白雲廳,白色的花圈如雲似海、墨書的輓聯鋪天蓋地,上千名中大師生、各界人士自發從四面八方趕到追悼會現場,來送別一位他們深深敬重的好老師——著名語言學家、中山大學中文系李煒教授。
  • 「學生是我生命的陽光」——追記著名語言學家、中山大學教授李煒
    2019年5月11日上午,廣州市殯儀館白雲廳,白色的花圈如雲似海、墨書的輓聯鋪天蓋地,上千名中大師生、各界人士自發從四面八方趕到追悼會現場,來送別一位他們深深敬重的好老師——著名語言學家、中山大學中文系李煒教授。
  • 北大中文系教授徐通鏘逝世
    北大中文系教授徐通鏘逝世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1-28 8:56:11 ·來源:新京報  一生致力於語言學研究和創新  本報訊 (記者張弘)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徐通鏘先生因病於2006年11月25日19時50分辭世,享年75歲。
  • 中大教授李華鍾逝世,曾不拘一格錄初中生讀研
    李華鍾(右)與楊振寧 李華鍾 2018年1月29日,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學家,中山大學李華鍾教授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88歲。李華鍾一生耕耘於康樂園,用心傳道授業解惑,20世紀70年代末主導錄取兩位初中畢業生進中大讀研,因「不拘一格錄人才」而被傳為美談。讓人驚嘆的是,這位物理學家對文學也頗有造詣,他把物理現象寫入詩中,還編過一輯《粒子詩抄》。
  •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
    參與活動:2017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 編號:37 姓名:黃天驥「這輩子我只努力當一座橋」 ——記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中大往事》)所謂名師垂範,明教重道,也正是如此。    中文系的學生們都知道,這是一位能和他們「混」在一起的名教授。凡是教過的學生,即使過了一二十年,再見面時黃老師能夠叫得出他們的名字。先生的身影在校園裡依然顯得英姿勃發,「大家在校道上看到他,都親熱得不得了。」先生說過,自己眼睛近視度數高,所以見人總是他先主動打招呼,生怕因為沒看清楚而冷落了任何一位學生和老師。
  • 我國著名核醫學家朱承模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0歲
    原標題:我國著名核醫學家朱承模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0歲4月18日晚,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發布一則訃告:我國著名核醫學家,中國臨床核醫學創始人之一,上海第二醫學院放射醫學專業創建人之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核醫學科奠基人朱承模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
  • 復旦大學傑出教授章培恆先生逝世
    圖片說明:復旦大學教授章培恆先生逝世    東方網6月7日消息,著名文學史家、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傑出教授章培恆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1年6月7日凌晨在華山醫院逝世,享年77歲。
  • 華科社會學院教授柯卉兵因病醫治無效逝世 年41歲
    雷帝網 樂天 2月19日報導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今日發布訃告,稱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工會主席柯卉兵,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2月19日晨6時在武漢逝世,終年41歲。據介紹,柯卉兵教授,湖北人,1979年2月5日生於黃梅;2002年6月,獲湖北大學法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士學位;2005年6月,獲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社會保障專業碩士學位;2008年6月,獲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社保專業博士學位;2008年7月至今,在華中科技大學工作,被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
  • 甘惜分教授治喪委員會公告
    ,新中國輿論學理論研究和輿情調查的開拓者,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甘惜分,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1月8日22時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新聞理論家、新聞教育家,新中國新聞學主要奠基人之一,新中國輿論學理論研究和輿情調查的開拓者,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甘惜分,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1月8日逝世,享年100歲。
  • 桃李滿芬芳 師恩永難忘
    桃李滿芬芳,師恩永難忘。在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9月7日,市委書記鄭人豪到雷州市第一中學開展教師節慰問活動,向奮鬥在一線的教師致以節日的祝福,並通過他們向全市教育工作者致以親切問候。
  • 中大師生為東莞出書「正名」 稱東莞承受太多偏見
    中大師生為東莞出書「正名」 稱東莞承受太多偏見 帶著為東莞「正名」的使命,中山大學中文系一眾師生深入莞城街區,採訪超過百名東莞人,把他們的感人故事集結成書,記載東莞人勤勞誠信的優良品質。  「走進課堂 叩問嶺南——《東莞人:講出自己的故事》研討會」20日在中山大學舉行。據介紹,2011年12月,由中大中文系與東莞莞城牽手合作的「東莞莞城社會文化建設橫向合作科研項目」啟動,項目目的之一,即為東莞「正名」,並保存地方文化及傳統文化。
  • 武漢高校再遭巨大損失,高校教授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逝世
    柯卉兵教授 據人民日報2月19日報導,中國共產黨黨員、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工會主席柯卉兵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2月19日晨6時在武漢逝世,終年41歲。 南都記者獲悉,柯卉兵的同事曾在某網絡籌款平臺為其發起籌款。
  • 以「良」育人 桃李芬芳
    他們以「良」育人,桃李芬芳。以身踐「良」,抒寫良好教材。這些紮根貧困地區的老師,用自己的優良行動抒寫了「良」的教材。葉連平、代建榮和黃偲偲三位老師以仁愛為根,免費補習、做特殊教育、樹立道德情操,彰顯仁愛之心,身教勝言教。他們是「良師」,是貧困地區孩子用知識告別貧困的燈塔。他們的溫暖舉動,為孩子們輸入信心力量;他們的道德光輝為孩子們照亮夢想之路。他們用自己的「優良」助力孩子走向優良。
  • 像大躍進一樣寫作文——中山大學中文系的百篇作文試驗
    一年級一百篇作文;二年級八篇萬言書評,一百篇古文誦讀,三十篇指定篇目背誦;三年級15000字的學年論文……這些在別人眼裡像大躍進一樣的數字,是每一屆中山大學中文系學生的「規定動作」。 大二學生張萌是在一片「譁」聲中開始大學生活的。
  • 新聞學界泰鬥、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趙玉明逝世,享年83歲!為中國廣播電視史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每經編輯:彭水萍8月30日晚,中國傳媒大學官微發布訃告,著名新聞教育家、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前副校長、教授趙玉明,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8月30日凌晨2點3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趙玉明同志1936年出生於山西汾陽,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1958年轉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59年畢業後到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任教,先後擔任新聞系副主任、主任,副院長等職務,於1992年起領取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至
  • 華東理工大學51歲女教授、生物工程學院副院長盧豔花逝世
    盧豔花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官網 資料圖據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官網消息,該學院副院長、黨委副書記盧豔花因病搶救無效,於2019年4月28日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51歲。4月30日,盧豔花遺體告別式在上海市益善殯儀館舉行。